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版《黑鏡》沒上熱搜,也太奇幻了
妮可·基德曼參演的新劇《咆哮》悄無聲息地撲了,甚至連一點兒水花也沒濺起。劇完播了一個多月,劇評還是春天時留下來的寥寥幾條。

說是擁有“黑鏡”氣質的女性劇,于是最近拿來下了兩天飯。港真,設定蠻好玩的。八個故事,八個女人——有著不同荒誕經(jīng)歷的“不常規(guī)”女人。
光聽名字就很奇幻:消失的女人、吃照片的女人、擺在架子上的女人、身上有咬痕的女人、被鴨子喂食的女人、退回丈夫的女人、偵破自己遇害之謎的女人、愛馬的女孩。








最愛看女人故事,這次也毫無意外被擊中。
雖然篇章都有些怪奇,但毫不夸張地說,“她們”就是現(xiàn)實生活里女人們的縮影。豆瓣上有挺一致的豆友指南——雖然這幾個女人魔幻又驚奇,可也讓人出離共鳴。

第三集的阿米莉婭,容貌焦慮女孩兒們可是太懂了。
阿米莉婭的母親從小喜歡幫她打扮,讓她穿精致的小禮服,扎可愛的公主頭,幫她化小大人般細膩的妝,帶她游走各種各樣的選美比賽。

母親最愛對她說的話是:如果必須在聰明與美貌中選一樣,我永遠都為你選擇美貌。
多辛辣的諷刺。
美麗的外在確實給了阿米莉婭不少機會,長大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模特,后來因為美貌嫁入了豪門。

不可否認,“美麗”有時真能派上用場。
可我堅決反對:“漂亮”變成女人們對自我存在的唯一感受,變成“花瓶”至上的可惡幫手。這也是《咆哮》整套荒誕戲劇的意味:每個故事都想挑明一則現(xiàn)代寓言。
當你以為阿米莉婭吃到了美貌的紅利時,她卻在故事結尾,變成了一個只能坐在展架上的女人——婚姻里,被丈夫供養(yǎng)在架子上的私人收藏;事業(yè)上,不會令人駐足太久的大眾展品。

諸如此類的戲謔故事還有7個,每個女人都映射著不同的、真實的、具體的女性困境。
比如處理不好母女關系,但仍舊會通過吃照片,來記憶親情中愛和溫暖的女人;

比如生完孩子立馬回到工作崗位,卻因為母職內疚催生了滿身咬痕的女人;

比如露營時遇害,被人換上兔女郎服裝之后,被前來探案的警察一番“蕩婦羞辱”的女人,等等等等。

諷刺的是,無論里邊的劇情多么離地,你都能找到現(xiàn)實的回聲,就在大大小小的新聞和八卦中,乃至,就在我們自個兒的生活中。
說實話,現(xiàn)在影視里邊的故事,總是彎彎繞繞的,值得說的課題也總是顧慮太多。
可我們需要這些直截了當?shù)墓适?,盡管它們并沒有那么“常規(guī)”,但興許,這就是最大倍數(shù)的顯微鏡,最大分貝數(shù)的吶喊與咆哮。

《咆哮》當然也有短板。用每集時長30分鐘的劇,來聊嚴肅的女性困境,就有并不愿意買單的觀眾。
豆瓣上的大部分影評都有同一個意思:《咆哮》雖然形式新穎,但話題總是戛然而止,就像汽水吧咂著喝,馬力不夠。
確實有同感。好幾集看完都覺得不夠過癮、沒被沁透。但覺得不算致命傷。畢竟,用一部女性劇就想徑直解答現(xiàn)實的困境,太偉大也太天真了。
而《咆哮》,至少是給了觀眾動腦機會的。所有的“不常規(guī)”故事、“不常規(guī)”女人,都只是在當代人力求夠短、夠快、夠跳躍的故事審美下,找了個興許還能跟觀眾溝通的方式。
希望人們把荒唐當作提醒,用思考應對諷刺。

我挺喜歡《咆哮》“不常規(guī)”的手法的,至少讓一些容易被擦拭的平凡女人,進入了大眾視野。
比如第五集里,和鴨子談起了戀愛的大齡未婚女青年艾莉莎。和她相似的戀愛困境,新聞里就能常聽到:被伴侶PUA而放棄生命的女孩、被家暴而難以發(fā)聲的女孩、被剝奪了個人空間的女孩......
艾莉莎是她們中,普遍的其中一員。

和鴨子戀愛前,艾莉莎是個還算輕快的人。
雖然沒有非常明確的生活目標,但正在備考醫(yī)學,每天有空便騎著腳踏車去公園吃午餐。
雖然戀愛時常潦草收場,但等一個“像樣的”的伴侶這件事,她還算有耐心。
只是,艾莉莎大概也沒料想到,她的“像樣的”的伴侶,會是一只講話幽默、能猜透她的綠頭公鴨。

和鴨子戀愛,的確有點魔幻了,但可能這就是《咆哮》想要創(chuàng)造的超現(xiàn)實抵抗藝術。說到底,這故事里的每一拍,和的都是現(xiàn)實的節(jié)奏。
他們的情侶模式和普通情侶沒什么兩樣,一起看電視、一起吃飯,艾莉莎還為鴨子改造了小院,讓它變得更有公園的氛圍,甚至想在院子里為它打造專屬泳池......
而好景不長,交往了一段時間后,鴨子終于扯下了談吐幽默、耐心的美好面具,開始打壓艾莉莎的自我存在感,因為小事大發(fā)雷霆,不希望艾莉莎有除了它以外的生活......

這幾年的鬼畜新聞里,PUA可是個大熟客了。前兩年還成了年度熱詞,是魔幻年代下,十分真實又作怪的社會奇象。而受害一方,往往是社會期待更弱勢一些的女性。
跟鴨子談戀愛這種操作雖然“不常規(guī)”,但其實是把女孩兒們戀愛時可能的境遇,奇妙又活泛地攤開來講了。
只是沒想到,把生活塞進這么辛辣的框架里,竟然依舊成立。

這也是《咆哮》“不常規(guī)”的力量之一:比起趣味,警醒更多。
說真的,比起很多打著“女性劇”的幌子消費觀眾的劇,《咆哮》算很有誠意了。
一點辛辣寓言、一點荒誕腦洞,還有幾個很敢、很跳脫、很“不常規(guī)”的女性角色,故事雖然可以講得更精彩,但也算可以欣慰,至少沒讓女性故事,倒退成只愛吹粉紅泡泡的肥皂童話。

這可能也是全員女性創(chuàng)作者的好處,她們真心實意地想講點好故事。
這次參演了《咆哮》的“澳洲花蝴蝶”——妮可·基德曼,這幾年就一直致力于參與“女性劇”制作,這回也參與了制片。
據(jù)說,“被鴨子喂食的女人”在改編之初,編劇就曾經(jīng)因為擔心設定的爭議,猶豫過想放棄。是妮可·基德曼強力要求保留:“如果我們不做這個故事,我不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鲞@部劇?!?/p>

她喜歡擁有現(xiàn)實意義、值得被講述的故事。
所以,才會在前幾年現(xiàn)象級好評的《大小謊言》里,扮演陷入家暴深淵,卻一度因為愛而不舍得逃離的復雜女人。

也才會在時隔多年之后,為了講述女科學家羅莎琳·富蘭克林一生,重返分身乏術的舞臺劇。
“我想扮演這個角色,即使不能糾正某些事情,但至少讓她被世人所知曉,而不僅僅是在科學界。”
妮可·基德曼在角色與角色之外做的事,也是一種“不常規(guī)”的女性力量。

還是想多看看這些打破常規(guī)的劇、打破常規(guī)的角色、打破常規(guī)的人。
哪怕好評不多,哪怕沒被拱上熱搜,但依然是套路和臉譜化的資本市場下,在觀眾席上的我們,特別需要的新鮮驚喜。
作者:F小姐
新周刊版權所有,未經(jīng)允許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