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第三個十年——世界性反法西斯戰(zhàn)爭背景下的中國文學
一、世界大戰(zhàn)格局中的40年代中國文學。
1、世界大戰(zhàn)其實是文化與文明的較量
20世紀開始,自由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成為影響世界的三大思潮。
中國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世界戰(zhàn)爭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從民族主義到人類與世界
A、世界眼光和人類高度:五四的感時憂國、政黨的階級對立和領導權爭奪――人性與人類。滇緬公路、飛虎大隊。
反思“世界文明危機”、尋找“人性弱點”――抗拒戰(zhàn)爭。對我們民族的思維和民族文化的重建意義重大?!恶R爾梅弟戰(zhàn)役》
B、打斷“五四”開啟的文學現代性的歷史進程。啟蒙/救亡。是否真的如此?對重慶與延安的向往?!韭肤帷敦斨鞯膬号畟儭罚独嫒A《夢回青河》-逃往重慶;對延安民主的向往】“尋父”――精神力量和光明的所在。
C、戰(zhàn)爭文化規(guī)范下,政治與文學的緊張。因密切而緊張,a、創(chuàng)作要求簡單化,排斥審美與藝術;如梁實秋的“與抗戰(zhàn)無關論”的被批判。
梁實秋(1903.1.6-1987.11.3),出生于北京,浙江杭縣(今余杭)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理論批評家、英國文學史家、文學家、翻譯家。在《中央日報?平明副刊》編者按:文字的性質并不拘定。不過我有幾點意見?,F在抗戰(zhàn)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zhàn)。我的意見稍微不同,于抗戰(zhàn)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zhàn)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zhàn)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戰(zhàn)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
郭沫若甚至認為:藝術至上=漢奸。文化的功能被簡單化、單一化。
b、文學批判的政治化。延安整風-王實味。
D、作家的流徙。宗璞《野葫蘆引》-《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和《北歸記》。
郁達夫在抗戰(zhàn)初期《自由中國》雜志發(fā)表《戰(zhàn)時的小說》一文曾說:“我想,反映著這一次民族戰(zhàn)爭的大小說,大敘事詩,將來一定會出現,非出現不可。不過在戰(zhàn)爭未結束以前,或正在進行的現在,卻沒有出現的可能?!薄秶恰㈤L河、四世同堂、寒夜、財主底兒女們》
二、戰(zhàn)爭狀況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學分割與并存。
戰(zhàn)時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圍,包括思維方式與審美心態(tài),促成了許多唯戰(zhàn)時所特有的文學現象;戰(zhàn)爭直接影響到作家的寫作心理、姿態(tài)、方式以及題材、風格。
A/國統區(qū)是主流;
B/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qū)是新貌;
C/淪陷區(qū)的委屈求全與掙扎堅韌;
D/上海孤島的寂寞:租界時期(1937.11-1941.12)淪陷區(qū)(1942.12-日本投降)
A、國統區(qū)文學:
1、抗戰(zhàn)初期(1937.7.7-1938.10武漢失守)基調表現為昂揚激奮的英雄主義。1938.3.27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協)在武漢成立,標志著大聯合,會刊《抗戰(zhàn)文藝》是貫穿抗戰(zhàn)時期的惟一刊物。提出了“文章下鄉(xiāng),文章入伍”的口號。
“我們應該把分散的各個戰(zhàn)友的力量,團結起來,像前線將士用他們的槍一樣,用我們的筆,來發(fā)動民眾、捍衛(wèi)祖國,粉碎寇敵,爭取勝利”“我們相信,我們的文藝的力量定會隨著我們的槍炮一齊打到敵人身上,定會與前線上的殺聲一同引起全世界的義憤與欽仰?!?/p>
主要表現戰(zhàn)爭中的新人、新民族性格,形式大眾化為主。文學的戰(zhàn)斗性、時代性凸顯以多樣化、個性化為代價,廉價樂觀,公式化概念化。
2、相持階段(1938.10-1944.9特別是皖南事變)正視戰(zhàn)爭的殘酷和艱巨,正視封建沉渣積垢的泛起。心態(tài)沉郁苦悶,清醒地關注民族的命運。風格沉郁、凝重、博大?!笆吩姟备裾{,出現大批杰作。
3、民主運動高潮迭起(1944.9-新中國成立)集中在兩個領域:一、對黑暗的詛咒與對腐朽的現實政治的否定,二、知識分子在新時代到來之前的自我內省與歷史總結。氣氛:緊張、不安、憤激、嘲謔、痛苦,和希望、熱烈、焦躁、歌頌、歡呼。
特征:
1、作家的創(chuàng)作追求與主流政治的抗衡性(當然有一定的度),現實主義的批判性潮流。
2、內遷的學院文化、學術力量形成的中心,疏離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而致力于中國文化與文學的研究和傳承。
抗戰(zhàn)時的中國教育和大學。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教授聞一多、朱自清、周培源、沈從文。培養(yǎng)一大批人才:鹿橋
B/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qū)文學:
1、《講話》之前(1937.7.7-1942.5.2)作家隊伍龐大、文藝社團許多,趣味各異,相對關門。也有大眾化運動。
2、《講話》之后(1942.5.2-新中國成立),基調是明朗、素樸,群眾性文藝成主流和惟一。咱們工農兵,文學民族化大眾化。
特征:作家的創(chuàng)作追求與主流政治直接的一致性。
C/淪陷區(qū)、孤島文學:
(臺灣、東北、華北、上海、香港),作家面臨“言”與“不言”的雙重不自由狀態(tài)。
1、新的文學中心的建立,如北京、上海。
2、“鄉(xiāng)土文學”堅持的英雄主義、浪漫主義與走向“日常生活”的反英雄、反浪漫傾向。
3、雅俗趨近與互融,通俗甚至成為中心,地域文化得到更深的認同(無法表達民族,只能以地域來堅持)。
三、文學思潮、論爭與胡風等的理論批評。
1、關于“民族形式”問題的論爭。
?? 作為一個口號,首先由毛澤東于1938年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提出,要求創(chuàng)作“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的新文化主張。
?? 向林冰提倡民間形式,但否定“五四”以來的成功經驗;葛一虹完全否定民間,而全盤肯定“五四”新文學。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郭沫若、茅盾發(fā)表見解。注意胡風的觀點,《論民族形式問題的提出和重點》。
2、關于文藝與政治、文藝與生活關系的論爭。
首先,1941-1942延安整風。周揚《文學與生活漫談》、丁玲《我們需要雜文》《三八節(jié)有感》、羅烽《還是雜文的時代》、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王實味《政治家?藝術家》《野百合花》。毛澤東《講話》。
其次,1945.11茅盾《清明前后》、夏衍《芳草天涯》
3、關于“現實主義”與“主觀”問題的論爭。
1948,胡風《論現實主義的路》,能動的反映論,感受世界與觀念世界。
“主觀戰(zhàn)斗精神”:一,“到處都有生活”說;二,“精神奴役創(chuàng)傷”說;三,“世界進步文藝支流”說。
左翼內部,即周揚(代表后來的毛澤東)與馮雪峰、胡風的差異問題,表現在4個主要方面:A/關于文學與政治、實踐(生活和藝術的)與觀念的關系。B/關于現實主義。C/創(chuàng)作上的主客觀的關系。D/關于中國新文學傳統與發(fā)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