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玉葉飾件——南京博物院
金蟬玉葉飾件
https://www.njmuseum.com/zh/collectionDetails?id=2430
南京博物院
長5.3厘米 重4.65克

1954年出土于蘇州五峰山博士塢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14號墓。一只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棲憩在玉葉上。它側(cè)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似在奏鳴,透明的玉葉托著它。金蟬蟬翼左右各兩:外翼長1.7厘米,寬約0.8厘米,厚僅0.2毫米,表現(xiàn)了蟬翼輕而薄的特點,蟬足簡化為三對,一對前足翹起,一對后足微微抬起。整個蟬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經(jīng)鑒定,金蟬含金量很高,成色達到95%。玉葉則長5.2厘米、寬約3.2厘米,系用新疆和田所產(chǎn)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瑩潤澤、溫柔細膩。葉片打磨細薄呈凹弧狀,僅厚約0.2厘米,分為八瓣。有主脈一根,兩邊各有支脈四根,葉片正面的葉脈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葉脈相應(yīng)磋成凸棱,使葉片極具真實感,整片葉子的邊緣磋磨得圓潤光滑。
金蟬玉葉的制作技術(shù)十分復雜。金蟬采用了壓模鑄范、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工藝。玉葉汲取傳統(tǒng)的陽線、陰線、平凸等多種琢玉工藝,拋光細膩,薄胎圓潤,琢工精致,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境界。整個畫面構(gòu)思奇巧,動靜結(jié)合,妙趣橫生,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金蟬玉葉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頭部,同時出土的還有銀笄二件、金銀嵌寶玉插花四件,證明這件物品是貴族女子頭上的發(fā)簪。蟬又稱“知了”,“知”諧音“枝”,“金蟬玉葉”也就為“金枝玉葉”。 中國古代對女子的最高贊美莫過于“金枝玉葉”。而金蟬奏鳴,玉葉振動,正是金聲玉振的藝術(shù)再現(xiàn)。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這件金蟬玉葉,可謂是15世紀下半葉明代中期的杰作,同時也是目前國內(nèi)出土的唯一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