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三卷的摘錄和筆記(十七:一般利潤率的形成和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第三冊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上)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第九章 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1、我們在為上述五個資本編制的下表中,假定不變資本各以不同的部分加入產品的價值。
注:“上述五個資本”即下表中的資本Ⅰ-Ⅴ。

如果我們再把資本Ⅰ-Ⅴ看做一個總資本,那么就會看到,在這個場合,這五個資本的總和的構成是500=390c+110v,平均構成=78c+22v,仍然和以前一樣;平均剩余價值也是22。把剩余價值平均分配給Ⅰ-Ⅴ,就會得到如下的商品價格:

總起來說,這些商品比價值高2+7+17=26出售,又比價值低8+18=26出售,所以,價格的偏離,由于剩余價值的均衡分配,或者說,由于每100預付資本有平均利潤22分別加入Ⅰ-Ⅴ的各種商品的成本價格,而互相抵消。一部分商品出售時比自己的價值高多少,另一部分商品出售時就比自己的價值低多少。并且,只因為它們是按照這樣的價格出售,Ⅰ-Ⅴ的利潤率才能同樣是22%,雖然資本Ⅰ-Ⅴ的有機構成不同。求出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shù),把這個平均數(shù)加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上,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生產價格以一般利潤率的存在為前提;而這個一般利潤率,又以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已經分別化為同樣多的平均率為前提。這些特殊的利潤率在每個生產部門都m/c,并且像本冊第一篇所做的那樣,它們要從商品的價值引申出來。沒有這種引申,一般利潤率(從而商品的生產價格)就是一個沒有意義、沒有內容的概念。因此,商品的生產價格,等于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依照一般利潤率按百分比計算應加到這個成本價格上的利潤,或者說,等于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
注:在如今看來,以上說明可能并不能使一些人信服,但一般利潤率作為結果或可以觀察到的經驗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問題在于如何進一步歷史地說明。
2、由于投在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有不同的有機構成,因而,由于等量資本按可變部分在一定量總資本中占有不同的百分比而推動極不等量的勞動,等量資本也就占有極不等量的剩余勞動,或者說,生產極不等量的剩余價值。根據(jù)這一點,不同生產部門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利潤率,本來是極不相同的。這些不同的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而一般利潤率就是所有這些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shù)。按照這個一般利潤率歸于一定量資本(不管它的有機構成如何)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一個商品的價格,如等于這個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生產這個商品所使用的資本(不只是生產它所消費的資本)的年平均利潤中根據(jù)這個商品的周轉條件歸于它的那部分,就是這個商品的生產價格。
因此,雖然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家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時收回了生產這些商品所用掉的資本價值,但是他們不是得到了本部門生產這些商品時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從而利潤,而只是得到了社會總資本在所有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總剩余價值或總利潤均衡分配時歸于總資本的每個相應部分的剩余價值從而利潤。每100預付資本,不管它的構成怎樣,每年或在任何期間得到的利潤,就是作為總資本一個部分的100在這個期間所得的利潤。就利潤來說,不同的資本家在這里彼此只是作為一個股份公司的股東發(fā)生關系,在這個公司中,按每100資本均衡地分配一份利潤。因此,對不同的資本家來說,他們的各份利潤之所以有差別,只是因為每個人投在總企業(yè)中的資本量不等,因為每個人在總企業(yè)中的入股比例不等,因為每個人持有的股票數(shù)不等。因此,商品價格的一個部分,即用來補償生產商品所用掉的資本價值,從而必須用來買回這些用掉的資本價值的部分,也就是說,成本價格,完全是由各生產部門的支出決定的,而商品價格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即加在這個成本價格上的利潤,卻不是由這個一定資本在這個一定生產部門于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利潤量決定的,而是由每個所使用的資本作為總生產所使用的社會總資本的一定部分在一定時間內平均得到的利潤量決定的。因此,如果資本家按商品的生產價格出售他的商品,他就取回相當于他在生產上所耗費的資本的價值量的貨幣,并且比例于他的只是作為社會總資本的一定部分的預付資本取得利潤。他的成本價格是特殊的。加在這個成本價格上的利潤,不以他的特殊生產部門為轉移,而只是歸于每100預付資本的平均數(shù)。
注:從數(shù)學上來說,“平均”的說法也許已經不夠用了,而需要進一步運用當代的數(shù)學工具。
3、如果把社會當做一切生產部門的總體來看,社會本身所生產的商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等于它們的價值的總和。
4、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生產資本的要素通常要在市場上購買,因此,它們的價格包含一個已經實現(xiàn)的利潤,這樣,一個產業(yè)部門的生產價格,連同其中包含的利潤一起,會加入另一個產業(yè)部門的成本價格,就是說,一個產業(yè)部門的利潤會加入另一個產業(yè)部門的成本價格。但是,如果我們把全國商品的成本價格的總和放在一方,把全國的利潤或剩余價值的總和放在另一方,那么很清楚,我們就會得到正確的計算。例如,我們拿商品A來說。A的成本價格可以包含B、C、D等等的利潤,A的利潤也可以再加入B、C、D等等的成本價格。如果我們進行計算,A的利潤就不會算到它自己的成本價格中,B、C、D等等的利潤也不會算到它們自己的成本價格中。誰也不會把自己的利潤算到自己的成本價格中。舉例來說,如果有n個生產部門,每個部門的利潤都等于p,所有部門合起來計算,成本價格就=k-np。從總的計算來看,只要一個生產部門的利潤加入另一個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這個利潤就已經算在最終產品的總價格一方,而不能再算在利潤一方。如果這個利潤算在利潤一方,那只是因為這個商品本身已經是最終產品,它的生產價格不加入另一種商品的成本價格。
如果有一個總額p表示生產資料的生產者的利潤,加入一個商品的成本價格,又有一個利潤p1加到這個成本價格上,總利潤P就=p+p1。商品的總成本價格,抽去一切代表利潤的價格部分以后,就是這個商品本身的不包括P在內的成本價格。把這個成本價格稱為k,很清楚,k+P=k+p+p1。我們在第一冊第七章第2節(jié)第211/203頁研究剩余價值時已經看到,每一個資本的產品都可以這樣看待,好像其中一部分只補償資本,另一部分只代表剩余價值。把這種計算方法應用到社會總產品上,必須作一些修改,因為就整個社會來看,例如,亞麻價格中包含的利潤不能出現(xiàn)兩次,不能既作為麻布價格的部分,同時又作為亞麻生產者的利潤的部分。就例如A的剩余價值加入B的不變資本來說,剩余價值和利潤二者之間沒有區(qū)別。對商品的價值來說,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由有酬勞動構成還是由無酬勞動構成,是完全沒有關系的。這不過表示,A的剩余價值由B支付。在總計算中,A的剩余價值不能計算兩次。但是二者之間存在著如下的區(qū)別。一個產品的價格,例如資本B的產品的價格,會同它的價值相偏離,因為實現(xiàn)在 B中的剩余價值可以大于或小于加入B的產品價格的利潤,除此之外,在形成資本B的不變部分的商品上,以及在作為工人生活資料因而間接形成資本B的可變部分的商品上,也會發(fā)生同樣的情況。就不變部分來說,它本身等于成本價格加上剩余價值,在這里等于成本價格加上利潤,并且這個利潤又能夠大于或小于它所代替的剩余價值。就可變資本來說,平均的日工資固然總是等于工人為生產必要生活資料而必須勞動的小時數(shù)的價值產品,但這個小時數(shù)本身,由于必要生活資料的生產價格同它的價值相偏離又不會原樣反映出來。不過這一切總是歸結為這樣的情形:加入某種商品的剩余價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種商品的剩余價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產價格中包含的偏離價值的情況會互相抵消??偟恼f來,在整個資本主義生產中,一般規(guī)律作為一種占統(tǒng)治地位的趨勢,始終只是以一種極其錯綜復雜和近似的方式,作為從不斷波動中得出的、但永遠不能確定的平均數(shù)來發(fā)生作用。
注:下文中,還舉出了具體的例子進行說明,在此只摘錄結論。
5、一般利潤率取決于兩個因素:1.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有機構成,從而各個部門的不同的利潤率;2.社會總資本在這些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即投在每個特殊部門因而有特殊利潤率的資本的相對量;也就是,每個特殊生產部門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吸收的相對份額。
6、我們在第一冊和第二冊只是研究了商品的價值。現(xiàn)在,一方面,成本價格作為這個價值的一部分而分離出來了,另一方面,商品的生產價格作為價值的一個轉化形式而發(fā)展起來了。
7、社會勞動生產力在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特殊發(fā)展,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有的高,有的低,這和一定量勞動所推動的生產資料量成正比,或者說,和一定數(shù)目的工人在工作日已定的情況下所推動的生產資料量成正比,也就是說,和推動一定量生產資料所需要的勞動量成反比。因此,我們把那種同社會平均資本相比,不變資本占的百分比高,從而可變資本占的百分比低的資本,叫做高構成的資本。反之,把那種同社會平均資本相比,不變資本比重小,而可變資本比重大的資本,叫做低構成的資本。最后,我們把那種和社會平均資本有同樣構成的資本,叫做平均構成的資本。
8、我們原先假定,一個商品的成本價格,等于該商品生產中所消費的各種商品的價值。但一個商品的生產價格,對它的買者來說,就是它的成本價格,因而可以作為成本價格加入另一個商品的價格形成。因為生產價格可以偏離商品的價值,所以,一個商品的包含另一個商品的這個生產價格在內的成本價格,也可以高于或低于它的總價值中由加到它里面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構成的部分。必須記住成本價格這個修正了的意義,因此,必須記住,如果在一個特殊生產部門把商品的成本價格看做和該商品生產中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相等,那就總可能有誤差。對我們現(xiàn)在的研究來說,這一點沒有進一步考察的必要。無論如何,商品的成本價格總是小于商品的價值這個論點,在這里仍然是正確的。因為,無論商品的成本價格能夠怎樣偏離商品中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這個過去的誤差對資本家來說是無關緊要的。商品的成本價格是既定的,它是一個不以他即資本家的生產為轉移的前提,而資本家生產的結果則是一個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也就是一個包含超過商品成本價格的價值余額的商品。此外,成本價格小于商品價值的論點,現(xiàn)在實際上轉化為成本價格小于生產價格的論點。對生產價格和價值相等的社會總資本來說,這個論點同以前關于成本價格小于價值的論點是一致的。盡管這個論點對特殊生產部門來說要加以修正,但其根據(jù)始終是如下的事實:從社會總資本來看,它所生產的商品的成本價格小于價值,或者在這里從所生產的商品總量來看,小于和這個價值相一致的生產價格。商品的成本價格,只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勞動的量;價值,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總量;生產價格,是涉及有酬勞動加上不以特殊生產部門本身為轉移的一定量無酬勞動之和。
商品的生產價格=k+p,即等于成本價格加上利潤,這個公式,現(xiàn)在得到了如下的進一步規(guī)定:p=kp'(p'代表一般利潤率),因而生產價格=k+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