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宋江主張招安真的做錯了嗎?梁山108將并沒有更好的出路

大家好,今天說說梁山招安的問題,如果梁山好漢不招安,結(jié)局應(yīng)該會被朝廷滅亡或者自行瓦解,很難有更好的結(jié)局。
招安,其實是宋江等梁山的領(lǐng)導階層做出的一個特別理性、聰明但是又無可奈何的決策,他們也為爭取更好的招安條件做了盡可能多的努力。
一、梁山的短板太多,只有招安才是108將的出路。
很多讀者認為如果梁山不招安,可以反了大宋,殺去東京,奪了皇位。然后讓宋江當皇帝,盧員外當丞相,大家都做大官。
這就是書中李逵多次表達的觀點,他每次說,宋江都會很生氣的“大怒,喝罵”。
因為小吏出身的宋江,就算他做了梁山的老大他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儒家的忠君思想深入他的骨髓,只要皇帝一聲令下,他不僅可以不再反貪官,還可以優(yōu)待貪官,和貪官推杯換盞,談笑風生,對貪官五體投地,甘做鷹犬。
所以反了大宋這條路,只要宋江還在梁山當老大,就是沒戲的,但是換了別人當老大又搞不定梁山全體人員。
當然除了個人主觀因素,也是因為宋江比誰都清楚梁山的幾個致命的短板,所以才極力主張要招安:
首先,梁山108將的心思從一開始就不一樣,也就是人心不齊。
別看108將聚義梁山搞得轟轟烈烈,像模像樣的,其實梁山上的小團體非常多,可以說是個各有各的打算,其中支持招安的正是主流力量。
梁山上像宋江一樣,一門心思想要重回朝廷追求功名的人還有許多,起碼那些官兵出身的人肯定都是這么想的,因為他們中很多都是被宋江設(shè)計,甚至不擇手段綁上梁山,賺上梁山的,落草本來也不是他們的本意。
除了蕭讓、金大堅這種邊緣的技術(shù)性人才之外,關(guān)勝、呼延灼、林沖、楊志、花榮、秦明、徐寧、董平等,等五虎八彪這些梁的主力軍、中堅力量基本上就沒有一個不想招安,重新做官兵的。
他們軍官做的好好地,迫于種種原因無奈才落草為寇,像秦明、關(guān)勝、呼延灼這些年輕將軍們,如果不是宋江當初承諾招安,人家可能拼個魚死網(wǎng)破,根本不會上梁山。
這一份占據(jù)了梁山中堅力量的頭領(lǐng)基本上都是招安派,他們的三觀和追求與草莽出身,只愛追求快意恩仇,吃喝玩樂,痛快恣意的王矮虎、張青等人本就不同,宋江等高層領(lǐng)導提出招安,他們肯定都堅決擁護。再排行往后的人話語權(quán)本來也少,反對也沒什么大用。
就連魯智深和武松這種原本來自體制內(nèi),但是已經(jīng)看破了世事的重量級頭領(lǐng),當眾和宋江吵架都不能掀起水花,更不要提別人了。
其次,梁山?jīng)]有經(jīng)濟基礎(chǔ),養(yǎng)不起大規(guī)模的兵丁嘍啰,真正打起仗來,糧草根本供應(yīng)不上。
不要以為梁山108將們整天在梁上輪流清客做東吃流水席,他們的日子就可以一直這么逍遙自在。因為梁山不是金山,也不是銀山,他們天天揮霍財物,只會坐吃山空。
能請得起客的都是大頭領(lǐng),下面那些小頭領(lǐng)平時立功少,分財物少,估計也請不起,小嘍啰們就更不用提了。
梁山一日不招安,就意味著他們要在水泊生活一日,可是108個頭領(lǐng),大小嘍啰兩三萬人,還有很多頭領(lǐng)的家眷們,嘍啰的親人們。
這么龐大的人群,他們靠什么為生?經(jīng)濟來源有哪些呢?
《水滸傳》中108將聚義之后,有一段描寫專門交代,總結(jié)起來就是:打劫過往的官員,和為富不仁的大戶和暴發(fā)戶。
作者寫道:“不論遠近,令人便去盡數(shù)收拾上山。如此之為大小何止千百余處?!?/p>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可都是梁山附近的營生,而且要憑運氣才能獲得,且不能長久。官員可以改道走,大戶和有錢人都可以搬家,惹不起,他們躲得起。
漸漸地失去了這些經(jīng)濟來源之后,梁山上的人就沒有收入進項了。雖然當下時候,頭領(lǐng)們的腰包是鼓鼓的,小嘍啰們可沒那么多油水,以后沒了進益,可能很快就要吃不上飯了??墒谴蛘桃埠茫蚣医偕嵋擦T,都不能只靠頭領(lǐng)們,小嘍啰們雖然是炮灰,但也很重要,連糧草都沒有還打什么仗呢?能打過誰呀!
不要提梁山腳下那幾個酒館,收入都是很有限的,不過是崗哨作用,誰大老遠沒事來梁山附近吃飯喝酒,嫌命長還是咋地?
梁山不能持續(xù)發(fā)展,也不能反宋稱帝,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梁山?jīng)]有得到民心。
雖然梁山上的好漢們打著“替天行道”的大旗,不打劫過往無辜的客商百姓,算是相對有底線的強盜,但是也就僅此而已,而且在書中他們禍害的無辜百姓也不少。
只是本著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原則,梁山和附近百姓沒太多交集,他們也的確是打劫了很多為富不仁、橫行鄉(xiāng)里的惡霸大戶們,但是他們把財富都帶回梁山了,也沒有救濟周圍窮苦的百姓,所以百姓們自然也不會念他們的好,只會覺得他們是比那些土豪劣紳更可怕的人。
從李逵誤會“假宋江”強娶劉太公女兒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宋江的口碑在百姓心里也就和一般強盜山賊沒啥兩樣,都是提起來就“驚你屁滾尿流”的。
要是梁山眾人真的俠義之名在外,那劉太公不會對“假宋江”信以為真的,就算被冒名宋江的人強搶了女兒,他也不會信,而且會跑去梁山告狀,讓真宋江給他做主才是。
雖然老百姓在北宋朝廷的統(tǒng)治下過的也是水深火熱,但是他們也感受不到跟著梁山混能有啥特別的好處,梁山好漢也沒給這些百姓什么承諾和保障,所以百姓肯定是不會支持梁山團伙的。
就算宋江起兵夜襲東京城,干掉皇帝,坐到龍椅上過把癮,應(yīng)該也很快被剿滅。
《水滸傳》里梁山的力量是被作者虛空拔高了好幾個等級的,居然能直接打趴了比北宋強勁許多的遼國,108將一個沒折??墒聦嵤菤v史上比梁山更厲害的方臘起義,攻城陷地,席卷數(shù)州之地,鼎盛時期,聚集部眾數(shù)十萬,裹挾百姓上百萬。
但仍然不但半年時間就被鎮(zhèn)壓下去,方臘本人也被名將韓世忠生擒,而成事的主力軍就是童貫率領(lǐng)15萬精銳。
北宋官兵的力量在仁宗時期是真的有八十萬禁軍,到了徽宗時候就算大幅減員,但鎮(zhèn)壓方臘、宋江等還是能的。起碼人數(shù)就是數(shù)倍之多,而且官兵有充足的糧草供應(yīng),這太重要了。
所以說,梁山從各方面來看都不具備長期發(fā)展壯大的條件。但是人家方臘在各方面都比梁山有優(yōu)勢的多,所以方臘能建立自己的政權(quán),和大宋公然對著干,即使是在書中也能把宋江帶領(lǐng)的梁山打的七零八落,損傷慘重。
至于招安的結(jié)果,最大受益者當然是大宋朝廷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皇帝不費一兵一卒,對外搞定遼國入侵,對內(nèi)搞定四大匪患。
不過是封了幾個官職也不花錢,所有賞賜的金銀財帛加起來可能都不如蔡京、高俅他們一年的灰色收入。
二、如果梁山不招安,也不想反宋還有出路嗎?答案是沒有
上面我們已經(jīng)分析了梁山的短板:人心不齊、沒有經(jīng)濟基礎(chǔ)、沒有民心等,也分析了梁山殺入東京反了大宋的可能性和后果。
那么如果宋江帶領(lǐng)的梁山眾人,既不接受招安,也不想當皇帝,只想在梁山上自給自足,自耕自種,開辟“水泊梁山世外桃源”,歲月靜好的過日子可以嗎?
其實,依然行不通的。
書中所有上梁山落草的人,不管是大頭領(lǐng)還是小嘍啰,在他上山的那一刻都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大家都是本著趨利避害的原則,想要謀一條生路而已,只不過有的人認為重新會朝廷升官發(fā)財是生路,有人認為能保住性命是生路,有人則認為只要能跟著宋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銀,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就是最爽的。
如果梁山上反對招安的人鬧的太厲害,或者朝廷一直開不出好的條件來,就算宋江和主張招安的派系想也白想,招安是不會成功的。
在《水滸傳》中,是北宋朝廷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一直沒有下定決心要滅掉梁山,也的確是分不出更多的精力,所以才沒有下死手,不過是為了招攬利用留的余地。如果確定招安不能成功,那么朝廷敕造會派大規(guī)模的官兵來圍剿梁山。
北宋朝廷中還是有人才的,其實都不用怎樣去攻打梁山,只要集結(jié)大規(guī)模的兵馬圍困,斷了梁山的給養(yǎng),就算是抓住了取勝的關(guān)鍵點。
梁山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肯定是要突圍,但是官兵也不是白給的,在一次次的突圍中,梁山人馬會折損。而糧草持續(xù)供應(yīng)不足,戰(zhàn)斗力下降,人員傷亡、人心渙散是必然的。
只要朝廷能夠增派官兵,供應(yīng)糧草持續(xù)圍剿,梁山的困境會越來越嚴重。這時候一些心思活絡(luò)的頭領(lǐng)們肯定就要搞事情了。
比如混江龍李俊這樣識務(wù)的人,肯定是不會陪著宋江玩命跟朝廷死磕的,再比如穆弘、李應(yīng)這樣本來就是地方豪強的人自然也能看懂形勢。
這些有本事,有追求的人肯定要想辦法找生路,趁機突圍出去,或者遠走高飛,或者投奔更有勢力的組織,比如江南的方臘,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旦有人逃跑,人心就散了,宋江再能說,再會裝也沒用,只能給兄弟們找出路,投降就是個死,僅有的辦法還是突圍逃跑。
或許108將帶著主力可以突圍,但山上剩下的老弱病殘、婦孺家眷可就倒了血霉了。
可是就算突圍成功,一部分頭領(lǐng)和嘍啰跑出去了又能怎樣呢?
如果另立山頭,遲早還要被官兵圍剿,如果投奔到方臘、王慶、田虎的陣營也很難有好結(jié)果,因為他們都屬于外來戶,很難得到對方老大的信任重用,搞不好還會因為太有本事被那邊的舊部嫉妒陷害。
至于隱姓埋名過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是很難,因為他們都上了梁山,早就不是良民了,沒有戶籍也沒有土地,根本沒有他們的立足之處。
還有讀者認為如果朝廷不來圍剿梁山,好漢們就可以一直逍遙下去了,并且發(fā)展壯大了?可別逗了,就算朝廷不來圍剿,那不是還有方臘、王慶和田虎么?
這些各地的大規(guī)模武裝力量不可能長久并存的,如果朝廷真的不中用了,他們很快就會發(fā)展到互相火并搶地盤的階段,遠看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近看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就知道,在亂世里,沒有人是能獨善其身的。
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梁山的整體實力也很難平推各方勢力,逐鹿天下的。
再看看梁山招安之后,頭領(lǐng)和嘍啰們都得到了什么好處?
小時候看《水滸傳》真的特別討厭宋江,好不容易聚齊了108將,兄弟們一起轟轟烈類干一番大事業(yè)不好嗎?
非要招什么鳥安,南征北戰(zhàn),拼死拼活,立了功勞又怎樣?昏庸的皇帝還是聽奸臣的,最后是死的死,殘的殘,得到了官職封賞,也是一樣一個個被奸臣迫害而死。
辛辛苦苦忙活一頓,圖啥呀?就為了個忠孝之名,封妻蔭子?到頭來還去做“奴才”?
還真別說,這就是人家宋江一生奮斗的目標。別忘了宋江臨死的時候還在跟皇帝表白:“我為人一式,只主張忠義兩個字,不肯半點欺心……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
也是大部分支持招安的梁山好漢們的追求,只要能活下來,他們的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先鋒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副先鋒盧俊義加授武功大夫,廬州安撫使兼兵馬副總管;軍師吳用授武勝軍承宣使、 關(guān)勝授大名府正兵馬總管、呼延灼授御營兵馬指揮使、花榮、柴進、李應(yīng)、 朱仝、 戴宗、李逵、 阮小七授全部都做了節(jié)制地方兵馬的都統(tǒng)制。
正將十員,各授武節(jié)將軍,諸州統(tǒng)制;偏將十五員,各授武奕郎,諸路都統(tǒng)領(lǐng);管軍管民, 省院聽調(diào)。女將一員顧大嫂,封授東源縣君。
此外還有很多朝廷賞賜的金銀財帛,御袍名馬,雖然數(shù)量不多吧,但是皇帝的心意到了嘛。
至于那些在戰(zhàn)死在沙場的梁山兵將們,也都得到了朝廷的撫恤封賞,給后代子孫和家眷掙了一份家業(yè)。
正將偏將,各授名爵。正將封為忠武郎,偏將封為義節(jié)郎。如有子孫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襲官爵;如無子孫者,敕賜立廟,所在享祭。
張順敕封金華將軍、魯智深加贈義烈照暨禪師、武松封清忠祖師,賜錢十萬貫;扈三娘加贈花陽郡夫人,孫二娘加贈旌德郡君……
就連梁山的小嘍啰們,只要能活到大結(jié)局的,宋江也盡力給他們爭取了編制或者良民身份:
宋江又奏:“臣部下自梁山泊受招安,軍卒亡過大半,尚有愿還家者,乞陛下圣恩優(yōu)恤?!碧熳訙首?,降敕:“如愿為軍者, 賜錢一百貫,絹十匹,于龍猛、虎威二營收操,月支俸糧養(yǎng)贍;如不愿者,賜錢二百貫,絹十匹,各令回鄉(xiāng),為民當差。”
總體來說,梁山108強盜和小嘍啰們招安之后,南征北戰(zhàn),立下汗馬功勞,回來得到的就是全體洗白,不再是梁山賊寇而是朝廷的官兵了。不管他們生死存亡,都算混到了一官半職,也給家眷和兒孫掙下了家當。
只可惜北宋朝廷很快就要滅亡了,所以他們折騰這一頓也沒什么意思,實在好生諷刺,更可見那時的世道是何等的黑暗混亂。
魯迅先生在《流氓的變遷》一文中說到: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接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了,終于是皇帝的奴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