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給孩子科普的重要性!

經常有家長問我孩子那么小給他們科普有用嗎?對于這個我深有體會,答案也是毋庸置疑得,有用。
作為中國科學院的一份子,對這個感受頗深。那就是每年中科院都會舉辦公眾科學日,向全社會開放。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人來到,當然,最主要的群體是小學生,基本上到了這天會接待上千位小學生。我們所的研究人員、學生和工作人員們一起都放下手頭的工作來做志愿者,為小朋友們做科普。

這是我在中科院最自豪的事情,尤其是我第一次當志愿者為小朋友講解的時候,至今記憶猶新。因為我第一次發(fā)現,原來自己的科研內容,并不是象牙塔中那種和大眾毫無關系的東西。原來我讀書這么多年可以為很多小朋友答疑解惑,讓他們能夠感受到科學對這個世界的發(fā)現和認知,感受到科學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小朋友給我也會帶來啟發(fā)。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而且觀察這個世界的角度很奇妙,也給我提供了很多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讓我思考原來習以為常的東西,其實本身背后有很多常人不知的秘密。
所以基本上每年的科學公眾日,我都積極參與,從頭到尾為小朋友講解科學內容,回答他們千奇百怪的問題。這也為我后來撰寫回答提供了很好地鍛煉,那就是,我懂得了如何把專業(yè)知識通俗易懂的傳遞給大眾,當然,國內更是有像中國科協(xié)這種科普國家隊,那就更是在傳播科普上更專業(yè)。
其實,科普,本質上就是一種知識的傳承。
無論是我們的上學,還是看科普視頻,都是一種知識的傳遞。
作為大方向在遺傳進化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其實我認為,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就是知識的傳承。
我經常會做許多物種的比較,既有遺傳也有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對于靈長目的研究,更是經常研究的內容。
雖然生理上,人類的直立行走和腦容量發(fā)育是我經常喜歡跟別人分享的進化,因為這些背后會涉及到基因層面的進化。但是,人類文明能走到今天,拋開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最偉大的發(fā)明我認為就是知識的傳承。
正因為有了知識的傳承,我們才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非重復昨天的故事??破?,雖然很多時候狹義到科學知識的普及,但是廣泛意義上,是所有知識的普及。
有意思的是,我們研究人類進化的時候,其實有個問題,就是對于很多動物來說,生命的意義在繁殖期結束后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出現不少動物的繁殖期后就死亡的情形。但是人類社會卻并非如此,人類的壽命可以在繁殖期結束后持續(xù)非常久,甚至超過了繁殖期本身的時間。一種解讀就是祖母效應,意思是祖母的存活,重要意義就在于在父母外出狩獵采集的時候照顧小孩,并且把知識傳遞下去,這樣可以避免族群的知識出現斷崖??梢哉f,這是一種科普對于人類進化的貢獻。
當然,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傳承方式。
一、原始社會、早期人類社會:口耳相傳
其實在動物中,我們已經觀察到了學習行為,幼兒會學習成年動物來獲取知識,比如大家熟悉的貓會教小貓捕獵行為。而在人類中就更加廣泛了。
語言被認為是很早就出現在人類社會中,而在文字出現之前,知識的傳承主要是口耳相傳。

我們今天流傳的很多故事,什么大禹治水、神農嘗百草之類的故事,其實背后都有一套知識體系,比如大禹治水的堵不如疏背后的水利學,神農嘗百草這種生物醫(yī)藥實踐等,這些知識為早期人類的傳承,提高生存優(yōu)勢都提供了很好地參考。
二、文字時代:書籍
文字時代則是被認為是人類文明輝煌的象征。
國外的埃及、蘇美爾文字,國內的甲骨文都是早期人類文字的代表。傳說倉頡造字鬼哭神嚎。文字的出現,無論如何贊譽都不為過。而正是有了文字,才使得人類知識傳承更加的便捷和廣泛。比如早在周朝的時候,我國就有了書籍,書籍的擴散,讓知識更加的穩(wěn)定,再加上教育的出現,誕生了百家爭鳴時代,比如孔夫子就有三千弟子,比如墨家的科學知識。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在以書籍作為主要的知識傳承,大家從小就開始在學校接受教育,教師們把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可以輕松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信息時代,文字,影像。
文字的意義如何夸都不為過,不過囿于文字的難度以及多樣性,其實文字并不太利于傳遞知識,這種抽象的內容,很容易產生隔閡,全世界有數千種語言,就連聯(lián)合國都有多種指定的語言,比如科學史上,主流的科學語言就發(fā)生過幾次變更,拉丁語,英語等等。以至于今天,我們國內做科研的還在掙扎,到底是發(fā)中文還是發(fā)英文的問題。國內的學生更是被英語困擾了這么多年。
有一種更加廣泛的方式,卻很長時間被忽略,那就是圖畫。圖畫更加直接,更加寫實,也更接近于真實。

其實圖畫是遠早于文字就出現的知識傳承方式,比如在好幾萬年前的原始人生活的山洞里就有許多壁畫,原始人們會把自己的狩獵活動,以及獵物等畫在巖壁上,可見,在他們簡單的認知中,圖畫才是最便捷的傳遞方式。
有意思的是,人類首次向外太空發(fā)布信息的時候,也是發(fā)布了一張人類自己的圖片,而非文字。

今天,圖片的傳播已經成為了一種很常見的方式。
比如給小孩子買的書籍,一定是圖片多而文字少。

當然,隨著手機的廣泛使用,攝影已經成為了標配了,再加上互聯(lián)網5G時代的到來,這為影像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單純地用書本文字來傳承知識了,而是要結合影像來進行最直觀的科學傳遞。
比如,前兩年,中科院首次拍攝到了黑洞的照片,這種直觀的感受,比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更有說服力。

當然,回到題目,孩子這么小,給他們科普有用嗎?
已經不言而喻了,非常有用,這是最最基本的知識傳承。
正因為如此,我國早在2006年就印發(fā)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國科協(xié)更是從2010年起就開始舉辦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jié)活動,來為全國青少年提供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探究性科普活動。

這是我非常贊成的一種科普方式,前段時間我還吐槽過,就是我們的科普相對落后,而這種國家級機構主導的科普方式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實踐辦法,在進入5G時代的今天,用互聯(lián)網的思維,用各種影像更加直觀的進行科普,一定是要比純粹的文字科普要更好。
孩子們是祖國真正的未來,他們是真正的后浪,未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是他們來承擔的。
而科普,就是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接觸科學的世界,讓高端科技走近生活,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
梁啟超曾經寫過《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相信下一代,一定比我們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