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下的新全球化(十三):西雅圖人民公社
最近,美國西雅圖市發(fā)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部分人攻占了警察局和市政廳成立了西雅圖人民公社,下圖是西雅圖人民公社的范圍:

西雅圖地區(qū)雖然屬于民主黨的地盤,但非洲裔美國人卻比較少,種族矛盾也不嚴重,所以,美國的騷亂事件充其量是成立西雅圖人民公社的誘因,并不是根本原因。因為貧富差距大導致很多人的生活日趨艱難,而人民公社代表著社會財富的平均化,這部分人在用“人民公社”這四個字表達自己訴求。當然,也有人說這是政黨在背后推動。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但“人民公社”這類典型的社會主義機構(gòu)組織卻開始出現(xiàn),這就是貧富差距惡化導致的結(jié)果。
這給世界敲響了警鐘,在貧富差距嚴重惡化的今天,要么主動對社會分配體系進行改革,以實現(xiàn)平均社會財富的目的,如果不能進行這樣的改革,面對的就很可能是戰(zhàn)爭或革命!
如松,公眾號:如松如松 : 人心浩蕩,新敦刻爾克大撤退
如松的這篇文章,應該主要就是這個意思。要么主動對社會分配體系進行改革,要么將要面對戰(zhàn)爭或革命!這句話沒錯,千真萬確!只是如松要的不是戰(zhàn)爭或革命,而是為社會分配體系改革搖旗吶喊。
資本向右,政府向左。
前兩年看《以人民的名義》的時候,領(lǐng)導干部的案頭必放的《萬歷十五年》隱隱透露著政府的憂慮。以我們和資本主義不同的社會制度都如此之難,像老美這樣的國家,短時間內(nèi)是不會有定論的,最后就是一場鬧劇罷了。
在筆者看來,資本與政府的合體是趨勢。不論是北歐的高福利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殊途同歸。無非是資本占位政府,還是政府占位資本的區(qū)別。
奇葩“雙橡園”
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有一個創(chuàng)立于1967年的“雙橡園TwinOak”?!半p橡園TwinOak”的創(chuàng)立人在1967年時以心理學家史基納博士 (B.F. Skinner) 的烏托邦小說《桃源二村 (Walden Two) 》為藍圖,開創(chuàng)了這個完全公有制的共識社區(qū)。
雙橡園沒有領(lǐng)導人,也不存在決策層,當某件事情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大家會聚在一起商量,通過投票來決定最終選擇,然后一起朝這個目標努力。成功了是大家的功勞,失敗了也是大家的責任,目前為止,雙橡園每月純收入保持在8萬美元左右,已購置17輛各類汽車。
雙橡園“公社”模式成功后,還協(xié)助在周邊建立了三個類似的社區(qū),當年鄙夷他們的人早已不再多嘴,越來越多正面的信息讓雙橡園成為旅游景區(qū),游客們不僅可以在這里體驗短暫的“公社”生活,還可以參與勞動并獲得回報。
“被代表”是否可以掃進歷史的舊物堆?!
筆者不是無政府主義者,附庸于美國體制下的雙橡園可以沒有領(lǐng)導人,作為一個國家,沒有組織架構(gòu)目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筆者想說的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原有的“代表制”是否可以做點變革?過去囿于歷史條件所限,我們采用了“代表制”,現(xiàn)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可否終結(jié)“被代表”的歷史!!讓我們自己為自己投票!?。?/p>
在筆者的新全球化的思考里,去“被代表”化應該是趨勢,早一天,晚一天的區(qū)別。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形成和對抗萌芽于在二次大戰(zhàn)后期。以國家為單位,國家內(nèi)的成員沒有選擇的權(quán)力。歷時近百年的發(fā)展,處于劣勢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只有我們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自豪。即便如此,左右之爭仍然是無法回避的難題。
雙橡園存在的意義在于,它打開了一扇窗。陣營的選擇權(quán)在社員自己手中而非由國籍決定。那些厭倦過渡競爭,或被競爭淘汰的人自己組織起來,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且來去自由。這或許是未來社會的一個雛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并存,人民有選擇不同陣營的自由,無需害怕被迫害,來去自由。
路線之爭真的那么重要嗎?讓子彈飛一會!左右互搏有何不可?!截圖里有筆者和網(wǎng)友的對話,對于全球化,筆者很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