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詔:玖 紅樓茶點 名不虛傳
(文章轉(zhuǎn)載自陳詔《舌尖上的紅樓夢》,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 ? ?茶食點心是我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米、麥為主料的點心,可以說是菜肴的孿生兄弟。大概在三千多年前的遠(yuǎn)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學(xué)會制作米面食品,到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米面食品中出現(xiàn)了糕餅的雛型?!吨芏Y·天官》:“饈籩之實,糗餌粉糍。”《楚辭·招魂》:“粔敉蜜餌,有餦餭些。”這里的“糗餌”、“粉糍”、“粔敉”、“蜜餌”、“餦餭”,都是最早的糕餅的文字記載。漢時,揚(yáng)雄《方言》:“餌謂之餻。”“餻”即今“糕”字。史游《急就篇》:“餅餌麥飯甘豆羹。”開始把糕和餅區(qū)分開來,說明我國的食品水平進(jìn)一步提高,品種也越來越繁多。
? ? ? ? 唐代出現(xiàn)“點心”一詞。孫頠《幻異志·板橋三娘子》:“置新作燒餅于食床上,與諸將點心。”此處“點心”原作動詞,意謂正餐以外的小吃。但后來,作為名詞,專指小吃的食物。玄宗時,尚書令左仆射韋巨源宴請皇帝的“燒尾宴”,菜目共五十八款,其中各式點心21款,可見點心在筵席中占有重要地位。
? ? ? ? 宋代以降,飲茶之風(fēng)大盛,于是出現(xiàn)茶食。周暉《北轅錄》:“茶食謂未行酒,先設(shè)此品,進(jìn)茶一盞,又謂之茶筵。”也就是說,茶食是飲茶時的小吃,它形體更小,數(shù)量也少,一般是不加熱,可以長久儲存的干點。它與點心既有聯(lián)系,又略有差別。南宋高宗時,清河郡王張俊宴請皇帝,菜目102款,而各式點心、茶食、干鮮果、蜜餞等共120碟,足見茶點與菜肴平分秋色,甚至到了喧賓奪主的地步。當(dāng)時,京城汴梁和杭州的市場上,糕餅的品種各有數(shù)十種之多,有些大型餅店“每家有五十馀爐”,進(jìn)行大規(guī)模大批量生產(chǎn)應(yīng)市。
? ? ? ? 元、明、清三代,特別是《紅樓夢》誕生的年代,無論糕點的數(shù)量、品種、制作技術(shù)和產(chǎn)品質(zhì)量,都超過了前代,而且出現(xiàn)“南糕北餅”的區(qū)域優(yōu)勢。南方以蘇揚(yáng)兩地為代表,擅長于做米食,產(chǎn)品以花色繁多、制作精細(xì)、口味淡雅著稱;北方以首都北京為代表,擅長于做面食,產(chǎn)品匯集了北方各民族的風(fēng)味特色,而以宮廷“內(nèi)造點心”起著“龍頭”的作用?!都t樓夢》中的茶食點心,兼具南北精華,尤其是蘇揚(yáng)風(fēng)味較濃。


? ? ? ? 據(jù)統(tǒng)計,書中寫到的有名目的茶點約二三十種:有節(jié)日的傳統(tǒng)食品,如粽子(第三十一回)、元宵、如意糕、吉祥果(以上第五十三回)、月餅(第七十五回);有生日的禮品,如壽桃、壽面、供尖兒(以上第六十二回);有暫時充饑的小吃,如香餑餑(第六十回)、燒餅(第六十五回)、茶面子(第七十五回),還有筵席上的精美糕點,如豆腐皮包子(第八回)、棗泥餡的山藥糕(第十一回)、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第三十七回)、菱粉糕、雞油卷兒(以上第三十九回)、藕粉桂糖糕、松瓤鵝油卷、螃蟹餡小餃兒、奶油炸的小面果(以上第四十一回)、奶油松瓤卷酥(第六十二回)等等。當(dāng)然,筵席上的糕點最精致,也最能體現(xiàn)賈府的烹飪技術(shù)水平,是我們重點研究的對象。下面略舉數(shù)例作些介紹:
豆腐皮包子 似指豆腐衣裹餡的包子,清宮御膳檔案中有此物?!峨S園食單·豆腐皮》云:“蕪湖敬修和尚將腐皮卷筒切段,油中微炙,入蘑菇煨爛極佳,不可加雞湯。”可見豆腐皮作卷子或作包子,可以代替面粉。它的特點在于皮子更薄,吃口更細(xì),適宜當(dāng)素菜。

棗泥餡山藥糕 山藥糕的制法見于明代《宋氏養(yǎng)生部》。棗泥餡山藥糕是北京傳統(tǒng)糕點,制法是:用山藥四斤,金糕一斤(揉成泥),土豆一斤,白糖一斤,棗泥一斤;將山藥、土豆去皮蒸熟揉成泥,分成三份,用凈布把其中一份揉成方形,然后鋪上棗泥餡一層,山藥泥一層,金糕泥一層,再山藥泥一層,五層約厚一寸五分,切開即成。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栗糕最早見于南宋(參見《武林舊事》)?!峨S園食單》有“栗糕”條云:“煮栗極爛,以純糯粉加糖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陽小食也。”又云:“新出之栗爛煮之,有松子仁香。廚人不肯煨爛,故金陵人有終身不知其味者。”賈府用新栗制糕,上加桂花,當(dāng)系極講究的美味佳點。

菱粉糕 菱粉潔白、細(xì)膩、滑潤,有一定粘性,南方一般作勾芡或掛糊之用。菱粉糕的制法見于清代《調(diào)鼎集》:“老菱肉曬干,研末,和糯米粉三分,洋糖印糕蒸,色極白潤。”

藕粉桂糖糕 藕粉加白糖,用沸水沖入,即可吃,是杭州特產(chǎn)。藕粉桂糖糕制法略似菱粉糕,但需加上桂花?!锻鲜骋?guī)》云:藕粉“和糯粉白糖蒸食之,或以白糖開水沖服俱可”。

雞油卷兒 面粉發(fā)酵后搟成薄面片,把雞油擦在面片上,灑上蔥花、細(xì)鹽,卷成圓筒狀,分切成小段,入籠蒸熟即成,這是北方食品。

松瓤鵝油卷 松瓤即以松子作瓤。松瓤鵝油卷制法與雞油卷同,唯加松瓤,不用雞油用鵝油。

螃蟹餡小餃兒 螃蟹剔蟹黃、蟹肉,南方稱作蟹粉。以蟹粉作餡包成餃子、包子,即蟹粉包子、蟹粉餃子,是蘇揚(yáng)名點?!峨S園食單·蕭美人點心》:“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賈府所食,當(dāng)是形狀更小巧,精細(xì)非同一般者。

奶油炸的小面果 這是一種用油酥面團(tuán)油炸成的花色點心。據(jù)第四十一回中說,小面果子“玲瓏剔透”,有“牡丹花樣”的,當(dāng)是滿蒙少數(shù)民族食品?!肚宄笆反笥^》有“嗜面”條云:“滿人嗜面,不常嗜米,種類極繁,有炕者、蒸者、炒者,或制以糖、或以椒鹽,或作龍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

奶油松瓤卷酥 是一種奶油和面、松子仁做餡的卷酥?!端问橡B(yǎng)生部》:“一捻酥,即卷酥也。同酥油餅。油水和面,搟小劑,又以油和面,同鹽、花椒末為餡鎖之,手范為一指形,置拖爐上熟。”《食憲鴻秘》載有“到口酥”,其制法是:“酥油十兩,化開,傾盆內(nèi),入白糖七兩,用手擦極勻。白面一斤和成劑,搟作小薄餅,拖爐微火熯,或印,或餅上載松子仁,即名松子餅。”《紅樓夢》所寫“奶油松瓤卷酥”,當(dāng)是此種卷酥、酥餅之類。

內(nèi)造瓜仁油松瓤月餅 以瓜子仁、松子仁等作餡的月餅,疑與蘇式百果月餅相似?!峨S園食單》:“劉方伯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xì)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所謂“內(nèi)造”云云,是指宮廷所制,質(zhì)量更優(yōu)異者。

? ? ? 《紅樓夢》里沒有介紹各種糕點的具體制法,所以我們只能參考古代食譜,加以虛擬,聊資想象而已。有幸的是,現(xiàn)在紅樓已不是夢,想象已成為現(xiàn)實,繼紅樓宴之后,紅樓茶點也已上市了。1992年10月,我參加在揚(yáng)州西園飯店召開的“一九九二國際《紅樓夢》研討會”,不但吃了紅樓宴,而且還品嘗了一次紅樓茶點。紅樓宴是一百多人濟(jì)濟(jì)一堂集體吃的,而紅樓茶點卻由于糕點均需精工細(xì)作,費工較多,所以分批而食。我挨到第三批。這天早上,進(jìn)入一間雅室,只見正面是畫棟雕梁的雙龍戲珠門樓,內(nèi)設(shè)紅雕漆嵌玉屏風(fēng);幾張紅木八仙桌,雕龍座椅,四壁書畫,古色古香,如入大觀園中。入座后,穿著古裝的年輕女服務(wù)員遞上精致美觀食單,上面寫著:
上品貢茶:
龍井綠茶 碧螺香春 茉莉花茶 鐵觀音茶
寧榮小碟:
玫瑰大頭菜 蜜汁云豆 香干芹芽 五味干絲
姜絲豆凍 香炸野雞 桂花芽姜 銀杏羹
人參枸杞湯 百合湯 莼菜鴨脯
怡紅細(xì)點:
蔥油餡餅 野雞菜包 三丁大包 豆腐皮包
雞油卷 蟹黃湯包 什錦酥點 桂花糖糕
菜肉餛飩 香米粥
? ? ? ? 哇!看了食單嚇了一跳,這么多的糕點一個早上能吃得了嗎?但端菜上桌,心里就不太緊張了,原來“小碟”真是小巧玲瓏,而且色澤鮮艷,形象可愛,加上菜香撲鼻,大家的食欲也大增了。于是先品佳茗,小杯名器,淺嘗慢斟,大有櫳翠庵品茶的雅致,在座的都是同好紅友,邊吃邊談,海闊天空,不一會就把幾個小碟一掃而光。此時,一小陶罐人參枸杞湯端了上來,我揭開罐蓋,只見幾粒紅艷艷的枸杞飄浮在參湯之上。用小銀匙撈湯沾唇,參味濃郁,心理上仿佛在喝“獨參湯”,舍不得一口喝光也。接著,一道道美味佳點循序而至,原來糕餅之類都盛在小碟、小碗、小蒸籠內(nèi),有的一只,最多也僅僅兩三只,貫徹了“少而精”的原則,重在品味和觀賞。雞油卷是一寸來長的油炸雞絲小春卷。蟹黃湯包也具體而微,油水足,味道鮮,真是吃了還想再吃。這才知道,這種微型茶點只配給賈寶玉、林黛玉之流消受,如果遇到武松那樣的大漢,恐怕連下百來個也是難以填飽肚子的。
? ? ? ? 這頓早餐吃了約一個多小時,口齒留香,韻味十足,大家眾口交譽(yù):紅樓茶點果然名不虛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