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擷余】中西文獻學比較芻議(蘇杰)
章培恒(古籍所老所長):我們做的是中國的學問,但是要有世界的眼光。 長期以來,中國古典文學對西方文獻學知之甚少。 ??■管錫華(《??睂W教程》《七十年代末以來大陸校勘學研究綜論》)“胡適導其前,無人續(xù)其后” ??■余英時:《老子古今》序提出“文本考證學”(文本考證的中西比較少有問津) ??■馬克斯·穆勒: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如果不進行跨文化比較,甚至“文獻學”來源不明(“文獻學”中的“文獻”≠《論語》中的“文獻”) 現(xiàn)代的“文獻學”之名始見于1920年梁啟超之《清代學術(shù)概論》——與梁啟超對日語漢字詞的斟酌采用有關(guān) 見《大辭泉》:“文獻學”來自德語的Philologie【德→日→中】 另見:芳賀矢一《日本文獻學》1907年(明治四十年)已有“日本文獻學”的開課 Elman的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的兩種譯名:中國《從理學到樸學》,日本《從哲學到文獻學》 西方對“philology”的學科定位:philology is the language of the book of humanity...philology merits the same centrality among the disciplines as philosophy or mathematics 劉寧:建議設(shè)立古典文獻學一級學科 布龍菲爾德《語言論》“textual criticism”被翻譯為“古詩文評注”不妥,實際上就是“校勘” ??■paleography = 寫本學 ≠ 版本學(science of edition,中國人自己翻譯的,不見于外網(wǎng),存在界限的混淆) ??■textual criticism = 校勘學 文本傳播技術(shù)手段的歷史分期 ??●口頭傳播 ??●抄寫傳播 ??●印刷傳播 ??●電子傳播 中西進入印刷傳播階段的時間有差 ??a.中國自宋代開始:中國的文本證據(jù)“宋刊元槧” ??b.西方自15世紀開始:西方的文本證據(jù)“manuscript”(manuscript study/paleography) 張涌泉《敦煌寫本文獻學》提出“寫本文獻學” 蘇杰《西方??睂W論著選》 ??●中西文獻學比較研究的日本路徑——“在東洋遇到西洋”?? ??●e.g.1. “書志學”(bibliography,中國稱“版本目錄學”)主要是日本人在用 ??●e.g.1. copy-text翻譯為“底本”,得到了日本人翻譯的印證 ??●拓荒翻譯工作以比較研究為前提:做不到match the meanings of words across the systems,只求align the systems as wholes 比較不外乎勘同和辨異,現(xiàn)階段主要是勘同 ??●經(jīng)驗方法上的借鑒驗證:折中法、譜系法 ??●何者來自何者(明確來龍去脈)詞的同源關(guān)系、外來詞研究(胡適、陳寅恪、郭沫若、季羨林)學術(shù)譜系的發(fā)生 ??●難的異文更可取 e.g. 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 取難不取易,取短不取長,取異不取同,取俗不取雅 《古典語文家十誡》 “文獻學”與“語文學”:學術(shù)精神的勘同 保羅德曼《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以今知古”(或言“以今律古”)式路徑值得懷疑 如何學好古文字?如何打通語文學的路徑?熟讀《左傳》《詩經(jīng)》等等古籍(裘錫圭) 語文學的精神:一頭扎進故紙堆,“生活”上一二十年 華夏中心論vs歐洲中心論vs西方的“東方主義” 理論路徑/語文學路徑 今天由于信息技術(shù)發(fā)達,更強調(diào)對古代語言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