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麗:皮膚解剖層次的選擇

張瑛麗認為熟悉掌握皮膚的各解剖層次是注射醫(yī)師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皮膚厚度因人因部位而不同,為0.5~4.0mm(不包括皮下脂肪層,面部眼周皮膚的厚度約為0.2mm,鼻唇溝處約為0.4mm,額紋處約為0.8mm)。根據(jù)真皮結締組織的纖維排列方向,皮膚具有一定方向的張力線(Langer’s線),又叫“皮膚切線”,其對皺紋的形成、皮膚切口和注射方向的選擇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由體表至深層方向,皮膚的解剖層次可分為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三層。

1.表皮(epidermis)是主要由外胚層分化而來的角化復層鱗狀上皮組成的復合組織,各部厚薄不一,掌跖表皮較厚,0.8~1.4mm,而肘窩和腘窩處的只有0.034mm,腋窩、腹壁和大腿內(nèi)側(cè)的表皮亦較薄,一般部位的表皮厚0.07~0.12mm。 表皮由角質(zhì)形成細胞和非角質(zhì)形成細胞兩類細胞構成。
構成表皮的主體(約占90%),具有持續(xù)自我更新能力,并形成角質(zhì),其淺層的角質(zhì)鱗片(角質(zhì)小板)不斷脫落,每日脫落4~10g,是形成皮垢的主要成分。同時,其深層細胞不斷分裂增生,并向表層推移,故正常的表皮能穩(wěn)定地維持在一定厚度。

2.非角質(zhì)形成細胞
數(shù)量較少,散在分布于角質(zhì)形成細胞之間,包括黑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和梅克爾細胞。
(1)黑素細胞(melanocyte):
黑素細胞位于基底層細胞之間,占4%~10%,可合成黑素顆粒,分泌棕黑色的黑色素,使人體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膚色。黑素顆粒由酪氨酸轉(zhuǎn)變而來,其數(shù)量的多少是決定皮膚顏色最主要的因素。歐洲白種人的黑素細胞中只存在一定的第2、3階段的小體,故皮膚較白;亞洲人的黑素細胞中含第3、4階段的黑素粒,故皮膚呈黃色或黃褐色;非洲人的黑素細胞中含大量第4階段的黑素粒,故皮膚較黑;白化病患者的表皮內(nèi)也有黑素細胞,但因細胞內(nèi)缺少酪氨酸酶,故不能形成黑素顆粒,從而皮膚呈怪異的白色。
在一般情況下,體內(nèi)的硫氫基物質(zhì)有半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而紫外線和其他射線可使硫氫基氧化,從而解除了對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使黑素顆粒形成加快并增多。因此,常曬太陽或接觸其他放射線的人,皮膚顏色就較黑;而黑色素又能阻擋紫外線和其他射線,起到保護表皮深部組織的作用。此外,黑色素產(chǎn)生的多少和快慢也受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因素的調(diào)節(jié)。妊娠期,面部和乳頭的色素沉著,即為激素作用于黑素細胞的結果。了解黑素細胞的作用與原理,對皮膚色素性疾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
朗格漢斯細胞存在于基底層和棘層的其他細胞之間,其來源于骨髓的單核細胞,能合成DNA,具有免疫功能,可吞噬和處理入侵皮膚的抗原(如細菌、異物等),并將其傳遞給淋巴細胞,在體表構成機體的第一道防線,在接觸性過敏、皮膚移植免疫和免疫監(jiān)視等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
(3)梅克爾細胞(Merkel cell):
梅克爾細胞數(shù)量較少,具有短的指狀突,呈單個散布于毛囊附近的表皮基底層細胞之間,其功能不詳,但在其細胞的基底面常有盤狀的感覺神經(jīng)末梢,推測應與感受機械刺激和觸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