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的是是非非
86版《三調(diào)芭蕉扇》這一集,原著、劇本、正劇三者差異都很大。
開頭豬八戒關于“斯哈哩國”的科普,三者都有保留?!妒铝謴V記》前集卷五“方國類”記有斯伽里野國,“山上有深穴,四季出火”,“每五年一次,火從穴出”。茶弼沙國:“系太陽沒入之地,至晚日入,其聲極震,洪于雷霆。國王每于城上用千人吹角,及鳴鑼打鼓雜混日聲,不然則小兒驚死也。”以上二國,并見于宋趙汝適《諸蕃志》、元汪大淵《島夷志略》等書。此處“斯哈哩國”當即斯伽里野國,并混淆了茶弼沙國的特征。按:根據(jù)學者廖大珂的考證,此國系阿拉伯語Djabulsa或Djabirso的譯音,阿拉伯人傳說中西方日落之處,即歐洲。這一場景的拍攝地是新疆的火焰山,火焰山的沙石走一步往下滑兩步。豬八戒也好、孫悟空也好、沙和尚也好,他們是帶著肚子、挑著擔子的,就吃力地往上爬,爬到頂上要爬半天,而攝像就需要遠處那個剪影的效果。當時是一沒有對講機、二沒有手機,全靠喇叭喊。風一大,根本也聽不見遠處的聲音。上面可能是個平的地方,但不能找平的地方走,要往靠近攝像的這個畫面斜著走,否則就看不見好的效果了。像這種鏡頭,拍起來真是費了大勁了。
火焰山故事的原型,應該是《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里的火類坳。
宋代的早期西游故事《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里就有火焰山的故事。那時還不叫火焰山,而是叫火類坳,原文很簡單:
又忽遇一道野火連天,大生煙焰,行去不得。遂將缽盂一照,叫“天王”一聲,當下火滅,七人便過此坳。
這個“火焰山”,經(jīng)過的方式也簡單極了,就是拿著缽盂(在《詩話》里這個缽盂是大梵天王給的,不是唐太宗送的)一照,大叫一聲天王,火就滅了。
其實《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里,這個地方名字叫“火類坳”,明顯是“坳”不是山。這正是煤田的特點,而不是山的特點。
火焰山故事的第二個原型,應該來自《山海經(jīng)》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段饔斡洝冯m然寫的是玄幻題材,但里面很多地名都是有些來歷的,例如“黑水河”:“導黑水,至于三危?!?/strong>《山海經(jīng)》也說“黑水在”但是具體這條黑水在哪里,學界從漢朝就開始討論,到現(xiàn)在討論了2000多年,說法有13種之多?!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西次四經(jīng)》記載:
西次四經(jīng)之首曰陰山,陰水出焉,西流注于洛(以下勞山、罷父之山等略)……
又北百八十里曰號山。其木多漆。端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音于。其陰多鐵,其陽多銅,其獸多白狼、白虎……(以下白于之山、申首之山等略)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日沒所入山也,其上多丹木。
《山海經(jīng)》的山系,大致是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按照東西南北排的,但這個范圍也太大了,所以它在每個方向,都分出許多“次經(jīng)”,一條“次經(jīng)”就是一條山系。這里的“西次四經(jīng)”,就是《西山經(jīng)》的第四條山系。從《西次四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的“河水”(就是黃河)、“渭水”、“洛水”等來看,這條山系的走向(當然是作者心目中的走向,未必是實際的走向),正是從陜西甘肅甚至新疆的。
紅孩兒住的“號山”,就是“西次四經(jīng)”的第八座?。ㄇ捌咦謩e是陰山、勞山、罷父山、申山、鳥山、上申山、諸次山),“號山”的名字,除了見于《西游記》外,似乎只有《山海經(jīng)》有所記載。
再往西走一走,就到了“鳥鼠同穴山”,所謂的“黑水”正好在這附近。漢代人注《尚書》、《楚辭》都說:“三危山在鳥鼠之西,黑水出其南。”這條“黑水”,貌似周穆王也來過,《穆天子傳》也留下了很多黑水的記錄(詳見湯洪《天問黑水歧說探微》)。
再往西走一走,就到了“崦嵫之山”,這是所謂的日落之山。提到日落之山,不免讓人想到在火焰山的時候,豬八戒就討論過這個日落之國的話題。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兩石相打,則水潤,打之不已,潤盡,則火出,山石皆燃,炎(即“焰”,火苗)起數(shù)丈,經(jīng)日不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奄(掩,掩蓋)之,乃滅。其石如初。
這基本上就是一座火焰山,撲滅大火的,正是大風。而這芭蕉扇,書里一再說它是“純陰寶扇”,“天地產(chǎn)成的一個靈寶,乃太陰之精葉,故能滅火氣。假若搧著人,要飄八萬四千里,方息陰風”。“大黑風”可能就是“陰風”的原型。
況且,這里的“大黑風”,是非常明顯的佛教詞匯,例如《觀佛三昧海經(jīng)》:
爾時心端自然生一黑毛。于其毛端出大黑風。其風四色隨心根起。如旋嵐風。狀如煙焰。其風遍吹一切諸水。
有大黑風起。應知即是風神之難。(《蘇悉地揭羅經(jīng)》)
旋嵐,是梵語音譯,又譯作“隨藍”,又譯作“毗藍”,又譯作“毗藍婆”,是暴風、猛風的意思。這種暴風起時,可以摧毀世界。也可以使世界重生。
“毗藍婆”的婆,是不能和毗藍兩個字分開的!就像濕婆、提婆,并不是兩個老太婆。據(jù)佛經(jīng),她是十羅剎女之一。也就是說,羅剎女,也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通名。羅剎,是食人鬼的總名。其中的女性,稱為羅剎女。佛經(jīng)有守衛(wèi)《法華經(jīng)》的十大羅剎女,第二位名為毗藍婆。
她的形象,據(jù)《法華十羅剎法》是:
形如龍王如圓滿月也。如向大海。右手把風云。左手把念珠也。衣色碧綠也。
這位名叫毗藍婆的羅剎女是管風的風神,但在《西游記》里,她卻是紫云山千花洞當了昴日星官的母親,據(jù)《大樓炭經(jīng)》記載,大黑風是生成宇宙的動力,宇宙壞滅之后,經(jīng)過長期的沉寂,就會有大黑風吹起,吹開海水,將沉在海底的太陽托起,放在日道上。從此太陽才會沿著軌道運行。原文是:
法當有大黑風起。吹入大海水深三百三十六萬里。取日月大城郭。上須彌山邊。百六十八萬里。著日月城郭道中。用是因緣。天下有日月也。
另一部佛教集大成之作《法苑珠林》是這樣寫的:
其后久久有大黑風暴起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日宮殿置于須彌山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安日道中。
這里的“日月城郭”或“日宮殿”,指的就是佛教的“日宮”,即日天子的宮殿。至于為什么前面說三百三十六萬里,后面說八萬四千由旬,其實按一由旬折合40里算,兩者恰好相等。因為佛教認為世界中心是須彌山,須彌山“出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萬四千由旬”。這一陣大黑風就等于吹到底了。這其實也是《西游記》里芭蕉扇扇人一下,要飄“八萬四千里”的文獻來源。劇本里寫的也是八萬四千里,不知道為什么正劇卻成了“五萬四千里”,少了三萬里。
所以,《西游記》里說毗藍婆是昴日星官的母親,似乎是取材于佛教創(chuàng)世紀神話中大黑風托起太陽,使之回歸軌道,使太陽重生的故事。因為中國神話中,太陽的母親是羲和,她的作用,一是給太陽洗澡,二是給太陽駕車。這和大黑風吹開海水,將太陽安置到軌道上的故事豈不正相似!羲和的太陽寶寶是十個,而《大樓炭經(jīng)》等佛教創(chuàng)世神話里,大黑風的太陽寶寶是七個。一個媽咪多個寶寶,這也是很相似的。
至于為何毗藍婆是母雞,那當然是跟著兒子昴日雞來的。因為二十八宿里其他三個日的:房日兔、星日馬、虛日鼠,和太陽都沒有直接關系,只有雞叫就日出,昴日雞和太陽最接近,也最容易編到故事里,所以其他三個日的默默無聞。《西游記》根據(jù)劇情需要,把“毗藍婆”拆分成兩個形象,第一、毗藍婆管風的功能給了鐵扇公主,但鐵扇公主仍然保留了“羅剎女”的名字。第二、“毗藍婆”這個名字,連同和太陽有關的功能,就一起變作了老母雞。又因為毗藍婆的“婆”字,看起來特別像老婆婆,那就更坐實了她老太婆的形象、老母雞的身份了!
“毗藍婆”一分為二的經(jīng)歷,和貧道八過的“毗沙門天王”一分為二的經(jīng)歷很相似。毗沙門天王本來是佛教的北方天王,門字本來是音譯,誰知老百姓不知道,以為毗沙門是天宮的北門。于是毗沙門天王就成了天宮北門的天王了。誰知毗沙門天王又和李靖相混。發(fā)展到最后,一個天王分出兩個形象:李靖獨立成為“托塔李天王”,但下屬和功能,還是毗沙門天王的。原來那個毗沙門天王,孤零零地鎮(zhèn)守天宮的北門。
另外,《西游記雜劇》里寫“孟婆是我教成,風神是我正果,我和驪山老母是姊妹兩個,我通風,他通火”。驪山老母通火沒有問題,因為宋代的李成李營丘有幅畫《驪山老姥賜李密火星劍圖》,說明至少五代到宋初的時候,人們就認為驪山老母和火有關了。
鐵扇公主的身份,在元代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中,說得很清楚。
元雜劇西游第十八出中,唐僧、悟空過了女人國,繼續(xù)西行時迷了路。這時候,他們看到一位采藥的仙人,唐僧就向他問路。
采藥仙人告訴他們,距離這里不到五百里的地方,有一山,叫火焰山。山東邊有一女子,名曰鐵扇公主。他住的山,叫鐵嵯峰:
這鐵扇公主使一柄鐵扇子,重達一千多斤,扇子上有二十四骨,對應著一年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用鐵扇對著火焰山扇的話,一扇起風,二扇下雨,三扇火即滅。
孫悟空聽到這里,不屑一顧,說“我一胞尿溺,也溺死了他”。
唐僧和悟空來到火焰山后,悟空打算去找鐵扇公主借扇子。在這之前,他把土地神喊了過來,問了一些事。比如,鐵扇公主有沒有丈夫,肯不肯招自己做女婿等等。
雜劇西游中,孫悟空是個騷猴子,說流氓話也正常。百回本《西游記》的紅孩兒單元中觀音曾開玩笑說怕他對龍女圖謀不軌,可能就是在致敬元雜劇《西游記》。
《西游記雜劇》中的鐵扇公主本是天庭風部祖師,因為喝醉酒和王母吵架,所以反下天界,到火焰山東邊的鐵嵯山快活了。鐵扇公主和驪山老母是姐妹,和四木禽星也是親戚。她的鐵扇是“六丁神巧鑄成,五道神細打磨”“單鎮(zhèn)南方火焰山,若無此扇,諸人不可過去?!?/strong>說明了鐵扇能滅火焰山之火的原因。孫悟空去借鐵扇,鐵扇公主不給,還把悟空扇飛了。最后,還是觀音菩薩出馬,調(diào)動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箕水豹、參水猿等水部諸神,這才滅了火焰山之火。
可以看出,百回本《西游記》火焰山單元是對《西游記雜劇》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而劇本是對原著的合理改編,電視劇是對原著的小格局還原。
劇本里,保留了孫悟空買糕的情節(jié),孫悟空跟鐵扇公主動了手,也跟牛魔王有過兩場巔峰對決,但最終,悟空請回紅孩兒,矛盾化解,皆大歡喜。另外,劇本極大得增強了原著埋下“碧波潭”伏筆的可看性,九頭蟲提前出場,連祭賽國的舍利和王母娘娘的九葉靈芝草都提前出現(xiàn)了,也照應了原創(chuàng)的小白龍婚變情節(jié),可惜電視劇全刪了,連萬圣龍王都沒出場。孫悟空變成螃蟹被抓俘虜?shù)暮跉v史也沒了。他在碧波潭被抓不是放水,而是變成水中生物的時候真的沒啥戰(zhàn)斗力。當然,后來下水救豬八戒的時候,由于輕車熟路,再變大螃蟹也沒有被抓。
電視劇里,唐僧師徒?jīng)]有買糕,而是向火焰山災民分發(fā)糧食,孫悟空沒有向鐵扇公主動用武力,跟牛魔王也只打過一架,最終是哪吒用乾坤圈一物降一物的優(yōu)勢打敗牛魔王,助唐僧師徒過關。
劇本和電視劇加劇了牛魔王、鐵扇公主、玉面公主三者的三角沖突,給鐵扇公主的侍女加了不少戲,也削弱了摩云洞的勢力和戰(zhàn)斗力,讓沙僧和土地二人輕松攻破摩云洞。原著里,這個洞里的妖怪是牛魔王的得力助手,是豬八戒聯(lián)合陰兵,在牛魔王被孫悟空拖住的情況下才奮力攻破的。
原著里,孫悟空和牛魔王大戰(zhàn)了這一場,不亞于當年十萬天兵捉拿孫悟空。孫悟空和牛魔王賭變化,變這個變那個,也特別像二郎神和孫悟空賭變化。佛兵天將一齊出場,陣容豪華,和主角孫悟空幾乎是一樣的待遇。這只能說明,牛魔王的地位,在作者心目中,本來就是和孫悟空幾乎等同的!書中借孫悟空之口說出“牛王本是心猿變”一句。禪宗有《十牛圖》,以牧童牧牛,黑牛變?yōu)榘着5倪^程,比喻蒙蔽、放逸之心性逐漸寧靜、清潔的過程。南宋全真教掌教馬鈺的《滿庭芳》寫道:“怕無常限到,意馬牢拴。神炁休教敗壞,鎖白牛、常在金欄。修行事,自家性命,莫作等閑看?!?/strong>“白?!迸c“心猿”都指躁動不停的心性。按照《樸通事諺解》的記載,平話《西游記》中的孫行者在取經(jīng)成功之后修成正果,稱號就是“大力王菩薩”,而百回本《西游記》中牛魔王的別號就是“大力王”。牛魔王其實象征著另一個孫悟空,象征著孫悟空成長道路上必須克服的世俗的誘惑,必須摒棄的過去“齊天大圣”光環(huán)的拖累。孫悟空聯(lián)合儒釋道三家神仙降伏牛魔王,既象征著他擺脫世俗困擾,又象征著跟當初那個獨斗十萬天兵的妖怪說永別。所以在下一單元,連燒過花果山的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也成了孫悟空的好兄弟,因為悟空真的成長了。
與六耳獼猴一樣,牛魔王跟孫悟空的實力也在伯仲之間,都使棍(劇本里寫的也是棍,不知道為什么被電視劇改成雙刀),都會七十二變,只是牛魔王的靈活度差一些,這也注定了孫悟空能逃出天羅地網(wǎng),牛魔王卻被哪吒和李天王聯(lián)手降服。畢竟孫悟空的筋斗云除了云程萬里鵬,沒人趕得上,而牛魔王被包圍時無路可逃,被哪吒在背上為所欲為,二者還是有差距的。
再澄清一點:孫悟空雖然對鐵扇公主動用了武力,但并沒有真打真斗,這一點連鐵扇公主都是明白的,羅剎道:“被我罵也不敢回言,砍也不敢動手,后被我一扇子搧去。不知在那里尋得個定風法兒,今早又在門外叫喚。是我又使扇搧,莫想得動。急輪劍砍時,他就不讓我了。我怕他棒重,就走入洞里,緊關上門。不知他又從何處鉆在我肚腹之內(nèi),險被他害了性命。是我叫他幾聲叔叔,將扇與他去也。”
連鐵扇公主都說“砍也不敢動手”,可見孫悟空下手真的很輕,輕到可以忽略不計。
再看孫悟空對鐵扇公主掄棒的細節(jié):
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去耳內(nèi)掣出棒來,幌一幌,有碗來粗細。那羅剎掙著手,舉劍來迎,行者隨又輪棒便打。
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取棒,距離相當近了。這么近的距離,鐵扇公主還能有時間掙脫和反擊,且一架打到太陽下山,孫悟空明顯是嚴重放水。
另外,孫悟空初見鐵扇公主和牛魔王的時候,禮數(shù)都很周到,不存在失禮行為,除了看玉面狐貍不順眼嚇唬嚇唬以外,在禮數(shù)上并無其他不周。但牛魔王夫婦以孩子被“坑”為由不借扇子,其實是標準的黑社會邏輯,應該受到懲罰。在道理上,孫悟空是立得住的。矛盾激化后,孫悟空冒充牛魔王騙扇子的行為有點損,但大方向上沒什么不對。
最后再說一點,百回本《西游記》中芭蕉扇變大的口訣是“呬噓呵吸嘻吹呼”。這個口訣出自南朝梁陶弘景《服氣療病篇》(《云笈七簽》卷三十二)“內(nèi)氣有一,吐氣有六。內(nèi)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sh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