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前放著娃娃和書,腦子里想的卻是你像脫線的風(fēng)箏隨風(fēng)飄舞

? ? ? ?話接上回,埃萊娜用最如膠似漆的方式陪著尼諾去開研討會。在蒙彼利埃的這個會上,埃萊娜說她用費勁的法語和一對來自巴黎的男女——我很自然的寫成了夫婦,然后又改回來——聊天。她發(fā)現(xiàn)他們的處境和自己差不多,對面兩個人也覺得家庭讓人壓抑,她們都忍痛離開了自己的配偶和孩子,兩個人看起來都很幸福。女人叫科隆布,來自巴黎,她一直跟埃萊娜強調(diào)自己的兒子對父母分開一點兒也不痛苦:“孩子和大人不一樣,大人思想僵死,但孩子彈性很大,適應(yīng)能力很強?!惫皇莵碜允澜绺鞯?,說著不同語言的學(xué)者們說的話呢!只有站在思想前沿的有勇氣的學(xué)者們才有這樣的魄力跳出來拯救自己!
? ? ? ?遠(yuǎn)在南泰爾的出版社編輯跟埃萊娜說起了她的婚姻危機,希望她能挺過去,她倒是無所謂:“我很幸運,尼諾會一直愛我,我的女兒都還是我的女兒,一切都會理順的?!睙醿?nèi)亞的兩個女兒讓她一直在幸福和不幸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那些發(fā)表的演講,寫過的文章在支撐她,即使面對警察無情的鳴笛,聽到檢查站、直升機螺旋槳的聲音,看到被殺死的人,也成了一種新奇的體驗,嘴里說著“只有我們倆在一起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只是背景”。好像從那個佛羅倫薩的夜里開始,生活才剛剛開始,即使每天面對可怕的場景,那也是“真正的生活”。
? ? ? ?彼得羅和一個漂亮的女學(xué)生走得越來越近了,埃萊娜自然是無所謂的,她和艾羅塔一家只剩下她兩個女兒的問題需要解決;有意思的是,莉拉告訴“我”,尼諾一直和他在那不勒斯的妻兒生活在一起,她的妻子現(xiàn)在又一次懷孕,已經(jīng)七個月了——尼諾·薩拉托雷可真棒啊!——他還在他丈人投資的研究機構(gòu)干上了活,而這一切“我”全然不知。埃萊娜稱這是“莉拉對我潑下的第一盆涼水”,聽起來她很不滿意朋友對她干的這事,可能是莉拉向她揭露了一個事實:尼諾從來都不是一個可信任的人,相信這個男人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是很愚蠢的。我在想,如果埃萊娜最終和彼得羅通過法律手段分開了,但未能得到兩個女兒的支持,尼諾卻沒有離成婚,卻又想在那不勒斯給埃萊娜租個房子讓她搬過去住,那埃萊娜會陷入一種什么樣的境地,不就成了所有人的笑話了嗎?她會屈服嗎?會接受那種羞辱的局面嗎?尼諾·薩拉托雷可是她愛了快二十年的男人哪!
? ? ? ?弗朗科成了某種清醒又絕望的人,我覺得他死得很可惜??纯此f的話吧:“那些抑郁的人不會寫書,那些幸福的人、旅行的人、戀愛的人才會寫書,她們說呀說,說呀說,她們確信自己的話都會派上用場。”他在最終在自己的房間里自殺了,這對大姑子馬麗婭羅莎的打擊最大,她神思恍惚的時候越來越多,她長時間的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他的死亡帶走了她的光芒和活力,在這本書里,這是那些關(guān)注社會變革的積極分子們通常都會落到的境地。
? ? ? ?我們可以回頭看一下,埃萊娜出版的第二個小冊子講的是什么?是關(guān)于捏造女人的男人,說女人只是男人純粹的詞綴,是附著于男人的,女人的外形是可以塑造的,她不擁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精神和邏輯??傊?,女人是男人女性的一面,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處境。埃萊娜配合著出版商做各種演講、推廣,久而久之,她在扮演著一個婦女拯救者的角色,可有時候就連她自己都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想。她想的是能否跟出版商簽一個更好的合同,可以拿到更多的錢,或者利用她的聲名鵲起在出版圈謀得一份好工作,盡管她說了這么多,她不還是讓尼諾這樣的男人隨意“捏造”,使得他的需求始終高于一切嗎?她甚至?xí)晕野参浚骸艾F(xiàn)在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別的可能?!彼龝岢鲆恍┮?,使自己充滿斗志,即使偶爾需要一點妥協(xié)。這很奇怪,也很諷刺:如果她筆下的女人處于這樣的境地是尷尬的、不公的,是需要被拯救的,為什么她在小說之外卻全然不像她筆下那么勇敢呢?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才是最需要被拯救的人。就好像她寫了兩本關(guān)于女性的書,成了人們口中的大人物,她揮舞著態(tài)度分明的旗幟,就成了所有女性的意見領(lǐng)袖,她關(guān)心自己的聲望、地位和因此得來的金錢,卻并不介意成為尼諾的附庸。這么看來,關(guān)于女性意識的覺醒在這多少年來都沒有得到什么實質(zhì)性的改變,它只是在淺顯地不停輪回:一九六幾年的意大利如此,如今的中國也是如此。
? ? ? ?我得插一段自己的情緒。埃萊娜帶著兩個女兒回城區(qū)看望外公外婆的時候,她的母親將對她的蔑視表現(xiàn)到了極致:“我在這個城區(qū)受人尊敬,并不是因為我生了你,而是因為我生了埃莉莎。她沒上過幾年學(xué),連中學(xué)畢業(yè)證都沒有,但她已經(jīng)成了一個闊太太?!睂嶋H上埃莉莎是未婚先孕,僅僅只是因為她跟馬爾切洛·索拉拉這樣的有錢人在一起了。母親向她強調(diào)“沒有莉拉本事大,這就是最大的罪過”。這就是讓我看著看著就難受的地方,我能理解這種心情,因為我姐也跟我說過“你上了這個大學(xué)有什么用?”我的父母可能也表達(dá)出類似的看法,或許沒有,我不太記得清了。記得這種事情也沒什么意義,這種小疙瘩就像不小心扎進(jìn)手指里的一根刺,只會在某些不經(jīng)意的瞬間摸上去,讓你覺得有點疼。我知道他們大概和埃萊娜的父母一樣,對家里的讀書人有著不一樣的期待。只是我確實有著跟埃萊娜相似的某種苦澀。
? ? ? ?言歸正傳,現(xiàn)在終于到了埃萊娜看到尼諾和自己家的保姆搞在一起,她都不會吃驚的地步了。她只覺得尼諾越來越真實了,他沒有錯,只是她自己一直弄不清楚而已。埃萊娜小時候喜歡的那個人是他,第一次在海島上吻她的人也是他,在米蘭那家書店為她辯護(hù)的人是他,跟莉拉在一起又分開的人也是他,現(xiàn)如今,操自家傭人的還是他。他應(yīng)該真的愛埃萊娜,也愛他法律上的妻子,可他也真的很愛招惹女人。我只覺得人很復(fù)雜。就像故事里的莉拉和斯特凡諾,埃萊娜和彼得羅的關(guān)系那樣,本來繃得很緊的帶子在日日夜夜的生活碰撞里,逐漸被拉長,然后這條松緊帶沒了彈性,一切就慢慢地歸于風(fēng)平浪靜。
? ? ? ?蒂娜消失的那幾年,我們的女主人公,那不勒斯曾經(jīng)的兩位大人物,生活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莉拉失去了自己的女兒,以最難以接受的方式,把她,還有恩佐牢牢鎖定在那個下午的某幾個瞬間里。這一片“關(guān)乎痛苦”的齒輪和這兩個人絞在一起,一會兒死命往身體里鉆,一會又卡在骨頭里不動,周而復(fù)始。生活在這里停滯不前。埃萊娜呢?沒什么錢,沒什么關(guān)注,也沒有男人,女兒也都遠(yuǎn)離她去別處求學(xué),她的文字里透著一種力不從心。長大是一種越來越得不到回應(yīng),越來越沉默的事情,你同身邊的人逐一告別,走著走著就只剩下你一個人了。就像莉拉,她陷入了某種瘋狂,某種劇痛,她一個人走到一條荒無人煙的路上,只剩下她和自己空蕩的吶喊。我大概能明白一些她為什么總說埃萊娜的小說寫得不好了,那可能是因為她無法在埃萊娜的小說和現(xiàn)實世界中找到一種連接,一種平衡,她只覺得失真:“我的書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那都是很糟糕的故事,這些書很糟糕是因為它們條理清楚,是用過于考究的語言寫成的,因為我沒辦法模擬現(xiàn)實的凌亂、扭曲、不合邏輯和反美學(xué)?!蔽遗阒@些來自那不勒斯的朋友們走到故事的第四卷,就像一輛從遠(yuǎn)處向你緩緩駛來的花枝招展的花車,起初里面很熱鬧,大家熱情洋溢地打鬧嬉戲,然后是惡語相向地沖突斗毆,到如今,離得近了,你會看見,車上的鮮花早已干枯掉落,車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人也只是坐著,剩下時不時的輕微的耳語和自言自語。車身上貼滿了鏡子,我看清了車?yán)锩恳粋€人,也看到了自己的臉,和我身后的生活。我發(fā)現(xiàn)自己和莉拉、埃萊娜、恩佐、斯特凡諾還有安東尼奧——我本來還寫了里諾和索拉拉的,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他們都死了——等人一樣,生活蒼白而苦悶。
? ? ? ?我不太清楚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也許是某種虛無感,也許是故事里體現(xiàn)出來的某種不確定性,要不根本就是因為生活本身,這本書的最后一小部分讓我覺得有些疲憊。當(dāng)莉拉和埃萊娜從中年走向晚年的時候,當(dāng)孩子們開始相互喜愛,相互憎恨的時候,那些我們熟悉的情感就又出現(xiàn)了。一些“永遠(yuǎn)”,一些“不再”。生活就是這樣的一種重復(fù),孩子們是大人們的影子,現(xiàn)在他們上場表演時,帶著和以前一樣的愛恨情仇、欲望和暴力,這一點兒也不奇怪。所以,讓我們回到兩個女人本身:我注意到,在兩位女友的關(guān)系中,幾乎從頭至尾,莉拉都是更主動更獨立的那一位,她用自己生來就有的天賦來決定、經(jīng)營自己過什么樣的生活,埃萊娜往外面的世界跑得越遠(yuǎn),她就在這個那不勒斯的落后地區(qū)把根扎得越深,同各種各樣的人斗爭。她總是鼓勵埃萊娜去做自己,做更多更偉大的事,寫更好的作品,在她和埃萊娜的游戲里,她選擇一直扮演“壞女孩”;埃萊娜呢,她對莉拉的感情更為復(fù)雜,她覺得莉拉比她聰明,更受人喜歡,這讓人嫉妒。這是一種很細(xì)微的但在小說各種心理活動中時常顯露出來的情緒:甚至到了晚年,在埃萊娜看著自己曾經(jīng)寫的書再也沒什么關(guān)注度的時候,她都在擔(dān)心莉拉會揮灑她的天賦,用隨手寫就的著作震驚世界,成為那種真正名垂青史的作家,來印證自己的失敗。她的一生中,關(guān)于莉拉,有過無數(shù)次這樣的念頭。
? ? 《紐約書評》說“四部曲精彩而又持續(xù)地探索了嫉妒——這種最為致命的情感,因為它有時候會將自己偽裝成愛?!蔽也皇呛苷J(rèn)同,我堅定地任務(wù)埃萊娜從莉拉這里獲得的更多,她有多嫉妒她,就有多愛她。她從莉拉這里汲取力量,不管是鼓勵還是刺激,最終她得以離開這個城區(qū),得以走向更遠(yuǎn)的世界各地。好了,現(xiàn)在的埃萊娜已經(jīng)是個老年人了,她蟄居在都靈,每日與一只拉布拉多為伴。然后在深居簡出的日子里,莉拉給她寄來了當(dāng)年她們兩人的娃娃,蒂娜和諾。故事到了這里也有一種奇妙的樂趣:現(xiàn)在該是埃萊娜待在家里,莉拉到處闖蕩的時候了!莉拉把女友從她的生活中消除,自己像個斷線的風(fēng)箏隨風(fēng)而去。也許在某年某月某時某地,她真的會寫成一本關(guān)于那不勒斯的歷史書籍。不管怎樣,她寄來了離得很遙遠(yuǎn)的娃娃,讓萊農(nóng)得以放在自己出版的那些書的書脊邊上,不時獲得一絲來自回憶的溫情和慰藉。我很喜歡這個結(jié)尾。
? ? ? ?在一些為這本書叫好的媒體和名流之間,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名字:希拉里·克林頓。她讓我就想起弗朗科,他具有遠(yuǎn)大的理想和希望,而且很有風(fēng)度。在這一點上,她也不遑多讓,此外,她給我提供了一幅很模糊的場景:村子里的地主老爺在年末的時候請了鎮(zhèn)上的戲臺班子給家里所有的長短工、傭人唱戲,戲臺上的人演著一出窮苦的底層人民反抗壓迫的故事,下面的人聽得如癡如醉,地主家的大兒子也光著一只腳踩在太師椅上,呷著茶嗑著瓜子,當(dāng)看到精彩之處,他激動地把嘴里的茶咽下去,將嘴里的瓜子肉沫混著一點茶水噴出來,連叫三聲“好”,然后神色輕松地大叫“再來一段!”這種紙張之外的詼諧有種恰到好處的和諧,我不知道克林頓女士是通過臉書還是推特來為此背書,也不知道她到底有沒有將書看完,算得上真正的忠實觀眾,或許這就本是一個不動聲色的設(shè)計,總之,把這個小細(xì)節(jié)當(dāng)成對這本書的一種裝飾,我覺得也很好。
? ? ? “只有在那些糟糕的小說里,人們才會想著正確的事情,說著正確的話,事情總有個前因后果,有一些可愛的人和一些可惡的人,有好人和壞人,最后有一個讓人安心的結(jié)局?!边@段莉拉說的話,或者說,埃萊娜·費蘭特借莉拉之口說的話,讓人得以窺見一部真正精彩的小說應(yīng)該是什么樣,并為之臣服?!洞笪餮笤驴氛f這部小說是“關(guān)于女性友誼和命運的意大利史詩”“我們第一次有了一個女性史詩作者”。我倒覺得,如果真心稱贊她的杰作,實在沒有必要加上“女性”二字,當(dāng)我們能心平氣和地說“我們又多了一位史詩作者”的時候,這可能才是埃萊娜·費蘭特寫這部小說想完成的事,而不是“我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斗爭。”至于是不是史詩,我沒有什么判斷,我沒有看過太多小說,也很少看篇幅如此宏大的長篇小說,我心滿意足地發(fā)現(xiàn),小說里關(guān)于成長,關(guān)于生活的描寫是細(xì)致的,是真實的,是讓人感同身受的。它通過冷峻又殘酷的視角,用刀一般精準(zhǔn)的語言向內(nèi)剖析:生活是重復(fù),是日復(fù)一日,是榮耀和雀躍,是屈辱和茍且,是每個人、每件事的合集,是你認(rèn)識與否、喜歡與否的所有世界的總和。埃萊娜·費蘭特將我們那些有時深埋在心底不見天日,有時又忍不住從口中溢出來的小心思抓住,讓它們落在紙面上,變成文字,寫成這樣的故事,讓寥寥數(shù)人得以瞧見,為之鼓掌或者沉默。我覺得,如果一部小說得以稱得上史詩的話,那它應(yīng)該就是這部小說的模樣。
? ? ? ?好了,我已經(jīng)說的太多了。我的腦子有點累,身體也是,說不出什么有力量的話。這部小說看到這里,也該告一段落了。也許日后重溫會有一些不同的感觸,若是再不用寫一些碎碎念的話,那肯定會是一種更夢幻更暢快的體驗。
? ? ? ?再見莉拉,再見埃萊娜。再見了,那不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