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忠」|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云展覽


【個人簡介】
馬繼忠,字山人,筆名魯丘。1941年出生于山東省肥城紅山村。1969年畢業(yè)于西安美院本科,之后便一頭扎進秦嶺太白山十三載,與山民一起摸爬滾打,鑄就了山民一樣的淳樸情懷。爬高山,走激流,熟諳大自然之生機;師造化,讀典籍,深悟中國文化之精髓。上下求索數(shù)十載,終于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開創(chuàng)了中國當代密體山水畫格。如今,這一密體畫格影響了一批年輕畫家,接踵前行,并活躍在當代畫壇。
中國當代密體山水畫開創(chuàng)者。現(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畫篆刻家協(xié)會副主席,西安市文史館館員,陜西省美協(xié)藝委會終身委員,陜西省中國畫學會學術顧問,驪山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特邀教授,西安文理學院特聘教授,西安中國畫院藝術顧問,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密體山水畫工作室導師,河南省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特邀顧問等職。
【作品鑒賞】

《林亭聽泉》
138cm×34cm

《洪荒系列之天地開元》
192cmX534cm

《滿庭詩境飄紅葉》
145cmX360cm

《氣之太始》
138cm×68cm

《山的主人》
100cmX50cm

《道可道非常道》
138cm×68cm

《高原牧歸》
138cm×68cm

《歡快》
138cm×68cm

《山魂馭風》
138cmX69cm

《水墨山影》
138cm×68cm

《遠山的呼喚》
180cm×180cm?

《旭日東升》
180cm×70cm

《玄界》
180cm×70cm

《雪夜茫?!?/p>
138cm×68cm

《野性的交響》
138cmX69cm

《春香如故》180cmX97cm
——·——·小品系列·——·——

《趕集去》
70cm×45cm

《小品》

《無題》
50cm×50cm

《大吉圖》
48cm×48cm

《瘋長在野山》
70cm×68cm

《朗林兩三豎·頑牛四五橫》
70cm×68cm

《驪山課圖稿》
70cm×68cm

《農民與家?!?/p>
70cm×68cm

《旭日》
70cm×68cm

《?遠眺》
48cm×48cm

《幽青藏深山》
35cm×35cm

《沒骨選牛圖》
35cm×35cm

《無題》
70cm×45cm

《山屋》
68cm×35cm

《攀登太白青峰峽隨想》70cm×45cm
——·——·寫生系列·——·——

《太行行旅圖》
小車襯出大氣概
速寫隨想之一?
文/馬繼忠
西方現(xiàn)代美術的發(fā)展,受到西方工業(yè)革命和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推崇以模仿自然為目的。在受到攝影及東方藝術和非洲藝術影響之后,他們不再滿足于自然形象的“再現(xiàn)”,而轉變?yōu)椤白晕冶憩F(xiàn)”。

《疏影》
平面做文章,卻出三維效果,這是中國畫特色之一
然而,我國近年來美術院校的招生條件依然以“模仿”自然的“素描照片”作為考生范本,比按自然寫生還要遠離藝術。當下,畫界有一大批畫家,擁擠著用照相機、手機搶拍客觀對象,然后回到家里,對照放大的照片進行復制。我以為,這是對藝術的褻瀆,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退步。我建議年輕人走出畫室,深入生活,手端速寫本,去畫活生生的社會形象。用照相機代替速寫本,固然節(jié)省時間,但不費腦子,腦子長時間不用,成了木頭疙瘩。用照相機搜集素材是很快,但易忘記。若以速寫搜集素材,手腦并用,腦子會變聰明,手亦會更靈活。我呼吁畫家們少用照相機,多用速寫本吧!

《太行密林》
密體畫風,由此啟迪
有人主張,畫中國畫不需要寫生,只需觀察之后,案頭畫“意像”就皆大歡喜了。自古中國畫畫家都是要畫寫生的。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等諸多現(xiàn)代大師們都采用最直接的寫生創(chuàng)作手法。寫生并不是中國畫家應該摒棄的手段。中國畫的寫生和西洋的寫生大不相同,前者“走”著畫,后者“坐”著畫;前者是散點式,后者是焦點式。有一批畫家,寫生精神了不得,他們可以展開六尺整張宣紙于架上,面對寫生景物,飲著涼白開,嚼著干饃蛋,從太陽出,秉筆畫到太陽落,但是他們犯了一個不小的錯誤,一律照相式、焦點式。用這種觀察物象的方法,再回到案頭,連篇累牘地畫了大量創(chuàng)作。打眼一看,張三李四王麻子畫得大同小異,都是一味地焦點透視。我好心好意地提醒他們,他們卻外甥打燈籠——照舊。結果十幾年下來,畫得還是老樣子,多讓人心焦?。?br>

《太行山村》
俺家住在太行山高高的山頂,石堅樹茂,并有家犬相伴
散點透視還是焦點透視,看起來是個方法問題,實際上是東西方的審美高度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客觀世界的物象及人類社會是千差萬別的個體組成的,但是站在哲學高度去看,就可以回到原點,看它們的原始狀態(tài),便發(fā)現(xiàn)它們是在一個完完全全的生成關系中存在的。我以為中國人的散點透視就是讓人們回到事物的原點去看各種現(xiàn)象,打破了視覺上的局限,是站在認識層面的制高點上去認識事物、理解事物。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正是體現(xiàn)了中國人在繪畫上的哲學智慧。正是基于哲學層面上的認識,決定了中西藝術在審美中的趨同與不同。我畫速寫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也是以這樣的哲學方面認識為指導思想。是為序。

《提煉生活》
面對復雜的客體,能否集中概括是一個難題。此幅在這方面有可取之處
速寫是一個畫家深入生活,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最便利、最簡捷、最直接的工具。
從1958年考入美術學院附中到1970年從美術學院畢業(yè),我?guī)缀鯖]有一刻放下速寫本。多年下來積攢在一起的速寫本有一個大包袱,數(shù)十公斤??墒菑?970年到1984年,我在太白工作,作為一個文化館的干部,幾乎完全丟掉了速寫本,卻拿了一架華山牌相機跟著中心工作隊,“咔嚓咔嚓”地照了十幾年。速寫本啊,老朋友,再見了!這里裝了多少酸楚和遺憾,只有我知道。

《胭脂峽寫生之一》
在茫茫的大地中理出一條小徑及峰巒疊嶂,層次分明,線條的疏密變化是動了腦子的
到新世紀,我參加了黃土畫派,才隨劉文西老師和同道一起,面對陜北老鄉(xiāng),黃土高坡,新的光景,新的人物,拿起了丟了幾十年的速寫本。速寫本啊,我的老朋友!讓我親親曾經疏遠的你,一個緊跟時代,熱愛百姓,不忘初心的畫家,應視速寫為金。
?
摘自《自畫自譚——馬繼忠速寫選集》

《黃河灣頭》
記得畫此幅寫生時,我就坐在劉文西老師身旁。這幅作品可謂是筆簡意賅、不可多得?!熬辰纭庇肋h是美術作品的最終追求

《昆山村寫生之二》
亂石、柴草、雜樹形成線的節(jié)奏。所謂節(jié)奏,就是章法

《全神貫注》
張小琴老師長得很美,我卻畫得丑了,但有人說還是抓住了神韻

《人物速寫之五》
請注視劉文西老師的臉,多么鄭重,再看他的手指,已累得不能彎曲,卻始終認真寫生。劉文西老師確確實實是畫家的榜樣

《山徑》
大塊空白才是畫家著意給讀者的

《時代變遷》
荒原與轎車形成了反差,這正是時代快速變遷的一個縮影

《松林扶山影》
畫得干凈、利落

《疏林人物》
筆下線條動感十足

《概括之美》
一條長線隔出院內院外兩層境界,繪畫語言堪稱『概括』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