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背叛》開始的“人”本身
? ? 上次撰寫開篇的時候,我還想著從哪開始講起。如果說書籍最開始對我造成一種長遠影響的,一定是劉青峰和金觀濤兩位先生的《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不過礙于書不在手上,也就從我目前最喜歡的書開始寫起。
? ? 其實從上學起,我一直都是一個有著莫名其妙自負的人,這種感覺很奇妙,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那股子勁從哪里來,一個毛頭小子覺得自己很牛,一見到和自己觀點不符合的東西便駁斥,全然沒有辯證邏輯的思維模式,就像如今的教育一般,大多數(shù)情況下確實是一條路走到死了,如今我仍是學生,且經(jīng)歷過那個高考地獄,所以我認為我還是可以說出這番話的,教育在社會大背景的浸染下確實成了類似填鴨子的工程。
? ? 這種莫名的自負情緒在我父親推薦我閱讀了豆豆先生的《遙遠的救世主》后便發(fā)生了轉變(這里說一嘴,雖然豆豆是一名女士,但“先生”這一詞在我看來是指有著常人所不可及的某種特質,從字面上來看,它的詞義應該是“先于我而生,且具備了某種我憧憬的特質的人”,所以這里稱呼豆豆為先生,這是我一廂情愿的尊敬和向往),后來我迷上了這本小說中具備的一種富有哲理性與現(xiàn)實性的內核,在這之后,我又看了《天幕紅塵》,天幕紅塵不夠過癮,我又讀了《背叛》,找到《背叛》這本書可是經(jīng)歷了太多的曲折,不過好在確實是找到了。
? ? 《背叛》若概括來講,我認為它講的是“人”活著需要什么。
? ? 宋一坤背叛了方子云,他在幕后操盤,讓方子云這個明白人去頂替輿論的頂尖,去扛著農(nóng)民自殺的良心之痛,他以為隱居幕后可以讓自己少一點良心譴責,而這,僅僅是為了幫自己心愛的女人搭建屬于她的事業(yè)基礎,也就是他所說的報復性開采,而從這點而言,他也背叛了夏英杰,用別人的血汗錢構成的事業(yè)基礎,夏英杰是不可能接受的,宋一坤是明白的,但還是去做了,這也就是第二重的背叛。
? ? 事與愿違,方子云在良心的譴責下自殺了,正如宋一坤所說,“子云這個人哪,入佛門六根不凈,入商界狼性不足。”筆者以為,打一開始,宋一坤就認為方子云會扛不住,只不過給了他這個機會,扛過去了,前衛(wèi)詩人消失,變成一頭真正的狼,抗不過去,留下了值得品味的尊嚴和精神,不管怎么說,他是無關宋一坤的,是方子云賭命一搏的失敗。書的前半段塑造出的方子云形象就是一個“窮”詩人,這個“窮”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方子云自認為窮,從這點可以看到所謂的“六根不凈”,腦子里全是世俗,割不斷,舍不掉,全是身外之物,又談何入佛門。前衛(wèi)詩人還了俗,不知是時代的進步和退步。
? ? 宋一坤說“人貴在有自知之明,這話的其實就是再說,人大多數(shù)情況下沒有自知之覺?!边@句話正可以形容方子云,所以方子云才在最后意識到“坦然”二字的意義,他的人格決定了他不能做出拿人血汗錢的行為,僅僅因為一個掙錢的念頭促使了那么多家庭的崩潰離析。
? ? 正如書中寫道:“人的自私和貪婪往往是人原諒自己的不規(guī)范行為,所以就增加了坦然的容量,它通常包容許多缺點錯誤而仍然能夠保持平衡,于是,人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 ? 人固然有狼性的一面,但狼性的揮發(fā)一旦超越坦然所能包容的極限,人便失去了心安理得的心理平衡,生命自身對坦然的需求就會壓倒一切物質財富所帶來的快感,活著本身便不再具有生命意義。? ? 坦然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財富,只有失去它的人才能刻骨銘心地理解它的價值。而人們認識到這一點,往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或自殺,或一生的陰暗、惶恐。? ? 作為人,你可以不必高尚,但你不能沒有坦然,因為坦然是你生命自身的需要。所以,即使你的高智商能夠逃避法律的制裁,你的行為也要為坦然留下余地,因為下一個對手就是你自己,你人性需要的本能。”
? ? 宋一坤最后遭到背叛是自作自受,只分析了外部的風險因素,全然沒有注意到內部對于坦然的絕對需求,這才出現(xiàn)了夏英杰逼迫葉紅軍倒戈,宋一坤不得不背叛自己的情況。
? ? 這本書里很有意思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夏英杰和鄧文英,夏英杰順路去監(jiān)獄探望宋一坤時,恰巧被鄧文英這個現(xiàn)任妻子遇到,而這里本不會發(fā)生什么事情,結果鄧文英因喜歡宋一坤而非要給夏英杰一個下馬威,鄧文英是什么人哪,時裝總公司的副總經(jīng)理,就是一個成功人士,一個成功人士要護著的東西,那能是什么破東西嗎,這也應了方子云的話,鄧文英純屬是做了一件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事兒,而后續(xù)鄧文英也對宋一坤作出了評價,總結來說就是又愛又恨,愛他無窮的魅力,又恨他不自覺流露出的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總是俯視著你,讓你覺得你就是錯的,讓人難以忍受,覺得尊嚴盡失。而鄧文英與宋一坤的矛盾也正是宋一坤所言,鄧文英生長的環(huán)境決定了她要求宋一坤向上,有一種高傲的氣息,控制的氣息,但宋一坤成長的環(huán)境決定了他是不堪忍受那種被要求的感覺,不能忍受那種被瞧不起的感覺,所以他們是不可能走到最后的。筆者之前在某乎也看過一篇文章,不論是真是假,至少筆者認為是真的,講的就是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走入婚姻之后,因為難以忍受女方家庭對他的高要求而感覺自尊被踐踏,活的很痛苦,最后他與女方離婚了,但是他們還是相愛的,很幸運,女方理解男方,男方也獲得了活著的體驗,女方的家庭是有錢的,所以她們會本能的要求男方要有出息,不能辜負了她們家的栽培,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父母一輩人的身上,所以故事中的男方會受不了而選擇離婚,其本質仍是階級差異問題。
? ? 在書中還有兩個隱含的用以托出一般人的角色是王海和孫剛。在宋一坤策劃自己入獄后,王海和孫剛因自身認知限制和對出人頭地的客觀追求,前往了維也納,然而宋一坤從嚴密的政治經(jīng)濟學角度和客觀條件上分析出了王海和孫剛必然失敗的結果,通過一場策劃入獄同時保住了自己的面子,又保存了經(jīng)濟實力和人脈關系,而王海和孫剛則是屬于被人賣了還幫著數(shù)錢的貨,這其實反應了如今大多數(shù)人的窘境,缺乏分析,盲目跟風,屬于集體的大多數(shù)。但最后宋一坤將要把江州的土地倒給雷諾方的時候,又讓王海自己遞交了辭呈,將王海的利益最大化,可惜王海一直未曾理解過深層次的東西,他只認為宋一坤舍棄了他,讓他放棄賺大錢的機會,他對宋一坤只能是憤怒和不甘,被人保護著,卻不知道,悲哀??!
? ? 雖然本書的書名是“背叛”二字,但宋一坤選擇堅持的東西還是超越了背叛的東西,他維護了朋友,維護了家庭,維護了最愛的人,維護了生他養(yǎng)他的國家,最后為了維護,背叛了自己的信條,即“生存是第一要務”。
? ? 這里引用宋一坤點播江薇的話:“人哪,還得講人身觀,不講不行。人這一生始終要面臨兩種關系,利益與人格的關系,現(xiàn)實與境界的關系。人的生命有沒有質量,都體現(xiàn)在這篇大文章里了。? 人不能被花花綠綠的表象所迷惑,那東西是虛的,靠不住。最真實的,是幕后的東西。最能靠得住的,是你自己,你的主見、原則和實力。? 人真得有高貴的人格,人格立不起來,人就立不起來。人格一倒,一切就變質了。這個世界誰是英雄好漢?是那些坦坦蕩蕩,心里的每一個角落都經(jīng)得起陽光照射的人。這樣的人,就是釘進棺材埋進土里,也鎮(zhèn)鬼神。”
? ? 文學的美妙就在于一千個人有一千個解讀,它的不唯一性讓一段文字能夠誕生出許多美妙的東西,筆者見網(wǎng)上有人說本書的劇情狗血,但筆者以為,此書的前后都是經(jīng)得起推敲的,人都吃五谷雜糧,誰還不會犯錯呢,這句話適用于我們,也適用于書中的人物,宋一坤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對中國市場進行了破壞性開采,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只是騙了自己,沒有推敲到人良心的闊值,最后為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價值,以死謝幕。最后女主隨他而去,讓本書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性與超現(xiàn)實性的沖突。
? ? 豆豆先生的書為本人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輔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讓我有幸看到了辯證邏輯的入口,未來,我會繼續(xù)秉持這份禮物繼續(xù)前進。
? ? 本書是豆豆先生三部曲的開篇之作,其內容中出現(xiàn)了后兩部作品的大綱,實在是神奇至極,對于筆者而言,這本書可以說是啟發(fā)很大,但礙于年齡和經(jīng)歷問題,有些地方注定不是我能看懂的,所以等筆者經(jīng)歷再豐富些還是會再讀,再領豆豆先生的思想風采。
ps:今天5公里跑了24分,看來跑步確實不能穿太軟的鞋,容易卸力,導致小腿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