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平臺:抑郁癥vs精分,如何治療更有效?
作為兩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是不同的:
1、抑郁癥會讓患者在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的基礎上,出現興趣減退、自卑、無價值感、自責自罪、注意力不集中、反復想死的念頭等;
2、精神分裂癥發(fā)作時,患者通常會出現幻聽/幻覺等感知覺障礙,被害、關系妄想等思維障礙,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明顯不協調,比如持續(xù)獨自大笑,對一點小事極端暴怒或高興等。
可以說,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對患者的影響都很大。
但一些好奇寶寶非要拿它們來做比較,問道:抑郁癥VS精神分裂癥,哪種對病人影響更大?
今天,好心情從五個重要維度來比一比,到底誰的“破壞力”更強~
1.認知功能損害
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損害,而且疾病越嚴重,認知功能的損害就越重。
我們都知道,認知功能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關系著我們的注意力、學習和記憶、言語流暢性、執(zhí)行功能和處理速度等多個方面。
所以,改善認知功能已成為精神疾病的治療目標之一。
咳咳咳,有點跑題了~我們回過頭來說說哪種疾病的“傷腦”指數更高。
有研究對疾病緩解后的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檢測,發(fā)現與抑郁癥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更差,主要是差在了即刻記憶、延時記憶和視覺廣度這幾個方面。
2.自殺和傷人風險
不論是精神癥狀活躍期還是藥物維持治療期,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常會出現自傷、自殺或沖動傷人毀物等激惹行為,給患者自身或者他人造成威脅。
抑郁癥患者往往是受抑郁情緒和自責觀念的影響,進而出現自殺觀念。
他們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最終發(fā)展成自殺行為。少數患者還會出現“擴大性自殺”。
擴大性自殺是指患者認為自己的親人活著也非常痛苦,想幫他們結束痛苦的折磨,于是選擇殺死親人后再自殺。
而精神分裂癥患者往往是在幻覺、妄想等癥狀支配下,出現沖動傷人毀物等激惹行為,比如有些精神病人會聽到有人在耳邊說“跳下去”,然后就真的跳樓了.....
在自傷/自殺方面,抑郁癥患者的幾率要比精神分裂癥高很多。
數據顯示,約50%左右的抑郁癥患者有自殺觀念,最終有10%~15%的患者死于自殺;而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5%~6%的患者死于自殺,約20%的患者有過一次以上的自殺未遂。
在傷人風險上,精神分裂癥要比抑郁癥高,想必這一點你從新聞報道中也能看出來。
也正因為如此,國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管理更加重視。尤其對于既往曾有肇事肇禍行為,或有類似傾向的患者檔案信息要集中統計并上報。
由此可見,對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激惹癥狀的預防和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
3.疾病病程
好心情精神心理科醫(yī)生:大多數抑郁癥患者有反復發(fā)作的傾向,有間歇期,病人的間歇期表現如常人。部分患者可存在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病程。
而精神分裂癥大多為持續(xù)性病程,僅少數患者在發(fā)作間歇期精神狀態(tài)可基本恢復到病前水平。
4.疾病預后
已有研究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整體預后要比抑郁癥患者差。
經過抗抑郁治療,大約85%的抑郁癥狀可緩解或顯著減輕。首次抑郁發(fā)作緩解后,約50%的患者不再復發(fā);
而首次發(fā)作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75%可以達到臨床治愈,但以后反復發(fā)作或不斷惡化的比率較高,患者精神殘疾的概率可高達83%。
精神殘疾是指各類精神障礙持續(xù)1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
另外,有研究顯示,抑郁癥的復發(fā)速率比精神分裂癥低。抑郁癥患者到15年時復發(fā)率才升至87%,而精神分裂癥到6年時已達87%。
故與抑郁癥相比,精神分裂癥需要長期治療的概率要高。
5.治療費用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次全國學術年會上發(fā)布的相關數據顯示,無論是年人均總經濟花費、間接經濟花費、財產損害花費、照料者誤工費,還是工作能力下降花費,精神分裂癥患者要顯著高于抑郁癥患者。
經過上面這幾個維度的PK,我們可以了解到,與抑郁癥相比,精神分裂癥對患者的影響相對更大一些。
當然,這是針對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兩個群體的pk結果。如果單就患者個人主觀感受而言,這道對比題恐怕就有多個答案了
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受害者”的切身體會:



[1]?陸林,沈漁邨.精神病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7.1632-1648
[2]?瞿雪亞.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臨床醫(yī)刊,2015(4):1579-1580.
[3]?陳誠, 王高華, 王惠玲,等. 抑郁癥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害特點比較[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2020, 15(9):4.
[4]?孫玉靜, 周郁秋, 王麗娜,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殘疾評估方法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 中國護理管理, 2014(3):4.
[5]?金珠瑪, 袁勇貴. 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激惹癥狀的對照研究[J].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6, 15(8):709-710.
[6]?趙靖平;翟金國;陳晉東;劉慶海;張傳芝;;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的疾病負擔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7]?喻東山, 韓鋼. 單相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復發(fā)率的動態(tài)研究[J]. 河北精神衛(wèi)生, 2002, 15(2):3.
(圖源:攝圖網、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