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三海軍大型戰(zhàn)艦介紹-柯尼斯堡級
“柯尼斯堡”級巡洋艦是德國在二戰(zhàn)期間依照《凡爾賽條約》的限制(6000噸)制造的輕巡洋艦,于20世紀20年代開始設計。為了符合重量限制的要求,它的鋼板連接處85%是焊接的而不是鉚接的,由此帶來了抗疲勞性差的問題。該艦共造了三艘,以德國三座城市為名,分別為“柯尼斯堡”號、“卡爾斯魯厄”號和“科隆”號。該級巡洋艦有時也會以三號艦“科隆”號命名為“科隆”級。

“柯尼斯堡”級巡洋艦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那就是它的三座主炮塔是前1后2,而不是傳統的前2后1。為了彌補正前方火力不足的問題,后甲板的兩座三聯主炮塔不在一條軸線上,而是呈對稱分布,目的是必要時后炮可以轉向180度向前開炮。

船員:820人
標準排水量:6756t
長/寬/吃水:174m×15.3m×5.56m
武器裝備:3座三聯裝150毫米主炮;3座雙聯裝88毫米防空炮,4座雙聯裝37毫米防空炮,4門20毫米機關炮;4座三聯裝533mm魚雷發(fā)射管
船載飛機:2架Ar-196式水上飛機
動力輸出:68000馬力,三軸
水面續(xù)航力:最大續(xù)航能力7300海里
最高航速:32.5節(jié)

“柯尼斯堡”級雖然技術上比較突出,但數量較少,所以在二戰(zhàn)爆發(fā)后起到的作用比較有限。首艦柯尼斯堡于1940年4月10日在挪威的卑爾根遭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攻擊,命中3枚炸彈后沉沒。同一天,二號艦卡爾斯魯厄在挪威克里斯蒂尼亞附近海域被英國皇家海軍“懶惰”號用魚雷擊成重創(chuàng),隨后由德國魚雷艇“神鷹”號擊沉。三號艦科隆于1945年4月30日在德國威廉港被美國轟炸機炸沉,隨后于1946年打撈解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