一丘之貉《漢書·楊惲傳》
一丘之貉 漢·班固《漢書·楊惲傳》 【原文】 惲聞匈奴降者道單于見殺,惲曰:“得不肖君,大臣為畫善計不用,自令身無處所。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惲妄引亡國以誹謗當世,無人臣禮。 【今譯】 有一次,楊惲聽見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說起他們匈奴的領(lǐng)袖單于被殺的事,楊惲聽完后感慨萬千,發(fā)表議論說:“遇到這樣一個不好的國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不聽取大臣們的忠言善計,活該使自己白白送了命。 “就像從前的秦朝時的君王一樣,一味任用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jié)果導(dǎo)致了滅亡。 “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而是能夠親近、任用有才能的大臣,說不定到現(xiàn)在還是秦國的天下,秦國還在呢。 “古時候和當今的不肖君王都是聽信于小人的,容納不了忠臣,這真的像是在同一山丘上生長的貉一樣,都是一類毫無差別呀!” 說楊惲惡毒地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 【成語故事】 楊惲是西漢時期的名士,字子幼,祖籍華陽,他是司馬遷的外孫(母親是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的女兒),他的父親楊敞是御史大夫,漢昭帝時丞相。 楊惲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名很早,朝廷上下都知道他,年紀輕輕就由常侍騎提升為左曹。 漢宣帝時,大將霍光的子孫,霍氏將要謀反,楊惲最早知道了消息,就托請侍中金安上引見,直接向漢宣帝報告。 由于告發(fā)有功,而被封為平通侯,遷任中郎將。 當時,在朝廷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jīng)常在外吃喝玩樂,悠閑自在;無錢行賄的人,終日累死累活的,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能夠休息。 楊惲做了中郎將后,便采取一系列措施把這些弊病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贊他的廉潔。 但楊惲因少年得志,又因有功而受到皇帝的器重,以其公正廉潔和才能超人,而自視甚高,自以為了不起,把朝廷的大臣都不放在眼里,對人要求嚴格,往往不能容忍別人的缺點,經(jīng)常指出別人的缺點,發(fā)現(xiàn)誰有什么過失,就開誠布公坦率地批評別人,還常常議論,譏諷漢宣帝,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嫉恨,得罪了不少人。 戴長樂是漢宣帝的舊友,得宣帝的信任,受皇帝的寵幸。 不久,太仆戴長樂因?qū)e人炫耀與皇上同乘御車,被人告發(fā)說他所言不當,被調(diào)查處置,戴長樂懷疑是楊惲密告他的,因此與楊惲結(jié)怨,并也上書,寫了一封信,向皇帝告狀,控告楊惲,說他誹謗朝廷,咒罵圣上,說過許多大逆不道犯上的話。 戴長樂在信中寫道:“有一回,楊惲聽說匈奴的領(lǐng)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惲聽完便發(fā)表議論說:'昏庸的君主不采納大臣們的善計,自然要得到如此的下場。秦二世胡亥寵信奸臣,殺害忠良,所以滅亡。若是他任用賢臣,也許秦朝會持續(xù)到現(xiàn)在呢!總而言之,古與今的昏君都是一丘之貉。 這是楊惲引亡國之事,誹謗當世,違背人臣之禮,實在是太猖狂無禮…” 聽說楊惲有這番“古與今,如一丘之貉”的言論,漢宣帝非常氣憤,但念他過去有功,沒有殺他,只是免了他的職,削職為民。 它啟示我們,在生活中,守好自己的嘴巴,把話說得嚴謹一點。 【賞析】 “一丘之貉”同一小丘上的貉。貉又稱狗獾,是一種外形似狐貍的小野獸,毛黃褐色,是一夫一妻制,喜歡夫妻住在一起。有時也找?guī)讉€伙伴,共同住在一個洞穴里。因此人們在一個山包上往往會看到幾只貉,這才有了“一丘之貉”的成語。 后來人們用“一丘之貉”來比喻同類 be of the same species,彼此沒有差別,nothing to choose between them,象在同一山丘里生長的貉一樣。用來比喻彼此屬于同一類或?qū)蛹?people of the same like. 這個成語在應(yīng)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指臭味相投的人(含有不屑一談和譏誚鄙視的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