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格林納達戰(zhàn)爭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159號:格林納達1983-Grenada 1983。原作者Lee E Russell和Albert Mendez,繪圖 Paul Hannon。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1:三角洲部隊,特種行動司令部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伊朗人質危機讓美國突然堅定了獲得反恐能力的決心。特種的聯(lián)合勤務特遣部隊就是組織起來完成這一任務的。雖然是美國特種行動司令部的著名組成部分,但這支部隊的資料卻非常稀缺,很少有與他們有關的實物、文字資料和事跡透露出來,甚至他們的準確名稱也是保密的。這支部隊在已知的不同軍事行動中都有不同的代號,而新聞界通常稱他們?yōu)椤叭侵薏筷牎?。另一條理論則是這支部隊實際上并非常設,其名稱則是布拉格堡的第1特種部隊的“特種特遣隊”。無論是哪一條理論,這支部隊確實出現(xiàn)在了格林納達。據(jù)推測他們在個人裝備和武器的使用方面選擇性非常廣。這名軍人穿了簡單的沒有徽章的草綠色叢林工作服以及制式叢林靴。身上的負重包括STABO式背帶和LC-2式手槍帶。背帶上附著一把Gerber Mk II匕首和一個空軍用閃光燈。在腰帶固定著兩只標準水壺,而2夸脫裝餐盒袋則在他的背后,那里面放著軍糧配給和求生包等物。此外,他還擁有一把陸軍標準用手電筒。他的武器是折疊槍托帶改良版Sionics式消音器的9毫米口徑烏茲沖鋒槍。腰帶上的彈藥包里放著16支32發(fā)裝烏茲沖鋒槍彈夾。
A2:美國陸軍游騎兵,第2/75游騎兵營
美國游騎兵的出現(xiàn)要追溯到18世紀的法國和印第安的戰(zhàn)爭。二戰(zhàn)期間恢復的6支游騎兵營以英國的突擊隊模式組建。二戰(zhàn)后解散的游騎兵們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短暫地以獨立連的編制再次出現(xiàn),戰(zhàn)后就再次被解散。從那以后,游騎兵的頭銜就只授予那些在佐治亞州本寧堡的陸軍游騎兵學校畢業(yè)的軍人。這所學校教授高強度環(huán)境下的登山和野戰(zhàn)技藝,畢業(yè)生可以得到卷軸式的黑色或黃色臂章銘條。越戰(zhàn)期間在越南的長程偵察部隊全部直接來自第75步兵團的游騎兵團,同時,他們得到二戰(zhàn)時期著名的麥里爾突擊隊(Merrill'sMarauders)的榮譽和徽章。在70年代中期,兩支常設的游騎兵營被設立:在喬治亞洲斯圖爾特堡的1/75營和在華盛頓州劉易斯堡的第2/75營。在空降到格林納達的Point Salines酒店時,他們使用T-10降落傘而不是更新型的MC-1降落傘,這是因為按照命令,第2/75營跳傘后就要把這些降落傘扔掉。這些帶著通用背包的傘兵們是通過C-130s運輸機傘降的,他們的武器,彈藥和水都要隨身攜帶,以至于一些人跳傘時身上負重超過100磅。
A3:飛行員,第16特別行動中隊,美國空軍
這名AC-130攻擊運輸機的飛行員穿標準的CWU-27飛行服和鋼尖飛行靴,戴GRFRP-1飛行手套。SRU-21救生背心上固定的皮槍套里裝著一把S&W 10型左輪手槍。救生背心的口袋里放著救生電臺、發(fā)煙救生器、閃光燈和指南針等。除了這些LPU-10系列的救生工具外,降落傘具里面還有一只28英寸長的斗篷以備不時之需。他胸前的繩子上還固定著一把飛行員救生刀,HGU-26P頭盔里則內置M87麥克風便于與其他機組人員的聯(lián)絡。按照戰(zhàn)術空軍司令部的習慣,頭盔采用“林地”迷彩涂裝。

B1:美國陸軍游騎兵,第2/75游騎兵營
和其他的游騎兵一樣,這名軍人也穿叢林靴、越戰(zhàn)時期的高溫雜役服和全能個人輕型戰(zhàn)斗裝備系統(tǒng)(ALICE)指定的全尼龍馬甲。他的標準版裝備由背帶、LC-2手槍腰帶(LC-1的可快速拆卸版本,LC是LightweightCombat的縮寫)、野戰(zhàn)急救包、兩個彈藥包和兩個裝在套子里的塑料水壺所組成。游騎兵的武器是一支裝榴彈發(fā)射器的M203步槍,它的榴彈發(fā)射器的40毫米口徑榴彈放在他的特殊的尼龍網(wǎng)和鴨絨棉制造的榴彈背心里(可裝24發(fā))。此外,彈藥包里還放著M67手雷,彈藥包下方的扣環(huán)則是用來鎖住直升機上的繩索的。他穿的代替地面部隊個人裝甲系統(tǒng)(PASGT)防彈背心的Hardcore Second Chance公司的黑色防彈背心在格林納達通常只由C-130s運輸機運輸?shù)难b甲車駕駛員使用。帶有獨特的“壓扁”式帽頂?shù)臏\橄欖綠色M1951式巡邏帽這時已經(jīng)是僅供游騎兵們使用了,而其他的陸軍部隊則使用類似款式但帶有林地迷彩的帽子。作為陸軍的精銳部隊,游騎兵們有權在穿常服時搭配黑色貝雷帽,但和傘兵及特種部隊不同,他們從來沒有在作戰(zhàn)時戴他們的貝雷帽。
B2:美國陸軍游騎兵,第2/75游騎兵營
除了通常的全能個人輕型戰(zhàn)斗裝備系統(tǒng)(ALICE)的裝備外,這名第2/75營的步槍手還穿一種只有這個營擁有的獨特馬甲。由一家私人承包商開發(fā)并免費為這支部隊配備的這種背心可攜帶不同版本的彈夾和手雷。4枚M59爆破手雷出現(xiàn)在馬甲的彈藥包里,一把裝在M8A1刀鞘里的M-7刺刀則附在LC2手槍腰帶上。野戰(zhàn)中,金屬軍銜章通常釘在領角(參看圖B1)
B3:美國陸軍游騎兵,第1/75游騎兵營
不太出名的90毫米口徑M67式無后坐力炮作為連級反坦克武器在60年代早期被開發(fā)出來。在大多數(shù)陸軍部隊它最終被反坦克導彈所取代,但由于輕便,很多游騎兵營還保留了它。它和它的炮彈出現(xiàn)在圖中軍人的身背后。這名軍人的個人武器是一支CAR-15步槍——一種M-16步槍的縮短版本,并與越戰(zhàn)時期的CAR-15樣式略有不同。他的巡邏帽后部擁有“貓眼”反光材料,這是所有軍帽都采用的,便于夜晚戰(zhàn)場識別。而無指手套顯然是自行切去手指部分的軍用標準手套。另外注意士兵左臂上的卷軸式臂章,那是第1/75營的識別標志。

C1: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機槍手,第22海軍陸戰(zhàn)隊兩棲部隊第2/8海軍營
參與“緊急狂暴”(Urgent Fury)行動的海軍陸戰(zhàn)隊們穿新式的迷彩戰(zhàn)斗服,即通常所說的“BDUs”服裝,它在1981年作為所有野戰(zhàn)服裝的替代品被陸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所采用。尼龍和棉各占50%的面料提供了更多的防止燒傷的保護,這一功能在格林納達得到了更多的驗證,但在熱帶地區(qū)太熱且不舒適的缺點也暴露出來,由此也導致一種輕便的熱帶BDU制服的發(fā)展。圖中還出現(xiàn)了標準的全能個人輕型戰(zhàn)斗裝備系統(tǒng)(ALICE)和新式的PASGT(地面部隊個人裝甲系統(tǒng)的縮寫)防彈衣。凱夫拉纖維制造的這種防彈背心可以防子彈和榴散彈,而美軍老的款式則只能放榴散彈。作為一名機槍手,這名軍人配備了一把點45口徑的手槍和一把Kabar軍刀。裝手槍多余子彈的彈藥包也按通常習慣附在防彈背心上。最后,針對格林納達的行動,他的左袖子上貼著美國國旗圖案的臂章。
C2: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隊員,海豹突擊隊4組
美國海軍的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創(chuàng)立于20世紀60年代初,它的名字(SEAL)代表它執(zhí)行海陸空(sea-air-land)全能任務的能力。基本上,他們的成員來自于接受過額外的非傳統(tǒng)作戰(zhàn)訓練的水中爆破大隊(UDT,即所謂的蛙人)。海豹突擊隊在越戰(zhàn)中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它的兩支部隊參與了格林納達之戰(zhàn)(即第4和第6小隊,每個小隊相當于一個排的編制)。這名軍人的制服(包括帽子在內)是老式的百分之百純棉叢林迷彩款式。與LC-2系列裝備搭配的則是空軍飛行員用的SRV-21P救生背心,這種背心被改良以后加上了彈藥袋和S&W式39型手槍的手槍套。突擊隊員們會攜帶各種各樣的武器,比如二戰(zhàn)時期的M-3“黃油槍”式?jīng)_鋒槍或Heckler & Koch公司的MP-5沖鋒槍,而圖中軍人手持的是帶消聲器的英格拉姆M-10型沖鋒槍。此外,他的腰帶上還固定一把GerberMk II匕首和一只閃光信號燈。
C3: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步兵,第22海軍兩棲部隊第2/8海軍營
僅用于海軍部隊的棕綠相間T恤上被背負著LC-2式武裝裝備。腰帶上的矩形袋子里放著叢林版急救包,它作為全能個人輕型戰(zhàn)斗裝備系統(tǒng)(ALICE)的一部分只被海軍采用。不是所有的海軍陸戰(zhàn)隊部隊都裝備叢林靴,圖中男子就穿著普通的加厚底(DMS)軍鞋。?

D1:美國陸軍擲彈兵,第82空降師第2/325步兵(空降)營
第82空降師是第一支得到凱夫拉式頭盔的部隊。這種頭盔開發(fā)自地面部隊個人裝甲系統(tǒng)(PASGT)。由于它類似老式德國鋼盔的形狀所以很快在軍隊中獲得了“德國佬”的稱號。這種新頭盔所遇到的任何問題在格林納達都可忽略不計,因為它的新性能至少救了兩名空降兵的命。第82師得到的是一種特殊的傘兵版凱夫拉式頭盔,它與其他型號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內側的襯墊模式。這名軍人的其他裝備采用ALICE系列尼龍裝備系統(tǒng),40毫米口徑槍榴彈放在越戰(zhàn)時期的塑料彈夾包里。額外的步槍子彈放在纏繞在身上的彈藥背囊里。LAW(輕型反坦克武器)火箭筒背在軍人的背后,防毒面具包則在腰間。BDU式樹葉迷彩服的袖子以被認可的陸軍習慣卷起。
D2:美國陸軍龍式反坦克導彈發(fā)射手,第82空降師第2/205步兵營
電線制導的M47龍式導彈是美國陸軍的中程反坦克武器。發(fā)射器、基座和瞄準鏡同時攜帶在一起。從圖中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這名導彈發(fā)射手還背著ALICE系統(tǒng)下的中型背包。背包右下側附著一個標準版2夸脫容量的水壺。第82師各個營的頭盔迷彩變化多端:一些部隊僅用叢林迷彩布覆蓋頭盔,而包括第2/205營在內的其他部隊還會特別加上粗麻布條以混淆頭盔的輪廓,同樣的道理,步槍的握管和槍托也用帶子纏繞起來。
D3:美軍狙擊手,第82空降師第1/508步兵(空降)營
美國陸軍的栗色貝雷帽最早在70年代中期被空降部隊(非正式)采用。1979年它被取消,但不久后又被重新采用。當其他部隊也使用貝雷帽后(特種部隊和游騎兵),彩色的盾形部隊帽徽出現(xiàn)了。士兵佩戴這種金屬制的帽徽,軍官則在這種盾形章上加上軍銜標識。不是所有在格林納達的第82師部隊都穿戰(zhàn)斗制服,一些人一直穿著老式的伍德蘭德式(Woodland)制服。陸軍狙擊手的標準武器是7.62毫米口徑的M-21式步槍,并搭配Redfield accutrack式步槍瞄準鏡(3-9倍),而這名軍人胸前則是M19式野戰(zhàn)通用型望遠鏡。

E1:一等兵,格林納達人民革命軍
這名士兵穿標準的格林納達人民革命軍作戰(zhàn)制服,它們是由古巴提供的較瘦的改良版本,并且加上了肩章扣,袖子也縮短了。鋼盔是蘇聯(lián)造的,但與常見老式蘇聯(lián)鋼盔有相當大的不同,更像是蘇聯(lián)鋼盔和東德Helm 56鋼盔的融合體。這也許是一種出口產(chǎn)品(同樣的款式也出現(xiàn)在非洲的一些受蘇聯(lián)影響的國家),也可能是蘇軍的新版頭盔。蘇聯(lián)/古巴標準的武裝帶上還加了件東德造挖壕鏟,實際上這還是二戰(zhàn)末期德軍的版本。他的背包也是標準的蘇聯(lián)版本,是一種從一戰(zhàn)以來就沒什么變化的產(chǎn)品。軍靴是古巴造的,而RPG-7式火箭筒則是蘇聯(lián)造的。
E2:裝甲兵,格林納達人民革命軍
古巴提供的坦克手純棉外套搭配蘇制坦克頭盔和古巴造軍靴。捷克造25式?jīng)_鋒槍在這個島國也被大量繳獲,它們也都是古巴提供的。
E3:古巴建筑工人
與美軍作戰(zhàn)的古巴工人穿各式各樣的民用工做服、運動裝甚至是臨時服裝。最少化的軍人裝備他們也會使用,圖中這名工人就扎著軍皮帶,皮帶里扎著他的AKM步槍的彈夾,而他的草帽也是典型的古巴人的行頭。

F1:格林納達人民革命軍古巴軍事顧問
這名古巴革命武裝力量中尉穿標準的古巴陸軍戰(zhàn)斗服?!翱ㄋ固亓_帽”源自美國的M1951式野戰(zhàn)帽,同樣的,作訓服襯衫實際上是美國50年代訓練服襯衫的變種。戰(zhàn)斗服褲子上的橫布條和褲子口袋設計很有原創(chuàng)性,但前者好像完全沒什么用處。背帶、帶手槍套的腰帶、水壺和彈藥包所組成的裝備都是標準的蘇聯(lián)版本或是蘇聯(lián)制造。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閃亮的腰帶扣,上面有浮雕式老的原古巴共和國紋章式盾形圖案(后來被共產(chǎn)黨政府所保留)。彈藥包里放的是AKM步槍的30發(fā)裝彈夾以及清理擦拭槍支的工具和油壺。所有這些蘇式裝備還提供給了阿富汗和其他美洲國家。中尉的脖子上掛著兩樣東西:隨處可見的宗教金屬牌以及一只黑色塑料體,后者是一只行軍羅盤,是原來的德國公司Freiberger Prazisionsmechanik(當時位于東德)出品的。
F2:大尉,蘇聯(lián)特種目標部隊,格林納達人民革命軍軍事顧問
蘇聯(lián)特種目標部隊有時也被稱為蘇聯(lián)特種部隊,它是蘇聯(lián)軍隊中罕為人知的一部分,等同于美軍特種部隊和英軍的空中特別部隊。他們在戰(zhàn)時的任務包括長程偵查和偷襲,但在和平時期他們也具備執(zhí)行各種隱蔽任務的能力。其中一些人以軍事教官的身份出現(xiàn)在格林納達,其中2人在與美軍的戰(zhàn)斗中死亡,其他人作為蘇聯(lián)外交人員繼續(xù)留在這個島國直到經(jīng)墨西哥回國,但在機場時他們受盡侮辱:美國士兵檢查他們的行李并沒收了他們的武器。
在格林納達的蘇聯(lián)特種目標部隊穿蘇軍熱帶制服,這包括了帽子、上衣和褲子,它們都采用非常厚非常粗糙的棉布制造,而他們的軍靴很薄質量也很差。軍銜標志出現(xiàn)在“暗色”版肩章上。這名軍官手持的則是蘇聯(lián)的PM2-10型爆破器。
F3:格林納達人民革命(女)民兵,快速運動連
格林納達人民革命民兵擔負了為共產(chǎn)主義的新寶石運動組織群眾政治游行和保衛(wèi)當?shù)匕踩乐狗磳ε傻钠茐暮蜐B透的任務。這支民兵隊伍也為軍隊提供了5000人的預備役,但實戰(zhàn)中他們鮮有表現(xiàn),這要歸結于裝備的短缺和指揮的失誤。這支民兵中最好的隊伍要數(shù)那些快速動員連隊,每個格林納達人民革命軍的防區(qū)都會有一支這樣的部隊。雖然他們的很多成員都信奉基督教,但在戰(zhàn)爭的第一天他們還是狂熱地參加反抗入侵者的戰(zhàn)斗。在許多第三世界發(fā)生革命的國家,武裝女性的做法都得到鼓勵。這名格林納達人民革命女民兵穿格林納達人民革命軍標準制服,背古巴造背包。她的捷克造52式步槍的彈藥放在捷克提供的腰帶包里。在這支民兵隊伍中,能擁有這些服裝和裝備很少見,他們大多數(shù)只穿著平民服裝。

G1:士兵,巴巴多斯派遣軍,加勒比維持和平部隊
在格林納達行動中,巴巴多斯既派出了軍人也派出了警察,這包括了一個支援連的60名軍人以及巴巴多斯皇家警察部隊的50名成員。巴巴多斯國防軍參謀長同時也是名旅長的魯?shù)聛喌隆⒁姿故沁@支維和部隊的指揮官。另外,巴巴多斯政府提供本國的Grantley Adams國際機場以供維和行動之用。巴巴多斯軍隊使用美英兩國的裝備,這包括了英國DPM式迷彩熱帶制服和美國的叢林靴。美制鋼盔上按英國的傳統(tǒng)罩著DPM式迷彩部或網(wǎng)子,或兩者都使用。他們還使用整套的英國58年版武裝帶和英國的輕武器,比如SLR步槍和L4A2式輕機槍(如圖)。另外,格林納達行動中加勒比各國軍隊都佩戴的藍色袖標也出現(xiàn)在圖中。
G2:士兵,牙買加派遣軍,加勒比維持和平部隊
多米尼加、圣盧西亞、圣文森特、安提瓜、巴巴多斯和牙買加這六個國家向格林納達派出了部隊,其中牙買加派出的部隊最多——152名軍官和牙買加團第2營B連的全體士兵。牙買加國防軍的K·巴恩斯上校則成為加勒比維持和平部隊的指揮官。牙買加軍人裝備英國武器和58式武裝帶,但他們的制服則是本國制造的。英國鋼盔以及偶爾可見的英國造軍靴和護腿則是他們區(qū)別于其他國家部隊的標志。這名步兵的綠色貝雷帽上帶有銅制皇家星徽,正中間則是銀邊黑色牙買加島的輪廓圖案。
G3:警官,巴巴多斯皇家警察,加勒比維持和平部隊
6個加勒比國家參與了“緊急狂暴”(Urgent Fury)行動,其中4個國家只派出了警察部隊,牙買加則派出了士兵,而巴巴多斯則同時派出了士兵和警察。后來參與的第7個國家圣基茨和尼維斯后來也派出了一支小型的警察分隊。而警察部隊可以擔負多種多樣的軍事任務。多米尼加和圣文森特的警察穿著戰(zhàn)斗服,他們參加過軍事訓練并會使用武器裝備,而其他國家的警察則更遵循英國的傳統(tǒng)來行事,他們只穿自己的警察常服,且沒接受過使用武器的訓練。巴巴多斯皇家警察則是一個折衷的例子,他們接受過輕武器訓練但他們沒有武器,但美國給他們提供了M-16s步槍和基本型的艾麗絲(ALICE)式腰帶、背帶和彈藥包。取材自照片的這幅圖中,警察使用58式帆布武裝袋(來自于巴巴多斯皇家警察的庫存),武器則是一支蘇聯(lián)的突擊步槍,而穿著基本性警察服裝和各國的警察分隊服裝類似。紅色褲線邊條則是作為巴巴多斯警察的標志,而安提瓜的警察褲邊和帽墻是白色的,圣盧西亞警察的帽頂則是藍色的。
G4:女憲兵,第16憲兵旅,美國第18空降兵團
各種各樣的職員輔助部隊來到格林納達,他們大多數(shù)來自于第82空降師或該師所屬的第18空降兵團,此外還有來自勞寧堡的醫(yī)療人員和來自弗吉尼亞斯托雷堡和尤斯蒂斯堡的運輸部隊。通常情況下,空降部隊穿戰(zhàn)斗服,非空降人員則穿新版的叢林雜役服,但不配帶任何徽章。所有人員的帽具在M1式鋼盔和迷彩版M1951式巡邏帽中任選其一。第82空降師憲兵連和第18兵團第16憲兵旅的第21、第65和第108憲兵連(括四名女軍人)這4支憲兵連隊最后被派往格林納達。16憲兵旅和第503憲兵營的司令部同時也被派往格林納達。
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所有的美國武裝部隊都擴充了女軍人所能就職的崗位,到今天,只有少數(shù)的特種崗位還不能接納她們。格林納達混亂的狀況讓憲兵也有可能參加戰(zhàn)斗,所以當憲兵部隊在10月29日到達的時候,4名女性又被送回到勞寧堡。這種做法雖然出于善意,但實際上激化了矛盾。最后,這4個人重新加入她們的連隊成為第一批在格林納達部署的116名女軍人中的一部分。她們在當?shù)貓?zhí)行守衛(wèi)記者、直升機和裝卸貨物的飛機的任務,并使用與男軍人同樣的服裝和裝備。男女軍人的基本武器都是M-16步槍,但女軍人的個人武器是點38口徑左輪手槍,而不是男軍人使用的點45口徑手槍。作為空降部隊,第18兵團的憲兵都被授權使用紅色貝雷帽、佩戴憲兵旅的袖章和兵團的徽章,而第82憲兵連的人員則戴弗里茨式頭盔。

H1:美國海軍A-7“海盜”攻擊機飛行員,VA-15攻擊機中隊,獨立號航空母艦
這名飛行員身上的裝備通常是配給航空母艦上的高性能戰(zhàn)斗機和攻擊機的飛行員的。他穿戴加了鉛筆/鋼筆固定器的CWU-27式飛行服、鋼頭飛行靴和帶有防火的諾梅克斯材料的皮制GR-FRP-1手套。大腿部和腹部加上的Mk II重力服以及重力服之上的軀體護具為飛行員在座椅彈射出去或跳傘時提供雙重保護。最后,在最外面是SV-2A救生背心和LPA-1a生命維持器(在胸部和頸部可提供35磅的浮力)。如果飛行員可能陷落在不友善的地區(qū),他的救生衣上還會包含以下附件:救生小刀、RT-90雷達、SRU-31 24小時生存工具、閃光信號燈、發(fā)光筆和左輪手槍。帶雙重護目鏡的APH-6飛行頭盔具有多用途功能,它的上面畫著VA-15中隊的藍色和金色中隊識別色。氧氣面罩是A-13A加壓呼吸面罩,比之原來的硅化樹脂面罩來說更舒適。
H2:美國海軍直升機飛行員,第261海軍中型直升機中隊(加強中隊)
這名AH-1T眼鏡蛇直升機的飛行員原來自第167海軍輕型直升機中隊,他穿CWU-27式飛行服以及飛行用軍靴和手套。他身上的救生裝備除了SV-2A救生背心之外固定翼飛機飛行員同樣適用。SPH-3B頭盔也是直升機飛行員專用的,1966年開始裝備。它具有雙層護目罩,配戴舒適且對耳部有降噪保護,但它重近4磅,相當沉。和大多數(shù)海軍飛行員一樣,美國國旗臂章也出現(xiàn)在他左臂之上。
H3:美國陸軍直升機飛行員,第82空降營第82飛行戰(zhàn)斗營
這名UH-60黑鷹直升機的飛行員配備陸軍航空兵的標準飛行裝備,這包括了CWU-27飛行服、GR-FRP-1手套以及鋼制鞋尖的軍靴。SPH-4C頭盔則是60年代末開始采用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飛行員都使用它。和海軍版的SPH-3B頭盔不同,它只有單層護目,而且為了減弱噪音,兩者在耳部都有拱形護耳設計。圖中飛行員還穿了“雞肉盤”式防彈背心,它最早出現(xiàn)在越南戰(zhàn)爭中,能夠抵抗住輕武器的設計,甚至是12.7毫米口徑火力的侵害。如果必須時,SRU-27救生衣也會穿在防彈背心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