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志05】末世孤臣的矛盾人生——荀彧

我看大家對于荀彧是否是忠于漢室討論的比較激烈,我說一下我的視頻觀點推論的理由:
1.???他忠于自己家族的觀點,我并不同意,因為荀彧當官之后并沒有大力提拔自己的族人,相反在史書上還留下了阻止家族人謀私的例子,他所推舉的人都是因為才能而不是因為家族親疏關系;代理尚書令始終未扶正,曹操堅持給他扶正的情況下他推阻了十幾次;對于封賞更是屢次推阻,推阻不掉的分給族人朋友;從他的作為上是一個不愛名利(官位)和錢財?shù)娜?,這種人一定有更高的理想。至于說荀彧這么做是為了低調不讓曹操起疑也沒有理由,曹操嫁女兒明顯是拉攏,作為曹操崛起的最大功臣和潁川人才的代表,曹操對荀彧都是拉攏的,從封賞上能看出,曹操幾乎是求著荀彧要的。
2.???關于荀彧之死《后漢書》《魏氏春秋》的說法都是空盒,《資治通鑒》是“飲藥卒”,而《三國志》則是語焉不詳?shù)摹耙詰n薨”,后面更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依照陳壽的位置來看,很有可能是為尊者諱的說法。結合郭嘉死,曹操“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而最大的功臣荀彧死,卻沒有任何表示,只有冰冷的“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大概率荀彧的死屬于非正常死亡,所以我選擇了空盒的說法。
3.???關于“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說法是毛玠提的(參考《三國志·魏書·毛玠傳》),荀彧從來沒提過,荀彧提的只是奉迎天子。原文如下:“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jié),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后雖慮之,無及?!?/p>
4.???至于董貴妃被殺,荀彧沒有什么表示,這能有什么表示呢?“衣帶詔”密謀殺曹操,他們能殺曹操,曹操不能殺他們?以曹操的性格這時候勸火上澆油,反而有可能擴大殺戮范圍,你真讓曹操殺天子,他必然也不敢背這樣的罵名,只要天子沒事兒,曹操殺了參與密謀的董貴妃和董承,荀彧也不需要有表示。
5.???至于荀彧為什么不殺曹操,這個問題有些天真,他拿什么殺曹操?作為亂世梟雄(還多疑),如果僅憑幾個刺客就能把曹操殺了,那曹操也白混了。兵權都在曹操手里,荀彧一個文臣能推翻曹操純屬天方夜譚。以荀彧的智力和權謀水平,是不會干這種明知結果會失敗的事兒,干了他就不是荀彧了。
6.???由于荀彧的歷史記述中的有關鍵的五年缺失,我個人推理這五年中荀彧大概率跟曹操有過一些交鋒,比如委婉的勸諫,兩個人的裂痕逐漸出現(xiàn),曹操也在后來推出了“求賢令”(信任危機),直到“進魏公”事件徹底撕破。
7.???我視頻已經說過了空盒意思的猜想是某種表態(tài),就不再贅述了。
8.???至于荀彧能不能看出曹操的野心,以荀彧對曹操的了解,肯定看的出,但曹操也不是一開始就這么大野心,而是一步一步被推到了后來的位置,青年時期曹操也是個有理想的人,其表現(xiàn)是稱得上忠于漢室的。所以我個人推論缺失記述的那五年,兩人可能有過一些交鋒的。所以我在最后評論人物的時候才說他是個矛盾的人,他可以接受曹操獨攬大權(哪個朝代沒有權臣),而且曹操確實有爭天下和治理國家的能力;但不能接受曹操僭越皇權,稱“公”在荀彧來看是不能突破的底線。至于投劉備,腦洞過大:漢獻帝這正統(tǒng)繼承人活著呢啊,荀彧眼里肯定不會把其他人當正統(tǒng)看。所以我在定場詩里用了“忠義孤臣”四個字,忠于漢室,義與曹操(沒有曹操,荀彧也難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他無力阻止,最終自殺保節(jié)。
9.???至于早期為什么不跟著劉備混,咱劉皇叔早期混的那個慘樣兒,荀彧知不知道天下有這號人都難說。后來天子已經在許縣建都,其實從荀彧的視角來看,不聽從號令的恐怕都已經被打上“亂臣賊子”的標簽了吧。
以上推論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呢,以您為準,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的有趣之處也在于此,再次感謝各位的支持,希望大家理性討論,不要過于激動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