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全切還是半切?該如何選擇手術方式?
如何治療甲狀腺癌?事實上,除未分化甲狀腺癌,手術是治療其它各類型甲狀腺癌的主要方法。
通常,相關手術是通過切除癌變的甲狀腺組織和可能轉移的淋巴結,以減少復發(fā)和轉移的風險,從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根據(jù)切除范圍的不同,手術可分為甲狀腺全切或近全切除術和甲狀腺單側腺葉(加峽部)切除術。
那么得了甲狀腺癌而要進行手術時,到底該選擇全切還是半切呢?
有人可能認為,全切了比較好,這樣復發(fā)的可能性低。但這會使身體喪失了甲狀腺的功能而必須終身服藥。也有人希望能夠盡量保存甲狀腺組織,以保留甲狀腺的部分功能,而這樣確實增加了潛在的復發(fā)可能性。
籠統(tǒng)地說哪種手術方式好,哪種不好,未免武斷了些。于患者個人而言,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才是最好的。
手術方式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腫瘤的大小、位置、分型、分期、各式手術的利弊及患者的意愿等多種因素。
所以,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詳細為大家介紹全/近全甲狀腺切除術和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分別適合哪些患者,各自又有什么樣的優(yōu)缺點,以方便有需要的患者,能夠與醫(yī)生一同做出更明智的臨床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
01、全/近全甲狀腺切除術
全甲狀腺切除術,也就是切除所有的甲狀腺組織,無肉眼可見的甲狀腺組織殘留。
近全甲狀腺切除術,即切除幾乎所有肉眼可見的甲狀腺組織,僅保留<1g的非腫瘤性甲狀腺組織,如喉返神經(jīng)入喉處或甲狀旁腺處的非腫瘤性甲狀腺組織。
這種手術方式通常適合以下的甲狀腺癌患者:
1、童年有頭頸放射線接觸史
2、原發(fā)病灶(即惡性腫瘤最開始起源的部位)最大徑>4 cm
3、雙側多癌灶
4、不良病理亞型,如PTC(乳頭狀癌) 的高細胞型、柱狀細胞型、彌漫硬化型、實體亞型,F(xiàn)TC(濾泡狀癌)的廣泛浸潤型,低分化型甲狀腺癌
5、已經(jīng)有遠處轉移,術后需碘131治療
6、有雙側頸淋巴結轉移
7、伴有甲狀腺外侵犯
全/近全甲狀腺切除術的相對適應癥(必要時可應用的適應癥):單側多癌灶,腫瘤最大徑為1~4 cm,伴甲狀腺癌高危因素或合并對側甲狀腺結節(jié)。
這種手術方式的優(yōu)點有哪些呢?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一次性治療多灶性病變(這種情況在甲狀腺癌中比較常見);
?甲狀腺球蛋白可以作為腫瘤標志物,方便監(jiān)控腫瘤的復發(fā)和轉移;
利于甲狀腺癌術后的碘131治療;
能夠減少腫瘤復發(fā)和再次手術的幾率,特別是對中、高?;颊撸瑥亩苊庠俅问中g導致的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增加;
準確評估患者的術后分期和危險度分級。
全/近甲狀腺切除術后,患者將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永久性甲減,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并且術后甲狀旁腺功能受損和(或)喉返神經(jīng)損傷的風險增加。
02、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
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即切除甲狀腺的一側腺葉(左葉或右葉)+峽部腺體,保留另一側的健康腺葉。
但采取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的條件是相當嚴苛的,需要同時滿足以下5個條件:
1、局限于一側腺葉內的單發(fā)DTC,且原發(fā)病灶≤1 cm
2、復發(fā)危險低
3、童年無頭頸部放射線接觸史
4、無頸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
5、對側腺葉內無可疑惡性結節(jié)
但凡以上條件中有任何一項不滿足,患者就要考慮全切。
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的相對適應癥:局限于一側腺葉內的單發(fā)DTC,且原發(fā)病灶≤4 cm、復發(fā)危險低、對側腺葉內無可疑惡性結節(jié);微小浸潤型FTC(甲狀腺濾泡癌)。
與全/近全甲狀腺切除術相比,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的優(yōu)勢在于:
1、更有利于保護甲狀旁腺功能、減少對側喉返神經(jīng)損傷的概率;
2、也利于保留部分甲狀腺功能。
但這種術式也有缺點:可能遺漏對側甲狀腺內的微小病灶,不利于術后通過血清Tg(甲狀腺球蛋白)和全身碘顯像監(jiān)控病情是否有復發(fā),如果術后經(jīng)評估還需要碘131治療,則需進行再次手術切除殘留的甲狀腺。
參考文獻:
[1].中國抗癌協(xié)會甲狀腺癌整合診治指南(2022精簡版)[J].中國腫瘤臨床,2023,50(07):325-330.
以上僅作為科普知識,不作為具體診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