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別話(二十八):雇一個設計師,成為一個設計師,或?qū)W會像設計師那樣思考

今年寒假回家同去年一樣,坐了同一輛大巴,走的同樣的路線,感受卻有所不同。
記得去年也是坐這輛車經(jīng)過同樣一個路段,那條路還在修路和修擋土墻,今年回來再次路過的時候,這條道卻是泥濘不堪,一公里不到的路程硬是開了個十來分鐘。
心里不禁一陣感慨,恰好又看到了路旁幾處堆滿了各種生活垃圾的垃圾處理池,坐在車尾的我隔著窗戶似乎也聞到了一股莫名的臭味,頓覺唏噓不已。? ? ? ? ? ? ? ? ? ? ? ? ? ? ? ? ? ? ? ? ??

沿途設置的“客運招呼站”儼然成了一種擺設,雨棚下的那一排坐凳被路邊飛馳而過的車子濺滿了臟泥水,心想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設計?
之前在《一席》上看過一場名為“不是你的錯,是設計的錯”的演講,演講者是浙大一名研究心理與行為科學的教授,他的演說觀點基本上是站心理學角度進行展開的。
似乎我們的現(xiàn)實生中看到的那些反人類的設計全部歸因于設計本身或者設計師,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論點。
但是真的就僅僅是設計本身那么簡單嗎,我認為不,評論區(qū)也有不少高人發(fā)表了真知灼見。
就我目前的認知來看,我想站在設計師或建筑師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略談一二拙見。建筑界有一本眾所周知的著作,即維特魯威寫的《建筑十書》,其書三個重要的關(guān)鍵詞“實用、堅固、美觀”也被建筑界奉為圭臬。
我想撇開別的什么高大新奇思想不說,就連沒有學過建筑相關(guān)知識的普通人如果被問到對于某個建筑物體的感受時,最容易想到的應該就是這三個特點了吧。
作為設計師或者建筑師讓被設計的物體環(huán)保實用、安全舒適且有效率,并且美觀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要求。但是,往往這個普通的要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難以達到。
因為錢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建筑師在金錢利益面前大談情懷似乎有點捉襟見肘。
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被設計的東西其實至占了很少一部分,如果我們想要建造或設計的東西真正成為設計品,那我們該怎么做呢?應該有這三種選擇:雇一個設計師,成為一個設計師,或?qū)W會像設計師那樣思考。
自己成為不了設計師當然可以雇傭被人為你來設計,但這個選擇并適用于每個人。
作為設計類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想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不大容易,這或許是個體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況且對于“合格”的設計師的定義是用一套什么機制去評定的呢?是獲得了不少獎項?還是建造設計了被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作品?好像業(yè)界也沒有一套十分完美的評定機制。
相比之下,最后一個選擇“學會像設計師那樣思考”性價比會更高。
這首先需要我們對設計和建造有個基本的了解,就拿最基本的建房子來說,打好基地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后面的高樓大廈等等。
像上面那張我在車上拍到的這個招呼站的照片,雖是一個很不起眼的物體,但可以看出來根本有沒有花心思。我猜測這樣的招呼站根本就沒有被設計過或提供可參考的模板供制作商制作,完全是通過制作者的經(jīng)驗臨場發(fā)揮罷了。
美觀就不用說了,就這么一塊薄薄的牌子矗在那里,顯得生硬不已。使用價值也大打折扣,也不能說它沒有用,畢竟這是一個站點,有提供信息指示的作用。但是它既不遮風又不避雨,坐凳臟兮兮的不能坐,頂多夏天的時候遮個陽。
往往我們在規(guī)劃層面做出了看似合理的規(guī)劃,出發(fā)點也是好的,但是我們卻看不到我們的所作的規(guī)劃是否能夠落到實處,或者說最后落到實處的東西又是否符合人的心理感受和使用體驗。這便是我對規(guī)劃行業(yè)最頭痛的一點之所在。
當然還有,也是最后一點感想,設計師固然有錯這無可厚非,但甲方應該也有不可推脫的干系。
2019.1.22 子時 收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