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三)
1、蛋白質一級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蛋白質一級結構是高級結構與功能的基礎。
1)一級結構是空間構象的基礎。
2)一級結構相似的蛋白質具有相似的高級結構和功能。
3)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進化信息。
4)重要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改變可引起疾病。
?? 鐮狀細胞貧血患者血紅蛋白β亞基的第六位的谷氨酸轉變?yōu)槔i氨酸,即酸性氨基酸被中性氨基酸替代,原先水溶性的血紅蛋白聚集成絲,相互黏著,導致紅細胞變形形成鐮刀狀而極易破碎,產生貧血。
這種蛋白質分子發(fā)生變異導致的疾病稱作分子病。
?
2、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1)蛋白質具有兩性電離性質。
蛋白質同氨基酸一樣,都具有兩性解離的特性,因此均為兩性電解質。
蛋白質在溶液中的帶電狀況主要取決于溶液的pH值。
?? 等電點(pI):當蛋白質處于某一pH溶液時,蛋白質酸性基團和堿性基團的解離程度相當,蛋白質分子上的正、負電荷相等,凈電荷為零,此時溶液的pH值稱為蛋白質的等電點(pI)。
pH>pI,帶負電荷。pH<pI,帶正電荷。
?? 體內蛋白質pI接近5,所以人體體液pH7.4環(huán)境下,大多數蛋白質解離成陰離子。少數呈堿性(魚精蛋白、組蛋白),少數呈酸性(胃蛋白酶、絲蛋白)。
2)蛋白質具有膠體性質。
蛋白質在溶液中形成的顆粒直徑可達1~100nm,屬于膠體顆粒的范圍。
蛋白質膠體穩(wěn)定的因素:分子表面的水化膜和分子表面的電荷。
3)蛋白質的變性與復性。
蛋白質變性:蛋白質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也即有序的空間結構變成無序的空間結構,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如粘度增加。
變性蛋白質的主要特征:
①空間結構劇烈變化,主要是二硫鍵和非共價鍵的破壞,不涉及一級結構中氨基酸序列的改變。
②疏水基團暴露,其溶解度常降低,在pH接近等電點狀態(tài)易聚集而發(fā)生蛋白質沉淀——變性蛋白質易于沉淀,,但沉淀的蛋白質不一定變性。
③生物活性喪失。
④肽鍵暴露,易被酶水解,容易消化。
蛋白質復性:若蛋白質變性程度較輕,去除變性因素后,蛋白質仍可恢復或部分恢復其原有的構象和功能。
?? 蛋白質的凝固作用:蛋白質經強酸、強堿變性仍能溶于其中,pH調至pI——變性蛋白質結成絮狀不溶解物,其仍能溶解于強酸強堿——加熱后形成堅固凝塊,不溶于其中。
實際上是蛋白質變性后進一步發(fā)展的不可逆結果。
4)蛋白質在紫外光譜區(qū)有特征性光吸收。
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共軛雙鍵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在280nm波長處有特征性吸收峰。蛋白質的A280與其濃度呈正比關系,因此可作蛋白質定量測定。
5)呈色反應
茚三酮反應:氨基酸也有。
雙縮脲反應:氨基酸無此反應,故可用作檢測蛋白質的水解程度。
?
3、蛋白質高級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1)血紅蛋白亞基與肌紅蛋白結構相似。
肌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有血紅素輔基。
肌紅蛋白是一個只有三級結構的單鏈蛋白質,有8段α-螺旋結構。血紅素輔基與蛋白質部分穩(wěn)定結合。
血紅蛋白具有4個亞基組成的四級結構,每個亞基可結合1個血紅素并攜帶1分子氧。Hb亞基之間通過8對鹽鍵,使4個亞基緊密結合而形成親水的球狀蛋白。
2)血紅蛋白亞基構象變化可影響亞基與氧結合。
Hb與Mb一樣能可逆地與O2結合, Hb與O2結合后稱為氧合Hb。
氧合Hb占總Hb的百分數(稱百分飽和度)隨O2濃度變化而改變。
Mb易于O2結合。
?? 協(xié)同效應:一個亞基與其配體結合后,能影響此寡聚體中另一個亞基與配體結合能力的現象。如果是促進作用則稱為正協(xié)同效應。如果是抑制作用則稱為負協(xié)同效應。
?? 變構作用(別構效應):蛋白質分子可與某些小分子物質相互作用,致使構象發(fā)生輕微的改變,生物學效應隨之發(fā)生較大的改變。
血紅蛋白未與O2結合時,其亞基處于一種空間緊密的構象(T構象),與O2親和力小。
在氧豐富的肺里,血紅蛋白轉變成疏松構象(R構象),此時與O2的親和力變大。
3)蛋白質構象改變可引起疾病。
蛋白質構象疾病:若蛋白質的折疊發(fā)生錯誤,盡管其一級結構不變,但蛋白質的構象發(fā)生改變,仍可影響其功能,嚴重時可導致疾病發(fā)生。如人紋狀體脊髓變性病、老年癡呆癥、亨廷頓舞蹈病、瘋牛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