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節(jié)復雜程度的五個維度
Hello,大家好,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今天想跟各位分享一下這些年來讀故事所歸納出的一些規(guī)律,主題是:故事的復雜程度。
非科班出身、非學術研究、不涉及先鋒藝術探索、考慮的樣本非常局限,就是一個故事愛好者想聊的一些閑聊。甚至不要問“為什么是五個”,原因是我喜歡這個數(shù)字(笑)。
想要看更完整、更嚴謹?shù)挠懻摚瑲g迎點擊這個視頻:

討論的內(nèi)容并不包括電影分鏡安排、音畫效果、剪輯手法,也不著重于文學的修辭手法、細節(jié)描寫的豐富程度等,而僅從情節(jié)入手。
疊盾完成,正文開始。

為什么聊“情節(jié)”:別的很難聊
我認為,閱讀的審美體驗——或者說閱讀給我?guī)碛鋹偟倪^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文字的描述給人的直觀體驗:高興、悲傷、感動、義憤、痛苦;二是推敲作者每一個安排的理由。被刻意引導的情緒固然是作者表達的一部分,作者有意在作品中的取舍同樣也會包含自身的思考和表達。
而“文字的厚度”,一方面便是文字能直接帶來的情緒體驗有多么復雜,另一方面則是作者的安排有多少深挖的空間。
前者是很難用客觀和理性去描述和討論的,能感受到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而且根據(jù)各人自己經(jīng)歷的不同,感受到的東西也不同。等我有足夠的能力之后,再和大家聊這方面的話題。
后者雖然不能完全和前者分割,比如通過推敲、煉字而選中的用詞妙在哪里,比如各種修辭手法的生動準確,都是繞不開讀者閱讀時的直觀感受的。但關于作者的安排,有一個東西的復雜程度是可以客觀地討論的,甚至如果你想,我也可以用數(shù)學的語言來表述,那就是情節(jié)安排的復雜程度。
這也是本文討論的主題。
為什么聊“情節(jié)”:不然聊啥?
理解故事情節(jié),對于我們這些通俗作品的讀者來說,可以說是最繞不過的一件事了。人可以無視掉各種藝術手法帶來的對情緒的挑逗,但畢竟我們在讀故事,總不能最后連故事講了什么都說不清楚。
當然,也不能否認存在某些故事并不強調(diào)自身情節(jié),而更側重于營造某種氛圍、傳遞某種情緒,比如荒誕劇,具體的例子就包括《等待戈多》——看到最后我們也不知道戈多是誰,以及為什么要等他——但相比起本文的關注點而言,那些形式的藝術有點太“高級”了,先不討論。
而為了延長讀者審美的時間,或者讓讀者更投入、更主動地閱讀故事,其中一種手段就是增加情節(jié)的復雜程度。接下來我將討論五種增加劇情復雜程度的角度,希望能讓未考慮過這個問題的讀者朋友以后能有更豐富的閱讀體驗,親自體驗到:
woc!原來還可以從這個角度看故事!
1、給故事線打結
上面說到,要增加故事的復雜程度就是要讓讀者不能一眼看明白發(fā)生了什么,同時又很想知道搞清楚發(fā)生了什么。所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把一個不算復雜的故事講得復雜一點:設置逐步揭曉的懸念、加入敘述詭計產(chǎn)生錯覺、使用插敘和倒敘、用不同視角講述同一個故事……甚至把情報剪碎,讓讀者自己重新拼接,逐步理解故事的發(fā)展和角色的想法。
在這一個復雜性的維度,故事就像是一條圍巾,變復雜的方法就是各種打結、剪碎。讀者的閱讀過程就像是一步步拆開那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結,最后還原出一條平整的圍巾。
而很多故事解析所做的,其實就是直接給他們的觀眾呈現(xiàn)一條平整的、還原好的圍巾,或者簡化過的還原過程。出于篇幅考慮,有時候則是被裁短了的圍巾。
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就不列舉了。后面的維度更有趣一些。
2、多線并行
如果一條線太過單調(diào),那就多線并行,這也是一個常見方法。
有時候加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暗線就足以讓人浮想聯(lián)翩,更別說直接加幾條同樣重要的線——這時候就不得不提一個我很喜歡的作者,成田良悟。代表作有《永生之酒》《無頭騎士異聞錄》《Fate / Strange Fake》。都是超級量大管飽、多線并行而不亂,甚至產(chǎn)生一種微妙的節(jié)奏感的作品。小說、動畫、漫畫都有,值得一看。
一條圍巾再怎么搓揉、打結、剪碎,最后都能還原成一條“線性”的圍巾,可以從頭到尾把故事理順。但當故事是由復數(shù)條圍巾纏繞起來,那么就算讀者把一切理解了,想要用線性的語言來從頭到尾講一次,依然是不容易的。
要么逐條線索復述,要么按照故事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復述。但無論如何復述,都會比原作少了一點關鍵的韻味。
仍有一些更強一點的故事解析會嘗試理順這個,那真是挺難的。要說這些故事解析丟掉了很多有趣的細節(jié)嘛,這確實無可否認,但這個情節(jié)取舍、文本縮寫本身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二次創(chuàng)作,有能力的解析批評家和水視頻的“愛好者”之間的差距就出現(xiàn)了。(反正我是做不來的,所以我從來不復述劇情……)
另一種多線并行就是 if 線,我們都熟悉的,便是水月肉鴿。這比“只有一個真實”的多線敘事還多了一層復雜性,就像是“確定型圖靈機”和“不確定性圖靈機”,P和NP的區(qū)別一樣!呃,這好像不是一個好的例子……
但你知道我什么意思就好。
在 If 線并行的故事里,我們只能盡量搞清“因果”關系,而不能確定發(fā)生了什么。而正是因為不確定,所以每件事的后果也有可以對比的多種可能,所以可供挖掘的空間就更加豐富了。
這時可能會有讀者想到那些大 IP,比如 Fate,比如戰(zhàn)錘,比如漫威多元宇宙。嚴格上來說,我并不認為那叫做“一部作品”。既然不是“一部作品”,那么作品間的聯(lián)系就不見得是“包含了作者意圖”的創(chuàng)作行為。
“作者意圖”雖然沒有特別的“神圣性”,并不能說讀者只能按照作者的思路去理解。但是,如果作者是一個比讀者有更豐富閱歷或者更深刻的人生經(jīng)驗的人,那么,嘗試理解作者的意圖就像是按照藏寶圖找寶藏,雖然沿途風光也是收獲,雖然最終不一定找到,但至少比起白手起家親自賺它一個寶藏的價值,藏寶圖還是更可靠一些。也就是所謂前人的智慧,所以本文很關注“作者的意圖”。
當然,讀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嘗試解讀共同創(chuàng)作的IP下作品的聯(lián)系,自然也是有價值的,但那為什么不直接從人生中觀察呢?無論如何,那就不是本文所側重的了。
順便插嘴一句,共同創(chuàng)作是真的可以很TM復雜的。這方面 Fate 甚至已經(jīng)成梗了。你可以看看那些 up 主和 YouTuber 是如何介紹 Fate 這個系列的,有“簡短版”和“詳細版”,你看看想看哪個。

【Do you want the long version or the short version? this is the short version】

【A longer version, but still, not the long version. You may call it "the standard version".】
3、星羅棋布的呼應
在這個維度,復雜度開始呈指數(shù)級上升。《明日方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顯然,《方舟》中已經(jīng)有很豐富的多線敘事,無論是每一次的活動劇情,還是每一個活動看作一條線。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以每一個活動劇情看作一顆珠子,故事的發(fā)生地當作線索,又可以歸納出所謂拉特蘭線、深海線、萊茵生命線、萊塔尼亞線等等。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關鍵意象為線索,比如以“騎士”串起“卡西米爾”和“最后的騎士”;用“獵人”串起“深海獵人”、“賞金獵人托蘭”、“東國露華村”、“薩卡茲傭兵頭子杰拉爾德”、“謀善村方叔”;用“教師”串起“阿麗娜”、“凱爾?!薄ⅰ半E星密錄里的薩卡茲教師”、“戈爾丁”、“《照我以火》的莫里克伯爵”。
我們可以用多于一種劃線方法把故事串起來。這是其中一種理解這個維度的方式。
之所以說這提高了復雜度,是因為這些表達上的呼應揭示了一個可能性:不同故事的角色之間也許會有關聯(lián)——有可能是情節(jié)上的關聯(lián),有可能是表達上的對照。而正是這個“也許”、這種可能性,會讓讀者開始尋找潛藏的關聯(lián)。
我就曾經(jīng)嘗試對比凱爾希和每一個出場過的角色。才得出了暴論:“每一個人都是凱爾希(的一個或曾經(jīng)或當下的側面)”。好像還挺有道理的,畢竟凱爾希從零開始經(jīng)歷了萬年的歲月,其他角色所經(jīng)歷過的心路歷程,無論幼稚還是滄桑,凱爾希也許都經(jīng)歷過。
此外,再想一下這么一股簡單的數(shù)學題:現(xiàn)在有十個角色,那么他們之間有可能有多少種關聯(lián)?如果只考慮兩兩關系,是45種。至少在你去確認過之前兩人之間是否真的存在關聯(lián)之前,整個系統(tǒng)的復雜程度從10上升到45+10=55種。
如果我們進一步對比多組關系,比如對比“科西切-塔露拉”、“魏彥吾-陳”、“凱爾希-阿米婭”三組父女關系,整個系統(tǒng)種的可能性數(shù)量還可以進一步提高(45選n/n!種)。
而這些可能性在具體檢驗過之前,你都不好說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是否存在作者的安排和因此的表達。而這個檢驗的過程,就是尋寶的過程、就是閱讀的過程、就是有趣的地方。如果最后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那也算是一次思想的成長。
到了這個維度,故事解讀的批評家、“讀后感分享者”就變少了,討論也不容易進行。
就算有,也不見得講得好(我就算講不好硬講的那一類)。因為這實在是太……剪不斷理還亂了。就像……就像……就像鋼絲刷,很難理清。
也許可以把我對《明日方舟》的理解比作腦海里的一個小鋼絲球,雖然不多,但確實是卷成一團、理不清。我平時的更新就不過是把鋼絲球上的一條鐵絲抽出來跟大家講,也已經(jīng)挺吃力的了。
這方面,歷史區(qū)的大佬還更好找一點,畢竟歷史比故事復雜多了,但還是有好一些人講得井井有條,那可太厲害了。
暫停:這時候需要一點額外工具了
到了這一步,故事中可能蘊含的表達的復雜程度已經(jīng)是隨角色數(shù)量增加而指數(shù)級增長的。沒有一個讀者有能力逐一檢查每一處可能性,需要一些幫助。
一方面,幫助來自作者。作者需要做一些工作來降低讀者的理解困難,從而確保信息能傳遞給讀者。
比如把相關的角色放在一起,就像臨光家,很自然地,我們會嘗試對比瑪莉婭、瑪嘉烈和瑪恩納,甚至佐菲婭和西里爾。
比如把角色放到一個相似的挑戰(zhàn)面前,比如這次《火山旅夢》中,政府基層的科斯達和拜松、詩懷雅他們面對的就是相同的難題:如何讓執(zhí)著的商店街商戶搬走。顯然,拜松和詩懷雅對共贏的追求是比科斯達的軟磨硬泡有效的,這也導致他們的心態(tài)比整天抱怨“我討厭我的工作”的科斯達也更積極。這其中的差異顯然就是包含了主創(chuàng)們的表達。
同理,同樣因為礦石病而時間緊迫的埃尼斯和艾雅法拉,同樣因為瑙曼夫婦的死而精神緊張的兩位阿黛爾,同樣接受了大量不幸和愛的艾雅法拉和青枳,這些都是被刻意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或者通過反復來強調(diào)觀點的安排。
這些安排都可以被算作“情節(jié)”方面的安排,里面包含了作者的匠心。
另一方面,幫助來自故事之外。
我讀的書其實也不多,不足以賣弄什么,但之所以本頻道一再提到《荒原狼》《壇經(jīng)》等名著,是因為,盡管我不能說已經(jīng)看懂了這些經(jīng)典著作,這些額外閱讀依然提供了很多廣泛有效的認知框架。
而通過用這些框架去套《明日方舟》的故事,既可以快速地篩選哪些可能性需要去檢驗、哪些不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具體的故事來幫助理解那些高深而抽象的智慧。一開始我也沒想到《火山旅夢》能給我?guī)韺Α兑捉?jīng)》的新理解(雖然依然是很淺薄的理解)。
當然,除了書本,長輩前輩的分享、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都是屬于故事外的幫助。
這是一個故事和理論結合,知識融會貫通、修為快速提高的過程。別的不說,很爽、很愉快,比肉鴿天胡局還爽。
而這些工具,還能幫助我們理解下一個復雜性的維度——探索起來更有趣、挖到寶后更爽的維度。
4、指向現(xiàn)實的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

這個視頻里提到:
藝術的形式、材料,包括技術等等,在傳播中都在變形,都作為符號在變異著。處在真實的現(xiàn)實場景中,這種關系是絕對不能夠被遮蔽的。整個被鋪開的現(xiàn)實圖景才是藝術家的工作臺、工作室,才是藝術家的材料。
以我有限的見識來看,這也許就是現(xiàn)代藝術的特點:具體的作品成品的意義絕對不可能是作者所賦予的最初的意義,意義在觀眾的理解過程中、傳媒的傳播過程中、各方力量干預和反抗的過程中發(fā)生變化。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不能忽視這個現(xiàn)實。
而當藝術創(chuàng)作者認識到這個現(xiàn)實,便能意識到,這個意義變化的過程是可以被預測的——也許主要是通過對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若能預測,并能通過改變作品的成品來改變預測,那么,“創(chuàng)作并呈現(xiàn)出作品成品”這個行為本身也可以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
而在這種藝術之中,作者自身一切被看見的內(nèi)容、以及各種觀眾的各種反應,都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材料。這也就是視頻里說得“整個被鋪開的現(xiàn)實圖景才是藝術家的工作臺、工作室和材料”。
落到鷹角的例子就是:《明日方舟》的作品并不只是包括游戲軟件內(nèi)的內(nèi)容,鷹角的整個運營、游戲社區(qū)的生態(tài)、玩家之間的討論都是《明日方舟》這部作品的一部分。
雖然不能說每一次玩家的強烈反應都是鷹角有意規(guī)劃的,尤其是個體的反應,幾乎是不能預測的,就像是四皇會戰(zhàn)的結果,凱爾希也表示誰愛猜誰猜。但也有讀者反應被預測到的具體例子,那就是阿爾圖羅。
關于阿爾圖羅的爭論絕對是創(chuàng)作之初就被預料的,主要的證據(jù)就是故事的內(nèi)容本身就暗含了對讀者反應的回應。詳細的討論在過往專欄中已經(jīng)進行過,這里不再贅述。

當然,你可以把這種行為狹隘地理解成“作者對讀者的嘲弄”,但這一點我也在另一篇投稿中討論過:讀者有近乎無限的解讀權——只要讀者能說服自己。

所以,比起自己“對號入座”地、或者“眾人皆醉我獨醒”般故作清高地,把這理解成“嘲弄”,我更傾向于把這個理解成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一種呼應、一種反復——通過現(xiàn)實被預言的反應來印證故事中想要傳達的觀點,通過讓讀者親身零距離觀察現(xiàn)實來更好地感受故事中的信息。
這就和上一個維度是類似的,只不過上一個維度的呼應是故事內(nèi)的,這個是故事外的。
一旦認識到這個可能性,閱讀理解的可能性數(shù)量進一步暴增!
如果故事中只有十個角色,我們只能在十個角色中進行配對。但如果配對的雙方是故事內(nèi)的十個角色,和故事外的近乎無限的對象,那解讀空間可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通過深入思考這個配對出來的聯(lián)系,得出來的結論將會是更深刻、更可靠、更真實,因為它離現(xiàn)實世界更近,而現(xiàn)實世界不但比任何被創(chuàng)作的虛構世界更復雜,而且更加是我們每個人無法逃離的、無法“輕易轉身離去”的存在。
對于故事解讀的二創(chuàng)作者而言,這方面的話題是危險的。因為鷹角本身肯定是不會明說的,所以捅穿窗戶紙的二創(chuàng)作者如果說錯話,自然就會成為炎上的直接目標。
承蒙大家厚愛,我鬼扯了這么幾年依然能繼續(xù)給大伙更新專欄、視頻。對于幾乎完全不做風險管理的我來說,實在是十分幸運和備受關照了,十分感謝。
5、返璞歸真——長!
前面從一到四,越來越抽象,越來越復雜,最后我覺得還是返璞歸真一點好。最后一點增加復雜程度的方法很簡單,但結合前面四點之后,第五點會變得無比困難,那就是增加故事的長度。
更長的故事,無論是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還是對讀者的閱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甚至可以說,對我這種分享讀后感的“二道販子”也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老實說,讀者的分化已經(jīng)是不容否認的客觀現(xiàn)實,面對相同的文字,不同的讀者已經(jīng)明確地讀出了不同的東西。畢竟閱讀并不是單純讀字。所以其實我是越來越不知道應該講到哪、講多少(攤手)。
這是無可厚非的,其中也沒有高低對錯??偛豢赡芤笠粋€小學生和大學生看到相同的東西,也不可能默認一個進入社會的打工人能和學生一樣有同樣多的時間來讀故事。新入坑的玩家體驗想來也和老玩家不同,回坑玩家也許也能看到不同的故事。
隨著故事長度拉長,這些差異都在放大。
又有這么一個簡單的數(shù)學例子,隨著x的增加,x、x的平方、2的x次方、1除以x的值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大。故事長度就是這里的x。
上面提到的四個維度,你在讀劇情的時候有考慮到幾個?不同讀者獲取到的信息量的差異就這樣被拉大了。
如果有人因此感到焦慮,我很抱歉。但這點差異的存在其實也沒什么所謂的。
畢竟高考也不考這個,找工作、考研、考公也不考這個,開店開公司做生意也不比這個。相關的道理和智慧都可以在其他領域找到。所以就算差距被拉開,也沒有什么損失。真要擔心的話,有的是更值得擔心的“日益增大的差距”。
這個差距只是為討論劇情、澄清誤會、達成共識帶來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小麻煩。
這里只算是分享一個未必被所有人都認知到的現(xiàn)象、一種依然存在的溝通麻煩,并且,通過比較系統(tǒng)的整理,給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分享一下:
掌握閱讀理解技巧后看故事的有趣,是之前無法想象的!
情節(jié)之外
好了,寫到這里我也寫爽了。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只討論了故事構成的其中一部分,也就是情節(jié)的部分。
且不說這五個維度僅僅是我能想到的五個維度,可能還有更多。更關鍵的是,單純情節(jié)本身也遠遠不是故事的全部——雖然網(wǎng)絡社區(qū)上不少討論只關注情節(jié),但前面也已經(jīng)解釋了,這只是因為情節(jié)最容易聊而已。
除了情節(jié)上的安排,具體的遣詞造句、修辭用典、細節(jié)描寫、借景抒情,那些給人帶來具體直觀體驗的部分也是賞析故事很重要的部分。也不要忘了它們哦!在讀中學、小學的讀者朋友要好好學閱讀理解哦。
最后一如既往,祝大家閱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