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IP的改編不止于青春

? ? 盛夏的時光承載了不少莘莘學子的美好記憶,中國的青少年對夏天的記憶總是帶著復雜且濃烈的情緒:有關關難過的考試,有難舍難分的畢業(yè)離別還有肆意綻放的快樂暑假。青少年時光是很多人心中不可磨滅的痕跡,導致青春題材在受眾群體中一直呼聲甚高,不斷地被各路導演搬上大銀幕,從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八月長安的“振華三部曲”《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暗戀·橘生淮南》以及近期在院線與觀眾相見的《這么多年》。文學描繪的細膩入微改編成具象化的影像過程中,總有一些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不兼容性,多數(shù)文學作品在影視化之前都有一眾“書粉”,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于自己喜愛的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以及劇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回應,改編影視化的過程中,改編過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將原著中不適配影像化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進行刪減,以便能更好地完成影視化的任務,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必然經(jīng)受觀眾對于原著貼合的要求。
? ? 劇本,是電影作品的根基,而人物的發(fā)展則是對情節(jié)的變相完整,好的人物是動作的發(fā)出者,經(jīng)由人物受到本體和大環(huán)境的沖擊而在內(nèi)心產(chǎn)生漣漪,從而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完成動作。對于文學作品的改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式:第一,按照原著的邏輯,只改動一些細節(jié)的部分,原著和影視作品之間沒有很強的壁壘,原著的觀眾在觀看影視作品中也能帶入其中,更好地滿足“原著黨”的愿望;第二,只選取原著作品中最精華的部分進行改編,只留下原作中的“枝干”,“枝葉”則來自于后續(xù)的加工;第三,對于原著作品的完全打破,只留下幾個重點人物,并且對于重點人物也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動,參見周星馳的《大話西游》,就是套用西游記的外殼,對于師徒四人的人生歷程和遭遇都進行重新的編纂,造就了給一代人留下了紫霞仙子和至尊寶的記憶。
? ? 一部作品能否經(jīng)過觀眾的檢驗,給予觀眾最直面地則是對于角色的共情或厭惡,同樣都隸屬八月長安的文學作品《最好的我們》進行了二次影視化的改編,有網(wǎng)劇也有電影,但是觀眾卻對兩部作品褒貶不一,究其原因,對于人物和原著的貼合和飽滿則成為觀眾在觀看后最直觀地評價。從原著出發(fā),余淮是《最好的我們》中的主角,他在原著中是一個比較冷靜、不張揚的個性,因為家庭的原因比較沉默但卻又有自己的驕傲。網(wǎng)劇中劉昊然的演繹出的余淮,留著高中男生常見的發(fā)型,笑起來有兩顆小虎牙,也會偷看耿耿給他借回來的“學年大榜”排名,人物和原著比較貼合,觀眾很容易將角色和原著的角色聯(lián)系在一起,反觀,電影《最好的我們》中陳飛宇飾演的余淮,留著飛機頭,出場帶著頭戴式耳機,在校園里成為風云人物,這并不像原著中的余淮,如果按照文學作品的改編方式來看,只能說是對原著人物設定的不飽滿和不明朗,對于“振華群像”的描繪,也可以看出網(wǎng)劇和電影的不同用心,配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主角的成長線索,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在網(wǎng)劇《最好的我們》中,耿耿的好朋友心思簡單的簡單、男孩子氣的蔣年年,三人之間的女生友誼也令人動容,耿耿的高中歲月并非只有她的同桌余淮,而影版《最好的我們》中簡單更像個透明的鄰家同學,蔣年年更像一個不學無術的“太妹”,三人之間的友誼因素卻讓觀眾感知不到,對于情節(jié)的安排,網(wǎng)劇《最好的我們》中交代了耿耿作為一個和重點高中無緣的學生,因為2003年“非典”的原因,意外進入了振華;影版《最好的我們》則將時間線放置在了2008年,但是對于故事背景的交代,更多放在了對于國家宏觀敘事的書寫,并未將宏觀敘事和個人細節(jié)相結合,顯得突兀。這也是觀眾對于網(wǎng)劇版作品的肯定和對影版作品改編的詬病。
? ? 對于文學作品影視化的過程中,編劇和導演對于人物的把控和情節(jié)的處理才是至關重要的,并非選擇一個有受眾群的大熱IP,觀眾就會忽略掉作品本身的根基。
? ? 影視作品對于演員的選擇方面,一般在表演體系中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演員本身外形性格都與作品中所飾演的角色相近或相似的部分,演員可以更好地進行“本我化”的演繹;另一種則是演員與角色完全相反,該類選角比前面的方式更需要演員對于表演的功力,更需要演員的信念感。一般情況下,導演和制片人更熱衷于選角的第一種方式,對于影視作品的成功率會大大提升,例如八月長安的小說《你好,舊時光》中余周周的飾演者李蘭迪在飾演該角色時,自己在戲外也屬于高中生,對于高中生心理和細節(jié)的把控較為容易,但是在電影版《匆匆那年》中,彭于晏和倪妮飾演的陳尋和方茴,兩人的實際年齡與影像空間中的主人公之間相差較多,從妝造和演員的演繹中,觀眾較為出戲,因此,該影片得到了不少詬病。
? ? 前幾年是青春題材高度爆發(fā)的階段,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再到《青春派》,各類青春題材電影的上映讓觀眾在影院中應接不暇,但是,對于大熱話題的追逐,不能單單停留在利用風口推出明星,而是要將真正能夠長久流傳下去的內(nèi)里做到精益求精,對于熱門IP的改編,是要抓住機會,但更重要的仍然是對劇本和人物的打磨。
? ? 回溯青春時代,除了有相近相熟的同學,還有迎接和畢業(yè)季一起到來的決定人生走向的重點考試——高考,如果說八月長安的“振華宇宙”中是重點高中學子之間的惺惺相惜,是一種美好的泡影,那么《青春派》中魔鬼老師口口聲聲的“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你沒有資本,你只能努力學習”,這些屬于我們青春記憶中耳熟能詳?shù)目谔枺屛覀儔艋啬莻€黏膩、煩躁卻努力的夏天,青春中不只有快樂和陽光,還有這些現(xiàn)實、一針見血的話語。從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八月長安描繪的“振華宇宙”,還是《青春派》,都構成了青春中點點滴滴的歲月。對于青春文學作品的改編,揚長避短,規(guī)避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隔閡”,從更加飽滿、現(xiàn)實的角度出發(fā),勾畫出獨特的青蔥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