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難 第七節(jié) 逆行的勇士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并非嚴謹?shù)臍v史學(xué)術(shù)研究,僅供參考;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錦帆游俠
隨著劉淵遷都左國城, 越來越多的胡人和逃離戰(zhàn)亂的漢人都前來投奔,考慮到自己的理想是效仿劉邦建立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政權(quán),劉淵在建立漢國后,給自己上了漢王的尊號,并將自己的妻子呼延氏立為了王后。
漢國仿照漢代的官制建立了一套官僚機構(gòu),為首的是右賢王劉宣,他擔(dān)任著丞相的職務(wù);太尉的職務(wù)則由同為宗室的左于陸王劉宏擔(dān)任,御史大夫一職交給了劉淵的老師崔游,漢族的大儒范隆、朱紀和崔懿之分別擔(dān)任大鴻臚、太常和上常的官職。
這些高層包含了漢化很深,智謀出眾的匈奴貴族,例如劉宣、劉宏等人,也包含了漢人中的著名學(xué)士,例如崔游、范隆、朱紀、崔懿之等人。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匈奴后部人陳元達和劉淵的族子劉曜。
陳元達出身貧寒,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他的志向。他從小一邊種地,一邊讀書,成長起來后也頗有些才華。只是陳元達一心讀書,很少與外界交流,也就談不上取得什么成就,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陳元達四十歲。
早在劉淵就任左賢王的時候,就聽說了陳元達的才能,打算征召他出仕,但陳元達沒有答應(yīng)。這時候,劉淵已經(jīng)成為了漢王,有人好奇去問陳元達:“從前劉公地位不高的時候召你前去出仕,你卻看不上他,如今劉公已經(jīng)是漢王了,你現(xiàn)在是什么感受?害怕嗎?”
陳元達十分淡定,微微一笑:“這是什么話?劉公資度卓著,有包容宇宙之志,我早就已經(jīng)看出來了。當(dāng)初我之所以不去,只是他的時運未到罷了,難不成要在他無所事事的時候整天在他身邊嘮嘮叨叨的?劉公是懂我的人,不信你看著吧,我料不出兩三日,他召我的書信必到。”
果然,當(dāng)天晚上,劉淵便派人來請陳元達出任黃門郎,給自己當(dāng)高級秘書,出謀劃策。大家不禁驚嘆道:“您也太神了吧!”等陳元達來到劉淵帳中,劉淵便一通埋怨:“你要是早點來,怎么會只當(dāng)一個黃門郎?”
陳元達倒是很看得開:“我認為每個人應(yīng)當(dāng)在適合他才能的位置上,才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如果任用的人超過了他的才能,就本末倒置了。我如果早點來,恐怕大王就得封我做個九卿、納言之類的官,這些都不是我所應(yīng)該在的位置,我豈能承擔(dān)的起?所以我一直等待時機,等到我應(yīng)該在的位置到了,自然也就會來,這樣大王免去了過分封賞我的謗言,我則免去了大家的嫉妒,不是都很好嗎?”劉淵非常高興,陳元達的這番話,體現(xiàn)了他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智者,他可以放心讓陳元達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了。而從陳元達之后的表現(xiàn)看,他無愧于劉淵的信任,作為臣子,他勇于進諫,而退朝之后也不跟人議論朝政,就算是他的子孫也不了解分毫。
相對于文才練達的陳元達,劉曜則是一個非常勇猛的武將。
他是劉淵的族子,從小就成了孤兒,是劉淵把他養(yǎng)大的。八歲的時候,劉曜跟隨劉淵出外打獵,突然遇到大雨,大家便在大樹下避雨,此時一個驚雷打來,大家全都嚇得趴了下來,只有劉曜神色自若,跟沒事人一樣。劉淵不禁暗暗贊嘆:“這個孩子,是我家的千里駒,我兄弟后繼有人了!”
成長起來的劉曜確實沒有辜負劉淵的眼光,他武藝十分了得,箭法力大而精準(zhǔn),能夠射穿鐵片,被稱為“神射”。可怕的是,他不單單武藝高強,在文化方面也頗有所得。他博覽群書,寫的一筆好隸書,又尤其喜歡讀兵書,能夠默默背誦下來其中內(nèi)容,因此他常常以樂毅、蕭何、曹參自比,大家都不以為然,只有劉淵的兒子劉聰表示:“永明(劉曜的字)是劉秀、曹操那樣的人物,樂毅、蕭何、曹參又何足道哉?”
劉曜性格孤傲,不怎么合群,這給他蒙上了一片神秘的色彩,《晉書》中更是在他的傳記中記載了一個神話故事。
二十歲那年,劉曜在洛陽犯下重案,便逃亡到了朝鮮,碰上天下大赦才重新回到中原。他自覺自己與眾不同,恐怕不被容于世上,便在管涔山(今山西省寧武縣東寨鎮(zhèn))隱居,整天彈琴和讀書。一天晚上,劉曜正在山中閑居,突然兩個童子上前說道:“管涔王讓我等拜見趙國皇帝,獻上寶劍一口?!彪S后留下寶劍便消失了。劉曜在燭光下看那寶劍,身長二尺,光澤異常,劍鞘用赤玉所裝飾,背上還有“神劍御,除眾毒”六個字。劉曜于是將這把劍佩在身上,還發(fā)現(xiàn)劍可以隨著四季的溫度氣候而改變顏色。
這當(dāng)然是神話傳說,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劉曜在大家的眼中頗有些世外高人的樣子。
以陳元達、劉曜為代表的人才相繼在劉淵手下效力,劉淵的勢力也因此在河?xùn)|一帶不斷壯大,讓西晉朝廷感受到了威脅。
但此時朝廷還陷于八王之亂之中無暇應(yīng)對,只有時任并州刺史兼都督的東贏公司馬騰采取了行動。
司馬騰首先派出了聶玄前去對付劉淵,雙方在大陵展開了交戰(zhàn),聶玄大敗而歸。劉淵趁機派遣劉曜攻占太原,并進一步拿下了泫氏、屯留、長子、中都等地。
然而就在此時,卻發(fā)生了一件讓劉淵十分憤怒的事情:之前為了擴大戰(zhàn)果,他讓出自匈奴四大姓喬姓,屠各種出身的冠軍將軍喬晞攻占西河郡,取下了介休。介休令賈渾不肯投降,被喬晞殺掉,而后喬晞看賈渾的妻子頗有姿色,準(zhǔn)備強占了她。
賈渾的妻子寧死不從,一邊哭一邊痛罵喬晞:“屠各種的奴才!哪有殺了人家的丈夫還要對他的妻子無禮的人,你有良心嗎?趕緊殺了我!”喬晞大怒之下便殺了她。得知消息的劉淵勃然大怒,派出使者召回喬晞,將他官降四級,將賈渾的尸體收斂后埋葬。
初起兵的劉淵對胡漢關(guān)系還是十分重視的,他十分明白,要完成一統(tǒng)天下的夢想,就必須取得漢人地主們的支持,那么這種損害胡漢關(guān)系的事情就必須從嚴處理。

兩個月后,司馬騰又派司馬瑜、周良、石鮮等人前去離石進攻劉淵,劉淵則派出虎牙將軍劉欽等人前去迎擊,雙方交戰(zhàn)四次,晉軍大敗而歸。

不得已之下,司馬騰打出了一張王牌,向拓跋部提出了支援的請求。
畢竟之前司馬騰沒少和拓跋部打好關(guān)系,招攬異族軍隊來討伐異族也是漢代以來的老做法了,加上此時拓跋中部的首領(lǐng)拓跋猗迤在完成西征之后,也將重點放在了中原地區(qū),司馬騰的請求正合雙方的心意。
拓跋猗迤與拓跋猗盧發(fā)動了十余萬部眾南下,東部的拓跋祿官也派出了支援,鮮卑騎兵和匈奴兵在西河、上黨展開了交戰(zhàn),鮮卑兵獲得了大勝。

而后由依附拓跋部的漢人謀士衛(wèi)操牽線,拓跋猗迤在晉陽城附近的汾河以東與司馬騰會盟,與晉王朝達成了友好合作關(guān)系。這也代表著拓跋部第一次正式跨出塞北,加入了中原地區(qū)的軍事角逐。
第二年,劉淵再次攻打司馬騰,而司馬騰也再一次向盟友拓跋猗迤求援。在衛(wèi)操的建議下,拓跋猗迤帶著幾千騎兵前去救援,斬殺了劉淵的部將綦毋(qíwú,復(fù)姓)豚,逼迫劉淵向蒲子撤退。
并州本來就窮,劉淵的戰(zhàn)事進展又十分不順,離石城因而爆發(fā)了饑荒,不得已之下,劉淵只得率領(lǐng)百官前往較為富裕的黎亭就食,留下部分守軍堅守離石,以躲避拓跋部的鋒芒。

靠著這次的功勞,拓跋猗迤被封為大單于,被賜予金印紫綬,正式得到了朝廷對他地位的承認。
順便一提,衛(wèi)操原來是衛(wèi)瓘的牙門將,也是衛(wèi)瓘的宗親。在衛(wèi)瓘卷入八王之亂,身死族滅之后,衛(wèi)操和侄子衛(wèi)雄便開始考慮自己的前途。
之前衛(wèi)操就經(jīng)常作為使節(jié)出使拓跋部,正好拓跋猗迤也正在招納人才,加上這一層關(guān)系,衛(wèi)操便前去投奔了拓跋猗迤,得到了拓跋猗迤的重用,不少漢人也出于躲避戰(zhàn)亂的目的,跟隨衛(wèi)操去往漠北生活。
衛(wèi)操本身文學(xué)水平就比較高,他的投奔給拓跋部帶去了不少漢文化的熏陶,連帶讓拓跋部和西晉朝廷之間的交往逼格也提高了不少
而就在拓跋部出兵不久前,段部的鮮卑騎兵在幽州都督王浚的指使下攻克了鄴城,在城中展開了大肆劫掠,這意味著東部鮮卑在拓跋部之前也介入了中原地區(qū)的政爭之中。而他們只是第一批加入的部落,之后還會有越來越多的部落參與其中。
戰(zhàn)火帶來的饑荒傷害的不僅僅是匈奴的部眾,并州都督司馬騰的日子也十分不好過:他一方面要抵抗劉淵的劫掠,另一方面,饑荒帶來的是軍糧不濟,士氣低落,這讓他感到自己已經(jīng)無法在并州立足了。司馬騰只得帶著屬下和一萬余百姓前往冀州就食,這只流民武裝集團一路上吸收了更多的難民,進一步壯大,形成了被稱為“乞活軍”的難民集團。
雖然是“乞活軍”, 但這支難民集團尋找糧食的時候,顯然不會挨家挨戶敲門一邊喊著“老鄉(xiāng)行行好吧給點吃的”,一邊舉起要飯的碗,他們尋找糧食最有力的工具,顯然是手中的武器和刀尖上的鮮血。
隨著戰(zhàn)火的擴大和人口的進一步遷出,并州已經(jīng)只剩下不到兩萬戶的人口了。雖然隨著司馬越的勝出,八王之亂已經(jīng)暫告一段落,但此時中原大地上到處都是流民們的起義,讓晉王朝焦頭爛額,騰不出手來對付劉淵,劉淵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
但也正是在此時,劉淵迎來了一位新的對手。
劉淵一直以漢朝皇帝的后人身份自詡,但他的新對手,卻是實打?qū)嵉幕实酆笠幔核侵猩骄竿鮿俚暮笕?,也即新任的并州刺史劉琨?/p>
劉琨的主要職責(zé)是抗擊劉淵,安定并州,拱衛(wèi)邊境。然而此時并州大部分已經(jīng)成為劉淵的地盤,而調(diào)撥給劉琨的人手,僅僅只有一千多人。
就劉琨的前半生而言,盡管他有著“聞雞起舞”的佳話,但在八王之亂期間,他一直在各個宗王之間進行著鉆營活動,為自己謀求著榮華富貴,人生中實在談不上亮點。就任并州刺史,雖然是他仕途上的一次突破,但前路仍然困難重重。
然而,在奔赴晉陽的路上,劉琨震驚了。
和之前在洛陽錦衣玉食,醉生夢死的生活不同,這里四目望去,看不到一片人煙。麋鹿和猿猴已經(jīng)許久不見人的樣子,看見劉琨一行的前來也不害怕,大搖大擺地在他身邊經(jīng)過。路邊時不時竄出的野狗吞噬著饑民瘦骨嶙峋的尸體,僅存的百姓們被迫成為盜賊,他們四處攔路搶劫,只為了能夠奪得些許糧米,暫時填充一下饑腸轆轆的肚子,而那些搶劫的力氣都沒有了的百姓,便將自己的孩子和他人交換,以求一時的飽腹之感。
這一路上連劉琨自己都斷了糧,被迫去挖野菜,強迫著自己咽下。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彪m然在八王之亂中,劉琨也沒少看見百姓們的慘狀,但畢竟那是內(nèi)部矛盾,而此時這滿目瘡痍的國土和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百姓,劉琨認為是因為異族的凌辱所造成的(實際上,百姓們的苦難主要是由晉王朝對各族人民的剝削和壓迫所導(dǎo)致的,劉淵此時的地盤不大,并不能涵蓋到洛陽到晉陽沿途上的百姓們。但作為士大夫的一員,劉琨顯然是不能意識到,也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的,這是劉琨的歷史局限性所決定的,不能怪劉琨的眼光不足)。在極其重視“華夷之辨”的劉琨看來,之前他的所作所為是如此令人不齒,參與的政爭讓河山變得如此凋敝。而如今的機會,正是國家和百姓需要他站出來,證明自己志向的時候了。
到達高平附近的丹水山后,心緒難平的劉琨寫下了《扶風(fēng)歌》,將自己沿途的所見所聞化作悲憤的語言傾瀉在筆下。
《扶風(fēng)歌》的全文如下:
朝發(fā)廣莫門,暮宿丹水山。
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
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
據(jù)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系馬長松下,發(fā)鞍高岳頭。
烈烈悲風(fēng)起,泠泠澗水流。
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
浮云為我結(jié),歸鳥為我旋。
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
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cè)。
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
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窮。
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
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詩中可謂字字血淚,讓千年后的我們也不禁為之神傷。
輾轉(zhuǎn)征戰(zhàn)后,劉琨在上黨募集了五百名士兵,隨即到達了長治附近的壺關(guān)。劉琨在這里給朝廷上了一封奏折,他將沿途看到的凄慘景象向朝廷奏報,希望朝廷加強對并州的重視,撥付糧米以賑濟百姓。
這時候的劉琨,已經(jīng)不再是“金谷二十四友”中那位紙醉金迷的公子哥,也不再是朝廷政爭中蠅營狗茍的鉆營小人,他體內(nèi)仿佛燃起了一股熱血,抱著赴死的心態(tài)擔(dān)負起了為國為民的重任。
一位英雄就此覺醒了。
這一年的十二月,劉琨帶著這千余人經(jīng)過一路征戰(zhàn),終于來到了殘破不堪的晉陽。在和平的時代,晉陽是一座人口眾多,繁榮興盛的城市。而此時,經(jīng)過戰(zhàn)火的摧殘,映入劉琨眼簾的,是一座雜草叢生、荊棘遍地的廢墟,吃飽的豺狼虎豹明目張膽地在大街上行走,而它們的身邊是一具具遍布蠅蛆的白骨,僅存的饑民個個骨瘦如柴,躲在廢墟和草叢里殘活。
劉琨立即招攬四周的流民,修繕城池,恢復(fù)各個衙門的功能。一旦遇到盜賊來襲,便以城門為戰(zhàn)場,百姓們一邊舉起盾牌作戰(zhàn),一邊從事農(nóng)耕,生產(chǎn)迅速得到了恢復(fù)。劉琨進一步安撫百姓,收攬人心,他對劉淵屬下不同部落的雜胡進行離間和招攬,又得到了一萬多的人口。
在劉琨的努力下,晉陽迅速被打造成了一座堅固的堡壘,讓劉淵無法進一步向并州北部擴張。而劉淵也只能暫時遷徙到蒲子避開劉琨的鋒芒。就任并州刺史不到一年的時間,流亡到其他地方的人紛紛回到并州,村落之間又慢慢恢復(fù)了雞犬之聲,包括劉琨的父親劉蕃在內(nèi)的許多人士也紛紛前往并州投奔劉琨,讓劉琨的勢力進一步得到了擴大。

結(jié)合目前的形勢,漢國的侍中劉殷和王育建議仿照劉邦,實行先西后東的戰(zhàn)略,避免與劉琨纏斗,先向西占領(lǐng)長安,再以關(guān)中之眾調(diào)頭東進,席卷洛陽,打通兩京,進而占領(lǐng)北方全境。如此一來,消滅被孤立在并州北部的劉琨也就不在話下了。
劉淵十分滿意這一戰(zhàn)略規(guī)劃,而就在他摩拳擦掌實行這一戰(zhàn)略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在他背后的劉琨始終是他的心腹大患。他陷入了一場悖論之中:如果不能解決劉琨,就無法施行解決劉琨的戰(zhàn)略,而要解決劉琨,就必須施行南下兩京的規(guī)劃。
這時候,有一個人的到來,讓劉淵的局勢又起了新的變化。
他的名字叫石勒,是羯族人。
那就讓我們再去探尋石勒的故事吧。

參考資料
[1]房玄齡(唐)等·《晉書》
[2]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
[3]崔鴻(北魏)·《十六國春秋》
[4]司馬光(宋)·《資治通鑒》
[5]魏收(北齊)·《魏書》
[6]張金龍·《北魏政治史》
[7]周偉洲·《漢趙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