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之源| 白話易傳:《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等全文
《易傳》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解說和發(fā)揮《易經(jīng)》的論文集,其學說本于孔子,具體成于孔子后學之手?!兑讉鳌饭?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以下為《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白話版全文
文言傳·乾文言
“元”就是優(yōu)勝、卓越的意思;“亨”就是通達、和順的意思;“利”就是公平、合適的意思;“貞”就是正大光明的意思。君子應該以仁為本,這樣才能卓越、和順、公平、光明。初九說:“潛龍勿用。”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有德之人雖然有才華,但不會隨便顯擺,而是要潛心修煉,不要輕易嶄露頭角。九二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有德之人應該腳踏實地,不要浮夸,要誠實守信,言行謹慎,這樣才能得到大人的賞識。九三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有德之人應該勤勉努力,不要松懈,不要驕傲自滿,而是要時刻保持警覺,才能避免犯錯。九四說:“或躍在淵,無咎。”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有德之人應該靈活應變,不要固執(zhí)己見,不要過于追求完美,而是要順應時勢,才能避免犯錯。九五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有德之人應該志向高遠,不要滿足于現(xiàn)狀,而是要追求更高的境界。上九說:“亢龍有悔。”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有德之人雖然有才華,但不要過于自大,而是要謙虛謹慎,才能避免后悔。
“潛龍勿用”,陽氣潛伏;“見龍在田”,世界大放光明;“終日乾乾”,與時俱進;“或躍在淵”,自我挑戰(zhàn)和嘗試;“飛龍在天”,高處治理;“亢龍有悔”,過度追求的災難;乾元的“用九”,是天下治理的象征。
乾元的偉大,是開始和亨通;“利貞”的偉大,是真實和誠懇。乾開始能讓美利利益天下,而不說自己的利益,真是太偉大,太偉大啦!強健中正,純粹而精妙。六爻的發(fā)揮,是通達的真情;時乘六龍,可以駕馭天道。云行雨施,使天下太平。
君子以完成品德作為行動,這些行動每天都可以看到。“潛”的含義,是隱藏而沒有顯現(xiàn),行動而沒有完成,所以君子不能使用。君子通過學習積累知識,通過提問辨明是非,以寬容的態(tài)度待人,以仁愛的心去行動?!兑捉?jīng)》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边@是君子應有的德行。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所以君子時刻保持警覺,雖然危險但沒有過錯。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所以有“或躍在淵”的情況。這里的“或之”,是表示疑慮。九五之尊的偉大人物,他的德行與天地相合,他的光明與日月相合,他的秩序與四季相合,他的吉兇與鬼神相合。他先于天時行動但天不違背他,他后于天時行動但遵循了天時,連天都不違背他,何況人呢!何況鬼神呢!“亢”的含義,是只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后退,只知道存在卻不知道消亡,只知道得到卻不知道喪失,這可能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知道前進后退、存在消亡但不失正道的人,可能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
文言傳·坤文言
坤是至柔的,但它能產(chǎn)生剛猛的力量;坤是靜定無為的,但它能呈現(xiàn)出大地的壯觀。坤后于天時而生,但卻遵循天時運行。積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會留下余慶,積累惡行的人家一定會留下余殃。臣子殺他的君王,兒子殺他的父親,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現(xiàn)象,而是由來已久逐漸形成的現(xiàn)象。《易經(jīng)》說:“踩到霜,堅冰就要來了?!边@大概就是坤的順從的預示吧?!爸薄笔抢さ恼溃胺健笔抢さ恼x。君子以敬為直內(nèi),以義為方外,敬與義的修養(yǎng)是德性的基礎。做到直、方、大,不學習也不會有任何不利。陰柔雖然有美,但要以含蓄為原則,不能獨占其美。地道、妻道、臣道都是這樣,地道沒有獨占其美的,而是代天行令有始有終地道、妻道、臣道都是這樣,地道沒有獨占其美的,而是代天行令有始有終。
天地變化,草木茂盛,天地閉塞,賢人隱退。《易經(jīng)》說:“扎緊袋口,無譽無咎?!边@是說謹慎。君子臉色黃中透紅,理義正直,處位正當,有了內(nèi)在的美,在外也會暢達無阻,用于事業(yè)就會達到美的極致。陰柔與陽剛必然會交戰(zhàn),因為陰柔嫌自己像沒有陽剛一樣?!兑捉?jīng)》用龍來比喻陰柔之至,因為陰柔還未脫離其同類。所以用“血”字來比喻陰柔之至?!兑捉?jīng)》所謂“玄黃”,是指天地交雜的顏色,天是青黑的,地是黃的。
系辭傳上·第一章
天尊貴地卑賤,乾坤之位就此確定了。卑下和高貴互相陳列,貴賤之位也就確定了。靜止和運動有不變的常規(guī),剛柔之分也就此判斷。方形之物會集成為方形,圓形之物會集成為圓形,各種吉兇禍福也就這樣產(chǎn)生了。在天形成日月星辰等象,在地形成山川草木等形,天地間的變化也就表現(xiàn)出來了。
所以陽剛陰柔相互摩擦,八卦所象相互推演,用雷霆來鼓動它,用風雨來滋潤它;日月往來運行,構成了寒暑交替。
乾道成了男性,坤道成了女性。乾性知道大開始,坤性成了生養(yǎng)萬物的根本。
乾性以平易知道萬物,坤性以簡易成就萬物;平易就容易知道,簡易就容易遵從;容易知道就有親附性,容易遵從就有功效;有親附性就能長久,有功效就能壯大;能長久就是賢人的道德,能壯大就是賢人的事業(yè)。平易簡易而天下的道理全得了。天下的道理全得了,而成就其位在陰陽之中了。
系辭傳上·第二章
所以圣人創(chuàng)作卦圖觀察卦象,加上卦爻辭來明示吉兇,剛柔推移而產(chǎn)生變化。所以吉利與兇險,是得失的象征;悔恨與遺憾,是憂慮和失敗的象征;變化,是進退的象征;陽剛陰柔,是晝夜的象征。六爻的動蕩,是天地間至高至中的大道。
所以君子所安居而平安的,是《易》的順序;所歡樂而玩味的,是爻的辭意。所以君子靜居就觀察其象而玩味其辭,行動就觀察其變化而玩味其占卜之辭。所以像這樣來自上天的保佑,吉祥而沒有不利的結果。
系辭傳上·第三章
彖,是用來闡述大象的;爻,是用來闡述變化。吉兇,是用來闡述得失的;悔吝,是用來闡述小錯誤的。無咎,是善于補救過失的。
所以,確定貴賤在于觀察其爻位,齊備大小在于觀察其卦象,辨別吉兇在于觀察其卦辭,憂慮悔吝在于觀察其細微,震動無咎在于觀察其補救。
所以,卦有小有大,辭有險有易;辭的意思,是指它所指代的。
系辭傳上·第四章
《易》與天地一樣準,所以能包括天地之道。向上可觀察天文的規(guī)律,向下可觀察地理的特征,所以能知道幽明的原因。原始反終,所以知道死生的道理。精氣集合成物,游魂飄蕩而變化,所以知道鬼神的情況。與天地相似,所以不會違背。知道周遍于萬物而道德澤濟于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通達四方而不會流溢,樂天知命,所以不會憂愁。安于鄉(xiāng)土而敦厚于仁,所以能夠愛民。范圍包括天地變化而沒有過錯,周全地生成萬物而不遺漏,通曉晝夜變化之道而知道其常理,所以神沒有固定方向而《易》也沒有固定體裁。
系辭傳上·第五章
一陰一陽叫做道。繼承這一原則就是善,成就這一原則就是性。仁者見了叫做仁,智者見了叫做智,百姓日常應用而不知,所以君子之道就很少了。顯現(xiàn)于仁,隱藏于用,鼓動萬物而不與圣人共同憂慮,大德盛業(yè)就至極了!豐富叫做大業(yè),日新叫做盛德。變化叫做易,成象叫做乾,效法叫做坤,極盡數(shù)術知道將來叫做占,通達變化叫做事,陰陽不能預測叫做神。
系辭傳上·第六章
孔子說:《易》真是博大精深啊!《易》是圣人所以崇高德行而廣立功業(yè)的道理。知道崇高德行,就依從于《易》道,猶如天道運行于無窮之間,所以能夠崇高德行廣立功業(yè)。明白天尊地卑的道理而從之,所以能夠窮盡天道變化,又能夠廣博樹立人事之道。
系辭傳上·第七章
孔子說:《易》道真是至極了啊!《易》是圣人所以崇尚德行而廣施功業(yè)的道理。智慧者所以能崇尚德行,淺薄者所以能廣施功業(yè)。德行如同天道運行于無窮之間,功業(yè)如同地載無窮之物。所以《易》道至極美好。
系辭傳上·第八章
圣人從渾濁的世間發(fā)現(xiàn)深藏的道理,模擬萬物的形容,也唯有深藏不露的至理,才能模擬萬物。圣人觀察天下的變動,亦唯有觀察會合變通,才能通達禮儀。在初爻中系屬文辭以斷定吉兇,故稱爻辭。圣人論說天下最隱秘的道理而不厭,論說天下最能變動的事情而不亂。明白萬物的道理,從而仿效天地以形成變化。仿效天地之道說話便不厭,仿效天地之道再行動,那么就會應驗無窮的變化?!苞Q在山陰叫,小鶴跟著應聲叫。我有好酒,與你共享其樂?!笨鬃诱f:“君子居住在自己的家中,開口說出善言,則千里之外應和,更何況是近處的人呢?居住在自己的家中,開口說出不善的話,則千里之外違棄,更何況是近處的人呢?話從身中發(fā)出,施加于人民;行為從近處興起,顯見于遠處。言行是君子的關鍵。關鍵的發(fā)動,關系榮辱。”言行是君子感動天地的原因,怎么能不慎重呢!
《同人》說:“先號啕大哭而后笑?!笨鬃诱f:“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背趿痴f:“用白茅作為席墊還沒有使用,沒有災咎?!笨鬃诱f:“如果把它放置在應該放置的地方也就罷了,用白茅作為席墊使用也就可以了。怎么會有災難呢?這是特別謹慎之處??!白茅這種東西本身很微薄,但作用卻很重要。特別謹慎這種道術的實施就沒有什么失誤了?!?/p>
勤勞而謙遜,君子會有好的結局,吉利??鬃诱f:“有了功勞而不自夸,有了功績也不顯耀,深厚的謙遜到達極致了。說的是他把自己的功勞放在了下面。德說的是盛大,禮說的是恭敬;謙遜的人,用恭敬來保持自己的地位。”
飛得極高的龍有后悔。孔子說:“高貴卻沒有地位,高卻沒有民眾,賢能的人在低位而沒有人輔佐,因此有所動就有后悔?!?/p>
不出門戶庭院,沒有咎害??鬃诱f:“禍亂產(chǎn)生于能言語的地方。君主不秘密就會失去臣下,臣下不秘密就會失去生命,機密的事情不保密就會成功。因此君子謹慎隱秘就像不出門一樣。”
孔子說:“作《易經(jīng)》的人,大概知道盜吧?《易經(jīng)》上說:‘負且乘,致寇至?!撌切〉男袨?,乘是君子的器物。小人有君子的器物,盜賊想要奪取它。上位者輕慢下位者就會暴虐,盜賊想要討伐他。輕慢財物的收藏就會誘使盜賊,冶容的妖媚就會誘使淫亂?!兑捉?jīng)》上說:‘負且乘,致寇至?!褪沁@個意思?!?/p>
系辭傳上·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shù)有五個,地數(shù)有五個,五個數(shù)相加都有十的余數(shù);天數(shù)有二十五,地數(shù)有三十,天地之數(shù)有五十五個,因此用來形成變化和表現(xiàn)鬼神的奧妙。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將數(shù)分為兩半以象征陰陽兩儀,懸掛一以象征三才之道,以四除數(shù)以象征四季,余數(shù)歸零以象征閏月。五年有兩閏月,所以要再除一次然后懸掛。
《乾》的籌策有二百一十六根,《坤》的籌策有一百四十有四根,總共三百六十根,相當一年的天數(shù)。《周易》上下兩篇的籌策總數(shù),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根,相當于萬物的數(shù)目。因此將籌策分四營就形成了《易》的八卦,十有八變就形成了六十四卦的小成。引申而廣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能夠彰顯易道和道德的人,因此可以與他共同應對各種情況,可以與神靈相助??鬃诱f:“知道變化之道的人,大概知道神靈的作為吧?!?/p>
系辭傳上·第十章
《周易》有圣人之道四:以言者尚其辭,從事言語的人崇尚《易》的文辭;以動者尚其變,從事行動的人崇尚《易》的變通;以制器者尚其象,制作器物的人崇尚《易》的象數(shù);以卜筮者尚其占,從事占問吉兇的人崇尚《易》的占斷。所以君子將要有所作為就要問《易》,以言辭接受命令,應聲就要得到效果。無論卜筮之辭遠近、幽深,都能預知未來的事物。不是天下精通《易》理的神妙,誰能做到這樣?把三爻五爻錯綜起來求各種變化,在揲蓍求爻之中而占斷吉兇。通曉變化,遂能成就天下各種文理;極其數(shù)之致盡,遂能確定天下之象。不是天下精通《易》理的最為神妙,誰能做到這樣?《周易》是不思考而沒有作為的,是寂然無為的,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是天下精通《易》理的神妙,誰能做到這樣???!《周易》是圣人用來窮究深奧之理、研求神妙之機的。因為深奧,所以能通達天下之志;因為神妙,所以能成就天下之務;因為神妙,所以不是疾速卻能迅速成功,不行動卻能到達。孔子說:“《周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就是說的這四種道理。
系辭傳上·第十一章
孔子說:《易》做什么呢?《易》開啟萬物成就事務,概括天下的大道理,就像這樣罷了。因此,圣人用《易》通達天下之志,用《易》定天下之業(yè),用《易》決斷天下之疑。
因此,蓍草的德性是圓而神,卦的德性是方而知,六爻的意旨是變而通。圣人用這種思想洗盡心中之垢,使精氣神三者歸藏于密,與天下共同患難。神以知未來,知以藏過往,有誰能夠做到呢!只有古代那些聰明智慧、能文能武而不兇狠的人,才能做到這樣。
因此,圣明的人明白天道,體察民情,興起神物以為民用。圣人用這種思想齋戒,使神明顯示其德行。
因此,關門叫做坤,開門叫做乾,一關一開叫做變化,往來不窮叫做通,可見的叫做象,有形的叫做器,制定而使用它叫做法,出入運用,民眾都認為它神奇。
因此,《易》有太極,產(chǎn)生兩儀,兩儀產(chǎn)生四象,四象產(chǎn)生八卦,八卦確定吉兇,吉兇成就大業(yè)。
所以,法象沒有比天地更大的,變通沒有比四時更大的,高懸象明沒有比日月更大的,崇高沒有比富貴更大的,備物致用建立成功大業(yè)成為天下之利,沒有比圣人更深奧的。探求深奧隱微的事物,鉤求深遠的道理,來確定天下的吉兇,成就天下的勤勉不息,沒有比卜筮之辭更好的了。
因此,天生神奇之物,圣人則取法它;天地變化,圣人仿效它;天垂示現(xiàn)象,顯示吉兇,圣人模仿它;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法則它。
《易》有四種象,是用來顯示的。系辭焉,是用來告誡的;確定吉兇禍福,是用來斷成敗的。
系辭傳上·第十二章
《易經(jīng)》說:“有了自然的幫助,就非常吉祥,沒有不利的?!笨鬃诱f:“‘佑’是幫助的意思。天所幫助的,是做事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人們所幫助的,是守信誠實的人。履行誠信思考合乎自然的規(guī)律,又推崇賢能的人,所以就‘有了自然的幫助,就非常吉祥,沒有不利的’了?!?/p>
孔子說:“書面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人的思想,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人的意圖?!蹦敲?,圣人的意圖就不可明白了。孔子說:“圣人創(chuàng)立易卦以表達自己的意旨,設置陰陽二爻以表現(xiàn)事物真?zhèn)?,并附系文辭以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言論。變化排列這些卦爻以普遍體現(xiàn)其利益,鼓勵人們?nèi)パ杏懸桌硪栽鰪娝季S的靈活性?!?/p>
乾坤兩卦,是《易經(jīng)》的總綱要嗎?乾坤兩卦列成方陣,是《易經(jīng)》的根本。如果乾坤兩卦被毀掉,就無從體現(xiàn)《易經(jīng)》了。這樣,《易經(jīng)》的道理也無法被理解,乾坤幾乎要停止運動了。
因此,在形態(tài)之上、無形之中的稱為“道”,有形而下的稱為“器”。變化而裁減它叫做“變”,推廣而運用它叫做“通”,把法則運用到百姓的生活中叫做“事業(yè)”。
所以,那些象,是圣人有用來洞悉天下萬物深奧之處的,并用來模擬它們的外形、象征它們的事物,因此稱之為“象”。圣人有用來洞悉天下萬物變化的,觀察其中的會合與貫通,用來推行陰陽之理和典章制度,附系文辭來判斷吉兇悔吝,因此稱之為“爻”。
窮盡天下深奧之處的存在依靠卦的排列組合;鼓舞天下萬物的存在依靠文辭;變化而裁減它存在依靠“變”;推廣而運用它存在依靠“通”;運用智慧通達明了存在依靠人的觀察思考;靜默而成事,不言而信守存在依靠德行。
系辭傳下·第一章
八卦圖都已排成,道理就在這圖里;再加以復雜的推演,爻卦的道理就蘊藏其中;兩卦相推,就出現(xiàn)變化在其中;加上《系辭》,從而賦予命名,這樣,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了。吉兇悔吝的產(chǎn)生,是由于運動、變化引起的;陽剛陰柔,是建立萬物的根基;而變化通達,則是趕赴時令的體現(xiàn)。吉兇悔吝,是堅持正道的反映;天地的道理,在于光明正大;日月的道理,在于明亮的照耀;普天之下的運動,在于追求統(tǒng)一。
那乾,鮮明地顯示出容易的樣子;那坤,顯示出簡略的樣子。
效法天地之道的,是爻;模仿萬物形象的,是象。爻與象在內(nèi)部運動變化,吉兇就在外部顯現(xiàn),偉大功業(yè)的顯現(xiàn)在于變化,圣人的感情顯現(xiàn)在于辭章。
天地最大的德行叫生育萬物,圣人最大的寶貝叫居位為君。如何守住地位?靠仁愛。如何聚集人民?靠財貨。處理財務、端正言辭、禁止百姓為非作歹,這就叫義。
系辭傳下·第二章
在遠古的時代,包羲氏統(tǒng)治天下,他仰頭觀察天象,低頭觀察地形,觀察鳥獸的痕跡和土地的適宜性,近的取法于自己,遠的取法于萬物,于是創(chuàng)作了八卦,用來貫通神明的德行,用來表達天下萬物的情狀。
包羲氏之后,神農(nóng)氏興起。他砍削樹木作為耜,彎曲木材成為耒,耒耜的便利,是為了教化天下人民,這大概是從離卦中得到的啟示。他規(guī)定太陽到了中午為市,招致天下來的人民,聚集天下的貨物,交換之后各自得到所需要的,這大概是從噬嗑卦中得到的啟示。神農(nóng)氏死后,黃帝、堯、舜氏興起,使通徹變化,使百姓不會感到疲倦,因神農(nóng)氏的教化而受感化,使百姓適宜。《易》的道理是窮困就要變化,變化就能通達,通達就能持久。所以有“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說法。黃帝、堯、舜氏穿起上衣下裳而天下得到治理,這大概是從乾坤兩卦中得到的啟示。
他挖空樹木作為舟船,削尖木材作為槳楫,舟船槳楫的便利,來救濟不能通達的人,能致遠以利天下,這大概是從渙卦中得到的啟示。
他馴服牛馬作為交通工具,用它們拉重物到遠方,以利天下,這大概是從隨卦中得到的啟示。
他設立重門擊柝,以防備盜賊的侵犯,這大概是從豫卦中得到的啟示。他砍斷木頭制成舂杵,挖掘地面制成臼,舂杵臼的便利,萬民因而得到救濟,這大概是從小過卦中得到的啟示。
他拉緊木材制成弧形,削尖木材制成矢,弧矢的便利,用來威服天下,這大概是從睽卦中得到的啟示。
上古時候人們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世圣人改成蓋房定居,上頭成棟梁,下頭成屋宇,以防御風雨的侵襲,這大概是從大壯卦中得到的啟示。
古時死了的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埋葬,埋葬在荒野里,不造墳墓不植樹為記號,哀喪期沒有一定。后世圣人改成用棺槨埋葬死人,這大概是從大過卦中得到的啟示。
上古時候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用書契記事的方法來治理政治、考察民情和民隱,這大概是從夬卦中得到的啟示。
系辭傳下·第三章
《周易》這本書,是專門用符號來象征世界的。這些符號就是取法于天地間事物的形象。爻辭,是研究天地間事物性質的。正是由于有這些吉兇悔吝的結果,才真正涉及到了人生和社會上的大小吉兇以及人們的悲喜悔吝。
系辭傳下·第四章
陽卦爻多陰畫,陰卦爻多陽畫,是為什么呢?因為陽卦的構成是奇數(shù),陰卦的構成是偶數(shù)。那么各種卦的德行又是什么呢?陽卦象征一個君主而臣民有較多的兩個,這是君子之道。陰卦象征有兩個君主而臣民只有一個,這是小人之道。
系辭傳下·第五章
《易經(jīng)》說:‘到了要受困的石山上,長滿蒺藜,要進入自己家中,但不見自己的妻子,兇?!鬃诱f:‘不是自己所應遭受困厄卻在困厄之中,名譽必然被辱沒;不是自己所應攀登卻在攀登之中,身心必然遭受危險。既受辱又遭危難,死亡已經(jīng)臨近,妻子又怎么能見面呢?’
《易經(jīng)》說:‘王公射中了高墻上的惡雀,沒有什么不利。’孔子說:‘惡雀是飛鳥;弓箭是工具;射雀的人是人。君子把工具藏在身上,等待時機而動,有什么不利的呢?一動便成功,這就是說:行動成功便建立功勞。說話以制造有利工具為比喻的人行動就不會失敗。’
孔子說:‘小人不以不仁為恥辱,不以不義為畏懼,不看到有利可圖便不受到勸勉,不以不義為警戒。小受到懲罰而大受到警戒,這是小人的幸福。。《易經(jīng)》說:‘戴上校飾而滅掉腳趾,沒有過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p>
‘善行不積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惡行不積累就不足以自滅于身。小人把小善說成無益而不去做好事,把小惡說成無傷而不去改正惡行,所以惡行積累到無法掩蓋的程度,罪就大了而無法解救?!兑捉?jīng)》說:‘戴著刑具滅掉耳朵,兇?!?/p>
孔子說:“危險,是安逸的時候所造成的;滅亡,是保有現(xiàn)存的時候所造成的;擾亂,是已有整頓的時候所造成的。所以君子能夠在平安的時候不忘危險,在生存的時候不忘滅亡的危機,在整頓的時候不忘擾亂的教訓,這樣身心就安泰而國家可保。《易經(jīng)》的否卦上說:‘時刻警惕,時刻警惕,否則會有危險?!?/p>
孔子說:“品德薄而地位高貴,智慧小而圖謀重大,力量弱而責任重大,很少有不遭受災禍的?!兑捉?jīng)》說:‘鼎足折斷,傾倒公家的美味,弄得滿身泥濘,兇險?!ㄟ@是說才力不濟,不能勝任。)”
孔子說:“知道微妙變化的,可以說是明智的人了。君子與上級交往不阿諛奉承,與下級交往不瀆職無禮,這可以說是知道微妙變化的人了。微妙的變化,是事物運動的細小征兆,是吉利的先兆。君子看到微妙的變化便作出行動,不等一天過完?!兑捉?jīng)》說:‘如堅石一般剛直不移,如石頭一般過一天便有一個進步,吉利?!?/p>
孔子說:“顏回這個孩子,他的道德修養(yǎng)大概差不多了吧?有過錯他馬上就知道,知道了以后就不會再犯。《易經(jīng)》說:‘三個人同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朋友相助?!f明的是言行必須專一不二。”
孔子說:“君子先安定其身然后才有所行動,先平靜其心然后才有所言語,先交往確定然后才有所求。君子如果能修治這三件事,就沒有什么失誤了。冒險而為,百姓就不會支持;心懷恐懼而講話,百姓就不會響應;沒有交往而求別人幫助,百姓就不會給予。假如得不到百姓的幫助,那么傷害他的人就來了?!兑捉?jīng)》否卦六五爻辭說:‘沒有人幫助他,有人攻擊他,若立心不恒久,必然大兇?!?/p>
系辭傳下·第六章
孔子說:“乾坤兩卦,是《易經(jīng)》的總門嗎?”
乾坤是陽物和陰物,陰陽之物各有特性,各有不同的德性。以陰陽為經(jīng)緯交合,才能具備剛柔之體。所以用它來體現(xiàn)天地的創(chuàng)造,通達神明之德。乾坤的命名很雜而不越,在考察其類別上,它體現(xiàn)了衰世的意旨嗎?
《易經(jīng)》能表現(xiàn)過去,也能鑒察未來。其中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都完備極了。
《易經(jīng)》所稱的名稱雖小,但取物類比卻很大。它的主旨遙遠深奧,它的文辭富麗堂皇,它的語言曲折而中理,它所敘事雖淺而含義卻深。它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系辭傳下·第七章
《易經(jīng)》這本書是在中古時期興起的吧?創(chuàng)作《易經(jīng)》的人,他們也許是有憂患意識的人啊。所以,“履”是德行的基石;“謙”是德行的柄,行為收斂。“復”是德行的本源,回復初心。“恒”是德行的固有常態(tài),始終如一。“損”是德行的修煉方法,自我反省?!耙妗笔堑滦械呢S裕狀態(tài),豐盈有余。“困”是德行的分辨方式,分辨困境?!熬笔堑滦械牡叵?,滋養(yǎng)大眾?!百恪笔堑滦械娘L象,隨順因應。
“履”以平和行世?!爸t”以自我節(jié)制。“復”以回復本性?!昂恪币詫R徊蛔儜f變?!皳p”先難后易,先付出后收獲?!耙妗必S裕不設限,愈益愈多?!袄А蹦婢持凶晕彝黄啤!熬睗杀槐娙硕黄灰??!百恪彪S順因應而不違背本心。
平和行事,自我節(jié)制,回復本性,專一不變,先付出后收獲,豐裕不設限,逆境中自我突破,澤被眾人而不偏不倚,隨順因應而不違背本心。
系辭傳下·第八章
《易經(jīng)》這部書,內(nèi)容豐富,不可忽視,其道理深奧多變,不能固守不變,而是時刻演變,周流不息,上下無常,剛柔相易,沒有固定不變的準則,只有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適應。
我們研究這部書時,必須出入有度,內(nèi)外兼顧,使人知道警惕。同時也要明白其中的憂患和原因。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就像面對父母一樣,初時遵循其言辭,揆度其方向,久而久之就明白了其中的常道。如果遇到非其人,道也不會枉然。
系辭傳下·第九章
如果要處理復雜的事物,評斷是非曲直,那就非得看中爻是否周全。??!如果想知道一個事物的存亡吉兇,只要根據(jù)《易經(jīng)》推斷一下就行了。懂得《易經(jīng)》的人,只要一看彖辭,就可以思慮過半了。
第二爻和第四爻雖然功用相同,但位置不一樣,得到的評價也就不一樣了。第二爻多贊譽,第四爻則多懼怕,這因為它離主爻近的緣故。
柔順之道,不利于遠大的事業(yè)。它的要義在于避免乖咎,而柔順最適當?shù)倪\用就是中爻。
第三爻和第五爻功用相同而位置不同,第三爻多遭兇險,第五爻多顯功績,這是因為它們所處的地位有貴賤之分。柔爻處位不當往往很危險,剛爻則容易取勝。
系辭傳下·第十章
《易經(jīng)》這本書,內(nèi)容博大精深,無所不備。它包含了天道、人道和地道。它兼顧了天、地、人三才,而每兩爻組合成一卦,所以一共有六爻。這六爻不是別的,正是體現(xiàn)天、地、人三才之道。
三才之道有變化發(fā)展,所以每爻的動向就稱之為“爻”。爻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萬物就有了等級。萬物相互交雜,所以呈現(xiàn)出文采。如果文采運用不當,那么吉兇之命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
系辭傳下·第十一章
《易經(jīng)》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是不是在殷朝末世,周朝盛德時期呢?是不是文王與紂王的事情呢?
因此,書中的言辭有些危懼。但是危險使人感到平安,輕易使人傾覆。這本書闡述的道理非常廣大,各種事物都可以因此而存續(xù)。書中所述始終帶有警懼,重點是沒有咎害,這就是《易經(jīng)》的道理。
系辭傳下·第十二章
乾坤是《易經(jīng)》中的兩個重要概念,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以下是這段經(jīng)文的白話解釋,盡可能地保持了經(jīng)文的原意,也盡可能地讓讀者容易理解:
天和地,是自然界中最神秘又最強大的力量。天,變化無常,卻能讓人知道前方的險阻;地,平易無奇,卻能讓人明白路上的艱難。
會說話、能交流,能夠引導大家去做正確的事情;能研究、能思考,能夠斷定事情的吉兇禍福。
天和地設立了位置,圣人能夠利用它們做出偉大的事情。人的謀劃和神的指引,百姓也能從中獲得智慧。
八卦是通過形象來告訴我們的,爻彖是通過情感來說明的。剛和柔相互影響,就表現(xiàn)出了吉和兇。
變化帶來利益,吉兇則取決于感情的遷移。愛和惡互相沖突,就產(chǎn)生了吉兇;遠和近相互配合,就產(chǎn)生了悔吝;真實的情感和虛偽的情感相互感應,就產(chǎn)生了利和害。
在《易經(jīng)》中,如果人和人之間感情不協(xié)調(diào),就會產(chǎn)生兇兆,甚至會有損害。
將要背叛的人,說話時會有愧疚;心懷疑惑的人,說話會支離破碎;善良的人說話簡短明確;浮躁的人說話多而不決;誣告好人的人說話游移不定;失去堅持的人說話曲意逢迎。
說卦傳·第一章
古代的圣人創(chuàng)作《易經(jīng)》的時候,他們用蓍草來配合神明,創(chuàng)造出神奇的占卜方法。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倚靠天地人三者的方法,觀察陰陽的變化,從而確立了六十四卦。他們運用剛柔和順的原理,創(chuàng)作了爻,讓人們能夠理解其中的義理。他們窮盡事物的道理,探究其本性,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說卦傳·第二章
古代的圣人創(chuàng)作《易經(jīng)》,是為了順應天命之理。于是他們確立了天之道,即陰和陽;確立了地之道,即柔與剛;同時也確立了人之道,即仁與義。他們將天、地、人三者兼?zhèn)洌績蓚€元素構成一畫,于是形成了六畫的卦象。陰與陽、柔與剛交替使用,構成了六位的卦體,形成了《易經(jīng)》的篇章。
說卦傳·第三章
天和地定位,山和澤氣息相通,雷和風相互逼近,水和火相互克制,八卦相互錯雜,數(shù)過去的順承,推未來的逆反;因此,《易經(jīng)》的占卜總是逆推數(shù)理。
說卦傳·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說卦傳·第五章
帝王出現(xiàn)在東方,那里是震卦的方位。帝王到巽卦方位,在那里整齊清潔。帝王到離卦方位,光明照徹。帝王到坤卦方位,在那可以勤生勞作。帝王到兌卦方位,可以歡笑快樂。帝王到乾卦方位,有戰(zhàn)斗之象。帝王到坎卦方位,那是勞困之卦。帝王到艮卦方位,萬物已成就。萬物是從東方震卦產(chǎn)生的。整齊清潔是從東南方巽卦那里得來的。離卦表示光明,萬物都顯現(xiàn)出來,是南方的卦象。古代圣明的帝王南面向坐,明察四方,是取象于離卦。坤卦代表土地,萬物都靠土地生長,所以說是萬物致養(yǎng)的地方。兌卦代表秋天,秋天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所以喜悅而和悅。乾卦代表西北方,是陰陽相攻擊的地方??藏源硭?,是正北方之卦,是辛苦之卦,萬物都歸藏于其中。艮卦代表東北方,萬物到了這個時候已經(jīng)成形了。所以說萬物成就于艮卦。
說卦傳·第六章
神這個東西,是玄妙又難以言說的。讓萬物活動的,沒有什么比雷更快;讓萬物擺動的,沒有什么比風更快;讓萬物干燥的,沒有什么比火更厲害;讓萬物歡笑的,沒有什么比澤更甜美;讓萬物滋潤的,沒有什么比水更好;讓萬物開始和結束的,沒有什么比艮更盛大。所以水和火相互追逐,雷和風相互矛盾,山和澤相互通氣,然后才能產(chǎn)生萬物,并使之不斷變化,最終形成了萬物。
說卦傳·第七章
乾卦代表著健壯,坤卦代表著柔順,震卦代表著震動,巽卦代表著進入,坎卦代表著陷阱,離卦代表著附著,艮卦代表著停止,兌卦代表著歡笑。這些卦象的含義是相對固定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
說卦傳·第八章
乾卦對應的動物是馬,坤卦對應的動物是牛,震卦對應的動物是龍,巽卦對應的動物是雞,坎卦對應的動物是豬,離卦對應的動物是雉(鳥),艮卦對應的動物是狗,兌卦對應的動物是羊。這些組合是基于對這些動物特性的理解和想象,其中有些組合還帶有一些神話、傳說等文化背景。
說卦傳·第九章
乾卦對應頭部,坤卦對應腹部,震卦對應足部,巽卦對應大腿,坎卦對應耳朵,離卦對應眼睛,艮卦對應手部,兌卦對應口部。這些組合也是基于對這些部位特性的理解和想象,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身體的構造和功能。
說卦傳·第十章
乾坤是八卦中的兩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巽、坎、離、艮、兌則是八卦中的另外六卦,分別代表雷、風、水、火、山、澤。在這六卦中,震卦對應長男,巽卦對應長女,坎卦對應中男,離卦對應中女,艮卦對應少男,兌卦對應少女。這些組合是基于對這些事物特性的理解和想象,同時也與古代的社會結構和家庭關系有關。
說卦傳·第十一章
乾卦代表著天,同時也代表著圓形、君王、父親、玉石、金屬、寒冷、冰塊、大紅色、好馬、瘦馬、雜色馬以及樹上結的果實。
坤卦代表著地,同時也代表著母親、布料、鍋釜、吝嗇、均衡、母牛、大型車輛、花紋、眾多、柄以及黑色的物品。
震卦代表著雷,同時也代表著龍、黑色和黃色、鋪展、大路、長子、果斷而躁進、青色竹子、萑葦。對于馬來說,震卦代表著善于嘶鳴、后足白、作足、的顙。對于莊稼來說,震卦代表著反生。其終極為強健,為眾多而鮮明。
巽卦代表著木、風、長女,同時也代表著直、工藝、白色、高聳、進取和退卻、不明確的結果和不結果的性質(即不結果實)、氣味。對于人來說,巽卦代表著頭發(fā)稀少、寬額頭、多白眼以及在近利市上賺三倍的錢。其終極的卦象為躁卦。
坎卦代表著水,同時也代表著溝瀆、隱伏、弓輪等。對于人來說,坎卦代表著增加憂慮、心病、耳痛、血卦和紅色。對于馬來說,坎卦代表著美好的脊背、急迫的心、低垂的頭、薄弱的蹄子和拖拉的狀況。對于車輛來說,坎卦代表著多次出現(xiàn)災禍。對于木頭來說,坎卦代表著堅硬且多心。
離卦代表著火,同時也代表著太陽、閃電、中女、甲胄和戈兵等。對于人來說,離卦代表著大腹,也為乾卦。對于木頭來說,離卦代表著干燥的枯木。
艮卦代表著山,同時也代表著小路、小石頭、門闕、瓜果、宮門、手指、狗、老鼠和鳥嘴等。對于木頭來說,艮卦代表著堅硬且多節(jié)。
兌卦代表著澤,同時也代表著少女、巫師、口舌、毀壞和附?jīng)Q等。對于土地來說,兌卦代表著剛硬的鹽堿地。對于妾和羊來說,兌卦是吉利的。
群經(jīng)之首:諸子百家之源| 白話《易傳》,開放智境,8分鐘
序卦傳·上篇
有了天地,然后萬物產(chǎn)生。
充滿天地之間的只有萬物,所以接著是《屯》卦。
《屯》卦,就是充滿的意思;象征萬物開始生長。
萬物生長必須加以撫育,所以接著是《蒙》卦。
《蒙》卦,就是蒙昧的意思;象征萬物在幼稚的時候。
萬物在幼稚的時候不能不養(yǎng)育,所以接著是《需》卦。
《需》卦,就是需要的意思;象征萬物生長需要滋養(yǎng)。
需要飲食必定有爭訟,所以接著是《訟》卦。
爭訟必有所眾起,所以接著是《師》卦。
《師》卦,就是眾人的意思;眾人必須有所親附,所以接著是《比》卦。
《比》卦,就是相親的意思。
相親必須有所畜養(yǎng),所以接著是《小畜》卦。
萬物畜養(yǎng)以后有禮,所以接著是《履》卦。
履位而安泰然后才能安寧,所以接著是《泰》卦。
《泰》卦,就是通達的意思。
萬物不可能始終通達,所以接著是《否》卦。
萬物不可能始終閉塞,所以接著是《同人》卦。
與人同者萬物必定歸服,所以接著是《大有》卦。
有盛大者不可以自滿,所以接著是《謙》卦。
盛大而能謙虛必會歡愉,所以接著是《豫》卦。
心有喜悅的隨從他人的人必定有事,所以接著是《蠱》卦。
《蠱》指的是事情。有事情然后才能擴大,所以接下來是《臨》。
《臨》指的是擴大。事物擴大以后才可以觀察,所以接下來是《觀》。
可以觀察以后然后有所符合,所以接下來是《噬嗑》。
嗑指的是符合。
事物不能只是表面符合而已,所以接下來是《賁》。
《賁》指的是文飾。
過分文飾而后亨通則窮盡了,所以接下來是《剝》。
《剝》指的是剝落。
事物不能一直窮盡,剝落,物極必反,所以接下來是《復》。
回復就不虛妄了,所以接下來是《無妄》。
沒有虛妄然后才可以積蓄,所以接下來是《大畜》。
萬物積蓄然后才可以養(yǎng)育,所以接下來是《頤》。
《頤》指的是養(yǎng)育。
不養(yǎng)育則不能行動,所以接下來是《大過》。
事物不能一直過度,所以接下來是《坎》。
《坎》指的是陷阱。
陷阱必然有所依附,所以接下來是《離》。
《離》指的是附麗。
序卦傳·下篇
有了天地,然后有了萬物;有了萬物,然后有了男女;有了男女,然后有了夫婦;有了夫婦,然后有了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有了君臣;有了君臣,然后有了上下;有了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
夫婦之間相處的方法,不可不長久保持,所以接著是《恒》卦?!逗恪坟?,就是長久的意思。
事物不可能長久保持在一個地方,所以接著是《遁》卦?!抖荨坟?,就是退的意思。
事物不可能始終退遁,所以接著是《大壯》卦。
事物不可能始終強壯,所以接著是《晉》卦?!稌x》卦,就是前進的意思。
前進必然會有所傷害,所以接著是《明夷》卦?!兑摹肪褪莻Φ囊馑?。
受傷在外面的人一定會返回家里,所以接著是《家人》卦。
家道困窮一定會有乖戾的事情發(fā)生,所以接著是《睽》卦。《睽》卦,就是乖離的意思。
乖離必定會有困難,所以接著是《蹇》卦?!跺俊坟?,就是困難的意思。
事物不可能始終困難,所以接著是《解》卦。《解》卦,就是寬解的意思。
寬解必然會有失,所以接著是《損》卦。
損失如果不止息必然會有所得益,所以接著是《益》卦。
得益如果不止息必然會有決出,所以接著是《夬》卦?!秹坟?,就是決出的意思。
決出必然會有所遭遇,所以接著是《姤》卦?!秺ァ坟?,就是遭遇的意思。
事物相遇然后就會聚合,所以接著是《萃》卦?!遁汀坟裕褪蔷酆系囊馑?。
聚合而向上叫做升,所以接著是《升》卦。
上升如果不止息必然會有困苦,所以接著是《困》卦。
困擾在上者一定會返下,所以接著是《井》卦。
井的通道不可以不革去阻塞,所以接著是《革》卦。
革除東西沒有比鼎更好的了,所以接著是《鼎》卦。
主持器皿的人沒有比長子更合適的了,所以接著是《震》卦。《震》卦,就是震動、雷動的意思。
事物不可以一直震動,要止息它,所以接著是《艮》卦?!遏蕖坟裕褪峭V沟囊馑?。
事物不可能一直停滯不變,所以接著是《漸》卦?!稘u》卦,就是漸進的意思。
前進必然有所歸向,所以接著是《歸妹》卦。
得到歸宿的必然強大,所以接著是《豐》卦?!敦S》卦,就是強大的意思。
追求強大的人必然會失去他的住所,所以接著是《旅》卦。
旅行而無所容身,所以接著是《巽》卦?!顿恪坟?,就是進入的意思。
進入然后誘導他,所以接著是《兌》卦?!秲丁坟裕褪钦T導的意思。
誘導然后施舍于他,所以接著是《渙》卦。《渙》卦,就是離散的意思。
事物不可能始終離散,所以接著是《節(jié)》卦。
節(jié)制然后取信于民,所以接著是《中孚》卦。
有信用的人一定去實行它,所以接著是《小過》卦。
有過剩物資的一定能度過難關,所以接著是《既濟》卦。
萬物不可以終久窮盡,所以接著是《未濟》卦終結于此。
雜卦傳·全文
《乾》卦象征剛健,《坤》卦象征柔順,《比》卦象征快樂,《師》卦象征憂愁。
《臨》卦和《觀》卦的意義,是“賜予”和“求取”。
《屯》卦表示事情出現(xiàn)但不會失去安居,《蒙》卦表示事物錯雜但明顯?!墩稹坟?,表示震動興起?!遏蕖坟?,表示停止。
《損》、《益》是盛衰的開始。《大畜》卦,表示把握時機。
《無妄》卦,表示意外之災?!遁汀坟员硎揪奂渡坟员硎緵]有來?!吨t》卦表示輕浮而《豫》卦表示懈怠?!妒舌尽坟裕硎臼澄?,《賁》卦,表示沒有顏色。
《兌》卦出現(xiàn)而《巽》卦隱伏?!峨S》卦,表示沒有事故。《蠱》卦,表示整飭?!秳儭坟?,表示腐爛?!稄汀坟?,表示返回?!稌x》卦,表示白晝?!睹饕摹坟裕硎菊D伐?!毒坟员硎玖魍ǘ独А坟员硎竞蠑n。《咸》卦,表示迅速。《恒》卦,表示持久。
《渙》卦,表示離散?!豆?jié)》卦,表示抑制。《解》卦,表示舒緩?!跺俊坟?,表示困難?!额ァ坟裕硎竟噪x?!都胰恕坟?,表示和睦?!斗瘛贰ⅰ短坟?,表示反對?!洞髩选坟裕硎就V??!抖荨坟?,表示后退。《大有》卦,表示眾多?!锻恕坟?,表示親附。
《革》卦,表示除去舊事物?!抖Α坟?,表示取新?!缎∵^》卦,表示有所過?!吨墟凇坟?,表示誠信?!敦S》卦,表示多故舊?!队H寡旅》的寓意是少親而多旅?!峨x》卦在上而《坎》卦在下?!缎⌒蟆坟裕硎竟训?。《履》卦,表示不行?!缎琛坟裕硎静贿M。
《訟》卦,表示沒有親附?!洞筮^》卦,表示顛倒錯亂。《姤》卦,表示遇合,陰柔遇陽剛?!稘u》卦,表示女子出嫁而等待男子迎娶?!额U》卦,表示養(yǎng)生之道貴在養(yǎng)正。《既濟》卦,表示完成。《歸妹》卦,表示女子的最終歸屬?!段礉坟?,表示男子的窮困潦倒?!秹坟裕硎緵Q斷,陽剛決去陰柔。陽剛之道漸長,陰柔之道漸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