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永恒忍耐”
想起早些年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導論》,封面是黑紅白相間的版本,書不厚,但是內容頗為艱澀難懂,閱盡書中三大篇目,《過失行為》,《夢》,《精神病通論》,倒也覺得不甚了然起來,想來是資質尚淺,慧根不利的緣故。時過境遷,對書中內容的記憶已然褪去,不過對書后尾附上的一段話,我一直銘記在心。
? “大多數(shù)人其實并不是想要自由,因為自由往往意味著責任,然而人性中永遠傾向于避免責任”
? 不包含責任的自由,易得而廉價,因為它們沒有具體感情的投注,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譬如抽象的“愛”,然而它對人類卻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 于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選擇投身于抽象而非具體的愛,譬如概念上的“愛人類”,博愛與多學。物欲橫流,飲食男女,無數(shù)人愛了一個又一個,昨夜享受床單上的溫存,第二天清晨揮手說再見,留下一顆顆創(chuàng)痕遍布的心。他們愛的,并不是對方,更多的其實是認為“愛著對方的自己更值得愛”,并且大多數(shù)認為只有這樣的行為才能夠麻痹自己日漸蒼白的心。于是男男女女不斷更換愛的對象,不斷將自己有限的精力投身于這抽象的愛戀中,不得片刻安寧。? ? ? ? ?
? 愛一個抽象的人很容易,“抽象的”意味著一種概念,它并不存在于我們真實的世界中,亦如柏拉圖的“理念”所言,它存在于無垠的想象中,我們可以為之肆意附加不著邊際的價值,并與此同時向周圍人展現(xiàn)自己的愛,這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且可以輕易地享受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
? 想起大學期間,那個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宣告要和一位女生表白,希望各位同學可以趕到現(xiàn)場為他加油助威的那個男生?;蛟S是被眾人戳破這樣虛偽的面龐,頓覺原來喜歡的人只是那個在大庭廣眾下向著女生表白的英雄化的自己,不過是幻影而已,就此作罷。
? 沉溺于抽象的愛很容易讓人陷入無可自拔的自戀,并且為之冠上“冠冕堂皇”的面紗,令人唏噓。
? 那個口口聲聲說愛著全人類的人,和那個把自己的四個孩子送往孤兒院的人,是同一個人。
? 盧梭太忙了,忙著愛人類,把自己的子女拋在一邊,把自己應盡的義務悉數(shù)推脫,沉湎于自己崇高的,陷入對人類無休止的關心和愛戴,卻不愿意接觸身邊最親近的人,這讓我對其虛偽本性產生難以名狀的厭惡。
? 唯有投身于對身邊每一個具體的人的關愛,我們才能走出貧瘠的內心,唯有對不可愛之人的愛,才可以讓我們拜托根深蒂固的自戀。
? 很喜歡羅老師分享的一句話,“愛是永恒忍耐”,如同所謂的自由,“人生而自由卻不往不在枷鎖之中”。放縱的愛一定不會是真正的愛,放縱自己的感情,不加節(jié)制,只不過是對人性根深蒂固之惡的肆意宣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有節(jié)。一段關系想要延伸,向未來發(fā)展,務必需要看到當初吸引你的,光鮮亮麗的外表,氣質等特點背后的,和你想象中大相徑庭的一面。并學會去容忍,接納這不合你心目中“理想人”的一面。
? 《道德經(jīng)》有言“反者道之動”,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注定走向它的對立面,換而言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若想長期發(fā)展,務必包含它的對立面。如何包含便是一種學問,換而言之,無休止的放縱一定不能通向真正的幸福,只有學會如何與對方的不完美和自己幽暗,自戀的一面和解,才能夠讓感情長久穩(wěn)定地存續(xù)下去。
? “可能是現(xiàn)在的感情多曖昧”,飲食男女,不再愿意投入時間和感情去維護一段關系,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瀟灑無痕,燕過無留意,燈紅酒綠的城市難容下一顆顆傷痕累累的心?,F(xiàn)代人很累,普遍的信任危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對處理人際關系的無奈,每一天都有無限種煩惱經(jīng)由人心,訴說給風,發(fā)現(xiàn)也已經(jīng)滿載。
? 愛一個具體的人往往要和責任掛鉤,然而大多數(shù)人的天性中往往傾向于避免責任和忍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