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定要花錢才能買到快樂嗎?
今天想和聊一本社會學(xué)書籍,齊格蒙特·鮑曼的《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
讀社會學(xué)的書通常都不會有太愉快的體驗,即使看懂某些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一旦和自己的一些親身體驗結(jié)合,大多時候還是會在心底忍不住罵一句:去死吧世界!
所以四月中旬剛看完的時候,想出來的一些選題都是一些情緒超上頭的選題:什么無效加班能不能去死一死啊、調(diào)休能不能趕緊消失啊、單休的企業(yè)早日毀滅啊等等之類的。
因為勾起了很多不好的回憶,所以完全沒有客觀地把那些選題寫出來,雖然情緒化的表達說不定很能引起共鳴,但我還是想稍微平和且客觀一點地來討論本書的內(nèi)容,那我們就進入主題吧。
相比其他社會學(xué)書籍,《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的篇幅其實并不算長,內(nèi)容分成了3部分來解釋書名中的3個名詞,但我今天想從后往前說,畢竟當初也是因為對“新窮人”這一概念的好奇,才優(yōu)先選擇了讀這本書。
什么是“新窮人”?
書里給出的定義是:
“今天的窮人是“非消費者”,而非“失業(yè)者”……消費者社會的資產(chǎn)負債表中,窮人明顯是負債,無論如何也不能把他們記入現(xiàn)在或未來的資產(chǎn)?!?/p>
也就是說,在當今的環(huán)境下,你不消費不花錢,那你就是沒什么價值的新窮人,這兩年不是經(jīng)常能在新聞上看到什么促進消費擴內(nèi)需的消息么,但關(guān)于不消費,除了真的物欲低的一部分人群,更多的難道不是沒錢消費的人么。
昨天還看到一個博主在講:消費不好,那是因為收入不好,收入不好,那是因為就業(yè)不好,就業(yè)不好,那是因為企業(yè)家躺平不投資了……賺不到錢的、被房貸車貸壓著的大多數(shù)人們,要拿什么去消費呢?
說個身邊真實發(fā)生過的例子:
之前有一次跟朋友吃飯的時候,她告訴我們:她有個同事,家里很有錢,是在魔都城市中心擁有能看城市夜景房子的那種有錢。
我當時問她:“那會在聊天時,出現(xiàn)跨服聊天的情況么?”
她說:“其實還好,但偶爾會有點那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比如我不是說我房子租在松江么?他就會說,怎么會租那么遠,干嘛不租在公司附近呢?”
當時坐在我身邊的另一朋友輸出了諷刺意味極強的一段話:“你跟他說,因為我就是喜歡每天通勤3個小時的感覺,喜歡欣賞郊區(qū)的風景,喜歡每日跑到郊區(qū),去呼吸那里的新鮮空氣,所以把房子租在了松江?!?/p>
當時大家都是笑著調(diào)侃的,畢竟貧富差距這種永恒話題也不是我等凡人能討論出什么花來的。
如果說“新窮人”的概念讓我覺得新鮮的話,書中描述的對“窮人”的剝奪讓人感到的則是無力。
如果說之前看完《貧窮的本質(zhì)》后,了解到的是窮人根本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擺脫不了貧窮的話,《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則是給出了更容易讓人理解的邏輯:
“‘貧窮’=‘饑餓’,這則等式掩蓋了貧窮的復(fù)雜性:‘令人恐怖的生存和居住條件、疾病、文盲、敵視、支離破碎的家庭、衰弱的社會關(guān)系、沒有未來、沒有生產(chǎn)能力’。這些都是餅干和牛奶無法解決的?!?/p>
底層的努力,很多時候都顯得如此徒勞,電影《大佛普拉斯》里有讓我印象深刻的幾秒,來自一句臺詞都沒有的自殺者,似乎暗喻底層的一種失語現(xiàn)象,沒有說話的權(quán)力,說的話也沒人在乎。
而上位者就連PUA的說詞都可以千變?nèi)f化:
你不加班,他可以說:“年輕人還是要把心思多放在工作上啊……”
你加班了,他可以說:“天天加班有什么用???我要的是結(jié)果??!”
只要一句“為什么別人可以做,你不能做?為什么別人能做起來,你就做不起來?為什么你總有那么多的借口?”
打工人能回應(yīng)的方式只有2種,要么忍耐,要么走人,讓他去找做得起來的別人。
書里提到一個概念,“黃金法則:擁有黃金的人制定的法則。”
再聯(lián)想到這兩年頻繁刷屏社交網(wǎng)絡(luò)各種的“專家建議”,就知道有多諷刺了,而更悲哀的是什么呢?
更悲哀的是,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問題所在,卻因為現(xiàn)實各種各樣的因素只能選擇被迫接受,因為需要生存。
翻到當時寫的批注:以前還會相信“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現(xiàn)在卻會質(zhì)疑“活著真有這么重要嗎?”
我時常想如果有一天世界真的變得很糟糕會怎么樣?
有朝一日,世上每個角落都充斥著功利主義,再也沒有所謂的理想主義者,大家追求的只有效率、結(jié)果等可量化的數(shù)據(jù)和成績,如果真有那天的話,我大概會覺得:其實也沒關(guān)系,這樣的世界就留給這樣的人好了。
扯回本書,既然“新窮人”的判定直接和人的“消費能力”掛鉤,那我們就進入本書的第二個關(guān)鍵詞:消費主義。
一定要花錢才能買到快樂么?
正值618促銷期,就算不主動關(guān)注,只要打開手機,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刷到營銷信息,仔細想想補充了些必需的消耗品后,好像也沒有什么其它要買的,于是我想:如果力度大的話,要不就趁此機會再囤一批書吧。
在付諸行動之前,倒先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所謂的消費節(jié)、購物節(jié)……或許沒有馴化出我消費的嘗鮮需要,但確實成功培養(yǎng)出了我潛意識里的消費習慣。
買書這件事,不是非做不可,書架上還堆著很多進入5月份后根本沒來得及看的書,以目前這種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局限性,說不定到今年的雙十一也很難全部看完。
不是因為即刻想要而想沖動消費,只是因為某種習慣,想著要不就囤點吧、可以買回來先放著,想看的時候就隨時可以看了,畢竟相對來說,買書算是金錢成本很低的一種消費。
多可怕,以此類推其它情況,錢就是在這樣不知不覺中花出去的。
書里說:“我們所處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金錢是滿足欲望的橋梁?!?/p>
層出不窮的新品、看似豐富且個性化的選擇、讓人難以拒絕的好奇感和新鮮感……消費型的社會中,需求被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來,也被不斷地強化,營造出一種“我需要所以我選擇”的常態(tài)。
如果需要,你可以在網(wǎng)上搜到你想要的任何商品,如果沒有,似乎也會很快被人制造出來。而對消費者來說,一個產(chǎn)品,如果我沒有用過,怎么可以直接說它好或不好?如果沒試過,又怎么知道是不是真的需要?
前些日子聽某期播客的時候,有個做寵物產(chǎn)品的嘉賓說:因為市面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產(chǎn)品,所以最后選擇了自己做,是令人羨慕且佩服的執(zhí)行力。
“有更多選擇”自然不是什么壞事,但快樂和消費直接掛鉤的走向卻讓人心驚,因為其中暗含的邏輯變成了:如果你沒錢,那你就不配獲得快樂,而擁有更多的金錢,才代表著擁有更多體驗的權(quán)利。
可是消費很大程度上來說,是資本制造出來的一場游戲,因為“無論消費者如何選擇,他們都無法超越市場提供的選項。市場提供哪些選項也不由消費者決定。他們是由消費者無法觸及的管理者決定的——全球性公司逐漸壟斷了對于消費市場的統(tǒng)治?!?/p>
“本來是市場選擇了他們,并把他們培養(yǎng)成消費者,剝奪了他們不受誘惑的自由,但每次來到市場,消費者都覺得自己在掌控一切?!?/p>
除了基礎(chǔ)的物質(zhì)需要外,滿足情緒價值也會滋生消費需求,如果說這些都在可理解范圍內(nèi)。那可怕的是,僅僅出于習慣消費,明明不缺什么,也不需要被撫平什么情緒,卻還是會習慣性地打開購物軟件,看著平臺按照你的喜好推送的種種,最后,總是能找到些要買的,至于買回來究竟會不會用,或者會用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而要真正學(xué)會克制消費,或許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拿我自己來說:
從物質(zhì)層面看,看著不知何時才能真正用完、堆積在一起的口紅和香水時,已經(jīng)不會再輕易產(chǎn)生買這兩樣?xùn)|西的欲望,同理可以以此類推其他非必需物品。
從精神層面看,當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并不如我想象中那般給我?guī)碛鋹偢袝r,也就能不再選擇為之付費。更何況,久而久之就會知道,有些時候,其實并不是事情本身能讓你高興,而是和你一起做這件事情的人,給了你足夠的正面反饋,才讓你留下了充滿愉快的記憶。
但無論如何,需要正視的是:消費的權(quán)利是需要金錢支撐的,而大多數(shù)普通人獲得金錢的方式,只能是工作。
錢或許買不到快樂,但能保障人的生存,并解決生活中的很多煩惱,所以不管愿不愿意,很多人都不得不通過工作,來獲取金錢。
而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物化成為不可避免的一環(huán),書中也作出了清晰明了的解釋,從“工廠生產(chǎn)花樣繁多的商品,除此之外,它們也生產(chǎn)順從于現(xiàn)代國家的公民?!?/p>
到“如今,對大公司而言,進步首先意味著“裁員”,科技進步意味著用軟件取代人。譴責接受救濟的人不愿意工作,推斷他們只擺脫麻木和依賴的慣性,就能輕而易舉地自力更生,現(xiàn)在聽起來像是自欺欺人?!?/p>
“上層階級希望勞動者只具有奴隸的價值……我們平時贊賞的人類美德,到了奴隸身上就成為了罪惡?!?/p>
世界就是如此充滿悖論,如果往大了看,個人之于宇宙、之于歷史,不過是塵埃一粒,看似毫無價值,用書中的話說就是:“從3萬英尺的高空俯視,所有人都和螞蟻無異?!?/p>
可是作為個體的快樂和悲傷、得到和失去……卻是如此具體又真實的體驗,有的則可能會變成我們終生難以跨越的障礙。
當看到“人存于世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每個社會只會選擇它偏愛或容許的方式”這句話時,便下意識地覺得:當下這樣的環(huán)境、這樣的地域里,或許就是更喜歡內(nèi)卷的人吧,供需的不平衡,讓就業(yè)機會的提供者看起來真的有恃無恐。
因為即使是在2023年的一線城市,雙休也不是100%覆蓋所有公司,即使招聘軟件上寫著雙休,面試時HR依舊能面不改色地告知你“我們公司是單休哦~”,大可以在一開始就說清楚,省得白跑這一趟,真的!
假期越放越少也就算了,可是工作和生活失去界限也在不斷成為常態(tài),到哪都要帶著筆記本以防萬一,曾在南山竹海下的停車場抱著電腦檢查視頻是否已經(jīng)全部正常發(fā)布,在和朋友吃飯的中途,抱著沒電的筆記本求助服務(wù)員,能不能找個地方讓我充會電,發(fā)個東西?
小長假前的下午原本該是最開心的時刻,可是因為要保證假期視頻的出片和定時,幾乎每個小長假的前夜都沒辦法正常下班,自然也不再產(chǎn)生任何喜悅。
久而久之,已經(jīng)分不清假期和工作日能有什么具體的區(qū)別?
如果不是親身經(jīng)歷,或許真的很難體會個中滋味吧,即使身處其中的當時,也想著工作就是工作,想著把事情做好就行,想著只要數(shù)據(jù)好就不枉費這樣的付出。
直到后來開始有時間思考,才發(fā)現(xiàn)外界的環(huán)境其實不正常很久了,而我自己,好像也接受并習慣了這樣的不正常;
直到后來看到一句話:上進心是好事,但也很容易形成對自我的剝削。我想某些時候我之所以愿意不計較付出,肯定是因為潛意識里還是期待獲得一個好的結(jié)果,只是不執(zhí)著于必須得到罷了,但這應(yīng)該是件好事。
我不是個時常會思考努力意義的人,出于一些其它的考慮,也不想被人當成是個喜歡努力的人。
這幾年也漸漸能明白:努力與否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它帶來不了任何必然的結(jié)果,也不能保證所謂的成功。
努力的過程只是讓我問心無愧而已,而不執(zhí)著于付出努力的結(jié)果,則能減去很多無意義的內(nèi)耗,并且在我做出一些決定的時候,給了我一定的底氣:至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沒有直接逃避,而是嘗試去解決了;至少,即使很辛苦,即使要面對很多的情緒問題,也沒有敷衍地去對待事情;至少,自己是坦然地選擇放棄,也沒有什么好可惜的。
一些時候,了解社會運行規(guī)則如此,并不是為了抱怨,而是為了讓我們明白:如果聚焦環(huán)境的種種,必然感到無比痛苦。
所以,多注重一些自己比較好,堅定地相信自己還是有一定的選擇權(quán),然后把自己放置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圈內(nèi),構(gòu)建一些適合自己的、具有一定舒適性的關(guān)系,和喜歡的人們相聚聊天、消遣時間,多記住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時刻……生活大概率會容易一些。
向往更好并沒有什么錯,但一年比一年好,只是歷史的偶然,就算身陷低谷,能把焦慮的時間用來做一些具體的事情,大概就是一種勝利了。
很喜歡《悠長假期》里的這段話:“不需要總是盡全力沖刺的,人總有不順利的時候,或疲倦的時候,就把它當成是神賜給我們的休假,不必勉強沖刺,不必緊張,不必努力加油,一切順其自然,然后呢?就會好轉(zhuǎn)?!?/p>
總之,盡人事聽天命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