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張譯有演技嗎?新劇裝傻充愣、搖頭晃腦,演什么都像安欣!

1999年,一部《12·1槍殺大案》掀起刑事懸疑案件的收視狂潮。
以真實事件為原型,一把六四手槍,掀開一場古城的連環(huán)殺人。

而二十四年后的今日,刑偵懸疑劇的硬核氣息,在《他是誰》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兇手翻轉于豆芽橋與四坡路之間,多位女性慘遭毒手,死于荒郊野嶺,亦被于公路旁拖殺。

鮮活的生命就這般泯滅于世間,被拋于城市間的各個角落,小至下水道,大至成堆的廢棄垃圾之中。
不論是環(huán)衛(wèi)工人驚奇發(fā)覺的帶牙凍肉,還是廢水中的顱骨,都無一不讓人毛骨悚然。

可到底還是現(xiàn)實走進了熒屏,種種血腥現(xiàn)場都源于對真實刑事案件的復刻罷了——“1988·白銀連環(huán)殺人”、“1996·南大碎尸”。
如果說《12·1槍殺大案》是復刻現(xiàn)實的開端,那么這部《他是誰》掛檔央八,無疑是讓現(xiàn)實走進熒屏的神作。

不僅有丁勇岱老戲骨坐鎮(zhèn),亦有《狂飆》中飾演安欣的張譯領銜主演。
本以為這位演技很牛的王牌演員,會延續(xù)之前在群像劇中創(chuàng)下的傳奇,成為這部懸疑劇的半壁江山。

卻不曾想昔日的影帝,僅僅是披著“牛人”的皮,實則是全劇最拉低品質的存在。
爛演技原形畢露的張譯,臉譜化與面癱終于是藏不住了!

臉譜化+復制型人設、爛演技避無可避
看來央視也“翻車”了,終是“錯付”張譯了……

早在《狂飆》大火時,張譯就被捧上神壇,被稱作懸疑劇的品質保證。
可《他是誰》登臺時,張譯卻反而成最經(jīng)不起推敲的一位演員,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在《他是誰》中,張譯飾演的衛(wèi)國平依舊擺脫不了執(zhí)拗的性子。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個正派都對黑白通吃的反派,有著天然的唾棄與鄙夷感。
可張譯卻將這種公正之心模式化,顯在了滄桑、墮落乃至停滯不前的八年。
更是為了偉光正而將衛(wèi)國平降智成一個憨憨角色,不免遭人詬病。
哪怕是在開局的兇殺現(xiàn)場,當所有人都將視角轉在女人的死因上,衛(wèi)國平卻對于兇手使用的安全套感興趣:是怕懷孕嗎?

單是這點,就沒演出一個正常人對女尸的同情,乃至對背后元兇一刀封喉的恐懼。
反而是以輕浮的言語調(diào)侃死者,一度讓人詬病。

而不論是故意瞪大雙眼,還是故作呆愣神情,都實在與角色本身正義中帶點青澀的感覺不掛鉤,反而更似一反應遲鈍的呆子。
或許是想借著這類恪守正義的人設,再續(xù)安欣熱度,圈一波粉絲。

可資本的嗅覺,也不見得準??梢哉f,張譯成也偉光正,敗也偉光正。
《他是誰》中的衛(wèi)國平,身上總帶有安欣的影子,復制型的人設,實在讓觀眾有些許審美疲勞。

比如在研討會上,衛(wèi)國平因與上司意見不合,就拍案而起。
緊皺著眉,兇神惡煞的神情,比領導的排場還大,完全脫離了角色,亦脫離了現(xiàn)實。

這也讓人夢回《狂飆》的安欣,不僅直懟叔叔安長林,更是對公安局局長孟德??诔隹裱?。
若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活不過一集。

更離譜的是,《他是誰》中還借著安欣在風云詭譎的二十年間,心灰意冷的設定,挪用在衛(wèi)國平身上,設置成了八年。
從之前那個意氣風發(fā)的青年警察,到滿腹滄桑、受盡折磨的老年刑警,實在讓人串戲。

劇中1988年時,衛(wèi)國平同事慘遭兇手殘害,死于雨夜。于是八年間來,衛(wèi)國平一轉昔日的青澀,而變得麻木不仁。
但種種對正義的渴求,對希望泯滅時的痛苦,全顯在了表面。顯在了日漸參雜的白發(fā)、百孔千瘡的心、滄老不堪的臉。

可真正的正義,不因為停留在口號層面,以及流于表面的滄桑感,而是應該與黑惡斗爭,去尋找證據(jù)才查探真相所在。
可以說,衛(wèi)國平的這種墮落,與安欣一夜白發(fā)后的停滯不前,如出一轍。
不是死去師傅就是死去同事,不是白發(fā)就是性子執(zhí)拗。
可凡此種種的重復,已不足以打動觀眾。故作愣頭青、一味臉譜化,只叫人作嘔罷了。

面癱的演技、塑料化的衛(wèi)國平
張譯面癱式的演技,也終究是藏不住了!

劇中有一幕是,聶小雨在馬路邊問安欣“喜不喜歡我”時,張譯表演得很木訥。
呆愣的表情有一種故意裝傻充愣的既視感,與安欣與孟鈺的感情戲一樣雷同。
而且《他是誰》作為一部刑偵犯罪劇,觀眾更愿意看的是背后元兇的真面目,是抽絲剝繭的偵察過程,是衛(wèi)國平尋找證據(jù)時的驚心動魄。
而并不是包著刑偵的皮,成了偶像劇的內(nèi)核。
而且在這樣一部群像劇中,盡管張譯作為領銜主演,但全員戲骨下,又怎會有主配角之分?
在內(nèi)娛綠葉襯紅花是鐵律,但其中的恒定標準在于演技,演技惡劣的自然是無處遁形。
但張譯之所以在《狂飆》中能脫穎而出,并非是演技牛,而是一眾戲骨狂飆演技時,情節(jié)更為豐滿了。
所以大眾才將重心放在了一再反轉、帶點刺激的打傘破網(wǎng)行動中,所以好評如潮的紅利,自然就落在了作為主演的張譯身上。
而之后《狂飆》的出圈,也一再讓張譯坐穩(wěn)了影帝稱號。
所以當他從安欣化身衛(wèi)國平的那刻起,這個噱頭也成了他翻車的主因。
大眾首先是因為張譯的參演,才帶火了《他是誰》,而情節(jié)就成了次之的存在,所以張譯的演技就再也無從遮掩了。
劇中的衛(wèi)國平,總是帶給人呆頭呆腦的感覺。

雖然說起初的衛(wèi)國平,僅僅是一個青年刑警,慧眼如炬與他不沾邊,可這并不意味著他傻。
但是在張譯的塑造下,卻把一個暴躁卻不乏正義、青澀卻不畏懼強權的衛(wèi)國平,演成了橫沖直撞、無視上司的張狂刑警,實在與原著不符,反而有些背道而馳了。

可反觀劇中的其他角色,不論是心理扭曲、殘害女性的薛家鍵、兩面三刀下又帶點狠厲的趙剛,亦或是心狠手辣的聶寶華,在幾位演員的塑造下,都一再驚艷了觀眾。
哪怕是塑造八年后的衛(wèi)國平,張譯也沒演出那種沉痛感,那種面對友人死亡的無力感,那種對死者的憐憫以及對兇手的痛恨之情。

而僅僅是以臉上的嚴肅感,而一筆帶過。難道只要不笑,就代表了哀痛的情緒嗎?
可不論是身上的滄桑感,還是一臉故意凹出的褶子,實在讓人反感。

此外,劇中一處最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這個沉淪傷痛八年的衛(wèi)國平,卻在八年后幡然醒悟一樣,才開始找證據(jù),并且還擔任了刑警隊長。
可觀眾并沒有感受到這八年他磨礪出了什么,又何以成為一個小領導呢?

很多人抱怨說不是張譯演技差,只是人設不討喜。
可衛(wèi)國平是誰?

他是在刑偵破案過程中,游走在黑暗之間的警察群體的縮影,更是一個歷經(jīng)兩起兇殺案件、真實存在過的人。
這樣一個附有群像代表意義的衛(wèi)國平,何來不討喜一說。

況且《狂飆》中的高啟強人設亦有可恨時,可飾演高啟強的張頌文身價翻倍,不也是紅出了一片天了?
所以說演員被詬病,從不在于角色本身設定的好與壞,而在于刻畫的有代入感,演技的可圈可點。

再者來說,張譯塑造的衛(wèi)國平,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跡,更融入了那個年代下警察群體的影子。
但張譯的出演,尷尬的演技,反而成了一大敗筆。

一如既出的表演套路,歪嘴、瞪眼、發(fā)呆,就連怒懟,都和安欣大差不差。
也許是想復制《狂飆》中安欣的成功,可實際效果并不盡人意。

比如張譯為了飾演出衛(wèi)國平的緊張情緒,說話故意吞吞吐吐的,但這種結巴感,與人物本身的慌亂情緒,并不適配。
而這種過重的表演痕跡,在《狂飆》中也有過。

當時張譯是《狂飆》的藝術總監(jiān),給安欣了東北口音。可一口的塑料方言,聽起來卻實在蹩腳。
可惜一味的投機取巧,觀眾并不買單。對于衛(wèi)國平的塑造,不應該是更側重于不硬凹人設、不神話警察嗎?

觀眾享受的從來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沉浸式的辦案手法,而并非渾水摸魚的演技。一個個復制而來的“安欣”,又有何看點?
因此張譯從不是國產(chǎn)劇品質的保證,更別提擔起懸疑劇的半壁江山了。

光是他去年無縫銜接6個劇組,就足以讓人作嘔。
他不是大眾口中的勞模,僅僅是一個并無演技、卻瘋狂圈錢的“小資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