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有16位皇帝,皇帝陵卻被稱作明十三陵原來背后有著三個原因

明朝是中國倒數(shù)第二個大一統(tǒng)王朝,也是最后一個漢族政權(quán)大一統(tǒng)王朝。
明朝共歷12世16帝,漫長的封建社會發(fā)展到明朝,按理說皇帝的帝陵一般都是陸續(xù)葬在一處萬年龍脈之上,所以形成今天的明十三陵墓葬群,但為什么16個皇帝只有13個帝陵呢,這其中的故事也挺有趣的。
下面貧道來具體說說。
沒有葬入明十三陵墓葬群的皇帝分別是:明朝第一任CEO太祖朱元璋。第二任CEO建文帝朱允炆。第七任CEO代宗朱祁鈺。
明太祖朱元璋沒有葬入明十三陵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初定都的是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駕崩后,自然是葬于南京紫金山了,是為明孝陵,是今天全國有名的旅游景點,也是南京旅游的一個文化符號。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標之子。因為他是以孫子身份繼位的,所以叔叔們不服氣,繼位后又大力削藩,燕王朱棣因此造反,經(jīng)過四年的靖難之役,建文帝朱允炆被趕下皇位不知所蹤,具體去了哪里,到現(xiàn)在都沒有定論。
建文帝不知所蹤,自然是沒有帝陵了。
趕建文帝下臺的燕王朱棣成為新皇帝,是為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往北京,死后葬于今北京市昌平區(qū)天壽山的長陵之中,是為明十三陵第一陵。
明成祖朱棣葬于天壽山長陵以后,從此明朝皇帝都葬于此,一直到明亡國,共有十三位明朝皇帝葬于此,由此形成了明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可以說是一個例外,他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僅有的一個沒有按照常例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說起來明代宗朱祁鈺這一生也是挺精彩刺激狗血的,而他的葬身之地也恰恰可以詮釋他這戲劇化的一生。

明代宗朱祁鈺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宣宗就是明朝有名的仁宣之治中的宣宗,算是個好皇帝。按照明朝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來說,本來他也就是一個閑散王爺?shù)拿?/p>
但歷史給了朱祁鈺開個一個大玩笑,朱祁鈺的哥哥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英宗登基以后朱祁鈺被封為郕王,似乎朱祁鈺這輩子已經(jīng)是一眼看到頭了。(來自貧道獨家原創(chuàng))但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zhèn)非要作死,正統(tǒng)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面對瓦剌大軍的侵犯非要御駕親征,結(jié)果釀成了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俘虜,明朝大臣害怕瓦剌借此騙開關防,來威脅明庭。就商議著改立皇帝,因為太子年幼還沒有斷奶,加上形勢嚴峻,所以郕王朱祁鈺成為了新的皇帝,是為明代宗。
在明代宗與于謙的力挽狂瀾之下,明朝擊退了瓦剌大軍,渡過了亡國危機。一年后明英宗返回明朝,明代宗將已是太上皇的明英宗軟禁于南宮中,七年后明代宗病重,明英宗在想政治投機的大臣幫助下復辟成功,重新登基為皇帝。
明代宗朱祁鈺在英宗復辟后被廢為郕王,回到最初的起點,不久后病重的朱祁鈺死去,被以親王之禮,葬于北京西山,明憲宗繼位后,將其王陵升級為帝陵,是為景泰陵。
明代宗朱祁鈺其實離葬入明十三陵僅差一步之遙,因為他在位時就開始提前營造自己的帝陵了。結(jié)果還沒修建完明代宗朱祁鈺就被復辟成功的明英宗廢為王爺,自然不允許他葬于明十三陵之內(nèi),因此明代宗在天壽山已經(jīng)開始施工的帝陵被廢棄。
頗為諷刺的是,在明代宗的帝陵被廢棄160多年以后,明朝著名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落(大名鼎鼎的萬歷帝長子,崇禎帝父親)在位勉強一個月而駕崩。
當時明庭內(nèi)憂外患國力空虛,明光宗朱常落的父親萬歷帝尚未下葬,加上明光宗死的太突然,還沒來得及為自己選吉壤和卜壽陵來建帝陵。于是干脆本著務實主義,鵲巢鳩占了原是明代宗的壽陵陵址,將已被廢棄了160多年的明代宗帝陵重新改建了一番,成為了明光宗的帝陵,是為今天的明十三陵之慶陵。
可以說明十三陵是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后的明朝皇帝墓葬群,共有十三個皇帝入葬其中,因此冠名為明十三陵。
沒有入葬其中的三個皇帝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明代宗的故事悲慘中帶著戲劇化,戲劇化中帶著陰差陽錯,差點使明十三陵成為了明十四陵,也是一段精彩的歷史故事。
明朝16個皇帝為何只是明十三陵背后的曲折故事,到此為止。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zhuǎn)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