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可是……那是騎著白馬御水抗敵的水神耶……(pien)
去年數(shù)媒大賽的主題之一是京杭大運河,我原來是沒參加的,中間還是被拉過來負責了文案相關(guān)工作,我收到的需求是“請來一個可以長期開發(fā)的,有關(guān)京杭大運河的龐大故事”,雖然滿心懷疑“真的做得完嗎”但還是寫了,果然根本做不完,大綱剛搭完就成廢案了(笑)
但是回想起來創(chuàng)作的過程真的是久違地酣暢淋漓,而且我自己相當喜歡寫出來的世界觀,所以還是想曬一下的。
因為需求除了“京杭大運河”外沒有任何附加要求,連游戲類型都沒有,我懷著不安的心情去搜了各種資料,寫了三個簡單想法交上去,盡可能多地覆蓋了可能的游戲類型。當時想著做經(jīng)營題材的肯定是主流,所以思考著有沒有別的可切入角度。我高中選了地理,就想到了水患治理,感覺這個角度能做出來挺有趣的策略游戲,順勢開始搜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結(jié)果出人意料地爬到了民俗領(lǐng)域。
搜到的資料里比較吸引我的是京杭大運河的金龍四大王文化,太過于冷門以至于資料少得可憐,甚至不得不爬知網(wǎng)翻論文,然后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文章幾乎全是同一個人寫的,就這么冷,大爆笑。但是,但是被吸引的理由真的很簡單……就是在百度搜索的那個階段看到資料里寫著相關(guān)傳說是:明太祖當年改朝換代時在徐州呂梁洪處即將潰敗,突然空中出現(xiàn)了一個騎著白馬,身披鎧甲的將士,掀動驚濤駭浪擊敗了元兵。
這也。
這也太。
太帥了吧這個真的太帥了吧對不起可是真的好帥啊臥槽這個太帥了我真的很想做這個你們能get嗎宛如失鄉(xiāng)騎士奧雷格和英格威爾一樣集英勇瀟灑和風度翩翩在一身的少年心和少女心都能滿足的完美的存在?。。?!
↑是的,就是這么簡單粗暴的理由。我真的很需要這么一個帥哥提供精神食糧。
后面敲定了往這個方向做,開始查更多論文。在里面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內(nèi)容:比如溯源探究,原先并沒有這么豐富的故事,后面被文人賦予經(jīng)歷之后,官方覺得具有忠義精神而尊為官方正祀的河神;比如其實各種文獻中沒有這個騎白馬,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誰少女心大發(fā)添進去的;比如不知不覺間被老百姓跟龍王綁定到一起,順勢還有了把黃蛇當作是他的化身,多了愛看戲的設(shè)定,每年都會專門找戲班子給蛇演戲看??粗@些描述都能想到當年是多么受愛戴又親民的形象,再看著這些資料記載的如何把一個人類與神的身份逐漸綁定到一起,把他推到了備受尊敬的位置,又覺得文化真是有趣。很遺憾的是隨著京杭大運河的沒落,這位神的信仰也逐漸被埋沒。啊……說到這里,我覺得上世紀真是京杭大運河歷史的一個空白期,幾乎找不到什么記述。畢竟枯竭得厲害,貨運效能也比不上新的運輸工具了。看著那些長滿草的河床的老照片時,由衷地感受到一種悲涼。曾經(jīng)那么興盛的河道竟然長滿荒草,那么受推崇的神明竟然連廟宇都所剩無幾……如今京杭大運河被復(fù)用了,但這位神依然被埋沒著,甚至連論文都沒多少人寫(遠目)
抱著這種有點寂寞的遺憾的心情,再聯(lián)想到諸如生態(tài)和諧之類的內(nèi)容,我就想好了要寫一個怎樣的故事。
我心中是一直有著這樣的一個最終章的畫面的:比山更大的自然意志化身的巨人從水中起身,俯視著破敗的城鎮(zhèn)和河道。在河流的中間是一葉扁舟,里面坐著個穿單薄衣服、戴斗笠的船夫。你只能看見他的背影:與巨人相比,落魄而弱小,但挺直了腰桿,毫無畏懼。接著他站起來,周圍毫無征兆地出現(xiàn)了巨大的水花,落下之后,船身化作白馬,他變?yōu)槿拿赘叩木奕?,身披鎧甲,手握長槍,周圍頓時波濤洶涌……
那該有多震撼啊。
畢竟基本上算是廢稿了,就直接貼出來吧!文化真的是很有趣的啊……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古老又質(zhì)樸的信仰隨著時代發(fā)展找不到蹤影呢?我呀還是希望他們能被保留的。





以及參考的文獻和最主要內(nèi)容的引用:
附1:《明代漕運視野下的金龍四大王信仰》(作者胡夢飛)節(jié)選
金龍四大王是明清時期國家正祀河神,也是黃、運沿岸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水神之一,具有護佑漕運、防洪護堤等職能。明代以前并無專門的運河水神和漕運保護神,漕糧運輸過程中存在諸多艱難險阻,再加上黃河水患對漕運的嚴重威脅,使得信仰的出現(xiàn)成為一種必需。明代儒家原理主義思想盛行,極為重視人格神生前的德行或義舉,經(jīng)過文人改造后的金龍四大王謝緒,完全成為忠義的化身,這也是導(dǎo)致其傳播和盛行的重要原因。金龍四大王廟宇的分布帶有明顯的地域差異,與漕運及河患密切相關(guān)。金龍四大王信仰帶有強烈的官方色彩,信仰群體主要為河漕官員和漕軍、運丁,漕糧運輸和河漕治理的現(xiàn)實需要是其形成和傳播的社會基礎(chǔ)。
……
有關(guān)金龍四大王為南宋文人謝緒的說法直到明代中期以后才廣泛出現(xiàn)。嘉靖年間的文人徐渭(1521-1593)在其所撰《金龍四大王廟碑記》云:“王,姓謝,名緒,宋會稽諸生,晉太傅安之裔也。祖達,某有兄三人,曰紀、曰綱、曰統(tǒng)。王最少,行第四,居錢塘之安溪,后隱金龍山白云亭?!姨媾c元將蠻子海牙戰(zhàn)于呂梁,元師順流而下,我?guī)煂?,太祖忽見空中有神披甲?zhí)鞭、驅(qū)濤涌浪,河忽北流,遏截敵舟,震動顛撼,旌旗閃爍,陰相協(xié)助,元師大敗。……太祖嘉其忠義,詔封為金龍四大王。金龍者,因其所葬地也;四大王者,從其生時行列也。自洪武迄今,江淮、河漢、四瀆之間屢著靈異。”[41]萬歷年間,內(nèi)閣大學士朱國楨(1558-1632)在其《涌幢小品》中亦記載:“金龍大王,姓謝名緒,晉太傅安(謝安)裔,金兵方熾,神以戚畹,憤不樂仕,隱居金龍山椒,筑望云亭自娛。咸淳中,浙大饑,捐家貲飯餒人,所全活甚眾,元兵入臨安,擄太后少主去,義不臣,赴江死,尸僵不壞,鄉(xiāng)人義之,大明兵起,神示夢,當佑圣主。時傅友德與元左丞李二戰(zhàn)于徐州呂梁洪,士卒見空中有披甲者來助戰(zhàn),虜大潰,遂著靈應(yīng)。永樂間,鑿會通渠,舟楫過洪,于是建祠洪上”。[42]筆者推測,這可能與明代嘉靖、萬歷年間河患日益嚴重、治河活動頻繁有關(guān),其首次“顯靈”地點為黃運交匯、河患嚴重、漕運艱難的徐州呂梁洪即是例證。頻發(fā)黃河水患構(gòu)成了對漕運的嚴重威脅,漕糧運輸和河漕治理的現(xiàn)實需要推動了神靈信仰的完善和發(fā)展。從景泰七年(1456年)在沙灣創(chuàng)建金龍四大王專祠,至嘉靖年間(1522-1566)金龍四大王神跡的產(chǎn)生,金龍四大王信仰經(jīng)歷了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在這期間文人不斷對其形象進行改造,其神跡亦逐漸變得充實而豐富,并最終為官民所普遍接受。
明代以前并無專門的運河水神和漕運保護神,漕糧運輸過程中艱難險阻不斷,使得運河水神的出現(xiàn)成為一種必需?;阡钸\的重要性,有關(guān)運河水神的崇祀自然引起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這亦是造成金龍四大王等運河水神信仰在明代逐漸形成并日益盛行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具有護佑漕運、保障水上航運安全的神靈除金龍四大王外,還有晏公、蕭公等水神。金龍四大王之所以能成為官方正祀的河神,為明朝官方所認可,還得益于金龍四大王謝緒的忠義形象。“明朝奉行儒教原理主義的祭祀政策,重視人格神生前的義行,明初被列入王朝祀典的人格神幾乎都是先帝、明王、忠臣、烈士之類。明中期,儒教原理主義祭祀觀念更為盛行,原本屬于忠臣、烈士的人格神迅速走強?!盵43]經(jīng)過文人改造后的金龍四大王謝緒,完全成為忠義的化身,其在徐州呂梁洪之戰(zhàn)中“顯靈”助戰(zhàn)大敗元軍的傳說更是突出了其忠義形象,迎合了儒教原理主義祭祀政策,因而得到明代官方的肯定和認可,這是晏公、蕭公等民間水神所無法比擬的。謝緒的忠義形象和正統(tǒng)色彩是導(dǎo)致其傳播和盛行的重要原因。
附2:其余參考論文資料(作存儲用)
《明清時期南太行地區(qū)山西商人與金龍四大王信仰研究》
《“河神大王”:晚清黃運沿岸地區(qū)祀蛇風俗考述》
《明清時期金龍四大王信仰地理研究》
《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