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山-戲馬臺-崔燾故居之詳解
??戶部山-戲馬臺-崔燾故居之詳解??
?
崔燾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擴建于道光年間,是一片規(guī)模龐大的,有官邸背景的民居建筑群,雖歷經(jīng)兩百年風雨飄搖,但原有的主體建筑保存依舊完好。2006年,戶部山古建筑群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過專家歷年精心修復,現(xiàn)對外展出開放。大院占地約5200平方米,分12個四合院,房屋150余間。這是戶部山古民居建筑群中,最具徐州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代表,也代表了徐州明清時代古民居營造的最高水平。
和其他地方的民居相比,戶部山古民居的建筑,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粗獷渾厚,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靈動,體現(xiàn)了當時徐州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其中一些建筑特色,比如崔家大院中“鴛鴦樓”的獨特設計理念,“內(nèi)生外熟”的墻體構筑方法等,在全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民居營造中,是徐州地區(qū)民居營造中特有的獨創(chuàng)技藝。
從這里,透過這些高大、精美的建筑,我們還可以了解到一兩百年前,生活在這里的人的生活百態(tài)、精神追求,他們用建筑語言向我們傳達著禮儀尊卑、師法自然等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而這一切,也才是“千年文脈戶部山”,也是最值得我們探究和傳承的寶貴的文化財富。(圖1)
1.?★★★八字影壁
在崔燾故居的正門廣場上,建有一座八字影壁墻。造型高大,氣派,紋飾考究,對外宣誓了這戶人家家境殷實,以及不俗的社會地位。
這座影壁墻有三個功能,其一八字形制影壁造型彰顯了崔家世家大族的地位,其二影壁有阻隔外界對府內(nèi)窺探視線的功能,其三風水學言:“直生煞,曲生吉”,也就是外界吹來的煞氣,經(jīng)由影壁兩側(cè)分流入院,就可以轉(zhuǎn)化成吉祥之氣。這座影壁墻中間雕有萬年青寶瓶,四角雕著口銜壽桃的蝙蝠,具有四方來福,長壽平安的寓意。(圖2)
影壁又因最先跟進院門的人打照面又稱”照壁”,古人稱”蕭墻”。墻中間雕有萬年青寶瓶,四角雕著口銜壽桃的蝙蝠,寓意四方來福。平安長壽,表達院主人對生活、福喜、長壽的企盼。影壁的設置也是分等級的,是地位高低貴賤的標志性建筑。翰林府院門外高大的影壁襯托出整個建筑群更加壯觀威嚴。
?
2.?★★★崔旗桿
在正門的廣場上矗立著兩個高近20米的旗桿,上面懸掛著大大的“崔”字旗幡。古時候推行科舉制度,朝廷規(guī)定,凡有舉人或進士的人家,可以在家中豎立旗桿以昭示世人,舉人單斗,進士雙斗,崔家在明清兩代出過兩個進士——明代崔海,清代崔燾,所以在家門口豎立兩個雙斗旗桿,所以當?shù)厝擞址Q崔家為“崔旗桿”。(圖3)
小廣場兩側(cè)各建有左、右掖門一座。在禮制十分嚴格的舊時代,沒有皇帝特許,這”掖門”是不能隨便設,也不能隨便叫的。據(jù)史料記載,有的功名人家曾設立一個掖門,建兩個掖門的人家很少,可見“崔翰林”深受皇帝恩寵。左右掖門除有象征意義和標識作用外,也有其實用價值。在有等級區(qū)別的時代,人們的行為受到等級限制。這左右掖門規(guī)定是普通人進崔府的通道,并區(qū)分主次。遠親及男士走左掖門,禮佛之人及女士走右掖門。正門名曰大過邸,平時是關閉著的,只有府上有重大活動,或朝廷有重要官員來府上時才開啟。(圖4)
3、★★★功名樓院
以功名樓為入宅正門,意在突出崔氏家族的門第與顯赫的功名。
功名樓是一座三開間的二層樓,樓上高懸“翰林”大匾,樓內(nèi)懸掛褒揚崔氏家族的等各種匾額,如“進士及第”、“孝廉方正”、“欽點翰林”、“旨暫賜六品頂戴以備召用”等,實際上就是崔家的榮譽館,故稱“功名樓”。(圖5)
?
此樓的建筑等級極高,這從樓脊上的裝飾物得以驗證。樓正脊兩端安有古民居建筑最高等級的標志物——插花云燕。 在樓面的垂脊下方三分之二處各安放一尊魚龍神獸,樓脊上共安放了六只魚龍神獸,即人們常說的“五脊六獸”。樓的正脊青瓦上是燒制的荷花圖案,立體感很強,如同鮮活的荷花一朵接一朵綻放在樓脊處,每朵荷花都有一枝荷葉襯著,寓意宅第主人“一品清廉,官位顯赫”。樓屋檐的滴水、瓦當?shù)牡窨虉D案分別是向日葵和鯉魚跳龍門。
此樓為三開間上下兩層,兩側(cè)分別建有耳房,東側(cè)耳房為負責接待來訪者的辦公場所,西側(cè)耳房內(nèi)安有活動木樓梯,登梯即可到二樓。二樓面積為60平方米左右,當年擺放著歷朝歷代先祖接受朝廷御賜的皇封、圣旨、詔書匾額等多達幾十塊,因此得名功名樓。
進入翰林府的第一座四合院即功名樓院,威嚴而氣派。此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
功名樓院內(nèi)最引人矚目的是迎面而立的一座高大富麗的內(nèi)影壁墻。影壁的中心砌有巨大磚雕“?!弊?,四周雕有梅、蘭、竹、菊、牡丹圖案,四君子隱喻主人自身的學識與品格,牡丹企盼世代榮華富貴。古建筑設計師們極富想象力,對庭院建筑的一飾一物,既有實用功能,又賦予其濃厚的人文思想內(nèi)涵。(圖6)
4、★★★佛堂院
佛堂院是崔氏家族的家廟,坐落在崔家大院的西頭,意指西方極樂世界,表明府上主人崇尚佛教。佛堂院平日供崔氏族人燒香拜佛、祈求平安,如遇家族重大活動,則請僧人于此操辦法事?,F(xiàn)在的佛堂院正堂改造成為了徐州佛教文化陳列,里面陳列徐州出土的佛像,還有徐州佛教名人嚴佛調(diào)與凈檢法師的介紹。(圖7)
嚴佛調(diào),又稱嚴浮調(diào),東漢臨淮考城(今徐州睢寧)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出家人之一。嚴佛調(diào)幼年穎悟,敏而好學,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與安息國居士安玄共譯《法鏡經(jīng)》,還譯有《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wèi)經(jīng)》、《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jīng)》、《古維摩詰經(jīng)》等經(jīng)書。此外,撰有《沙彌十慧章句》一書。他與安世高、安玄的譯經(jīng)被世人所稱道,謂“三人傳譯,號為難繼”。
凈檢法師,西晉末年彭城(今徐州)人,俗姓仲,名令儀,父曾為武威太守。時沙門僧法始在洛陽城西門說法,凈檢聞后大悟,幾經(jīng)波折,終受智山法師剃發(fā),受十戒,成為中國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東晉永和年間始建徐州青園寺,凈檢法師應邀駐錫,后晉穆帝敕改青園寺為竹林寺,自此成為名聞天下的中國第一比丘尼道場。
佛堂是硬山五架三間,三組木隔扇,花欞門各自對開,隔扇裙板上雕飾荷花、牡丹和吉祥蘭草,象征吉祥富貴。中間這組隔扇門平時關著,禮佛之人從兩邊的門走,左進右出拜佛進香許愿求賜福。
如今的佛殿是一個佛教題材的文化展廳,大型漆畫取自《觀無量壽經(jīng)變》局部的《舞樂》(圖8),墻面有徐州佛教名人嚴佛調(diào)和凈檢法師的介紹,壁龕和獨立柜內(nèi)分別展示的佛造像,熠熠生輝。
?
這些造像是戶部山歷年改造中,文物專家精心征集、保存下來的珍貴文物,是戶部山文化傳承最有力的見證。
佛殿的建筑也很講究,墻的墀頭處雕刻著兩幅鹿、鶴松圖案(圖9),取六合之意。房頂是建筑體的最高處,最吸引人的注意視線,也是工匠們表現(xiàn)技藝的重點部位。正脊兩端不是高高翹起,而是微微起翹,線條流暢柔和,莊重中透出主人不卑不亢的性格及平和而自然的中庸心態(tài)。
?
倒座房原為禪茶室,(圖10)拜佛進香祈福結(jié)束,可以到此室休息、品茶,也可深人交談佛家活動有關事宜。
這里不僅是翰林府自家佛堂,也接待四方來客,八方信男信女,名聲很響,香火很旺。倒座房的西頭建有耳房,耳房南面開門通右掖門,崔氏家族之外的禮佛之人由此門進人佛堂。
古時說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二門指的就是垂花門,這種建筑形式,是可以顯示主人品位、地位、財力的建筑設施。
大門軸下放有長方形門枕石,枕石三個側(cè)面均雕著花卉圖案,露在門外的枕石上立著一塊圓形石鼓,石鼓前正面雕有口銜扣環(huán)的獅子頭,石鼓上方雕有半臥式姿態(tài)的石獅子,前腿直立,后腿臥姿,似乎準備著隨時向前沖的架勢,十分威嚴地守護著內(nèi)宅家人的安危。
垂花門正脊兩端各安放一尊魚龍吻獸, 正脊瓦上雕刻著富貴牡丹圖案,外檐滴水瓦當均雕飾有花卉圖案。墀頭部分雕刻一組鳳戲牡丹,彰顯此宅是大富大貴人家。(圖12)
此垂花門集石雕、磚雕、木雕于一身,集多種雕刻技法之大全。圖案內(nèi)容豐富多彩,寄托著主人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追求。這垂花門可稱得上是件精美上乘的古代文物,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科研價值。
6、★★★祠堂院
走進祠堂院,首先看到的一座影壁,影壁南北壁面均有精美雕飾。南面雕有蝙蝠、祥云、錢幣,北面雕有藤蔓、葫蘆、松鼠等飾物,寓意崔氏家族四福同來,財源滾滾,子孫繁衍,代代興旺。(圖13)
?
祠堂院一共有三棟建筑,有大小兩座祠堂以及西廂房。正殿也稱大祠堂,供奉著崔氏血源先祖炎帝、姜尚,崔氏得姓始祖季子及清代翰林崔燾的牌位。(圖14)
?
正殿為硬山五開間的大殿,大殿屋脊上方中央建有寶瓶尊。古人以中央為上,正脊兩端及四條垂脊的三分之二處各安放有龍頭魚尾吻獸,四條垂脊上各放有三只“小跑”,領頭的是倒裁魚,隨后是海馬和獅子。屋脊瓦雕刻著接連不斷的龍的圖案,其山墻均雕有獅子滾繡球的山花。大小祠堂、議事廳墀頭上雕有“松鶴延年”,“姜太公釣魚”和“夸官亮職”等圖案。(圖15)“診官亮職”組畫面內(nèi),官人坐在轎子里,后面跟著吹喇叭和牽馬的一行人等,栩栩如生,把觀賞的人拉回到那個科舉盛行的年代。
?
偏殿為小祠堂,用于供奉無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F(xiàn)在用作崔氏名人陳列,可以看到彭城崔氏的源流,以及歷代崔氏名人與事跡。此外,還有徐州其他宗族祠堂的介紹。
戶部山崔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從山西長子縣遷居河南鞏義、溫縣,后遷至山東濮州孟山前大柳頭村,世為望族,堂號 “三戟”。先祖崔海,明嘉靖中翰林,官至直隸大城縣知縣。時皇帝昏庸,奸臣橫行,崔海念仕途艱險,遂辭官歸田,并令第三子崔贊遷往外地以避禍,崔氏由此遷至徐州。
一世:崔贊,明貢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攜夫人程氏、子繼孟等流寓徐州。恰遇大溝里趙氏,家富無子,愿納繼孟為婿,遂更其姓名為趙夢熊。趙氏又贊助崔氏建家于東鄉(xiāng)呂梁城頭村(今銅山張集城頭村),由是為肇基之地,世代繁衍,終成彭門望族。
四世:崔國銓,字衡士。結(jié)廬呂梁洪西,曰松石居,四十年不入城市,以教授生徒自食,人稱趙夫子。年近百歲,猶誦讀不釋卷。
七世:崔岫,字云峰。十七歲補弟子員,試輒冠軍,為廩生。乾隆二十年(1755年)授宿州訓導。于乾隆年間徙居徐州戶部山,著有《四書講義》、《書經(jīng)講義》,收藏于家中學堂。
九世:崔樹楠,字遽園。嘉慶十八年(1813年),河南滑縣白蓮教起義,徐州城戒嚴防范。崔樹楠捐資募民兵二百名,助官軍守御。
十世:崔炘,字嵐村,以增生任廣東高州府通判,有惠政。崔燾,字虹橋,道光年間受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懷慶府(治今河南沁陽縣)知府。
十一世:崔弼均,升用河南候補縣丞,為書法家張伯英岳父。崔惠均,字心孚,補任中河通判,廉潔勤政,以身作則,使河道無漫溢橫決之患。崔調(diào)均,字舜琴,號立梅,別號荔嵋。著有《荔嵋詩草》。
十二世:崔銘新,任陜西平利縣知縣。崔右銘,字敬宜,書法家張伯英原配夫人。
崔家在明、清兩代出了兩位翰林,九位進士,三個大學士,可謂是世代書香,詩禮人家。
雖說現(xiàn)在社會進步了,早就沒了“大家族”的概念,我們現(xiàn)代人都是以”小家庭”為主,但“家風正,則民風淳。”優(yōu)良的家風傳承 ,小家庭也需要代代薪火相傳,才能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正殿西側(cè)為西廂房,西廂房是崔氏家族的議事廳,平時家族重要活動、重要會議皆于此處舉行。
大小祠堂各裝有十二扇木欞門,能工巧匠們在裙板處以深浮雕手法雕刻二十四孝故事。技法嫻熟,人物造型逼真,是進行傳統(tǒng)教育的好場所。(圖17)大殿內(nèi)設有三層梁枋,每層梁枋下面都雕有花草、人物等圖案。
7、★★★翰林樓院
此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正房為二層小樓,建有東西廂房與倒座。翰林樓是清代翰林崔燾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屋脊兩端安放插花云燕,標志此樓地位頗高。(圖18)
古建筑屋頂裝飾,非常有講究的,比如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所謂五脊六獸:重要房屋的屋脊都裝有獸頭,正脊兩端各安一個正脊獸,四個垂脊的三分之二處各安放一個垂脊獸。比五脊六獸高一等的是插花獸,正脊獸頭上安裝蘭草狀鐵花。比插花獸再高一級的是插花云燕,即在正脊獸頭上立一根鐵柱,上鑲?cè)廖鍖予F制云朵,作為鐵柱的分枝,鐵柱上還鑲有一對鐵制耳牙,鐵柱最頂端有鐵制的飛燕,故名"插花云燕"。獸頭、插花獸、插花云燕都是屋脊的裝飾品,都體現(xiàn)嚴格的等級觀念。一般屋主人取得功名,獸頭和云燕才能張開嘴,否則只能用閉嘴的獸頭和云燕。(圖19)?
?
四條垂脊除安放四神獸外,還安有三只小獸。最前面為騎鳳仙人,其后是海馬朝陽,最后是犀牛望月,意為“喜從天降”。穿過祠堂東側(cè)門樓即二過邸,是翰林樓院,此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正房是二層小樓,建有東、西廂房和倒座,四面圍合。院子雖說不大,卻很氣派,向世人昭示院主人的門第尊貴和富有,身在此院會感受到濃郁的儒家倫理文化氣息。
在正規(guī)的四合院中,院主人住正房,也叫上房,或堂屋。因為是二樓,所以也叫堂樓,坐北面南,面南為尊。正房要建得比左右?guī)亢偷棺几?,以突顯主人身份的尊貴。由于戶部山是西低東高,唯有把房建成樓才能抬高主人居室居高臨下的地位。這二層小樓是清代翰林崔燾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所以也稱之為“翰林樓”。
翰林樓是府上主人居住的地方,自然是重要建筑,建筑者們會格外用心,凡能表示主人身份,表達主人志向品格的裝飾物、手法,盡其展現(xiàn)。房脊兩端安放代表此樓建筑高規(guī)格的插花云燕。兩側(cè)山墻鑲有獅子滾繡球的山花。最顯眼的是樓門伸出廊檐下方碩大型的斗拱。斗拱也叫插拱, 是磚木結(jié)構建筑特有構件,集構件功能與裝飾功能于一身。它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間傳遞荷載的結(jié)構構件,起支撐、承重作用,又以其自身優(yōu)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筑物體的主要裝飾構件,是中國古代建筑獨有的。翰林樓門樓的斗拱是五層,比皇宮、王爺府上的斗拱各少兩層。
崔燾,字虹橋。清道光五年(1825年)登乙酉科舉人,官任內(nèi)閣中書。道光九年(1829年),登己丑科二甲第九十三名進士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圖21)
道光十九年(1839年),崔燾選授河南通許知縣,后二年,黃河決堤于黑堈口。崔燾捐資賑濟,親駕小船,為災民施放粥米。后升任裕州知州。裕州多盜賊,崔燾到任即捕獲土匪數(shù)人。時人不解崔燾兩地施政差異,崔燾言:“通許之民淳樸而弱,施以猛治,則使其無所措手足;裕州風俗強悍,以寬政治之,更加無所忌憚,故治裕宜嚴矣。”不久調(diào)任河南鄭州知州,時值旱荒,鄰邑請求賑濟,賑款多有浮夸,獨崔燾按戶核實,故費用較他邑節(jié)省數(shù)倍。后升河南浙川廳同知,崔燾施政寬嚴相濟,使四境晏然。咸豐元年(1851年),皇上召崔燾入朝策問。咸豐四年(1854年)春,崔燾任懷慶府知府。十月,卒于任上。追授安徽安慶知府。
翰林是中國古代官名,有文翰如林、人文薈萃之義。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yōu)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nèi)命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極端機密的文件,號稱“內(nèi)相”。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并備皇帝咨詢。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置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jīng)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
歷朝歷代,翰林學士始終是傳統(tǒng)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集合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比如:唐朝的李白、張九齡、白居易,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文人士大夫,皆是翰林中人。(圖22)
歷代翰林秉承的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品質(zhì)操守,也成為中國文人士大夫傳承百代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
在東過邸懸掛了崔氏族人的詩詞作品,崔氏一門文人輩出,其中崔燾、崔調(diào)鈞、崔惠鈞都留下了傳世的詩篇。民國徐州籍書法家張伯英,也是崔燾的孫女婿,足以見得崔氏一脈文風綿長。(圖23)
從翰林樓院的東廂房中門穿過,這個過道裝飾算不上豪華,但門軸處的門枕石上蹲著的一對石獅子透露了此院主人是知書達理之人。這對石獅子非常獨特,體型雖小但雕工十分精細,富有神韻,那神態(tài)恰似逗人喜愛的有生命的小獅于。不幸的是右側(cè)的小石獅子的頭連同一段身子“破四舊”時被砸掉了。
8、★★★墨緣閣院
墨緣閣是下院面積最大的四合院,這里既是接待客人的大客廳,也是崔氏子弟研墨讀書的地方。為防止黃河水患,墨緣閣臺基高大,基礎牢固,露在地面的基石上雕滿了祥云圖案,寓意崔氏子弟能夠青云直上。(圖24)墨緣閣建筑風格豪華而凝重,高大宏偉,基礎又堅實穩(wěn)固,是最能代表徐州地域或傳統(tǒng)工藝特色的磚木結(jié)構廳堂建筑。墨緣閣為五架四開間,東西兩邊帶有兩間輔助室。屋頂舉架較高,共有四層梁枋,大而厚實,上面雕滿了吉祥圖案。殿內(nèi)跨度較大,建有兩排頂梁立柱,每排四根。屋外檐廊的四根立柱立在石柱礎上。雕滿吉祥花卉,十分華麗。墀頭上雕有松鹿吉祥圖,取鹿諧音陸、六,即六合之意。(圖25)
?
露在地面的基石上雕滿了祥云圖案,寓意青云直上。工匠們沒有忘記在石柱礎上雕刻圖案,每個鼓形石柱礎各雕有四支由大葉托著的牡丹花圖案,企盼子弟們未來生活榮華而富貴。
墨緣閣房頂上的雕飾物較多,四條垂脊的三分之二處各安有龍頭魚尾吻獸一尊,下方各放有三只小獸,正脊兩端安放的是插花獸。這些代表性的房頂裝飾,是最具徐州特色和最高等級的脊飾造型“五脊六獸”、“插花云燕”。
插花獸是在龍頭上插有蘭草狀鐵花一束,表明此房建筑規(guī)格較高。垂脊下端是一組斜向天空的磚雕朝天笏,上下各三層,中間夾一枚磚雕錢幣,寓意升官發(fā)財。笏是古時官吏們上朝時拿著的手板,上面可以記事。建筑師們把笏作為裝飾物安在垂脊上,再夾著一枚錢幣,企盼學子們不僅升官還要發(fā)財。(圖26)
?
屋面垂脊下端是一組斜插天空的磚雕朝天笏。笏是古時候官員上朝時記事手板,將笏作為裝飾物安裝在垂脊上,再夾著一枚錢幣,寓意墨緣閣的學子既要升官,還要發(fā)財。
墨緣閣是府上當年的私塾學堂。(圖27)在科舉制度盛行時代,翰林府重視學堂建設,重視對子弟教育是很自然的事?!按藓擦帧本褪窃凇比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思想指導下,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之路的。他從切身的經(jīng)歷看重對后生的教育和培養(yǎng)。
翰林府的涼亭建在下院最東邊,緊靠上院,與下院兩條東西軸線交匯。
?
現(xiàn)在的涼亭為正方形,典型的中國古典園林式建筑。下方的四邊有固定的美人靠,扶手及靠背向涼亭外伸展。檐楣處鑲有雕花板做裝飾,涼亭頂部為飛檐翹脊。整座涼亭古香古色中透著先人們的生活氣息。
9、戶部山古代建筑文化陳列
在崔燾故居下院,設置了戶部山古代建筑文化陳列展覽。在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以戶部山古民居為代表的徐州古建文化的特征,欣賞到具有徐州地方代表性的建筑構件。
一是廣泛應用富有裝飾性的圖案,是傳統(tǒng)民居追求藝術的另一種常見方法,十分注意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粗材細作的效果。在北方民居中,這一點最集中的表現(xiàn)在門、窗、隔扇、花罩等內(nèi)外檐裝修上。磚雕、木雕、石雕為主要裝飾手段。恰如其份的雕飾為粗材構筑的民居鑲嵌上極富裝飾性的細部,取得了粗中寓細、土中寓秀的效果。
二是不同材質(zhì)的異質(zhì)配伍。這在砌墻、鋪瓦、鋪地等環(huán)節(jié)都有明顯的表現(xiàn),例如磚墻、石墻的切縫組織,仰瓦、蓋瓦的壟組織,花墻、墻帽的花瓦組織,室內(nèi)鋪地的磚縫組織,花石小路的紋理組織等等,都是利用其構造組合,而再造出富有表現(xiàn)力視覺美感。(圖30-33)
戶部山古民居建筑承襲中國古建傳統(tǒng),其建筑技藝與藝術審美都已達到了相當成熟的程度,石雕、木雕、磚雕、瓦飾等建筑構件樣式精美,內(nèi)涵豐富,極具地方特色。
在小客屋院的正房,我們?yōu)橛慰团笥褌儨蕚淞艘欢谓榻B戶部山歷史與古代建筑的短片,大家可以到廳內(nèi)欣賞。
另外三間廂房,大家可以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磚雕、石雕、以及各色建筑構件。
磚雕陳列
在小客屋院的西屋,是磚雕主題陳列空間。磚雕是以磚作為雕刻對象的一種雕飾。在民居建筑中,磚雕多用于大門門樓、山墻、墀頭、照壁等處,表現(xiàn)風格力求生動,活潑。磚雕既有石雕的剛毅質(zhì)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潤與平滑,往往呈現(xiàn)剛?cè)岵仲|(zhì)樸清秀的效果。(圖34)
戶部山民居建筑多用青磚,青磚壘墻時,常在大門上方或門兩邊最為顯眼的地方使用磚雕,以增強建筑的裝飾效果。大門上方的雕磚多刻“福”、“壽”、“祿”等文字。門上檻兩邊多雕刻簡單花紋線路,也有個別刻制花草圖案。還有一些地方,把青磚進行打磨,形成平滑的階梯形,聯(lián)綴門沿上下相接的地方,使之富有更強的觀賞效果。
戶部山古民居磚雕形式多樣,風格獨特。小者如門掛牙,博風磚等邊飾點綴,大者如山花、影壁等,既表現(xiàn)了戶部山民居的昌盛文風,又體現(xiàn)民居建筑卓越的營造工藝和裝飾技巧。
戶部山古民居往往用屋面脊飾來區(qū)別各房屋等級的高低。在硬山式屋頂中規(guī)格最高的為花板脊,正脊兩端安裝龍頭魚尾獸,四條垂脊的三分之二處各安裝垂獸及小跑等。這樣一個屋面有五條屋脊,安裝有六個獸頭,俗稱“五脊六獸”。擁有“五脊六獸”的房屋,即為戶部山古民居中規(guī)格最高的房屋。(圖35)
龍頭魚尾獸,又叫鴟吻,是中國古代建筑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有辟除火災之意。戶部山古民居的傳統(tǒng)做法,是在屋脊的兩端安裝泥塑龍頭魚尾獸頭,在垂脊的三分之二處安裝垂獸。獸頭為龍頭魚尾,因民居建筑不準使用龍,而龍頭魚尾獸頭有魚躍龍門的意思,代表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
木雕陳列
在小客屋院的東屋,是木雕陳列空間。明清以來將木雕稱作“小木作”,一般做成拆卸靈活的裝配構件,雕刻成單體或組合構件,安裝在柱梁之間。戶部山民居建筑的木雕一般用于建筑局部,小而精致,題材廣泛,涵蓋吉語良言與教化故事,基本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木雕的技藝與審美。(圖36)
斗拱是中國建筑藝術獨有的特征之一,宋元之后,隨著房屋高度逐漸增加,斗拱直接承托屋頂?shù)墓δ鼙惶糸軝_代替,演變?yōu)槲蓍芟碌囊粭l裝飾帶。戶部山古建筑物上的斗拱皆小巧玲瓏,層次復雜。崔氏翰林府、李家狀元府、余家大院,以及洪昌順內(nèi)莊的斗拱絕對高度皆不足一米,但皆在四層以上,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藝術發(fā)展的脈絡。(圖37)
?
雕花板一般安裝在花廳的廊軒、過邸及游廊上方,起到裝飾建筑的作用,其圖案紋樣往往寓意富貴吉祥。戶部山古民居的雕花板有以下幾種雕刻圖案。
獅子滾繡球:安裝于崔家上院西花廳軒廊上方。傳說雌雄雙獅相戲,其絨毛會合絡成繡球,小獅子就從繡球中誕生,所以繡球也被看作是吉祥之物。
龍虎呈祥:為崔家大院雕花板?;⑹前佾F之長,被看作是鎮(zhèn)懾邪惡的形象;龍是傳說中靈異神物,龍虎呈現(xiàn)即是平安吉祥的象征。
菊花奇石:為崔家大院雕花板。菊花生命力旺盛,也稱“長壽花”,又被視為花中隱者。以菊花為雕花板,即有延年益壽、高潔傲岸之意。
鳳戲牡丹:崔家大院上院二進腰廊雕花板。鳳凰與牡丹皆以富麗華貴著稱,兩種圖案結(jié)合,更顯富貴。(圖38)
石雕陳列
小南院的東房,是用作石雕陳列空間,石雕是徐州地區(qū)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技藝,自漢代以來,徐州工匠開始雕鑿地方石材,廣泛用于各類建筑裝飾。戶部山古民居的石雕構件主要有門墩、石獅子、柱礎、窨井蓋、門栓石等,其雕工粗獷,線條奔放,圖案簡潔,體現(xiàn)了剛毅大氣的北方風格。(圖39)
?
門墩一般用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的作用。門墩有方形與圓形之分。方形門墩又稱書箱型門墩,象征文人住宅,多見于戶部山古民居,體現(xiàn)了當?shù)鼐用駥ξ幕淖非?。圓形門墩又稱抱鼓石,有通報來客之意。
石獅子,是中國古建筑中常見的辟邪物品。清初頒布《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對設置守門獅有規(guī)定,七品官以下的門前不準放獅子。戶部山崔家大院主人官至六品,故在門前放置石獅子,以彰顯其官宦宅邸的身份地位。
門栓石是鑲嵌在門后用于杠門的石構件,雕刻精細,樣式豐富,栓杠處有圓形、方形之分,也有橫式、豎式之別。(圖40)
戶部山古民居的窨井蓋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蓋面多鏤刻“古錢”圖案。院內(nèi)雨水匯聚于“泉”流出院外,又稱“四水匯泉”。泉、錢相通,寓意財源滾滾,家道興旺。(圖41)
瓦當陳列
小南院的南房是作為瓦當陳列空間。瓦當,是指中國古代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前端的遮擋,起到美化和保護建筑的作用。戶部山建筑中瓦當?shù)膱D案與山花板的構圖相類,一般為雕花草蟲魚或虎頭龍身等傳統(tǒng)吉祥符號,象征人們求神祈福、吉祥如意、千秋長安的美好理想。(圖42)
戶部山古民居大部分使用青灰色板瓦,高出稱為“垅”,凹下叫做“溝”。瓦溝的最后一塊瓦,多為曲下的如意頭樣式,屋面雨水全部順著瓦溝匯集到滴水瓦落下,也叫滴水瓦。戶部山滴水瓦圖樣豐富,崔家大院的典型滴水紋飾為錦上添花、魚躍龍門。(圖43)
柱礎陳列
小南院的西房是作為柱礎陳列空間。柱礎是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礎石的主要作用是隔離木柱與地面,防止木柱下沉受潮,延長使用壽命。為了增加柱礎的美觀效果,常加以雕飾,使其成為石雕門類的一種。柱礎在戶部山民宅中隨處可見,樣式豐富多彩,圖案內(nèi)容有牡丹、菊花等。大戶人家的花廳柱礎多雕花飾,一般房屋的柱礎簡潔素面,體型小,但表面雕琢細膩。(圖44-45)
清道光年間,崔燾中進士后,奉旨擴建了上院,隨后又向北擴建,終于使崔家大院到了鼎盛巔峰,整個院落占了將近半坐戶部山,當時人們戲稱崔家大宅是“崔半山”。
10、★★★翰林府上院
?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戶部山古民居建筑中,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鴛鴦樓。(圖47)
鴛鴦樓在西大廳院正房的位置。樓上樓下各五開間,上下兩層疊加。樓內(nèi)不設樓梯,又稱之為“無梯樓”。 “鴛鴦”二字與“陰陽”諧音。古人建房講究風水,重陰陽,崇尚自然。四象中南為陽,北為陰;東為陽,西為陰。鴛鴦樓的一樓坐北朝南為陽,二樓坐南朝北為陰,遂命名為“陰陽樓”,為求吉祥之意。陰陽樓不好聽,便改稱”鴛鴦樓”。
崔家上院建在戶部山四半坡靠近山頂,地勢落差大,給設計與施工出了難題,同時也給設計與施工者提供了發(fā)揮聰明才智的機會。他們奇思妙想利用鴛鴦樓側(cè)立面山坡的落差建成一座朝向相背的二層樓房。樓房前后各開門,分別通往一高一低南北兩座院落。一樓五間為南院即西大打院的正房,二樓五間為北院即書房院西跨院的倒座。這種獨具匠心的建筑設計,不僅巧妙地解決了山體建筑地面落差大的難題,還收到了節(jié)省工時及建筑材料、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效果。
崔家的鴛鴦樓不是狐立的獨體建筑,而是與周圍建筑相諧調(diào),渾然一體。南北向恰到好處地切割成為兩座四合院的分界,又與書房院的倒座連結(jié)成一個整體。屋脊的東西走向在一條水平直線上,兩座房的正脊兩端各安有龍頭魚尾吻脊獸,獸頭相對,中間置放一只磚雕元寶,元寶處就是兩房的接點,不知情的人很難想像這里是一棟平房與一棟二層樓屋脊的接點,竟如鴛鴦樓屋脊上的雙獸,元寶為鴛鴦樓與二過邸屋脊接點處此天衣無縫。
鴛鴦樓的結(jié)構和用料也有獨到之處。結(jié)構相對簡單,但承重能力很強,沒有特制的大梁。主梁用的是直徑17-18公分的杉木,每間一架。木龍骨用直徑14-16公分的杉木排列,間距65公分左右。上面鋪的樓板是就地取材的柳木,樓板接頭分別錯開,以增強其整體效果。
鴛鴦樓在初建時是少有的高層建筑。但由于它不動聲色地與平房融合為一體,使居住者出人方便,沒有住樓房的感覺。這是中國古建筑的創(chuàng)新,對于今人仍有著很高的藝術觀賞和研究借鑒價值。
有專家評點崔家上院鴛鴦樓“是匠心獨運的設計,又是因地制宜的杰作,既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jié)晶,又是妙手神工的精品?!?/p>
崔燾故居上院的修復工程,曾被評為江蘇省綠色施工示范工程。
11、★★★謝恩坊
道光年間,皇上命翰林崔燾回老家擴建祖宅。崔燾為感皇恩浩蕩,特修建“謝恩牌坊”。“謝恩坊”原是一高兩低木結(jié)構古式牌坊,修復后的“謝恩坊”三個大字采用清末民初徐州書法家張伯英的墨跡。(圖48)
12、★★西大廳院
“謝恩坊”的西側(cè)為西大廳院。院門與小東院相對。院門建在坐東面西三開間的腰廊中間,裝飾精美而華麗,稱之為雕花腰廊。此腰廊為磚木結(jié)構,以木結(jié)構為主。
門左右兩廂均采用落地長窗,窗欞、門楣、門扇、騎門梁、落地花罩、雀替分別采用深、淺浮雕、透雕、圓雕等多種技法雕琢而成。圖案內(nèi)容極為豐富,傳統(tǒng)的梅、蘭、竹、菊、牡丹、海棠、石榴等名貴花卉代表春華秋實,還有鶴鹿等吉祥禽獸。門楣雕飾為涂彩繪。整座雕花腰廊幾乎就是一件精美絕倫的木雕工藝品。其功能除中間圓門為進出西大廳院的通道外,兩側(cè)花菱門隔扇內(nèi)擺放桌椅、茶具等,是來西大廳辦事客人休息的地方,也是平時家人休閑品茶交流感情傳遞信息的場所。看著這雕飾如同著裝艷麗美女般的雕花腰廊,人們會感受到舊時代官宦人家上流社會人際交往的場景。(圖49)
?
步入雕花腰廊圓門,迎面便是氣勢恢宏,裝飾富麗堂皇的西大廳。這座建筑高大非同一般的三開間大殿,在沒建北院的“接旨大殿”以前,這里是翰林府宣讀皇帝詔書和跪接圣旨的場所。建筑設計及裝飾都要符合翰林崔燾的身份,莊重、豪華、氣派、軒昂。正脊兩端安有建筑最高規(guī)格的標幟物插花云燕。垂脊有小獸。墀頭上雕有松鶴鹿聚首圖案。求吉利,取鹿六、鶴合的諧音,即為 “六合”之意。(圖50)
13、★更樓
戶部山古民居建筑群崔家大院,只是記錄著我們古城徐州,千年滄桑巨變的一個歷史片段,但恰恰是這些珍貴記憶,構成了“千年文脈戶部山”的歷史文化傳承。山頂?shù)某酝鯌蝰R臺、北魏的臺頭寺(圖52),以及眼前的明清古建筑群(圖53),百米外馬市街(圖54)、豐儲街百年老鋪(圖55),才讓戶部山,成為徐州歷史文化街區(qū)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
這些珍貴的古民居建筑遺存,也讓徐州----這個近千萬人口的現(xiàn)代化城市有了靈魂,我們的子孫有了引以為傲的文化記憶。
希望在這里,可以成為您了解徐州歷史文脈的窗口?。▓D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