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托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為何不和?(下)

二、李嚴的興衰和被廢黜的原因
李嚴雖然是尚書令,同時也是東州派首腦人物,但是這僅僅是表面現(xiàn)象,他被劉備安排在永安,根本無法進入政治中樞當中。大約在蜀漢建興三年(即公元225年),李嚴尚書令的官職也被剝奪,被荊州派系出身的陳震所替代。在建興四年(即公元226年)諸葛亮對李嚴也進行了一些補償,遷李嚴為前將軍。不過在實質上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名銜提高而已。
在建興五年(即公元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準備對曹魏的北伐。為了保證諸葛亮北伐時蜀漢的安穩(wěn),李嚴從永安這個對東吳的防線退回到江州這個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樞紐,令陳到作為永安都督代替李嚴的位置。這個時候李嚴雖然在政治上還是沒有影響力,但同時控制江州、永安兩大鎮(zhèn)戍,在朝外軍事上的權重還算比較大。
在建興八年(即公元230年),在諸葛亮三次北伐之后,曹魏大司馬曹真主動對蜀漢進攻,規(guī)模非常大。曹魏的這次軍事行動對蜀漢的威脅很大(結果被一場大雨澆滅,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也對漢中進行了周密的防御。為了保護漢中的周全,諸葛亮又命令李嚴率領二萬人進入漢中,出于補償?shù)男膽B(tài),諸葛亮以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接替李嚴的位置。后來諸葛亮又讓李嚴以中都護身份署丞相府事,在諸葛亮北伐時安排各項事宜,真正進入到蜀漢的政治中樞。
結果在建安九年(即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由于"秋夏之際,值天霖雨",軍糧運輸變得非常困難。李嚴先是派人通知諸葛亮運糧上的困難,讓諸葛亮撤軍;然后又假裝不知道這件事,打算將撤軍的問題推到諸葛亮的頭上;接下來又說撤軍是誘敵深入的計策。前后驢唇不對馬嘴。諸葛亮將李嚴前后的書信給劉禪,聯(lián)合劉琰、魏延、吳懿、高翔、吳班、楊儀、鄧芝、費祎等重要人物表請劉禪廢黜了李嚴。李嚴的政治生涯到此結束。
三、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是否有派系斗爭的因素
很多人對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矛盾,往往歸因于蜀漢政治派系斗爭的結果。畢竟雙方一個是荊州派首腦,一個是東州派首腦。然而諸葛亮廢黜李嚴,政治派系的影響其實很有限,大部分原因還是李嚴爭權的問題。
比如在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北伐的時候,本來是想讓李嚴直接進入漢中,但是被李嚴拒絕。李嚴不僅不愿意進入漢中受諸葛亮控制,還提出從益州劃分出五個郡設置巴州,以自己為巴州刺史。李嚴企圖在地方長官系統(tǒng)上與諸葛亮平起平坐,當然被諸葛亮拒絕。諸葛亮退而求其次,才讓李嚴到江州駐軍,讓李嚴同時掌握江州、永安的軍權。
另外在建興八年,蜀漢面臨巨大挑戰(zhàn)的時候,李嚴同樣是擁兵自重,趁機要挾諸葛亮給予自己開府的權力,希望能夠與諸葛亮一樣,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僚屬。在蜀漢需要李嚴配合進行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的時候,李嚴兩次向諸葛亮爭取權益,挑戰(zhàn)諸葛亮的權威。諸葛亮則一忍再忍,做出了極大的讓步。直到第四次北伐時,本來取得巨大優(yōu)勢,但因為沒有糧草而撤軍,才真正地爆發(fā)出來。
從李嚴要挾諸葛亮劃分巴州、開府、破壞諸葛亮北伐行為又甩鍋的事情來看,諸葛亮廢黜李嚴其實并不算冤枉。如果將其歸因于荊州派系對東州派系的打壓,那么諸葛亮一心培養(yǎng)費祎,在去世之前還將費祎指定為第二任的繼任者(第一任為蔣琬,荊州派系),這個情況就說不通了。因為費祎與李嚴一樣,也是東州派系出身。諸葛亮一方面廢黜李嚴,另一方面又提拔費祎,可見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不應該武斷地視為派系斗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