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幾十年,不過在重復(fù)廢物的人生模式罷了!

內(nèi)容本質(zhì),方法內(nèi)容,
利己,利他
主動先給別人東西,
復(fù)制高效率的行為模式,高效的成長
學(xué)習(xí)知識是為了解決問題
1.這個東西能幫助自己解決啥?
運用模式論和行為論,可以讓人察覺舊模式,一旦看到舊的行為模式,就可以分析這個模式怎樣影響了自己,如果把分析規(guī)律,利他為先的思維代入到自己的行為模式,自己能得到什么樣的改變,與之前的自己有啥不同,是否會比之前做的更好?
2.這個東西能幫助其他人解決啥?
如果其他人知道了觀察規(guī)律,利他為先,將其代入到他們的行為模式,在做事上面會有很高的效率,在做人方面會有很不錯的人緣。
如何幫助他人具體的行動:
1.首先得讓他人知道觀察規(guī)律和利他為先的好處,使他人信服。
2.然后分析其平常的行為模式,提出改進0.1的方法
3.告訴他們怎樣改進,怎樣把正確的方法重復(fù)做。
3.舉例自己的行為模式?哪些有問題?
行為模式之需要他人肯定:一件事情自己分析的很多,但是到?jīng)Q定時刻就去詢問他人意見,
這種行為模式背后隱藏著假設(shè),詢問他人意見有好處,這個好處是隱形的,是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
如果事情不成功,那么責任也不需要自己承擔,這種行為模式只能造就一個不自信,沒有主見的人,
好處二,是詢問他人意見會顯得尊重他人,這個好處實際上要分情況,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別人會認為你不能負責,幼稚。
這個行為模式背后的邏輯:如果自己不這樣做,最壞會發(fā)生什么情況?
如果自己不詢問他人意見做事,最壞就是這個事情辦砸了,自己要為之負責,
這個行為模式帶給自己最不舒服的地方就是,對于自己的事情,自己沒有掌控感,需要讓別人來掌控,
首先這里隱藏著幾個前提:
1.別人的意見比自己的意見重要
2.自己沒有能力承擔責任
3.犯錯很可怕
如果前提成立,那么行為模式成立,
但是這三個前提都不成立,所以結(jié)論也不成立,所以做決定向他人詢問意見是沒必要的,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