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遠勝朱允炆,朱元璋不傳位朱棣,終釀靖難之役!
朱元璋雖出身低微,卻是個非常有想法的人,尤其是作了皇帝之后,他更是“對自己的國家,對皇位的傳承”,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堅定的主張。面對早在自己稱吳王時就確立的繼承人長子朱標,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的狀況,朱元璋很痛心,倍受打擊,不得不重新考量新的皇位繼承人。

其實,當時朱元璋面臨的選擇還是比較多的,首先就是頗具軍事才能的四子朱棣,其次還有另外十多個兒子也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最后就是朱元璋孫子輩的人選,即長子朱標的兒子嫡長孫朱允炆。朱元璋在數(shù)十年的奮斗中,養(yǎng)成了處事非常理性、非常自信的個性,所以經過一番權衡利弊之后,拿定了“傳位于嫡長子一脈”的主意,做出了讓皇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的決定。

今天來看,身處封建體制內的朱元璋不管他如何有思想,有主意,也逃不出封建體制的束縛,這樣就可以理解朱元璋放著能力和年紀都更占優(yōu)勢的四兒子朱棣不用,而執(zhí)意將皇位傳給年輕仁弱的長孫朱允炆的原因了。朱元璋這樣做的初衷是想利用自己開國皇帝的特殊身份,為朱家后世樹立一個皇位傳承的榜樣,即“立長不立幼”,并希望通過這樣的做法杜絕后世子孫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發(fā)生自相殘殺事件。所以,他堅定地放棄了“立賢立能”的原則,放棄了朱棣。

其實,就是太子朱標在世的時候,朱元璋對朱標溫和缺乏勇武的個性也不太滿意,但為了明王朝的長遠利益,他從沒動過換太子的念頭。所以,任憑朱棣再怎么表現(xiàn),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動搖老爹朱元璋為后世皇位傳承制度打樣的長遠打算。所以,朱棣要當皇帝是得不到老爹朱元璋支持的,這只能怪他老爹太有主意,想的太長遠了。

不過現(xiàn)在看來,朱元璋雖然很努力地想讓明帝國沿著他設想的方向前進,搞了“廢丞相、嫡子傳位、太監(jiān)不得干政”等許多重大政策,但后來明帝國的發(fā)展軌跡卻基本否定或變相否定了他定的規(guī)矩。他規(guī)定明朝不設丞相,到后期卻出了多位權臣;他確定了傳位嫡長子的制度,卻連一輩都沒傳完,就被兒子朱棣肆意破壞;他欽命立下“太監(jiān)不得干政”的鐵牌,卻只過了數(shù)十年就被太監(jiān)王振扔到了爪哇國,其后明朝出現(xiàn)了一個更比一個強的亂政大太監(jiān)。

朱元璋選擇長孫朱允炆作繼承人,并為其砍掉所有潛在的荊棘和刺兒頭,但他千算萬算卻算丟了“權力超越親情”的鐵律。他認為最威脅朱家江山的是外姓有實力的能臣,所以他大開殺戒,用屠刀砍掉了幾乎所有開國名將,卻沒想到當朱允炆被叔叔朱棣吊打的時候,滿朝文武,除了一些七嘴八舌的文人,就是一些沒有真實本領的窩囊廢武將,最終,朱允炆只能被朱棣吊打,并丟命。但朱元璋還是挺高明的,他死后明帝國的局面雖沒有按照他的設想向前發(fā)展,但皇權卻仍然在朱家后世子孫手中傳承,這可能是老朱致死也不后悔殺功臣的根本原因吧!

朱元璋選擇選擇長孫朱允炆接班兒,還有一種考慮,就是他當時可能認為自己能活得更長久。那樣,他多挨一年,朱允炆繼位后就多一份資本。試想,如果朱元璋再多活5年到10年,那時,朱允炆也許就不怕叔叔朱棣來攻打了。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朱元璋選擇皇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出于多種考慮的,但最主要的還是他要為后世子孫打樣兒,為穩(wěn)固朱家對明帝國的統(tǒng)治做出表率,所以,他放棄了能力更強的燕王朱棣而選擇了仁弱的長孫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