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螞~”前綴看法
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論述了重復出現的,在音義上相似的語言形式,可以視作一個語素。 同樣地,一些蟲類名詞,如:
螞
蟻
螞
蟥
螞
蚱
螞
螂
馬
蜂
具有相似的詞頭。 《玉篇》釋:莫下切、音馬、蟲名。 《正字通》釋:馬蟥、俗作螞。 在今天,這些詞頭的意義已經虛化,難以表意?!拔洝?被認為是整體表意的單個語素,但實際上,“蟻” 字本身就能獨立表意。 在 “知識圖譜” 網搜索 “蟻” 相關詞條,得到以下數據:
蟻 34307
螞蟻 56 0.163%
螻蟻 6018 17.542%
蟲蟻 800 2.332%
白蟻 482 1.405%
在 “BCC語料庫” 古漢語模式下搜索得到以下數據:
蟻 32734
螞蟻 529 1.616%
螻蟻 4759 14.538%
“螞蟻” 在古代文獻中出現頻度極低,不如 “螻蟻”,可見 “蟻” 本身不依賴 “螞~” 詞頭結合為 “螞蟻” 表意。相反地,“螞~” 詞頭反而是后世附加在 “蟻” 之前的類化詞綴,這個詞綴的源頭,可能來自于侗臺語表示 “蟲” 的同源詞:
(《壯侗語族語言詞匯集》) 侗臺語的語序特征,是
SVO/NA
,傾向于中心語前置,所以 “螞” 字本身極有可能是從侗臺語借的蟲類通名,以 NA 形式保留并類化為前綴附著在其他蟲名前。不過 “螞~” 形式前綴在今天已經不能產新詞了,成了一個歷史語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