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xué)家警告:這3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焦慮癥、抑郁癥!|合肥軍海心理分析
著名心理學(xué)家羅洛·梅說過:焦慮是人類的基本處境,冷漠與缺乏感覺,同時也是防衛(wèi)焦慮的一種工具。兒童產(chǎn)生焦慮與壓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父母。
他指出:這3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焦慮癥、抑郁癥。

01愛抱怨和發(fā)脾氣的父母
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與早期成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父母與孩子的早期互動中潛移默化地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更敏感。
當父母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的時候,孩子的心理應(yīng)對系統(tǒng)就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強迫、躁郁等情緒。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diào)查報告》中顯示:在有錢、有權(quán)、社會地位和溫暖的家四個選項中,孩子選擇最多的就是有溫度的家。
不抱怨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溫暖的起點,它能讓孩子快樂和自信。
孩子對幸福的感受能力,來自于媽媽愛的滋養(yǎng)。
身為父母,我們給孩子的愛應(yīng)該是溫暖而又細心的,這樣孩子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風(fēng)。
父母的關(guān)愛和疼惜會成為讓孩子快樂的主動力。

02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哭訴
“我們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這些話常被父母掛在嘴邊。
父母時常把孩子當“垃圾桶”,然后無限擴大自己的情緒,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但事實上,孩子聽到這些話,心里并沒有多感動。
反而會有深深的負罪感,會覺得“父母過得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優(yōu)秀就對不起他們”。
父母的付出感,會讓孩子對自己陷入深深的懷疑,從而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父母總是用“倒苦水”的方式來綁架孩子,以此讓孩子更優(yōu)秀。
不曾想,這些話卻成了壓抑在孩子心中的大石頭,焦慮不安。
美國著名心理咨詢師金·約翰·培恩,在《簡單父母經(jīng)》中寫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對孩子說的任何話,因為它可以啟發(fā)人,也可以傷害人。
他提出,說話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是真的嗎?”
“夠善良嗎?”
“必須要說嗎?”
這三個過濾器,可以阻止父母負面情緒的發(fā)生,讓一個家庭的“空氣”更清晰。
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的某一段軌道,一路高興的日子,才能順利走向終點。

03總是忽視孩子的父母
心理學(xué)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指的是當孩子無論說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tài)度,這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不被愛。
父母長期性地對孩子情感漠視,它就像一場“冷暴力”,會讓孩子覺得“我不被愛”。
根據(jù)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對1511名兒童做了一個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在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這四大暴力行為中“忽視”導(dǎo)致孩子抑郁焦慮的最大可能性。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guān)注、被在乎,它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所以,父母切忌對孩子無關(guān)回應(yīng)。
盡量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父母的愛。
父母的一個言行,都是飽含著愛的“語言”。
不要讓生活上的壓力“打擾”孩子;想要要釋放的情緒,也需要“繞道”。
孩子是從溫暖中感受愛;是從彼此感情交流中感受“被愛”,這才是孩子成長最溫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