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滿漢筵席起源與發(fā)展
宿遷文史資料 第12輯 宿遷滿漢筵席起源與發(fā)展 作者:張牧野 宿遷從秦代建縣到1987年,經中……院批準撤縣建市,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年代里,隨著自然、政治、經濟的變遷,縣城幾經遷走,至明萬歷四年(1376)始遷馬陵山南麓今址。 宿遷地處蘇北平原,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縱貫南北,分別由東、西繞城而過,既是歷代漕糧運輸要線,又為宿遷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商品流通的優(yōu)越條件。江蘇、福建、山西、浙江、河南、安徽等省巨商富賈,云集宿遷,投資經商。以鎮(zhèn)江、揚州商賈為主體的“鎮(zhèn)揚幫”,對繁榮宿遷商業(yè)市場,起到了先導作用,形成了以河清街、關口街、東大街為中心的商業(yè)網(wǎng)絡。一些商幫,興建同鄉(xiāng)會、同業(yè)公會、會館、公所等聚會場所和商業(yè)組織、共商資金使用與經營業(yè)務諸方面的問題,這就更有效地促進商業(yè)的發(fā)展和市場的繁榮。 商業(yè)的興盛,也帶來了宿遷烹飪結構在社會生活中的變革。起因是封建時期地方官員均由朝廷委任,官場宴席,肴饌精美。清朝滿人官員遍及各地,飲食習慣,烹飪方法,具有滿族特色,特別是清帝康熙、乾隆皆六下江南,均曾巡幸宿遷,體察災情,減免賦稅,對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也傳播了滿族的烹飪文化。加之,省內外眾多商賈,飲食方面各具地方特點與風味?;谝陨显?,“滿席”、“漢席”,名肴薈萃,兩席合璧,形成“滿漢筵席”流傳在宿遷。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宿遷下溝堂九華菜館門前掛出“滿漢筵席”朱紅底金字招牌,烹飪菜肴,色味鮮美,在顧客中享有盛譽。1911年辛……命至民國成立,到民國三十五(194……)年,宿遷名廚師方玉林,烹飪技術精湛,沿襲“滿漢全席”操作工藝,名噪全縣。七十年代方玉林病故,但“滿漢筵席”的精美肴饌,豪華場面,禮儀接待,都傳給當今的烹飪師。 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改革的新時期,為弘揚中華烹飪文化,繼承地方菜肴傳統(tǒng),座落在宿遷市東大街78號的紅光大酒店經理張作民,協(xié)同副經理孫召斌,組織恢復“滿漢筵席”菜肴的特色、菜譜、禮儀、傳統(tǒng)烹飪的操作流程。筵席程序分為“到老”、“茗敘”、“入席”。筵席菜譜,列為四度。 第一度: “四生果” 黃巖蜜桔 萊陽雪梨 煙臺蘋果 廣東香蕉 (或玫瑰葡萄、蜜汁草莓應時鮮果選用) “四京果” 五香瓜子 甜核桃仁 糖衣蓮子 椒鹽松子 (或其它美味品種均可選用) “四冷菜” 金華火腿 花蕊肫肝 駱馬清蟹 酒醉河蝦 (或雞、鴨、鵝、野禽、野品等精美制品) “四熱菜” 翡翠滑雞 玉帶蝦仁 烏龍鱔背 金皮里脊 “四糖碗” 紅樓銀耳羹 湘妃蓮子羹 玉環(huán)荔枝羹 嫦娥桂花百合羹 ((四羹每客一份,各奉一小碗) 第二度: “四蜜餞” 金絲蜜棗 蜜壽星桔 蜜汁櫻桃 蜜汁橄欖 (或其它蜜餞) “兩雙拼” 金絲銀條 菜葉松蛋 (或其它品種雙拼) “四腰中盤” 蝴蝶海參 玻璃魷魚 魚翅鍋粑 鴿蛋菜心 “兩精點” 糖酥小米煎餅(每客一份) 醒園茯苓米糕(每客一份) “甜羹” 香湯水團(每客一小碗四只) 第三度: “四紅“ 烤方酥肉 烤京填鴨 燒豬頭肉 紅燒野品 “四白” 蒸桂花魚 清燉甲魚 蒸素魚翅 蒸母子雞 “到堂點” 滿州餑餑 芝麻燒餅(每客各一) “中點” 翡翠燒賣 竹葉棕子(每客各一) 須問湯(每客一小碗) 第四度: “四座菜”(又名壓席菜) 油浸魴魚 奶湯鯽魚 膾青魚丸 清蒸白魚 “一品鍋” 砂鍋魚頭(冬季,火鍋羊火鍋涮羊肉) “隨飯菜” 揚州精制醬菜選四種 香蔥豬肉木樨飯(或魚湯面條) “席點” 八珍糕點(京式酥皮糕點) 山楂 玫瑰 葡萄 青梅 豆沙 棗泥 椒鹽 桃仁 每客一件,備精制紙盒或透明塑料盒,印“滿漢筵席”四字及“滿漢筵席”介紹宣傳單,并印酒店名稱、地址、電話號碼。合裝八珍糕點,由客人帶回府(家)去。 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結合現(xiàn)代生活實際,在保持“滿漢筵席”特點的基礎上,“四度”中的餐肴,遵照顧客的要求,可選“全席”或四度中的一度,或二度交叉的靈活選度辦法,以方便消費。“四度”中的甜羹、煎餅、米糕等甜食,又可列為餐廳甜食部經營項目,“八珍糕點”既可零售,又可作饋贈親友禮品食物出售。 通過上列改革,保持了“滿漢筵席”傳統(tǒng)烹飪文化,又實現(xiàn)“滿漢筵席”的大眾化,對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