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評析典籍之舜-《孟子》里的舜(下)

2021-08-27 08:03 作者:王照倫  | 我要投稿

評析典籍之舜-《孟子》里的舜(下)

王照倫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講了不同地位的人交朋友的不同方式。特別拿舜與堯之間的交往模式作為天子與黎民百姓交往的典范,拿出來講給他的弟子萬章聽。

『原文』萬章曰:“士之不托諸侯,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后托于諸侯,禮也;士之托于諸侯,非禮也。”

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

曰:“受之?!?/p>

“受之何義也?”

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p>

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

曰:“不敢也?!?/p>

曰:“敢問其不敢何也?”

曰:“抱關(guān)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于上。無常職而賜于上者,以為不恭也?!?/p>

曰:“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

曰:“繆公之于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于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伋?!w自是臺無饋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yǎng)也,可謂悅賢乎?”

曰:“敢問國君欲養(yǎng)君子,如何斯可謂養(yǎng)矣?”

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yǎng)君子之道也。堯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yǎng)舜于畎畝之中,后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孟子·萬章下》,《孟子》第147頁)

『譯文』萬章問孟子:“士人不能寄居到別的國家的諸侯那里靠祿米過寄生蟲一樣的生活,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因為君子不敢像寄生蟲一樣茍活。當(dāng)諸侯丟掉了國家之后,失去國家的諸侯寄居到別的國家的諸侯那里靠別的國家的諸侯養(yǎng)活,是合乎禮制的事情;而士人如果寄居到別的國家的諸侯那里靠祿米生活,卻是不合乎禮制的事情。”

萬章問:“如果是國君送給君子糧食,那么,君子可以接受這樣的饋贈嗎?”

孟子說:“可以接受?!?/p>

萬章問:“君子能夠接受國君饋贈糧食的根據(jù)是什么?”

孟子說:“國君對于從別的國家遷居過來的人進(jìn)行周濟(jì),是國君應(yīng)該盡的本分。國君就是依據(jù)這個原則行事的?!?/p>

萬章說:“國君周濟(jì)君子,君子就接受;國君賞賜君子,君子就不接受,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說:“因為不敢?!?/p>

萬章問:“請問您老人家,君子不敢接受的理由是什么?”

孟子說:“大家都知道,就連守門打更的人都是有一定職務(wù)的,因此這些有職務(wù)的人做出了貢獻(xiàn),他們依靠自己的勞動接受國君的俸祿,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而沒有一定的職務(wù)、沒有付出勞動的人就接受國君的賞賜,即使他是君子,也是是一種不勞而獲的寄生蟲行為,這種行為是被正人君子公認(rèn)的可恥的行徑?!?/p>

萬章問:“君子是不是可以經(jīng)常接受國君的饋贈呢?”

孟子說:“事情應(yīng)該這樣說,我給你舉個例子吧。魯繆公對子思,多次進(jìn)行問候,并且多次贈送肉和糧食。子思對此很不高興。沒有辦法,子思最后把繆公派來進(jìn)行問候和送禮的人趕出了大門,并且面朝北方跪下磕頭,然后拱拱手拜了兩拜,拒絕了魯繆公的禮物,說道:‘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來君王是把我當(dāng)作犬馬一樣畜養(yǎng)著的。’自此之后,魯繆公就不再給子思送東西了。你想想看,口頭上說要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既不提拔任用他,又不能按照恰當(dāng)?shù)姆绞劫Y助他,這能說是真正的禮賢下士嗎?”

萬章說:“請問您老人家,對于國君而言,怎樣做才算是對君子的合適的資助呢?”

孟子說:“在第一次送禮的時候,可以使用國君的名義送,君子拱拱手拜兩拜,跪下磕頭接受。以后就讓管理糧倉的小吏不斷地去送糧食就行了,至于讓廚師不斷地送肉給君子,就不必再打著國君的旗號去送了。這樣做,可以免掉煩瑣的禮節(jié)。子思認(rèn)為,送那點兒肉,使得自己一次接著一次地跪拜行禮,厭煩之至,這不是國君供養(yǎng)君子的恰當(dāng)做法。當(dāng)年堯?qū)τ谒?,派自己的九個兒子去侍奉舜,并且把兩個女兒嫁給舜,還送百官、牛羊、糧食等,舜需要的東西應(yīng)有盡有,在田野中供養(yǎng)舜,然后提拔了舜,讓舜居于很高的職位,直至天子的至高無上的位子。所以說,這才是天子諸侯尊敬賢人的正確的方法。”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以堯如何對待舜為例,講述了天子、國君應(yīng)該如何禮賢下士。

『原文』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蛟唬骸钥梢詾樯?,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裨弧陨啤?,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遁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对姟吩唬骸焐裘瘢形镉袆t。民之秉夷,好是懿德?!鬃釉唬骸疄榇嗽娬?,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睹献印返?57~158頁)

『譯文』公都子對孟子說:“告子說過:‘人的天性沒有善良、不善良的區(qū)別?!鐣系钠渌艘舱f過:‘人的天性既可以變得善良,也可以變得不善良;所以在周文王、周武王得了天下之后,由于處在仁政的大環(huán)境里黎民百姓就變得善良了;而在周幽王、周厲王統(tǒng)治時期,因為處于暴政的惡劣環(huán)境里黎民百姓就變得兇暴了?!€有人說:‘有的人天性善良,有的人天性不善良;所以像堯這樣有仁德的天子,卻生出了象這樣的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的兒子;像瞽瞍這樣十分惡劣的父親,卻生出了舜這樣十分優(yōu)秀的兒子;像紂這樣的惡貫滿盈的侄兒、這般惡劣的君主,卻生出了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優(yōu)秀的兒子?!F(xiàn)在您卻說出什么‘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這樣讓人匪夷所思的話,那么以上那些人所陳述的事情難道都是錯誤的嗎?”

孟子回答說:“至于說到人的天性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關(guān)于人類命運的大問題,我堅決認(rèn)定人的本性是善的,這就是我所一貫倡導(dǎo)的‘性善論’。至于有人在現(xiàn)實社會里變得不善,那不是人的天性的過錯。大家知道,同情之心,是人人都有的;羞恥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恭敬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有同情心的人,證明在他的心里有仁;有羞恥心的人,證明在他的心里有義;有恭敬心的人,證明在他的心里有禮;有是非心的人,證明在他的心里有智。由此可見,存在于人心里面的仁、義、禮、智不是由外界強加給我們的,是我們?nèi)祟惐緛砭途哂械奶煨?,只是很多人不去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罷了。所以說,‘只要我們?nèi)ヌ角缶湍艿玫饺诵陨频慕Y(jié)論,只要我們放棄就會失掉存在于人民心里的善?!谏鐣系娜巳褐?,有的人與其他人相比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是相差無數(shù)倍的善,這是因為種種原因的限制不能讓隱藏在他心里的善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的緣故?!对娊?jīng)》上說得好:‘上天生養(yǎng)了這些眾民,所有的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法則運行的。眾民只要把握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保持住自己的本性,就能夠把心里的善發(fā)展成為美德的?!鬃右舱f:‘作這篇詩的人,是懂得道的高人??!在有事物的地方,就有該事物運動的法則;眾民掌握了事物運動的法則、保持了人的本性,所以愛好美德就會蔚然成風(fēng),善也就會充滿世界?!?/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闡述了作為他理論基石之一的“性善論”。舜的善再次被贊頌?!靶陨普摗笔侨鍖W(xué)的一個基本問題,關(guān)于孟子的“性善論”,鮑鵬山先生有十分精當(dāng)?shù)姆治觯骸翱鬃硬辉敢庹勅诵?,他可能意識到這是一個不能解答的問題。《論語》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只說人性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做善惡之分。所以,從這一點講,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惡,都與孔子不矛盾。但孟子的性善論實為儒家哲學(xué)、倫理學(xué)、政治學(xué)之基礎(chǔ)。在這一點上,孟子對儒家可謂功勛卓著。后來程朱等人嚴(yán)厲批評荀子的性惡論,并藉此認(rèn)定荀子已失去儒家的根本,他們也算明白人,知道在性善問題上決不能作絲毫的讓步,因為這一步讓出去了,儒家就沒有立錐之地了。但非常令人為儒家擔(dān)心的是,孟子在他的七篇大作里并沒能證明‘人性善’。傅偉勛先生在他的《儒家心性論的現(xiàn)代化課題》一文中列出孟子證立‘性善論’的十大論辯,指出,這十大論辯都不能直接證立‘性善論’。既如此,那就不管數(shù)量多少也沒用了。十個不完全的論證,不能湊成一個完全的論證。一百個也不行,一千個一萬個也不行。這會令今天的新儒家著急,但著急也不行。

“可以說,在對人性本善的論證上,聰明絕頂?shù)拿献右呀?jīng)絞盡腦汁了,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能利用的都利用了,以致后來的程朱們再也不能提出什么新的東西,只能在那里發(fā)一些空洞的歡呼。像程頤和朱熹,就喜歡故作高深地發(fā)些大可不必的感慨,常常在《四書》的某些字縫里寫上什么‘學(xué)者宜深思’字樣——他們說不明白,就叫我們?nèi)ド钏迹晌覀兿雭硐肴ヒ簿湍敲匆稽c意思。而就為這點沒有什么意思的小意思,我們一代一代毫無出息地老去了。

“我想,人性問題,無論是證善,還是證惡,都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持。這極有可能是一個不能證明的問題。孟子運用不少經(jīng)驗證明,比如用‘惻隱之心’來證明人性本善。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有觸動惻隱之心的經(jīng)驗,好像其普遍性足以證立人性本善。但是,我們是否也普遍具有‘小人之心’的經(jīng)驗?zāi)??比如妒嫉、幸?zāi)樂禍、爭奪等等呢?

“既然我們不能證明人性善或惡,那我們可能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作價值層次上的選擇。孟子就是這么做的。他已被自己的證明搞得焦頭爛額了,還不如趁早攤牌,獲得解脫。他有一句話,表明他認(rèn)定性善,乃是出于價值考慮而非事實認(rèn)定。這句話是:‘言人之不善,當(dāng)如后患何?’他的意思是,你若說人性不是善的,那么人要是做了壞事,并安心于做壞事,且聲稱這是出自人的本性,你有什么理由制止他呢?唉,這位天真迂闊的孟夫子,他竟幼稚到想用道德激勵的方法來防止罪惡!后來,我們也就這么干了。我們喊幾聲‘皇上圣明’,心里并不認(rèn)為那個憨大真的圣明,而是想借此鼓勵他變得圣明一些;喊‘皇上仁慈’,也并不認(rèn)為那兇惡的家伙真的仁慈,而是想借此使他不好意思兇惡。噫!當(dāng)我們認(rèn)定性善,撤去一切自我防范,把一切都交給這個偉大光榮正確的皇上后,我們除此之外,能有其他什么法子嗎?誰讓我們撤除了對權(quán)力的戒備呢?是‘人性善’呀!所以我們也只有等待著君主們偶一良心發(fā)現(xiàn),像愛惜一頭牛一樣愛惜我們了?!?/p>

儒家或者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性善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致命缺陷之一。這導(dǎo)致了傳統(tǒng)中國社會在制度的安排上沒有考慮對權(quán)力的限制,以致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出現(xiàn)了像18世紀(jì)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的“權(quán)力應(yīng)該被用來限制權(quán)力,沒有權(quán)力限制的權(quán)力必然是墮落的權(quán)力”這樣十分不幸的事情周而復(fù)始的發(fā)生,成為中國人難以走出來的怪圈。

『原文』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孟子曰:“然?!?/p>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曰:“奚有于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后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是桀而已?!?/p>

曰:“交得見于鄒君,可以假館,愿留而受業(yè)于門?!?/p>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余師?!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孟子》第170頁)

『譯文』曹交問孟子:“人人都能成為堯、舜,有沒有這說法?”

孟子回答說:“有這種說法?!?/p>

曹交又問道:“我聽說文王身高十尺,湯身高九尺,我曹交有九尺四寸多高,每天只是知道吃飯罷了,請你告訴我,要怎樣做才可以成為堯、舜呢?”

孟子說:“要成為堯、舜這有什么難的呢?只要按照堯、舜的要求去做就行了。如果有這么一個人,力氣小得連一只剛剛出雞蛋殼小雞也拿不動,那他就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了;如果有一個人能舉起1500千克的東西,那他就是一個很有力氣的人了。既然這樣,那么一個人只要能舉起秦國的大力士烏獲舉過的重量,這樣的人也就成為烏獲那個級別的大力士了。一個人可擔(dān)心的,難道在于能不能做到嗎?在于是不是去做罷了。慢慢地跟在長者后面走,叫作悌;快步搶在長者前面走路,叫作不悌。慢慢走,難道是一個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嗎?只不過是不去做罷了。所謂的堯、舜之道,只不過孝和悌而已。如果你穿著堯所穿的衣服,說著堯所說的話,做著堯所做的事,這樣你也就成為堯了。如果你穿著桀所穿的衣服,說著桀所說的話,做著桀所做的事,這樣你也就變成桀了?!?/p>

曹交說:“我能見到鄒君,可以向他借到1個住的地方,愿意留下來在您的門下向您學(xué)習(xí)堯、舜之道?!?/p>

孟子說:“堯、舜之道就像地上的大路一樣,淺而易見。只不過人們視而不見罷了。你還是回去自己尋找堯、舜之道吧,能有資格做你的老師的人不勝枚舉?!?/p>

『評析』這段文字,一如既往得展現(xiàn)了孟子善于使用例證法講道理的風(fēng)格。在這里,孟子按照慣例,把堯、舜之道視為做人的最高準(zhǔn)則。

『原文』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p>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p>

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于此,越人關(guān)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guān)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

曰:“《凱風(fēng)》何以不怨?”

曰:“《凱風(fēng)》,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鬃釉唬骸雌渲列⒁?,五十而慕?!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孟子》第171~172頁)

『譯文』公孫丑問孟子:“高子說:《小弁》這首詩的作者是小人。作者真的是小人嗎?”

孟子回答說:“憑什么說作者是小人呢?”

公孫丑說:“因為這首詩表達(dá)出了強烈的怨恨情緒。”

孟子說:“高老先生這樣評論《詩經(jīng)》,太呆板了!如果有這么一個人,越國的人要拉開弓去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說有笑地講這件事;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和越國人關(guān)系疏遠(yuǎn),可以由他去犯罪而得到應(yīng)有的懲罰。如果是他哥哥要拉開了弓射他,事后他就會哭哭啼啼地講這件事;原因在于,因為他和哥哥關(guān)系親近,不愿讓他的哥哥因此違法犯罪而受到懲處?!缎≯汀防锼憩F(xiàn)出來的怨恨,是出自熱愛親人,熱愛親人就是仁了。高老先生這樣理解《詩經(jīng)》,太呆板了!”

公孫丑接著問:“《凱風(fēng)》這首詩為什么沒有怨恨情緒呢?”

孟子回答說:“《凱風(fēng)》這首詩,描寫的是母親的小的過錯;《小弁》所寫的是父親的大的過錯,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父母大的過錯而不怨恨,這是更加疏遠(yuǎn)父母的行為;而對于父母小的過錯而怨恨,這是1種不恰當(dāng)?shù)姆磻?yīng)。更加疏遠(yuǎn)父母的行為,是不孝之舉;不能接受父母任何1點錯誤,也是不孝之舉??鬃釉?jīng)說過:‘舜是最孝順的了,到了50歲的年齡還眷念著父母?!?/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講述了如何讀《詩經(jīng)》以及如何對待父母的錯誤或者說過失問題。在如何對待父母的缺點錯誤方面,至孝的舜無疑是典范。

『原文』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堯、舜之世。一戰(zhàn)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p>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齊也,亦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于百里。今魯方百里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于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wù)引其君以當(dāng)?shù)?,志于仁而已?!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孟子》?77頁)

『譯文』魯國想讓慎子擔(dān)任將軍,帶領(lǐng)魯國的軍隊擴大版圖。孟子對此表示異議,說:“不先訓(xùn)練百姓就讓他們?nèi)ゴ蛘?,這叫坑害百姓??雍Π傩盏娜?,在堯、舜時代是沒有立身之地的?,F(xiàn)在即使魯國一仗就打贏了齊國,收回了南陽,即便是這個樣子也還是不行的。”

慎子聽了孟子的話之后勃然大怒,說:“你這樣說話,真是叫我慎滑厘越聽越糊涂了?!?/p>

孟子不管慎滑厘激動的情緒,繼續(xù)不動聲色地說:“我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你吧。之所以規(guī)定天子所直轄的土地必須有千里見方的面積,是因為不到千里見方的面積就達(dá)不到天子接待諸侯所需要的條件。之所以規(guī)定諸侯的土地必須有百里見方的面積,是因為不足百里見方的土地就達(dá)不到奉守宗廟里的典籍所需要的條件。當(dāng)年周公分封在魯?shù)耐恋?,就是百里見方?塊地方;并不是土地不夠,但是實際上是少于百里見方的面積。當(dāng)年太公分封在齊的土地,也是百里見方的1塊土地;也不是土地不夠,但是實際上也是少于百里見方的面積。現(xiàn)在魯國的土地的面積多達(dá)五個百里見方那么大,你自己說說,如果有個圣主明王出現(xiàn),嚴(yán)格按照規(guī)定辦事,那么,魯國的土地是應(yīng)該減少呢,還是應(yīng)該增加呢?不通過發(fā)動戰(zhàn)爭辦法,只使用外交方式就可以把別的國家的土地取來并入到魯國的版圖,這樣的事情具有仁德的人都不會干,更何況使用殺人的戰(zhàn)爭手段強奪豪取別的國家的土地呢?真正的君子輔佐君主,應(yīng)該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專心致志地影響、引導(dǎo)、啟發(fā)君主走王道,立志行仁政罷了?!?/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使用堯、舜作為樣板,批評了慎滑厘窮兵黷武的做法。幾乎是在罵慎滑厘是小人,說像慎滑厘這樣的小人如果生在偉大的堯、舜時代沒有立錐之地!

『原文』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p>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孟子·告子下》,《孟子》第179頁)

『譯文』白圭對孟子說:“我想采用20抽1的稅率,你看怎么樣?”

孟子嚴(yán)肅地指出:“你的做法就是北方的貉國做法的翻版。你想想看,在一個有10000戶人口的國家里,只讓一個人去制作陶器,那樣做能行嗎?”

白圭回答說:“不行,那樣做會造成陶器不夠用的局面發(fā)生,時間長了那會引起混亂的。”

孟子進(jìn)一步說:“在那個貉國里,五谷雜糧都不能生長,只有黍這種農(nóng)作物才能生長;在那里沒有城墻、宮室、宗廟和祭祀活動所必需的禮節(jié),也沒有各諸侯國之間贈禮、宴請之類禮尚往來,沒有設(shè)置各種官府、官吏,所以在那樣的情況下二十抽一的稅率也就足夠了。而現(xiàn)在你所居住的國家是中國這樣的大國,卻要像貉國那樣拋棄人倫、廢掉官吏,這怎么能行呢?制作陶器的人少了這種小事情,尚且能導(dǎo)致國家混亂,更何況是沒有官吏這樣的大事情呢?想使稅率比堯、舜的標(biāo)準(zhǔn)還要低的國家,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像貉國那樣的國家;想使稅率比堯、舜的標(biāo)準(zhǔn)還高的國家,是大大小小的像桀那樣的暴君所統(tǒng)治的國家?!?/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一如既往,使用例證法證明白圭所設(shè)想的低稅率的做法是錯誤的。同時,孟子也一如既往地把堯、舜所實行的稅率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條——低于堯舜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落后野蠻的貉國的所作所為、高于堯舜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殘暴的桀的所作所為。

『原文』孟子曰:“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閑,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孟子》第183頁)

『譯文』孟子說:“舜是從田野中的農(nóng)夫興起的,傳說是從筑墻的苦役之中提拔起來的,膠鬲是從魚販子和鹽販子之中提拔出來的,管夷吾是從獄官手中提拔出來擔(dān)任國家的宰相的,孫叔敖是從居住在偏遠(yuǎn)的海邊的隱士之中提拔出來的,百里奚是從買賣牲畜的市場里提拔出來的。所以,如果上天要把重大的擔(dān)子加給這個人承擔(dān),就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經(jīng)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肌體受到饑餓,使他的身子受到困乏,使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干擾、甚至是被阻礙,以此來使他的身心受到磨礪、讓他的性格變得堅韌無比,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和智慧。

“一個人只有經(jīng)過多次的挫折和失敗,才能接受教訓(xùn)改過自新,走上正確的道路;只有經(jīng)過艱苦的思想磨礪和復(fù)雜的思考,才能吸取各種各樣的思潮和學(xué)說的長處、拋棄其中的糟粕為自己所用從而成為一個發(fā)憤有為的人;一個人只有在艱難困苦的磨練過程中勞累得疲憊不堪,并且發(fā)出慷慨激昂的聲音,才能讓人了解他的非凡能力和過人的智慧。

“在一個國家的內(nèi)部如果沒有卓越的執(zhí)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得力士人,同時又缺乏對國外敵對國家虎視眈眈等外患威脅的高度重視,這樣的國家常常會很快走向滅亡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知道憂患的人或者國家能獲得生存,只知道享受安樂的人或者國家會遭致滅頂之災(zāi)?!?/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對舜等平民出身的杰出人士大加贊賞。同時在解析這些人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十分偉大的論斷: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讓人對孟子刮目相看。

『原文』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盡心上》,《孟子》第191頁)

『譯文』孟子說:“舜雖然從小就居住在深山老林里面,終日與樹木、石頭等自然界里的東西作伴,常年和鹿、豬等野生的或者養(yǎng)殖的動物相處,他和居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那些頑固不開化的老百姓的生活環(huán)境一模一樣,但是他之所以在思想、行為等方面和山里的那些沒有接觸過或者很少接觸過山外先進(jìn)文明的人迥異。原因就在于舜每每聽到一句善言、每每見到一件善行,就會立即按照善言和善行去做事情,他對待善的事物求知若渴,久而久之善在他是身上積少成多,最后善就像決了口的江河一般,其洶涌澎湃之勢是沒有什么人或者說是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擋得住的?!?/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分析了舜由平民百姓成長為圣賢的根本原因是他渴望善、踐行善。

『原文』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盡心上》,《孟子》第196頁)

『譯文』孟子說:“只要聽到雞叫就起床做事,在天還沒有亮的時候就開始孜孜不倦地行善事,是像舜那樣的一類人的行事風(fēng)格;在聽到雞叫的時候就起身做事,做事的唯一目的就是時時刻刻不停地追求利益,是像蹠那樣的一類人的處事風(fēng)格。因此可以這樣說,要想知道舜和蹠的區(qū)別,沒有什么別的標(biāo)準(zhǔn),標(biāo)準(zhǔn)只能有一個,那就是一個人在行善而另一個人在求利。”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把舜和學(xué)習(xí)舜的人以行善為人生目標(biāo)的崇高行為大加贊賞。而對于人們追求利益的行為嗤之以鼻。這一點,是儒家的一貫原則。特別是在西漢“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這種重義輕利的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構(gòu)成了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困難的基本原因之一。

『原文』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孟子》第198頁)

『譯文』孟子說:“總起來說,堯、舜之所以成為堯和舜是因為他們的本性具備仁義的特質(zhì);同樣的道理,湯王、武王之所以成為湯王和武王也是因為他們親身實踐仁義的結(jié)果;而那些所謂的五霸,只不過是打著仁義的幌子謀求私利罷了。不過,這仁義的幌子打著老是不放下,久而久之他們還自以為自己真的擁有了仁義的本性,自欺欺人,可笑之極!”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把堯、舜視為具備仁義本質(zhì)的人,把湯、武視為踐行仁義的人,把五霸視為掛羊頭賣狗肉的可笑的欺世盜名的人。

『原文』桃應(yīng)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p>

“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fù)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然,樂而忘天下。”(《孟子·盡心上》,《孟子》第200頁)

『譯文』桃應(yīng)問孟子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舜的父親瞽瞍殺了人,那作為法官的皋陶應(yīng)該怎么辦呢?”

孟子回答說:“十分簡單,皋陶應(yīng)該把作為殺人犯的瞽瞍捉拿歸案?!?/p>

桃應(yīng)接著問:“那么,舜會不會阻止法官皋陶法辦自己的父親瞽瞍呢?”

孟子說:“舜怎么會去阻止他任命的官員依法行使權(quán)力呢?因為皋陶的權(quán)力是舜所授予他的?!?/p>

桃應(yīng)問:“那么舜面對這樣的局面會怎么辦呢?”

孟子說:“舜把拋棄天下看得如同丟掉一雙破草鞋一樣無足輕重。因此他會偷偷地背著父親逃跑,在海邊找個地方住下來,一輩子高高興興的侍奉他的父親,這樣快樂的生活是會讓舜忘記天下之類的其他東西的?!?/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再次突出了舜的大孝本色。如果讓舜在江山社稷和親情之間做出選擇的話,舜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自己的父親。儒家的這一思想,成為儒家“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理念的依據(jù),歷代瑯琊王氏族人基本遵循了這一原則,成為沒有寫進(jìn)家訓(xùn)里的家族信條之一。

『原文』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wù)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wù)?!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孟子》第205頁)

『譯文』孟子說:“聰明人本來應(yīng)該是無所不知的,但是,聰明人總是本著輕重緩急的原則急于知道眼前應(yīng)該做什么樣的事情;仁愛的人本來應(yīng)該是無所不愛的,但是,仁愛的人總是本著先急后緩的精神急于先愛自己的親人和有賢德的人。以堯、舜所擁有的智慧也不能知道所有的事物,原因在于他們急于去做眼前必須做的十分重要的事情;以堯、舜所擁有的仁德也不能把仁愛施加于所有的人,原因在于他們首先要愛自己的親人和社會上的有賢德的人。如果有人不實行為父母守孝3年的喪禮應(yīng)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卻在喪禮上十分講究緦麻三月、小功五月這類細(xì)節(jié);如果有人在尊者和長者用餐之前,就目無尊長大吃大喝,卻又十分講究不能用牙齒咬斷干肉這類的小禮節(jié),這就叫做不懂輕重緩急、不知道先急后緩,是個不識大體的人。”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把堯、舜作為聰明人和有仁德的人做榜樣,告訴人們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應(yīng)該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辦理,像堯和舜那樣成為一個識大體的人。

『原文』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孟子》第210頁)

『譯文』孟子說:“舜自小生活在1個貧困的家庭里,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吃干糧咽野菜,本來打算一輩子的日子也就這么過了,從來沒有想到過要當(dāng)天子這樣的事情。到他做了天子之后,穿著細(xì)葛布衣服這樣的高檔服裝,彈著琴,又有先天子堯的兩個女兒侍候著,好像舜從小本來就享有這種生活似的。”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記述了舜從1個平民百姓到天子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原文』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匏蓝?,非為生者也;經(jīng)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孟子》第222頁)

『譯文』孟子說:“堯、舜的仁德,是出自本性,因為他們有仁德的本性;湯王、武王的仁德,是經(jīng)過修身回復(fù)自己的本性,因為他們原來也有仁德的本性。在言行舉止等等一切方面都做得符合禮的要求,這是美德的最高境界。為去世的人痛哭流涕顯得十分悲哀,不是做樣子給活人看的;嚴(yán)格按照道德規(guī)范做事不敢做違法亂紀(jì)的事情,不是為了升官才這樣做的;言行一致誠實可信,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品行高尚才這樣做的。君子遵循天然的道理去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只是以此等待命運的安排罷了?!?/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肯定了堯、舜本性是仁德的。并且指出,不論什么人只要在各個方面按照天然的道理去做事情,就會成為君子。

『原文』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孟子》第223頁)

『譯文』曾晳愛歡吃羊棗(在當(dāng)?shù)厮追Q“軟棗”。學(xué)名“君遷子”,拉丁名:Diospyros lotus L.,屬于柿科落葉喬木),在曾晳死后他的兒子曾參因為孝而不忍心吃羊棗。

面對這問題,于是公孫丑問孟子道:“請問,烤肉與羊棗相比,哪個味道更好、哪個更加珍貴呢?”

孟子回答說:“那當(dāng)然是烤肉了!”

公孫丑接著又追問到:“既然是烤肉比羊棗好,那么,曾子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棗呢?”

孟子說:“大家都知道,烤肉是絕大多數(shù)人共同愛吃的食物,而吃羊棗是曾子的父親曾晳所獨自喜歡吃的食品,二者是不一樣的。因此,曾子不忍心吃羊棗,其中的道理如同避諱當(dāng)中的只避名不避姓一樣,因為姓是很多人所共用的,而名是一個人所獨有的?!?/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通過曾參不忍心吃他的父親曾晳喜歡吃的果品羊棗這件小事情,反映出來的是曾參作為大孝子的高尚品德。

『原文』孟子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yuǎn)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孟子》第226頁)

『譯文』孟子說:“從堯、舜到商湯,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像禹和皋陶等人,是親眼見到過這些圣人并且了解堯、舜的;至于商湯,則只是聽到了關(guān)于堯、舜的傳說才知道堯、舜的。從商湯到文王,也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像伊尹和萊朱等人,是親眼見過商湯而并且了解商湯的;至于文王,則只是聽到了關(guān)于商湯的傳說才知道商湯的。從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像太公望和散宜生等人,是親眼見過文王并且了解文王的;至于孔子,則是只聽到了關(guān)于文王的傳說才知道文王的。從孔子到現(xiàn)在,只有百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離開圣人的時間很短,同時離圣人的家鄉(xiāng)又是這樣的近,在這樣有利的條件之下還沒有出現(xiàn)繼承圣人之道的人,好像今后也不會有繼承圣人之道的人出現(xiàn)了,這樣的局面太讓人感到憂慮了!”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歷數(shù)了從堯舜到孔子的歷代圣人,對至今沒有看到能夠繼承圣人之道的人出現(xiàn)憂心忡忡。

?


評析典籍之舜-《孟子》里的舜(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灵宝市| 阿瓦提县| 华池县| 龙游县| 五原县| 衡东县| 会宁县| 松潘县| 潞城市| 共和县| 石城县| 黎城县| 漠河县| 隆安县| 保康县| 陈巴尔虎旗| 孝感市| 高邑县| 房产| 衡阳县| 丹凤县| 安多县| 湘阴县| 隆德县| 孟连| 沙雅县| 通道| 松阳县| 灯塔市| 景宁| 思南县| 台中市| 文山县| 弥勒县| 泰安市| 汝州市| 绥棱县| 万荣县| 威海市| 大姚县| 永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