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邁古樹茶
景邁山古茶園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北部,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悠久的千年古茶園群,以景邁村栽培祖始茶樹時間最早得名,茶樹生長在密林中的紅土(粘土)山包上,具有獨物的“景邁茶”風格而聞名于世。

相傳在很久以前,布朗族的祖先叭巖冷種植了第一棵茶樹,并制定了布朗族人嚴禁踩踏茶樹的族規(guī),后世布朗族人民為了紀念他,尊稱他為“茶祖”,并在景邁山上建房設祭,供奉這位茶祖。
景邁山古茶園是云南省境內目前發(fā)現(xiàn)的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古茶園,是茶葉原產地的活化石,對于研究茶葉種植歷史、茶文化及中原文化向西南地區(qū)的傳播有重大意義。
瀾滄縣是世界茶源文化發(fā)祥地,有著1700多年前的野生大茶樹、人工栽培的1400多年的茶樹及茶園和世界茶源文化博物館。是云南大葉種茶的中心產地,有著悠久的茶葉生產歷史和厚重的茶文化歷史。早在唐朝的《蠻書·七姓紀》中就有“茫天建慕僚、臘些莫、求立、給賴”等幾個部落系當時主要茶農的記載。
景邁山茶屬喬木大葉種,在普洱茶界,公認景邁茶香韻獨勝,茶湯香濃水甜,是小乘佛教圣地,有“普洱茶圣地”的美譽。喝過景邁山普洱茶的人都有共同的體會,就是只要一提起“景邁”,喉嚨就開始癢,口腔就有生津的跡象。

最早的時候,人們在景邁山古茶園附近放牛羊時,牛羊因誤食古茶樹而醉倒,人們嘗試采摘古茶樹鮮葉制作成茶飲后,滿口留香,喉清涼干甜,于是當?shù)厝司烷_始種植茶樹,并逐漸掌握了種茶和制茶的技術。
明隆慶四年(1571年),應緬王之請,勐海設攸樂同知,派官差到景邁征收賦稅。明萬歷三年(1575年),又派攸樂同知副職到勐海,籌備上京貢茶事宜。明萬歷四年(1576年),正式在勐海設“攸樂同知”,并把“勐海”定為“六大茶山”之一。
貢茶的采辦由勐海撫夷廳派一姓龍的土司到景邁負責辦理,到清朝末年,易貢納職為土司,又改為派納職地的頭人到景邁辦理貢茶事宜。頭人則指派地方上地好、茶好、價廉的村寨承當貢茶采辦任務。當時以布朗山鄉(xiāng)的章家村為主集中收購后經普洱運至京城。
貢茶的采辦方法:春暖花開時由村中好手集中采摘,精心挑選加工后運至緬寺集中于和尚念經三日三夜以示對神靈的敬意后封入竹筒由貢生送至“龍案”(納貢官員)啟封驗看認可后方能運至京城。

清朝末年動亂不堪,貢茶中道而止運至昆明按變賣當?shù)販守暪冫}的相同辦法由“鹽道”驗收上交官府便賞給費用。民國時期1940年前后成立西雙版納總佛寺辦的佛海茶廠每到交春之際派專人到景邁村集中收購加工然后經勐海運至佛海加工打包通過緬甸銷往香港等地。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6年在景邁山下辦學時發(fā)現(xiàn)古茶園1828畝于是稟報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視馬上派云南省茶葉專家郭維誠等一批專家到實地考察并上報中央政府后因故停批。1985年西雙版納州政府再次向云南省政府報告請求批準開發(fā)景邁山古茶園成立景邁山茶葉科學研究所1986年經省政府批準并撥款100萬元后正式成立該研究所。
—————— 七象茶業(yè),做原汁原味的云南茶,不辜負經典云南味!——————
七象?茶業(yè)起源于金庸《天龍八部》中,段譽遇見神仙姐姐的云南無量山,無量山為云嶺山系,東臨把邊江,西靠瀾滄江;七象的祖輩世代生活在無量山“雙江畔”,依托滇藏茶馬古道,以傳統(tǒng)種茶、采茶、制茶、運茶(馬幫漢子)、售茶的古法討生活;“無量山”族人自小就接觸茶、學茶、種茶、制茶、喝茶、經營茶;茶,深深的融入了“無量山”族人的血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七象?茶業(yè),專注于云南各大名山古樹普洱茶的,本土中高端茶飲品牌,堅持從源頭開始,深入各大茶產區(qū),走遍名山古寨,扎根茶山拜師求學,摸清茶性,吃透制茶技藝、經驗,用近9年的時間和云南茶“死磕”到底;“深耕原汁原味的云南茶,不辜負經典云南味”;致力為飲茶者打造更安全、更健康、更適飲、更有感、更有面、更方便、更美好的云南“本家”茶,勵志讓更多人愛上云南茶。
內容和圖片來源于:七象茶業(yè)↓↓私老喵說茶,享茶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