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寫了1500封信,4次申請綠卡:這個外國總裁到底有多愛中國?

他愛國,也愛中國。
3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小潘”的美國人,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他賣掉了自己年收入70萬美元的金融公司,帶著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舉家來到中國。
如今,30多年過去,“小潘”變成了“老潘”,并在去年的5月17日,登上了《感動中國》的頒獎舞臺。
從公司總裁到廈門大學教授,從美國空軍到“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這個長著一張外國臉,卻有一顆中國心的“老內(nèi)”潘維廉,如今已成了廈門的一張名片。
而他的故事,也格外令人動容……


1956年,潘維廉出生于美國,他自幼就對整個世界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
風景秀美的澳大利亞,有難民需要救助的非洲,都讓他無比向往……但在20歲之前,在潘維廉幻想出的花花世界里,一直都沒有中國。
直到1976年,那年20歲的潘維廉作為美國空軍士兵,被派往中國臺灣。
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中國。
潘維廉迅速適應了海島上的生活,和所有士兵們一樣,此時的他們對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一無所知。
直到一封“請柬”從天而降。
這些信件,是當時大陸用氣球向中國臺灣地區(qū)投放的宣傳單。
這些從天而降的宣傳單,就像種子一樣扎進了潘維廉的心中。

他伸手想拾起“請柬”,卻被當時的臺灣警察嚴肅喝止:
“不準看!看了要被關禁閉!”
20歲血氣方剛的少年,正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時候,越被喝止,就越是好奇。
于是趁著別人不注意,他偷偷藏了一張宣傳單揣在懷里。
這是他第一次見識到大陸,瞬間對那片陌生的土地充滿了向往。
1978年離開中國臺灣時,潘維廉心里的種子已經(jīng)發(fā)芽,他暗下決心:
總有一天,我要去對面看看。

潘維廉回到美國之后,經(jīng)營了一家金融公司,年收入高達70萬美元,相當可觀。
事業(yè)有成的同時,他還遇到了心儀的姑娘,并和對方組建了家庭。婚后他們先后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四口之家無比幸福。
家庭事業(yè)雙豐收的同時,潘威廉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中國夢,閑暇時間他一直在努力學習中文,盼望著有一天可以去一次中國,感受一下中國文化和風土人情。
很快潘威廉就得到了一個好消息。

1988年的某天,潘維廉的朋友告訴他,外國人可以去中國廈門大學學習中文。
聽到這個消息后,潘威廉興奮到失眠,并下定決心一定要去。于是,管理學博士畢業(yè)后,他就帶著妻兒踏上了通往中國大陸的路途。
從飛機到輪船,前后輾轉(zhuǎn)了50多個小時,潘維廉終于來到了中國大陸,來到了這個讓他魂牽夢縈12年的地方。

到了廈門,安頓好一切后,潘維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了輛三輪車,并親自動手改良。隨后他帶著老婆孩子,一路蹬著改良后的三輪車,走遍了廈門的街頭巷尾。
當時,廈門當?shù)氐耐鈬瞬⒉皇呛芏?,潘威廉一家人成功引起了路人的注意,有些人甚至會投來異樣的目光?/p>
但潘維廉毫不在意這些,相反面對著那一張張淳樸的面龐時,他總是回給對方一個友好的微笑。
很快,他的模樣就被廈門本地人記住了,熱情淳樸的當?shù)厝藶榕司S廉指路,告訴他哪里有地道的閩南美食,用蹩腳的普通話跟他交流。
潘維廉連比劃帶猜測地學到了很多新鮮詞匯,同時對廈門這座城市的文明與故事,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為原本就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在廈門大學學習了4個月中文之后,潘維廉已經(jīng)能用中文和當?shù)厝诉M行日常溝通了。

潘威廉自己原本就是管理學的博士,而且又熟悉中文,所以在學習期間,廈門大學邀請他來做MBA課程的授課老師。
那時候廈門有個全國最早的管理學院,校方想做個全國最高級、最好的MBA項目。
被盛情邀請的老潘心里也沒底,只不過他想到這群求知若渴的學子,想到這片土地上熱情善良的人們,決心先留下來試試看。
“先試個一兩年,要不合適,我再回去!”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待就是30余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jīng)濟并不是很發(fā)達,娛樂生活也乏善可陳,但那時候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卻深深地吸引了潘維廉。
他看著自己的學生們?yōu)榱耸↑c錢讀書,經(jīng)常吃饅頭就咸菜、一套衣服洗得發(fā)白的樣子,經(jīng)常忍不住找各種理由邀請學生來自己家里改善伙食。
有時候一頓豬肉餃子,有時候是幾樣葷菜……
廈門大學的授課經(jīng)歷十分順利,潘維廉也從這些學生身上,感受到了蓬勃的朝氣。

幾年下來,他完全愛上了這里,并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關掉美國的公司,帶著妻兒永遠留在中國。
可是,當潘威廉將這個消息告訴父親時,其父明確表示,不理解、不支持,這也與他父親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

潘威廉的父親是一名軍人,當了18年兵,其中有11年都在東南亞跟中國打仗。
在這個美國退伍老兵的眼里,中國貧窮、落后,自己的兒子明明在美國有著高薪體面的工作,卻非要到中國來當個窮教書先生,這讓人無法接受。
潘維廉面對父親的詰難,倒是看得很開。
他開公司本就是為了賺錢學中文,來到中國之后,對這里產(chǎn)生了深厚的情感,自然就愿意留在中國。
只是這些話無法說服父親。

潘維廉尊重父親,也熱愛中國,他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感受到中國的魅力。
他想了個辦法,將自己身邊的故事,通過詼諧的表達方式,記錄在信件中。
這一封封記載著中國情結(jié)的信件,漂洋過海來到潘維廉父親手中。
“早上好,我剛開始準備工作,但是當?shù)厝艘呀?jīng)忙了好幾個小時。對于廈門人來說,把握今天,是一種生活方式。”
信件越寫越多,他逐漸覺得僅僅記錄廈門的生活日常還是不夠,應該讓父親感受到中國的文化,看到中國的現(xiàn)狀。
于是,在1992年,35歲的潘威廉正式申請了永久居留證,成為了福建省第一位取得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

之后,他開始了新一輪的計劃。

拿到居留證之后,潘威廉買了一輛面包車,加以改造之后成了簡易版的房車。
1994年,他帶著妻兒從廈門開始,一路向全國各地進發(fā)。

按照中國的生肖來算,他屬猴,而在中國文化中,他最喜歡的就是齊天大圣孫悟空。
老潘把這趟游歷中國的旅途,當作是孫悟空的取經(jīng)西行。
不同的是,孫悟空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往西天取經(jīng);而他是自西方世界來,想了解這片神秘的東方土地。
他自駕環(huán)游中國20萬公里,游歷了杭州、南京、青島、北京、西安、蘭州、西寧、拉薩、桂林、廣州等多個城市。
在這一趟趟游歷的過程中,潘維廉逐漸發(fā)現(xiàn),原來那種只依靠著書信就想解開對中國誤解的方式,遠遠不夠。
這樣地大物博、源遠流長的國家,僅憑寥寥數(shù)語,根本無法概括。
于是,他開始收集和中國文化有關的歷史記錄,從人文書稿,到書畫典籍,他認真翻閱后,將這些內(nèi)容融匯到筆尖。

漂洋過海的書信,在30年里從未間斷過,它們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父母古板的看法。
這些原本只是給家人們看的信,逐漸一傳十、十傳百。
這上千封信件成了海外人民了解中國的窗口,將中國社會30年間的變化片段式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
老潘在廈大任職期間,還把自己多年這些年里旅行中的見聞講給學生們聽。
他認為,中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這份刻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的自信,是任何人、任何事都無法奪去的。
中國實施“希望工程”后,潘維廉多次捐款,數(shù)十年來一直資助家中來自山區(qū)的保姆,并在廈大教職工住宅區(qū)興建了一個兒童樂園。
直到現(xiàn)在,他仍然堅持從每月并不算高的工資中,拿出固定的一部分交給學校的外事辦,去資助閩西失學兒童。
時至今日,潘維廉已被許多人尊稱為“洋雷鋒”,贏得群眾的高度贊譽。
2018年,潘維廉將自己寄給家人的上千封信件,精選出了47封出版成書,取名為《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
2019年2月1日,潘維廉將自己寫的書籍寄給了總書記,并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
他撰寫的魅力系列叢書,先后幫助廈門、泉州等地獲得國際花園城市金獎。
2020年5月17日,他作為“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再次走上了頒獎舞臺。

30多年過去,當年意氣風發(fā)的“小潘”,成了如今慈眉善目的“老潘”。
從了解中國,到深愛中國,老潘雖然跟我們有著不同的容貌,卻有著一顆不輸任何人的愛國之心。
歡迎贊吧,為這個金發(fā)碧眼的中國人點贊!文/W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