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史(全226講)

p1 1.1 先秦文學概論 1.24
這一節(jié)課老師主要就是講了周朝的禮制。周朝一系列的政治文化變革,這一切都要得益于周公旦。(談到周公我就會想起他和周武王兄弟情深,進而又聯(lián)想到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也是兄弟情深。)

首先、老師說周朝的禮主要體現(xiàn)在制度上,并且還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說明。比如我們的日常,升國旗啦,上課要起立說老師好呀,老師說到精彩之處要鼓掌表示贊賞啦,等等。小到鄉(xiāng)鄰飲酒,大到諸候朝見。不得不說這個禮樂制度真的滲透到了我們的血液里去了。

其次是與禮相輔相成的樂。禮以別異、樂以和同。確實音樂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老師的字太好看了,我的吃灰字帖是時候拿出來吹吹灰了。)
最后課堂尾聲老師總結(jié)文學特征





自己總結(jié)就是:還是得要去看作品才會有自己的見解認識。因為你看別人的總結(jié),始終不是自己的。
P2 1.2 原始歌謠與神話 1.24 12:04

老師說魯迅先生也贊同文學起源于勞動。
早期詩歌和宗教祭祀有關(guān),但內(nèi)容往往是表現(xiàn)生活。

但是很多情況下是在祭祀的場合去演唱這樣的詩歌。




早期的詩歌是集體創(chuàng)造。











(再次表白老師的字體)





總結(jié):這節(jié)課主要就是講了文學起源,文學與宗教的關(guān)系,以及神話的分類。
P3 1.3 《詩經(jīng)》的內(nèi)容(一)
這里的課不連貫吶,神話還沒有講完就直接《詩經(jīng)》了。
開頭20分鐘講了孔子刪詩說。
戰(zhàn)國時期詩經(jīng)的流傳主要靠儒家的傳授,保存。






總結(jié):主要就是講詩經(jīng),內(nèi)容都在PPT里了。
P3 1.3 《詩經(jīng)》的內(nèi)容(二)















總結(jié):果真是《詩經(jīng)》的內(nèi)容。
P3 1.3 《詩經(jīng)》的藝術(shù)成就 1.25

特點:非常質(zhì)樸。直抒胸臆,直接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女子出嫁的詩。










總結(jié):還是要去多讀作品才行。
P6 1.4 歷史散文的形成與《尚書》(一)






P7 1.5 《春秋》與《國語》
課有點不連貫,聽得有點迷糊



















P8 1.6 《左傳》內(nèi)容及寫作特點(一)1.26
《左傳》的思想特點









主要思想
一、維護周禮
二、提倡民本思想
第八節(jié) 《左傳》的寫作特點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文:有文采





(老師很厲害,有幸聽之,吾之幸也,還好不是在我畢業(yè)后聽的┭┮﹏┭┮)

一場大戰(zhàn)交代得有條不紊,語言精簡

P9 1.6 《左傳》內(nèi)容及寫作特點(二)













舟中之指,可掬
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題目:
《詩經(jīng)》
1.《詩經(jīng)》的二雅 和 宋詩 表現(xiàn)了周代人的什么思想?
2.《詩經(jīng)》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
《左傳》
1.《左傳》的戰(zhàn)爭描寫有什么特點?
2.《左傳》的外交辭令有什么特點?

哇,想不到內(nèi)容這么多?
P10 1.7 《戰(zhàn)國策》的內(nèi)容





蘇秦:最著名的縱橫家。




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說得行焉。

除了上述以外,《戰(zhàn)國策》還有其他時代進步的思想觀點。
如《趙策》里的《魯仲連義不帝秦》



彈幕有人說“老師這個觀點好厲害。以意逆志,不斷章取義?!?/p>

“以意逆志”是貶義?高中學的都忘記了。





這里怎么換老師了?過常寶教授
“孟子這里記載的主要是對話,游說諸侯。孟子個性較為強悍,自信心強,進而文章風格顯得比較硬。進于刻薄?!?/p>
老師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是個心理學大師,能把人逼到死角,然后在假裝把你救出來”
哈哈

ごめんなさい。先跳過這個老師了。
先秦文學第十一節(jié)

諸子散文: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各種著作,以說理為主。

春秋前,學術(shù)文化皆為官方文化,有專職的人員掌管。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私人學術(shù)和著作。禮崩樂壞后,出現(xiàn)了私人對史料的整理。比如孔子作《春秋》。而此時也是官方學術(shù)文化開始衰敗,開始向民間轉(zhuǎn)移。

春秋時期社會大變革
1.士的出現(xiàn)
2.學在官府到 學在民間
老子
“據(jù)記載,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當于圖書管理員。



老師說:“在秦始皇統(tǒng)一后幾乎沒有在出現(xiàn)過這樣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我記得高中歷史課老師有提到過魏晉南北朝時期,新文化運動 也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蔡元培校長“唯才是舉,兼容并包”


諸子散文特征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墩撜Z·八佾》
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彈幕很優(yōu)秀,會給我們補充知識點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p>



子曰: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我反思:仗著覺得自己高中歷史必修三學習過孔子老子等人,就覺得已經(jīng)知道了這部分可以略過……
但是其實他們的思想很重要,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
























黃生曰: “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guān)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p>
“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p>






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