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意教學法-結課論文
創(chuàng)意教學即為浪漫教學
?
李碩 ???2019212515 ??化學學院
?
首先,我來解釋為什么我的題目為“創(chuàng)意教學即為浪漫教學”。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與體驗,我對于整個課堂的第一感受,就是浪漫,教師的浪漫,內容的浪漫,氛圍的浪漫。在我的理解中,浪漫是對現(xiàn)實中相對枯燥一面的改變與自身魅力的自由展現(xiàn),當然這種浪漫是建立在“大部分人對此的第一印象是美”這一基礎之上,并不是所謂自我獨斷的、滿是自私意味的“浪漫與自由”。
用一個課堂內容作為附例:我認為,教師要收集海量的、自己喜歡的、新鮮的素材,但這部分素材中部分是他人所制作的,大部分教師能夠做到的是素材的引用,所以重點是創(chuàng)新的、自由的素材使用模式,是不同于傳統(tǒng)素材搜集與制作的方法。在課程最后,趙洪嘯老師用“自由教學法”來總結,我個人認為用“浪漫”一詞,可能更加合適?以下是我的佐證與感悟。
?
【悟道是一個浪漫的過程】
我曾猜想,在千萬年前的某個時間點,某個不知名的契機之下,某個原始古猿學會了某項不屬于它這個生物種群的技能,從此,名為人類的畫卷鋪展開來,不同的年代在上面描畫著不同的色彩,歷史、文化、戰(zhàn)爭、科技等等,共同塑造了當下雖充斥著渾濁卻多彩紛呈、富有魅力的世界,我認為這是一件無比浪漫的事情。人類的進步是不斷學習、積累、更替的過程,而其中最高級的學習,就是“悟道”。何為悟道?從漢字字形角度來考慮,“悟”就是用心去解剖自己、認識自己、尋找自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拋出人類終極的三個疑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從中不難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共通性。而在我的理解中,悟道,就是建構自己的過程。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原生環(huán)境,不同的遺傳基礎,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思維模式,因而悟道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嬰兒如白紙,牙牙學語,利用語言工具聯(lián)系世界,調動各種感官接觸世界,這是悟道;莘莘學子,學習各種各樣的科學文化以及立足于社會的道德基礎,這是悟道;人生苦悶之際,反思自己的過去經歷,找到繼續(xù)生活的價值,這是悟道;閑暇之時,偶然聆聽一首妙曲,或一句箴言,內心有所觸動,這也是悟道。
悟道的形式多樣,但關鍵之處我認為有兩點:一是用心。有效擴展自我的過程,需要真正地身心投入,而非簡單的瀏覽與記憶;二是對自己長久乃至終生的影響。所悟之事,或許并不能改變當下的境遇,但會改變你的潛意識,即本我。隨著你所悟之事的不斷積累,可以在未察覺的情形下一定程度左右你的行為、情感。
悟道是一個浪漫的過程,是一個放松身心的過程,是一個很“爽”的過程。悟道的前提并不一定是遭受的挫折,但漫長的寂寞、等待、積累、苦痛之后,人往往會明悟、升華,從而釋放積攥的壓抑。從人的終生價值來看,悟道可以改變人生的軌跡。Thomas Alva Edison(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先生曾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與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碧熨x決定了人在不同領域的上限,這的確是一個令人失望的現(xiàn)實,而靈感與機緣有時候會改變人一生的成就,每一個個體都不缺乏通過努力獲取上升與進步的機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通過悟道使自己的未來擁有光亮。
?
【融入群體,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拋出這個觀點之前,我想說,我并不是在反駁與否定那些不愿意融入主流意識的個體。這部分孤立于群體外的個體,有著各自的理由,或是喜歡一個人生活、工作,為品味、享受這份孤獨的時光而脫離群體;或是認為社會主流中缺乏自由的因素,融入群體后會隨波逐流喪失靈性,因而追求真正的自己而脫離群體;或是認為融入群體后會使得工作效率下降,會受到群體中其他個體的掣肘;亦或者是因生理、心理上的缺陷而脫離群體等等。脫離群體并不是人生失敗的充分條件,歷史上也不乏諸如孟德爾、柯西這類雖性格孤僻、不善社交仍取得偉大成就的人。但這樣的人只是個例,對于大多數(shù)平凡人,他們立足社會需要融入集體,借由集體獲得生存的溫暖,借由集體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但群體中的個體是參差不齊的,就像化學中的相似相溶原理,處于同一階層、具備同一性質的個體往往會在被動或主動地情況下彼此靠近,進而對資源進行劃分,處于相對弱勢的一方往往會被孤立在大群體之外。而這兩種群體相互之間也鮮少理解。如何消弭這種差異,很多作品都對其給出了自己的解答,我印象最深的是《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中,人類脫離肉身桎梏,靈魂融為一體,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相互理解,達到所有個體的平等,但是這種僅存在于科幻片中的解決方式明顯脫離當下人類的科技水平與群體認知。
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中,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大的方面來說,存在城鄉(xiāng)差異、地域差異,小的方面來說,存在學生的差異、家庭的差異。如何處理這種差異,我認為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需要去結合整個職業(yè)生涯來思考的問題。
趙洪嘯老師給出的答案之一是“混”,即混是一種美德。通過涉及到全班同學的教學活動,將那些游離于班級邊緣的同學容納進來,實現(xiàn)無死角的教學。這樣的處理方式,我認為是兼顧人文色彩與浪漫主義的。我簡單地將學生劃分為強勢方與弱勢方,當然這種絕對主義的二分法并不合適,這里僅作為解釋用。我認為對于弱勢方,他們和強勢方有了相同的課堂平臺、獲得了相同的教育內容,就會產生公平的認知感,這種公平感會使其產生兩種心理作用,第一是,這個教師很溫暖,可以一視同仁,并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是我可以信任的教師,第二是,我現(xiàn)在和強勢方地位相同,我可以借助自己的努力與課堂的踏板,融入群體。對于強勢群體而言,他們并沒有在群體活動中損失自己的教學體驗,他們也接受到了優(yōu)質的教育,對于弱勢群體也有了更多的接觸與認同。這樣就能夠實現(xiàn)雙贏的局面。
當然,混也是有前提條件與后置條件的。前置條件是,學生在某項技能所具備的能力是低于平均水平甚至大部分個體的水平。在“混”的過程中,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難度是略低于班級平均水平的,這樣對于能力欠佳的學生而言可以跟上群體的進度,獲得進步。若學生的初始能力一開始就能夠在任務中游刃有余,而這部分學生的做法卻是對教師布置的任務與教學活動毫不上心,這是不可以接受的。在“混”的過程中,可以允許犯錯,但不能允許刻意地懶散與輕視?;斓暮笾脳l件是,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合理的評價。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個人是非常痛恨大學課堂的小組活動的,因為很多學生對于小組活動并不上心,組長布置的任務經常會出現(xiàn)敷衍了事的現(xiàn)象,當然有些組長是完美主義者,對于群體活動要求頗多,但是大多數(shù)組長分配的任務不需要很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這時候組員仍完成不好,結果最后在分工處還要添上該組員的名字以維持暫時的和睦,這樣合理嗎?這里確實代入了一些我的個人情感與主觀偏見,但我想說,將以上語境替換為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必須要做到公平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可以有鼓勵,可以有批評,但前提是你的評價足夠公正客觀,這樣既可以激勵弱勢一方使其奮發(fā),也可以督促強勢一方戒除驕縱,教師在學生心中會更具有信服力與親切感。
?
【教授你所熱愛的事情是浪漫的事情】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何道?授何業(yè)?教師自身所愛也。將自己喜歡的,熱愛的事情教給學生,我認為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從生物的角度分析,生存和繁衍是一個生物種群永續(xù)存在的必要條件,而教師職業(yè)的存在,也相當于一種繁衍,不過前者傳遞的是堿基序列,后者傳遞的是知識、文化、道德等等人類社會特有的事物。我認為,教師將自己最熱愛的、理解最透徹的事情,利用自己最擅長的形式教授給學生,就像是血緣關系紐帶的傳遞一般,存在難言的魅力。古語云,桃李滿天下,大概也存在這種情愫吧。
有這樣一句話,當你把熱愛的事物變?yōu)槟愕穆殬I(yè),那你將逐漸失去這份熱愛。這種思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某些領域,生活、職場等方面的壓力,確實會冷卻原本心中的熱血,選擇教師作為職業(yè),也會有功利方面的考量。但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與其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失去熱愛,為何不主動尋求所愛與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對于教師而言,教授你所熱愛的事物,并主動去尋求其中的樂趣,那么將獲得兩份熱愛。第一份熱愛,教授你所熱愛的事情,源自教師自身的能力提升,在教授過程中,重新梳理、再次練習,也是對自己能力的精進;第二份熱愛,主動尋求教授過程的樂趣,源自教師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樂趣,雖然我目前還未正式走上教室崗位,但類比一下,當我向其他人安利我喜歡的事情時,若收獲的是認可,那種幸福感與自我滿足感是很強烈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授自己熱愛的事情時,也需要有自己的底線、教師的底線。教師的個人定位是知識的傳授者,其的內容輸出要在“知識”這一范疇,即課程標準、課程大綱規(guī)定學生掌握的理論內容以及道德、審美等人文內容。教師也是人,也可能會有自己的一些小眾愛好,有自己的一些信仰,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稍微不堪入目的、處于灰色地帶的內容。教師將這些內容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就不屬于教學了,而是夾帶私貨。關于這一點其實可以有很多的考量,站在大學課堂的角度,教師其實可以推薦學生一些正面的、積極的作品,比如趙老師推薦我們看的《海賊王》(尾田榮一郎著),其核心內容是反戰(zhàn)、和平、伙伴等等諸多能帶來正面影響的內容。但是站在高中課堂的角度,我認為不論你喜歡的內容有多么正面,一旦脫離了知識教學,那就是不合適的。教師與其進行內容的輸出,向學生傳達我所熱愛的對象,我所投入的領域對社會是多么有意義,不如將這些正能量匯聚、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表現(xiàn)與為人處世,真正地做到為人師表。
?
【做教師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何為教師?廣義的角度講,將一項技能或者一種意志傳遞給另一個個體或群體,即完成了教授的活動,“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伞?,廣義上的教師,并不一定擔任教師的職業(yè),承擔教師的職責,更多的是一種對身份和行動的模糊表述。從狹義的角度講,我認為教師是將教育活動作為維持生存與生活條件的職業(yè)。那何為合格教師?責任為脊梁,素材為血肉,愛為靈魂,三者兼?zhèn)?,即為合格的、真正的為世人所認可的教師。以上三者,缺一不可。若有教師的責任、廣泛的素材,卻缺乏愛的靈魂,這樣可能會設計出邏輯清晰、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與教學策略,但缺乏與學生交心的溝通與交流,僅僅是將教學作為一項單調的工作,與學生間始終隔著一層可悲的障壁,雖名為教師,實為機器。若有責任與靈魂,卻缺乏素材的支撐,教師縱使對于自己所處的行業(yè)無限熱愛,縱使對于學生關心備至,但課堂核心內容復刻教材、空洞無味,學生學而無獲,所謂的教育對于師生而言是雙向折磨,雖名為教師,實為一可憐人,碌碌無為一輩子。若有素材與愛,卻沒有教師的自覺與職責,可能課堂精彩,但對學生的情感可能逐漸變得畸形,亦或者缺乏自律,沉迷于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欲望漩渦,雖名為教師,實為社會負擔,是我認為其中最危險的情況。所以說,要成為一名教師,合格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責任、素材、愛,三者必須兼?zhèn)淝覅f(xié)調分配。
自古以來,教師在人們的心目中的社會地位是比較高的,教師本身的職業(yè)特點與社會定位,傳授知識,教書育人,就決定了其對社會的重要意義。文學作品中,對于教師職業(yè)也多為歌頌與贊揚,這讓教師職業(yè)具備了一定的神圣性。在中國,受儒家文化與思潮的影響,教師的身份定位多為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角色,哪怕是當下社會,也并未改變這種認知。在人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永不停歇的春蠶、是奉獻自己全部的蠟燭、是照亮黑暗的微光,這樣的形象,與其說是教師,倒不如說是一個“完美的模板”。但教師是人,是情感豐富的人,是不完整的人,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建立在教師本身這個個體基礎之上。我并不否認傳統(tǒng)思想或者說社會主流文化中對教師的定位,但隨著社會群體思維水平的提高以及眼界的不斷開闊,我希望這種固定的甚至有些僵化的定位可以有所改變,對于教師群體也會多一些理解與包容。
不同于對教師的傳統(tǒng)定位,趙洪嘯老師認為,教師是天使,是船長,我認為這種比喻是更加符合符合教師的行為基準的。天使愛世人,用愛與感化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內心的陰冷被溫暖所填滿;船長執(zhí)船舵,揚風帆,在名為社會的狂暴海浪中引領學生前行,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船長始終都會告誡船員,“跑吧,不斷地奔跑;如果不能跑,就走;如果不能走,就始終勇往直前”,教師會將學生庇護在身后,直至他們能夠自我啟程,規(guī)劃未來的航線。在我看來,這種比喻更多地是從學生的視角與教師的能力出發(fā),天使的形象過于完美,船長的形象過于自由。所以,在我的心目中,教師更像是詩人。
詩人,聆聽萬物,心懷宏宇,每當靈感迸發(fā),有所感悟,就會吟詩作對,將此時的所思所想化為文字的實體,讀者閱之,有所感悟,反復閱之,歷久彌新;教師,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聆聽他人與學生的心聲,博覽天下的素材,通過不斷的悟道,完善自己的形象與行為,給學生帶來積極健康的影響與助力。兩者是如此的相像!教師可以是浪漫主義詩人,教授自己熱愛的事情,用天馬星空的創(chuàng)造力與富有激情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暢游在知識的藍海與星空,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知學習內容的魅力;教師也可以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用鏗鏘有力的詩句與飽含滿腔熱血的發(fā)言,燃起學生亟待沸騰的內心;用娓娓道來的教誨,指點學生的迷津,埋下希望的種子;用關懷備至的行動,撫平學生內心的傷痛。我認為,永遠不要僅僅想著自己是一名教師,而是要銘記前綴,自己是一名為學生服務、與學生相互進步的教師。
?
最后做一個總結,從事教師行業(yè)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師與學生在不斷的磨合中總結教育經驗,提煉教育智慧,教師生涯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現(xiàn)實情況,但永遠都要保持激情,永遠都要更新創(chuàng)意,永遠都要讓教育富有浪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