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與人間——試論電影《幸福的拉扎羅》中的圣人形象

這篇是去年校選課的小論文,剛剛和親友提到“圣母”類型角色的話題,正好最近也在復習宗教學的內(nèi)容,于是想起來這篇再拉出來改改~~
2018年的意大利電影《幸福的拉扎羅》自上映以來,便在歐洲各大電影節(jié)掀起了一股復古風潮,許多影迷紛紛表示自己仿佛看到了意大利電影靈魂的延續(xù)。盡管惜敗于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但并不妨礙它在許多電影觀眾心目中年度最佳的地位?!缎腋5睦_》由意大利導演莉切·羅爾瓦赫爾指導,講述了一個現(xiàn)代版耶穌的奇幻故事。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的一個意大利鄉(xiāng)村,一群農(nóng)民被煙草大亨,侯爵夫人阿諾西納欺騙并奴役在一個小山莊里,無父無母僅有一位祖母的青年拉扎羅善良單純,每日被村里的人使喚。某一天,侯爵夫人的兒子坦克雷迪來到了小山村度假并與拉扎羅相識并相認為兄弟,他出于無聊自導自演了一段綁架鬧劇,種種機緣之下,外界發(fā)現(xiàn)并解放了這個山村的人們。而拉扎羅則墜落山崖,四十年后,拉扎羅在(圣)狼的喚醒下復活,他決心穿越時空,尋找曾經(jīng)的兄弟。
國內(nèi)知名的影評網(wǎng)站豆瓣電影有一篇對于這部電影宗教哲學意義的解讀,個人認為是比較到位的?!缎腋5睦_》無疑是一篇基督教寓言,而片中擁有著純潔無瑕的明眸的拉扎羅便是現(xiàn)代版的耶穌基督。關(guān)于這一點,并非本文討論的重點,在此不多贅言,如感興趣還請去豆瓣尋找影評區(qū)的第一篇影評。但面對這樣一部廣受贊譽的電影,我差不多看完的第一反應(yīng)卻是——生氣,并且立即刪掉了電影資源。盡管站在電影觀賞者的立場上,我不得不承認無論從選角、表演、藝術(shù)布景、音樂還是拍攝手法來看,這部電影無疑都是一部佳作。但作為一個哲學系學生、一個佛法修行者以及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電影所表現(xiàn)的基督教精神以及導演對《圣經(jīng)·新約》的理解實在讓我無法茍同。
電影,不僅僅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或者娛樂商品而存在于這個世界。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更闡發(fā)著創(chuàng)作者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與把握?!缎腋5睦_》描述了一個純潔無瑕的圣人,與一個圣人已死的世界。在這個故事中,作為神子——圣人的拉扎羅總是用一雙清澈見底的雙眼凝視著這個世界,他似乎永遠如此的懵懂無知,無欲求,干凈的像高山冰原之上的寒冰,在他的映襯下,世界顯得更加的丑惡。在影片的最后,人們再一次殺死了圣子,而代表著圣靈的狼則流浪與街頭——在導演的眼中,這大概是一個不值得拯救的時代吧。
我的疑問就在于此——圣人當真會是這樣一般形象嗎?影片中的拉扎羅,作為神子,是至善無罪的。但同時又似乎是“愚笨”的,像一塊樸石,世界對于他而言總是新奇,他總是用一種懵懵懂懂的眼神望向這個世界,總是對他人施以善心與同情。而縱觀古往今來的中西圣人,不論是現(xiàn)實存在過的、傳說中尚未被證實的,還是僅存在于幻想中的,都不僅僅擁有“純凈的靈魂”。
西方的圣人,大抵可分為兩類來看。西方文明主要的起源有二——二希文明,古希臘文明傳統(tǒng)與古希伯來文明傳統(tǒng)。二者分別是西方兩大精神傳統(tǒng)——科學與宗教的來源。古希臘文明中并不曾出現(xiàn)過典型的“圣人”形象,最接近這一概念的大約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美德倫理學語境下的理想人格——eudaimonia。這一詞匯并沒有具體的英文與漢語翻譯,通常被翻譯為“happiness”與”幸?!?,意為一種通過道德實踐而獲得的“人性的巔峰”,完滿的人格。但這種人格絕非僅僅是“至善”二字便可說明的,亞里士多德更強調(diào)的是其中蘊含的“中庸”(golden mean)的要求,即一個每時每刻都知道如何去做正確的事的人。他們會懂得如何對局勢做一個審慎的考量而非僅憑美好但無用“善心”去行事。而基督教的圣人,同樣也是電影中拉扎羅的人物原型——神子耶穌基督,除了至善的本性外,也是一個充滿了智慧的人物,有著足以吸引諸多門徒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在我看來,盡管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智的(《舊約·圣經(jīng)》中亞當夏娃因偷吃禁果——智慧果而被趕出伊甸園,基督教統(tǒng)治時期也以愚昧百姓、盲目信仰而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①),但除了純潔無暇的至善本性外,基督教中的圣人形象無疑也是擁有著智慧的。
而在佛教中,圣人——通常指的是佛菩薩,更是以智者的形象出現(xiàn)。甚至佛教本身就是十分強調(diào)智慧的,八正道的修行更是以正定引發(fā)的無漏慧為根本。小乘佛教的圣人——阿羅漢,需要修習四諦(苦集滅道)與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來達到,四諦與八正道本身就是佛法的最高智慧。而大乘佛教中自度度他的菩薩所修習的六度——分別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是以智慧為其核心。除此之外,菩薩還需修習各種世俗智慧以度化世間。悲智雙運,?;蹐A滿。
在中國思想家的文本中,更是對古圣人著有著詳細的論述。如儒家經(jīng)典《易傳》中,描述“圣人”為“大中至正”——“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德……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strong>而在千百年來被視為圣人典范(雖然他自己不覺得)的孔子看來,圣人的品質(zhì)除了”仁“還有”智“,要做到智德兼?zhèn)洌讲欧Q得上圣人。仁者安人,智者利人,這實際上是一種與亞里士多德理論頗為相近的德性倫理學。而道家所理解的圣人,亦是與道合一,有著感通天地的大智慧。“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無論儒家還是道家,圣人皆以順應(yīng)天地/道為自己的準則,因而“圣人無情”。(程顥:“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strong>)
在對中西印的圣人形象進行了一些初步了解后,現(xiàn)在讓我們再回頭審視《幸福的拉扎羅》中的拉扎羅這一人物形象。很快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相對于實實在在存在的人,拉扎羅這一人物更像是人的“善本性“的抽象,脫離了現(xiàn)實社會。他是一個美好的幻想,卻并非現(xiàn)實的“圣人”。但即使用”奇幻寓言“來解釋這部電影的定位也讓我感到十分的反感,相對于其他文化,歷史上基督教的確更傾向于寄希望于這種不切實際的”神跡“”圣人的感召“一類的神秘事跡來企圖實現(xiàn)對信徒的教化,而歷史并非由幻想鑄就,歐洲歷史的停滯也正是與基督教長達數(shù)世紀的“黑暗統(tǒng)治”密不可分。
①原因之一,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