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對于文字編輯的思考——4月24日編輯交流會實錄(下)

2021-05-25 19:15 作者:涼宮春日應援團  | 我要投稿


放在前面:

以下是我們整理了4月24日應援團加熱部編輯交流會中部分成員的發(fā)言,但由于大家討論熱情實在是很高以致于我們在總結后還是留下了三、四萬字的初稿,盡管經(jīng)過幾位編輯將之進行了修改,但還是會有我們沒有注意到的錯誤存在,各位如有發(fā)現(xiàn)可私信編輯進行修改。

以下皆代表發(fā)言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果各位有更多、更好的建議或者看法,可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

以下內容中提到的動漫、文章、專欄、推送等,我們盡量會留下站內跳板。

感謝@比爾不喝牛奶、@nehcub1219 的整理、校對、排版。


上半部分記錄:

@Mezamu目欺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玩古典的,他就曾經(jīng)說過一個這樣的說法。你在欣賞一部作品的時候,不要光光從它的藝術性來判斷,比如你可以說有一個什么交響曲,我忘了叫什么名字,有極高的藝術修養(yǎng),有開創(chuàng)一種極其獨特的藝術模式,但是我也拒絕承認他們是美的,很簡單,因為難聽。就這么簡單一個問題,因為他們太難聽了,現(xiàn)在作品也是一樣的,我看不懂,我需要反反復復像做閱讀,我對閱讀理解那種去做,你這個作品就算你有再深的深度,你是成功的,我絕不認為你就是成功的。你作為作品本身就應該平衡你自己思想的表達和受眾接觸的這樣一個平衡點,這也是我們編輯應該做到的,所以說我為什么一直在強調編輯必須有讀作二象性。

你是讀者也是作者,你必須從兩個方面考慮。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一個東西。

沒有太多的深度,這種方面能不能寫,其實我覺得可以。很簡單,我們太多的人陷入了一個誤區(qū),只要是番劇,只要是藝術作品,一定有它的藝術效果,有它的藝術價值。但很多時候他真的有這種效果,我覺得不一定,我馬上給你們舉個例子。這也是我自己經(jīng)常用的一個方法。

動素模型

我們在分析一部作品的主題的時候,經(jīng)常經(jīng)常用這樣一個框架。圖已經(jīng)很明顯了,分發(fā)送者客體接入的輔助者、主體和反對者,這樣的分類是為了什么?就是說我們在分析一步番劇的時候,分析一部作品的時候,其實大部分我們的著力點在什么?是在人物身上。

涼宮有它的成長,有希我覺得很可愛,學姐老是被迫害,你談到這些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你在分析一部作品的時候,終歸會從人物會從里面的主角進行出發(fā)。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從一個作者的角度說,我們從一個作者的角度出發(fā)的話,我們在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的時候,琴音姐現(xiàn)在應該也在聽,我相信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們的創(chuàng)作順序應該是主題到人物再到情景。

而我們在分析一部作品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的順序是什么?從人物到情節(jié)到主題,這是我的一個個人觀點。

也就是說我們在創(chuàng)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這兩個是反過來,也就是所以說我們如何分析人物,如何分析這部作品的一個主題,這就是我經(jīng)常用的一個模型,我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模型叫做動素模型。一般情況下在里面主體是什么?主體就是人物,而且可以是其中任何一個人物,可以是涼宮,可以是阿虛,可以是長門,可以是學姐??腕w就是人物的動機或者說目標。

輔助者就是幫手,發(fā)送者是什么?發(fā)送者是靠的是誰讓這個人物有特定的動機,接受者是分析這個人物假如實現(xiàn)了動機以后,誰能夠受益?等會我把這個模型的具體分析我會發(fā)到群里面,大家看一下。

紅高粱這一部作品不知道大家看過,張藝謀導演的這部電影,對于這部影片包括我以前做閱讀理解啊,我經(jīng)常就看到一些他謳歌了什么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都是歌頌了一種民族大義和民族自信心。很多宣傳語說真的都是這么宣傳的,他書寫的是中國人民抗擊日軍的勇氣和決心。

這個觀點是從哪里來的?那個里面有個什么爺爺來著,被日本人殺害了。然后爺爺率村民反抗的日本人,然后就從這個角度分析,好像是好像這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民族大義。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guī)Т蠹襾眢w會一下。

首先我們逐個來分析,在這件事情中,我暫時稱他為死者爺爺,我給大家分用動素模型給大家分析一下,首先主體是什么?主體是不是爺爺和他組織起來的那些軍隊??腕w是什么?客體就是人物的動機或者說目標是什么,是不是為了為死者爺爺報仇?那么我們再來看輔助者,幫助他人有沒有?沒有。反對的,誰對復仇這方面有所阻撓,是不是日軍。那么接受者,誰會在這里面獲益,死者爺爺肯定不可能的,日本人肯定不可能的。當然是爺爺和他那支民兵,受益者是他們,而他們說的意思是什么?是不是為死者也報了仇?那么發(fā)送者到底是什么?是民族大義嗎?不如說應該是民間倫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命抵命。

因為發(fā)送者,也就是他們的動機,誰給了這個動機,誰給了爺爺他們誰給了我的,爺爺復仇的動機,你可以說是民族大義,你也可以說是民間倫理,但最后他們受益的是他們自己。他們最終享受到的是為死者爺爺報仇以后得到的那種安心感,得到的那種就是那種快意。因此在這個地方這邊是電影的主題,強行拔高到民族大義和民族自信心的身上,我覺得是非常不合理的。

這就是動素模型如何分析一部作品的。這里給大家舉了一個例子,我們馬上就說涼宮春日的消失,我都用電影來做例子。涼宮春日的消失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主體是誰,主體我相信肯定是阿虛。因為從頭到尾行動的人都是阿虛??腕w是什么?動機或者目標是什么?是不是從我這么說,我們先從電影本身出發(fā)。從頭到尾表現(xiàn)出來的,阿虛一直在說的,是不是想找到?jīng)鰧m?當我們再看其他的輔助的有沒有?可能有人要說有心要要說長門,但是嚴格意義上,他在這件事情上是沒有提供幫助的。因為如果他要提供幫助的話,他直接會把答案告訴他。

反對者,長門就是反對者,某種意義上是反對的,尤其是戴著眼鏡的長門。接受者是什么?接受者我剛才不也說了,接受者是分析人物,假如實現(xiàn)了動機以后,受益的是誰?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我們從電影的角度來出發(fā)。最后受益的人是誰?是阿虛。為什么?因為阿虛回到那個世界,一個擁有著什么樣的世界,從電影表達出來的,是不是一個從電影表出來就是一個擁涼宮春日的世界?為什么在電影很多地方在刷心疼有希,因為他在番劇里面表達,他在這部作品里面表達出來的就是阿虛選擇了涼宮放棄了長門。我相信這個觀點雖然我現(xiàn)在這樣提出來可能有點突兀,但是我相信應該反對的應該不多,。有這一點在哪里特別明顯,就是那段著名的意識流,他需從長門的手那里離開走到教室里,等在他前面是涼宮。這樣的處理方式很讓人就容易就聯(lián)想到這篇這部電影它是要表達它需放棄長門,選擇涼宮。

這樣一個作品,也就是說我們最后來看發(fā)送者,等于給了阿虛動機,是不是尋找涼宮?誰給了阿虛他的客體。他找他變回原來的世界那個涼宮。也就是說從電影的角度來看,涼宮春日的消失實際上就是一個阿虛在長門和涼宮春日上做選擇,至少他是這樣表達出來的。

但是這樣表達出來好不好?我其實覺得沒有什么問題。作為一部商業(yè)電影,它其實也能讓人get到很多爽點,但是就像我上一次在直播里面說的,我其實不覺得電影版的消失是一個那么涼宮的故事,為什么?我曾經(jīng)提出過這么一個觀點,如果我們讀了消失的原作,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第一阿虛做選擇在小說里面是更加堅決。第二個一點就是阿虛在當時做選擇的時候,有一個點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是那種非日常的生活,這一點其實在小說里面體現(xiàn)得非常深刻,但是各位仔細想一想,在這部電影里面有沒有提到的一個。

而且自己和自己對話那個地方,用打出來的字幕寫出來,你認為現(xiàn)在的日子更有趣嗎?你是真的這么認為的嗎?

當時我看電影的時候看到那里我真的覺得很突兀,因為我當時還沒看過小說,我還沒看過原著。我當時覺得你突出來,我當時覺得為什么,因為如果我們按照剛才的模型,那么發(fā)送者這個是應該是阿虛渴望,阿虛的動機的來源應該是渴望非日常的生活,他渴望那些不思不思議的事情。但是他最后的接受者只是他找到了涼宮。他的客體應該是他想要選擇一個有不思議事件的世界,但是電影里面有沒有體會出這一點,我相信電影對于這一點,我不敢說它是弱化了,但至少說對于這一點是沒有體現(xiàn)出來的。當然為什么他要這么不理解,那是更深層次的東西。今天我在這里就不展開講了,但是在這個地方我也相當于給大家留一個思考,大家利用一下動素模型,再回去好好讀一下消失的原文。你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電影和小說之間真的差別非常大,你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在消失里面大家刷的最多的是心疼長門,心疼有希,而不是重新選擇了一個擁有不可思議事件的世界,而放棄了一個平凡的世界,這就是一個動素模型。

然后接下來是實操部分。請大家去看坂中佳實和Laplace他們兩個的推送,這個地方我就默認大家都已經(jīng)看過了。

這個是當時我在改的正式版中的那一邊,這是我在修改那一篇稿子的時候的秀米的一個排版,我基本上保證了原文和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在上面。那么我會從這一篇文章給大家進行闡述,為什么我一定要選這兩篇文章為主體?

這兩個推送擁有的非常經(jīng)典的特征是什么?坂中的這篇文章它的完成度非常的高,寫的也非常的好,可以說如果一般情況下,直接拿去投稿的話,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我還是對它進行了一些細節(jié)上的修改,可以修改什么,我就默認大家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打開推送了。我們來看一下,推送中綠色的字體是我自己寫的。

來看看這一句:“那么,首先,來看一個有趣的事實”。

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有什么問題:我們把這句話分兩句,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這個地方我們可以修改?!澳敲矗紫?,來看一個有趣的事實”。我這地方給的是“后面有一個單獨的“其次”,而這句話則兼顧了承上啟下”,這句話承上啟下在什么地方?從這句話的前一句很容易看出,作者在寫出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引導讀者我將要抒發(fā)一個什么樣的觀點,同時給了讀者一種心理期待。心理期待是什么,就是讀者心里想到的。讀者心里期待的這一點和作者所說的這一點不一定是相同的,這個地方需要有一個緩沖,如果直接帶入進去的話,會顯得節(jié)奏非常的急躁。

所以他的原稿寫的是,“那么,首先,來看一個有趣的事實”,而我就進行了一個微調,“那么來看一個有趣的事實”,然后再分層。首先涼宮的小說發(fā)布順序,在接上后面的其次,大部分人對這句話才起的反應。

也就是說我們在闡述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完全可以有一個統(tǒng)領句。這里統(tǒng)領句就是“那么來看一個有趣的事實”。統(tǒng)領句不一定要去像總起句那樣,擁有對一種觀點的表達,就算是這樣的白開水一樣的語氣也可以。實際上是告訴讀者,這個地方有一個緩沖,我接下來開始裝逼了,你們大家都看好。

剛才我就說了,在自己寫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讀者讀到這篇文章大概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在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前后的節(jié)奏是怎樣的?我讀到這個地方會不會讀一口氣讀下去還沒讀完,就覺得斷氣了。有些地方跳躍的過快,我就覺得自己思維跟不上。這都是我們在當編輯的時候,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的問題,去思考每一個稿件需要掌握的東西。

然后我們再往下面翻,在迫害學姐再往后那個地方,有這樣一段話,我也修改了一點。

“如果覺得團長任性過了頭,那我們不妨回到上一本書,在憂郁里別說學姐,世界也都是作為任性過頭的團長大人手里的玩具罷了,隨意拋棄了舊世界選擇和阿虛做一個亞當夏娃,但是那個時候就看不到太多的怨言,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實感?!?/p>

在《憂郁》里,別說實玖瑠,世界也都只是這位任性過頭的團長大人手里的玩具罷了。然后看起來下面接下來一個隨意拋棄了舊世界,選擇和阿虛做一對亞當夏娃。這個地方對應上面寫的任性大人團長手里的玩具,而這樣寫出來加上一個破折號,給讀者的心理暗示就是團長把世界作為玩具以后做出來的事情,但是這件事情她做沒有?

她沒有做,她實際上是沒有做的,但是如果他想這樣寫的話,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就好像是團長現(xiàn)在已經(jīng)做了這件事情了,結果看不到太多的怨言,因此在句子內部的邏輯上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

那么修改稿是怎么修改的呢?“隨意拋棄舊世界,選擇和阿虛做一對亞當夏娃,對于當時的春日而言,只不過是轉念之間的事。但那個時候卻看不到太多對團長的怨言,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個地方改動是什么?是告訴大家,拋棄舊世界和阿虛做亞當夏娃這件事情只是一個假設,和原句相比,我相信這樣的改動會更加的切合元素本身,同時也會讓他還有一個選擇。

這個地方我寫了一個“對于當時的春日而言,只不過是轉念之間的事。”也就是說在這個地方我是以一種假設的語氣把它寫出來的。

那么讀者心中就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為什么那個時候沒有太多的怨言,他仍然會抱有一種好奇,因為他的疑問沒有得到解決,所以說這樣的改動稍微改變了句子內部的邏輯和句子之間的邏輯,讓它更加符合讀者的一種心理預期。

然后我們再往下,很多人立刻和阿虛站到了同一立場。好了,重點來了,他這里寫的是和阿虛一樣的行為,然后他用括號寫了一個SOS的良心,唯一的普通人一樣的行為。那么如果是沒有看過這篇,或者是說對于涼宮了解不是很深入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他做過什么樣的行為。

因為說句實話。阿虛本身他的情感是非常低沉的,是非常憂郁的,也是非常壓抑的。所以說人物如果做出一些比較出格的行為的話,在那部作品的氛圍里面,其實是成立的,但是這個地方它有沒有具體的寫出來這種行為是什么,沒有。他只是告訴你黑子和阿虛做出了一樣的行為,但是實際上我們看過涼宮的都知道黑子和阿虛做出來的是一種行為嗎?其實并不是,他下面也闡述了阿虛在生氣的時候的表現(xiàn),而且生氣的原因是因為團長的任性將影響到她的未來,而不是團長任性的迫害學姐,這就是一種差別,但是前面那句話有沒有體現(xiàn)出來?沒有體現(xiàn)出來。

所以這個地方有一個改動,首先大家可以看到原來的那個地方:《嘆息》則不同,拍電影的什么更有真實感,而且這次的對象不是世界這么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我們萌萌噠的學姐。我們把生團長的氣補充出來了以后,首先觀眾就知道黑子和阿虛做出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

第二個,阿虛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情?有些黑子為什么要黑春日?是不是給出了一個解釋,也就是說讀者讀到這樣一個結論,很多黑子和阿虛一起開始生團長的氣的時候,它的前面有對應的從原文身上得到的進行支撐的東西。

而如果缺少了這種內容的話,或者說我們從原文身上得到的東西和我們的論點之間相隔過遠的話,就不會形成這樣一種交相呼映的效果,我們看起來絕對會是一頭霧水。那么我為什么會以這篇文章作為例子,首先這篇文章其實寫的非常好,但是在句子之間的邏輯上存在一些小問題。

前后句都是在引導讀者,讓讀者有一種期待,而中間則是直接解答了,讓讀者有一種撲空的感覺,沒有引導讀者的想法往下面走,這是一點。第二點,就是我剛才說的,在寫這部分的分析的時候,作者的心里面是肯定有數(shù)的,但是讀者和觀眾心里面不一定有數(shù),他不一定和你一樣對這部作品非常的了解,你一說什么他就立即能想到。

因此從番劇里面挖出對這個觀點有可以進行論證的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在之前就說了,不要害怕劇透,因為有些劇情你把它挖出來,你把它呈現(xiàn)出來,你把它劇透出來是真的有必要的。如果你因為害怕劇透而放棄了回歸作品本身的話,你帶給一個人的只有一頭霧水,這就是我為什么會選這篇文章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適當?shù)膭⊥缚梢晕?,那種欲說還休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的確更吸引人。因為適當?shù)膭⊥?,它帶給觀眾的實際上是一種另類的心理期待。當人在對待一部作品抱有心理期待的時候,他的動機肯定會加強,而這正是我們寫補番推薦想要達成的效果。

好,我們談完了這篇文章的問題,我們再談一下這篇文章的優(yōu)點在什么地方。不管是看秀米也好,還是看原來的也好,我們都可以看到在這部推送里面有很多話是被加黑加粗了的。

我們都知道作為編輯,在編輯一部作品的時候,經(jīng)常會自己把一些關鍵的語句進行加粗,而我們如果把這篇文章加粗的語句單獨的提出。從頭開始看。爭議最大的地方在哪里?是涼宮春日的嘆息。然后來告訴你們,這一點你們顯然是很明白的,然后再加粗的地方是什么?第一,首先嘆息是緊挨著憂郁的改編難度更大,所以舍了這一部分的動畫化。

第二,大部分人因為那段話才有反應。而為什么會因為那段話去反應,是因為大家在那個時候沒有什么實感,也就是說大家為什么在憂郁里面沒有反應,大家在那個時候沒有什么實感,而下一句加黑的地方在哪個地方?為什么和谷口吵了一架去就回轉心意回去陪團長胡鬧了呢?因為絕對要讓這部電影成功。

而且下面還有阿虛看到名為涼宮春日的女孩的堅持,再往下面看團長有趣的地方在什么?在于它的神人二象性,而人的方面肯定是錯的,但是人因為犯錯才會被稱之為人。

然后下面一句和黑子們只看到團長“人”的一面相反,“機關”只看到了團長“神”的一面。

而無論哪一種其實都不對,為什么不對?因為涼宮都不是神,怎么能輪得到阿虛?

可以再看一遍09,我是真心覺得可以再看一遍09,反正我看09的時候看到嘆息那個地方,我是覺得違和感很大的,如果以后有機會的話,還可以給你們講一下,然后再這說到這個地方,涼宮都不是神,怎么輪得到阿虛?

這個地方不僅僅在批判虛神論這個東西,還闡明了前面那個觀點,涼宮不是神,因為他前面說涼宮都不是神,這是一個前提。然后最后說真正的神是什么呢?神是存在的,真正的神是谷川流。

我剛才只是選取了這篇文章加黑的部分,你們可以看到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像有一些推番的文章一樣分成一塊一塊的,但是這篇文章它推送的思路非常清晰,前面在講的這一個大點下面分成了哪幾個小點?這幾個小點分別的重點是什么?它非常的清晰。我們在作為編輯在修改文章的時候,如果把重點的那些觀點直接拉出來的話,可以迅速的為這篇文章進行分類,進行定位,或者說對結構進行一個劃分,這就是這類文章的一個優(yōu)點。

我把這一篇文章發(fā)給大家看,是為了告訴大家這種文章它的缺點也很明顯。

我們剛才說的編輯需要在部分語句上進行下手,如果編輯讀者角度出發(fā),這一篇文章就屬于典型的需要在部分語句上進行下手的。那么編輯作為作者角度出發(fā)的時候,他有自己的觀點,而且這種觀點是非常清晰非常明了的。那么還需不需要修改?這個地方就不需要進行修改。所以說為什么我在一開始就說坂中佳實的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寫得非常的完整,就是這個原因。

作為作者的時候,你必須要有這樣的一種自覺,在自己寫的時候,你不能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很多人非常容易犯的一種錯誤,我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整篇文章沒有一個清晰的格式和層次。那么我們作為編輯,怎樣幫助那些寫的比較亂,寫的比較散的文章呢?可以參考修改這篇文章的方式給他們進行建議。

好,這是我們今天講到的第一個例子。然后我現(xiàn)在給大家發(fā)第二個例子。


這篇文章我為什么要選他?這篇文章我當初的評價也非常高,為什么?這篇文章也是典型的完成度非常高,但是它的問題在哪?它的問題在于段落之間和段落內部的邏輯是有比較嚴重的問題的。我當時給的比喻就好像是我拼一個積木,整個形狀其實已經(jīng)拼好了,已經(jīng)拼出了一個正確的形狀,但是上面的花紋不一樣,所以看起來非常怪。但是如果這篇文章拿出來發(fā)我覺得也能算合格。但是我經(jīng)常抱有這樣一個觀點,面對越好的作品越要嚴格要求,所以我當時也是給了他一些修改意見?,F(xiàn)在我就把我當時修改的一些想法給大家說下。

首先這篇文章大體上其實沒有什么問題,正文的單節(jié)和總結層次其實是一目了然的。而且第二節(jié)是寫的最好的,就是闡述女性愛那個部分。那一部分在里面引入要敘述的內容結論與相關的證明,引用內容回歸原作,對結論打開分析,它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線。

首先引出什么是女性愛,然后再引出定義,而這個定義是怎樣在電影本身里面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體現(xiàn)代表了人一種怎樣的感受,別人是怎么看出來的,是怎么體會到的,這是一種非常清晰的思路。

可以說這一部分的闡述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能達到一種什么要求?達到一種引領讀者順著預想的思路往下走的效果。

我經(jīng)常在說的一個觀點是什么?一篇文章與其說它有什么所謂的生命,所謂的活力什么太虛了,它有內部的邏輯。

內部的邏輯是什么?作為作者,你要嘗試著去引導讀者的想法,順著你的思路往下走,你要讓你的思路迎合,或者是誘導讀者的想法與你的思路相同,當讀者在讀的時候自然會抱著一種期待,而當這種期待最終達到現(xiàn)實的時候,就好像你在打游戲里面打出一套連招,那種感覺肯定是非常爽的,爽到飛起。

讀文的感覺也是一樣,如果在內心中讀著讀著有對接下來劇情有著一股期待,而最終期待的結局和預想中是一樣的時候,一樣會爽到飛起。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在這一點上完成得非常好。那么問題集中在哪一點?集中在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上,而且主要問題在于第三節(jié)。

現(xiàn)在大家可以快速的瀏覽一遍這篇文章的原稿,第一節(jié)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內容和中心結合的不是特別緊密,其中有的內容甚至是相互沖突的。我來闡述一下,注意一下這部分的標題“與故事脫節(jié)的變革時代”,這個標題其實是偏向于中性的敘述,為什么?我們小學就學過句子成分,這個句子的落腳點在什么上面?不管是與故事脫節(jié)也好,變革也好,他們都是修飾語,最終是落在了時代的身上。而且我們如果用縮句的方法把的字前面那一部分刪掉,變革時代,時代前面加了變革兩個字,那么讀者眼中第一點的中心觀點應該是什么?他在潛意識里面會想到什么?那就應該是時代的變革,對于人的影響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

就是因為這個標題偏中性敘述,那么第一節(jié)讀者眼中的第一個觀點就是時代的變革對于人的影響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為什么我會這么說?大家看到這一部分的第二節(jié):但是時代的變革對于人的存在是方方面面的。這句話我是引用了文章的原句,段首轉折句的作用不需要我再多說了。這里各位語文老師應該都教過,但是后續(xù)內容他強調是什么?強調的是外傳如何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一個什么樣的時代背景,對于人物的影響在哪里能夠體現(xiàn)?只有一句話,角色的行動軌跡變得更為真實,且受到了諸多限制。

也就是說我在最開始的時候提了一個段首的轉折句,變革對于人的影響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但是對于這種影響我只用了一句話,沒有任何實質性內容展開敘述。

當然他對于這個觀點有沒有敘述,其實是有的,在哪?在第二節(jié)里面。第二節(jié)里面他曾把女校形容成了一些孤島,而在孤島里面,女性之間就很難不產(chǎn)生一種曖昧的情愫,這其實就是這個時代帶給人的一種影響。


但是這離論點太遠了。我之前說過的這一點,你一定要把論據(jù)和論點放在一起,所以說雖然后面的那個地方?jīng)]有什么問題,但是各個地方就顯得很突兀。所以我就把這個時代的變革對于人的影響方方面面的這句話刪掉了。

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前面還有一句話,在他的第一節(jié)里面有一句話叫“不斷提到的變革則是作為TV動畫和因為各種原因兩次推遲上映的劇場版劇情之間的銜接而刻意塑造的故事背景?!?/p>

其實我們在讀完了第一節(jié)以后,我們其實大概能猜到作者真正想樹立的第一節(jié)的中心句應該就是這一句,也就是說這一步提到的變革是刻意塑造的一個故事背景,但是不管是前面提到的還是后面敘述的,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說到這個時代對于人的影響,影響這個時代的是變革還是特異性?

其實我相信大家應該聽到這里都會有自己的一個判斷,肯定是特異性。因為自始至終這一段沒有體現(xiàn)出變革的任何一個內容。以前的人是怎么回事,后面的人是為什么?變革就代表著改變,就一定會在文學中帶來沖突。這里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番劇的推薦叫做《異國迷宮的十字路口》,不知道這部番有多少朋友看過,里面背景其實也是19世紀后半葉發(fā)生在法國的故事,而在這里面就真真正正的提到了,由于社會的變革帶來了社會階級的對立,而這種階級的對立直接導致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

因此在《異國世界的十字路口》,對于作者來說影響這個時代的就是變革,而在這里面,他有沒有體現(xiàn)出這一點,沒有。因此它體現(xiàn)出來的應該是在特異性上,這一段的內容前后表達出來的都是特異性的影響,我們再回到標題“與故事脫節(jié)的變革時代”,雖然我們知道變革時代可以作為一個詞,但是在時代常用事件里加了一個變革以后。讀者在心理預期上會不會在變革上面有一定的期待,我想或多或少肯定都會有。而你在后面又沒有提到,那么就有可能會被讀者查覺到,也可能讀者不會考慮。但是不管怎么樣,如果這么寫下去的話,這篇文章是沒有辦法寫下去的,所以說這一節(jié)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標題與故事脫節(jié)。內容和“時代變革與時代的特異性對人的影響”是不符的。

那么怎么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當時提出了一個方法。第一,修改文章的銜接,不要把一些無關緊要的句子放在默認會有重要含義的地方,比如說我剛才提到的段首的轉折句,盡量少把一些無關的句子放在那個地方。因為你放在那個地方就是告訴人家這個地方是個關鍵,這個地方是要畫重點的,這個地方在排版的時候是要加粗的,所以盡量不要在那個地方把一些無關緊要的話放上去。

第二個,我就直接讓他斟酌一下,我說你仔細思考一下這一節(jié)內容你到底想寫什么?你到底是想寫變革呢?還是想寫特異性呢?還有一點,關于這一點其實還談到一個東西。從總結外傳的那句里面有一句話叫:外傳本身就是京都動畫的一個新嘗試,代表了京都動畫新的方向,也可能是日本動畫業(yè)新的方向。

也就是說。在寫到京都動畫的時候,實際上也提到了變革這個東西。那么我當時就建議他說你如果真的想寫變革的內容是監(jiān)督劃分的話,那么前面你就應該把變革所引領的行業(yè)變化寫出來。也就是說這一段體現(xiàn)了前后內容的問題。

這就是第一節(jié)內容,第二節(jié)我就不說了,因為我覺得第二節(jié)寫得很好。

第三節(jié)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篇幅問題,相對而言太短,你們如果看過別人的文章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第三節(jié)其實真的很短,但是里面重點的內容還是重點,問題還是在內容上。

第一個是這一節(jié)的名字,它的原文取名叫紀念對吧?但是只有第一段和第三段寫的是紀念,第一段是寫了京都去世的那些元老的,第三段是寫京阿尼,對于京阿尼的粉絲們來說,的確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但是第二段寫了什么?第二個是寫的是新人,如果說這一段真的是紀念的話,在這一段寫新人很顯然與題目不符合。

還有主題上的問題。第二,三段話之間的銜接非常的奇怪,我們來讀一下就知道了,在監(jiān)督的期望下,最后決定在動畫片為首次公開所有制作人員的姓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人代表了京都動畫的未來。對于路人觀眾而言,外觀的觀賞度怎么樣?可以看到三段之間的選擇就是這樣。我們其實也有內在邏輯,很簡單,第一段和第三都是紀念,第二段是新的,你把一個新人強行塞進兩個環(huán)境里面,肯定會和違和。

剛才在前一篇說了,不要把無關緊要的句子放在重要的地方,這里還有一個誤區(qū)就是一些放在重要地方的句子,它沒有起到與這個部分相符合的內容與思想。這一段的最后一句話,外傳被賦予了非常的意義,是京都動畫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京都動畫新時代的開始。這一段和紀念有扣上的地方嗎?沒有,不如說是傳承。

而實際上我們再看第二段,如果我們從傳承的角度看下去。第一段是寫舊人已去,第二段寫新人已來。第三段,這一次舊人與新人共同完成的作品給出一份完美的答案。所以說第三段體現(xiàn)出來的問題是什么?內容我們就不說了,就是在銜接上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最重要的主題和三個內容之間有扣合,但是扣合的不是特別緊密。而這個地方我提供的一個思路是什么?我不需要根據(jù)這一個思路來強行改變我的內容,而是可以根據(jù)我想寫的內容改變這一節(jié)他想表達的東西。

這是一種反向思維。不是因為第三節(jié)寫了一個紀念,就直接把新人刪掉,或者說大幅度壓減新人的戲,我直接在主題里面再加一個傳承。一下就好了,這也是從逆向的思維改稿子的一種方法。(不改內容改標題)

然后接下來是總結篇,總結其實問題也不是特別大,主要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不注重句子之間的銜接與內在邏輯,這個地方我給大家復制一下,這個地方是原句,然后我給大家舉個例子,這兩句話之間看起來好像差別不大,但是實際上是對句子的結構進行了一個修改。

因為為什么?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里面都出現(xiàn)了一個同一個關鍵人物,山田尚子。那么我們在第一段第一句話結束以后,在第二句話還需不需要另起一句強調?沒有必要。以山田尚子為代表的制作者又一節(jié)。你這樣呈現(xiàn)出來就是出現(xiàn)了兩遍山田尚子。給人的感受就是兩個以山田尚子為主體的句子,這樣讀起來就有一種潛在的割裂感,讀者雖然讀下去能讀順暢,但是讀的時候肯定心里會給割一下。而如果我們改成在故事的刻畫中,以山田尚子為代表的一些作品有一種潔癖,然后將這些作品作為列舉出來的一種補語,我們暫時就用補語來形容,作為這個句子的補語放在這個地方,引出下面對于山田尚子的看法。

這樣一來就把兩個關于山田尚子的句子,不管是描述還是觀點,放在了同一個句子里面,同時這個句子里面既有層次,也就是說首先告訴他們她是有潔癖,這些潔癖體現(xiàn)在哪里?具體的作品是怎么體現(xiàn)出來的?它是怎樣的以校園生活為背景,是一個絕對與社會無涉的環(huán)境作為背景,這就是我覺得非常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jié)。句子不一定得是要一頓一頓的讓人讀出來,讀得句句分明才是好句子。有的時候把一些長句子融在一起,把具有相同主題的句子互相倒換,把你的句子的一部分作為我的句子的補語,把你的句子的一部分作為我的句子一部分的定語,這樣的調換是非常有意義的,它也能提高整篇文章的流暢度。

然后第二個部分,這一部分的一個主要的問題在于什么?引用的部分太大,大家看看最后那一段。最后那一段有一句話是:但正如石立太一所說。再繼續(xù)往下看,一直看到最后你都會發(fā)現(xiàn)這一段全是石立太一說的話。

首先先不說引用的話,太長了,不可能全是這樣的話。你們想我們在提出這樣的觀點以后,再看到這個句子,但正如石立太一所說,這個時候如果作為一個讀者,你會有怎樣的心理期待?你是不是會覺得首先肯定會有他說的話。第二會不會有作者對于實力太低的石立太一說的話發(fā)表了一個評論,發(fā)表了一份感慨。我相信大部分的讀者在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絕對會有這樣的心理預期。但是一直讀到最后就好像突然一下戛然而止,后面沒有句子能夠去回應他,所以有話說了一半的感覺。

那么我們可以怎么弄呢?我當時給的一個方法是提出里面的一小段話,因為后面石立太一的話也是自己對于這部作品的一個看法。然后就可以提出來一個比較關鍵的句子,然后把他剩下的闡述作為你自己的話說出來。這么做,第一引用不多,第二你把用自己的話把他的闡述說出來,既補充了自己的內容,又回應了觀眾內心的一種期待與期望。所以說這就是我給他提的一種修改方式。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把這篇文章的原稿和現(xiàn)在的定稿稍微對比一下,包括里面的邏輯,和里面的一些用語的一些方法,我最后是直接給了一個換序,我說我直接不改你里面的句子,然后直接把你里面的句子全部換一個位置。稍微換一下,然后給了一個稿子。我覺得對于我而言修改出來的那篇文章就寫得非常的合理的。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稍微去對比一下。


@加熱部大功率熱得快


這是我們從拿到稿子到發(fā)布推送的過程中各位編輯的大致工作,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們不僅限于對文章內容的修改,也會在排版方面進行考慮,一般是要經(jīng)過至少兩次修改的,有時候從接稿到交稿三個星期甚至一個多月的工作周期……

首先拿到原稿


修改意見稿發(fā)給負責人,反饋到作者再修改


確定好稿件內容之后進行推送排版(我用的是秀米)


?
推送初稿保存到團隊,待審核完成后就可以定時推送?


如果團隊中的人有更好的想法,他們會進行適當?shù)恼{整,共享到團隊中


這樣,一篇推送就編輯完成了,之后會設置定時推送,各位就能從公眾號上看到一篇完整的推送了

以上是正常的流程,畢竟我們不是一直都有空的,所以說有時候拖個稿,放個鴿子,還是蠻常見的:


而且前期我們的質量是眾所周知的低,春日還批評來著():

我一個同學,上高中的時候寫過不少東西,現(xiàn)代詩啊,微小說啊,短的散文啊啥的,記憶中也被選進過一些期刊雜志,當時他跟我們說起這些事兒的時候我們都很好奇,所以我就還有點印象。怎么說呢,從他向編輯部投稿的好長一段時間內,人家沒有任何動靜,他以為沒有被選上的時候,他收到了一個回復,說我們打算用你的文章啊啥的,我那同學自然很是高興,過了幾個月他拿到樣刊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他寫的詩,跟當時的小伙伴們讀,結果讀的次數(shù)多了,“越讀越別扭,感覺我寫的是垃圾一樣”,到正式刊發(fā)出的時候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再跟別的人說自己寫的詩上稿了。

回憶這個事兒的我想說的是,自己完成一篇作品的時候必要的檢查是不能忽略的,但我感覺有益的推敲是有次數(shù)限制的,就想你自己看一個字,短時間內看上幾十次,就感覺這個字越來越陌生就跟沒見過一樣,這時候最好是過一段時間,再去回味自己的措詞,省著把自己給看暈了。

關于劇透這回事兒,我作為讀者來講,真的覺得是必要的,就跟其他人說的一樣,沒有劇透,我就很難對你介紹的作品感興趣,我想看一部電影的時候,假如我時間足夠,我會選擇讀一篇影評而不是去看一個導視或者PV,因為文字相對于畫面可以讓我的大腦慢下來,去發(fā)現(xiàn)我感興趣的點,但劇透最好是露頭不露尾,這才讓別人有想去看下去的想法。

@劍持琴音


作為作者,我就說下我今晚注重的兩個點:

1:劇透問題,(我認為是復述問題)一個故事可以從詳細的全文抽出大概作為推送內容,而對于丟稿重寫的時候不可能看到詳細的原文,只能靠更加清晰的情感來選取重要的思緒重新描寫。

2:故事片段的使用,根據(jù)佳實的稿,我在意的是,她舉的那些例子,關聯(lián)詞之類,其實放在故事中沒什么,只是解釋目前思路的引用內容過多不好處理,處理手法可以像目欺那樣把引用內容前置,或者新開一段重新描述。只是這兩個問題是作者不應該而又經(jīng)常范的錯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爾不喝牛奶

嘆息這個推送發(fā)布之前費了好大勁,我發(fā)之前發(fā)現(xiàn)動圖太大了,跟熱得快反復改了好幾次圖片,最后還有幾個bug我沒改過來。

我最近特意看了很多大公眾號的推送,感覺基本沒有排版,全文就是字圖字圖字圖,倒也挺好,這就是大道至簡吧,我和Aki最近在嘗試當標題黨,有時候寫東西就會自己懷疑,我是不是在干著貼標簽這種事。


@M·A·I

?

關于目欺說到的劇透問題,我認為適當?shù)膭⊥缚梢愿游?,且劇透不會影響是否流失觀眾,因為定位在那里,會因為劇透棄番的,不論如何都不會去看,真正感興趣的是不會因為劇透而不看的。

關于比爾說到的標簽問題,我覺得標簽這個情況不可避免??紤]到定位,標簽可以一定程度上引起一些共鳴,主要是我以前深受標簽其害,打個比方,我以前寫了一篇關于藍色防線的影評,閱讀量不超過一百,然后一篇數(shù)碼寶貝的,打個個童年回憶殺的標簽,閱讀量兩千多,我當時的心情是mmp……

今天我還去打了個稿子,大家可以看一下在翻譯的時候我們用詞的推敲:

@Aki

?首先要說Laplace的這篇京紫相當好評。

關于標題黨這碼事兒,接下來我們要持續(xù)推送10部史上唯一最強番劇,畫風一定非常神奇:我們先推一部史上最強,然后讀者上翻一下發(fā)現(xiàn)上周也是史上最強,再上周還是史上最強2333,這個是我自己選題材提要求時候的一個個人主觀標準就是了。

對于加粗,從實用角度來考慮的一個解釋是:可以讓讀者以最快的速度讀完文章,甚至一直往下拉手不停只在加粗地方停頓也能完整讀完文章。然后這篇還有一個優(yōu)點是對話形式,讀起來非常容易,也是一個很好的加分項。


@renyon

自省/偷看()


對于文字編輯的思考——4月24日編輯交流會實錄(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随州市| 嘉善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定结县| 肥乡县| 连江县| 理塘县| 民丰县| 博野县| 洪泽县| 清丰县| 资源县| 宣汉县| 丁青县| 会东县| 周至县| 昆山市| 进贤县| 鄂州市| 恩施市| 晴隆县| 南溪县| 临安市| 勃利县| 九江市| 辽源市| 句容市| 沁水县| 噶尔县| 天等县| 淮阳县| 青浦区| SHOW| 铜川市| 武定县| 秭归县| 浦北县| 江陵县| 寿宁县| 博乐市| 利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