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幻作品的孵化談科幻創(chuàng)作》講座學員感想
為了進一步扶持校園科幻作家成長、壯大高??苹米骷谊犖椤⑴囵B(yǎng)優(yōu)秀校園科幻作家,促進更多優(yōu)秀科幻作品的產生,由中國科協(xié)科普部主辦,八光分文化、高校科幻平臺、騰訊科普、科幻空間聯(lián)合承辦,新華網客戶端提供獨家直播的星火學院第二期科幻創(chuàng)作培訓工程第8講“從科幻作品的孵化談科幻創(chuàng)作”培訓于2021年6月20日成功舉辦。以下是本次課程集中培訓的學員感想。
譚淞元:對于科幻作品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其內核,具有鮮明富有科幻特色的同時還需要保證讀者能夠接受世界觀的鋪展,才能使得一部作品被讀者喜愛。持續(xù)推動作品前進的動力也在這里,使得一部作品能夠在原有基礎上發(fā)光發(fā)熱,而不是一開始設計所謂宏大的世界觀,而使得故事變得晦澀難懂。
劉力謀:小說的“故事性”和“價值溢出性”是本次講座強調的兩點。如果能在創(chuàng)作中考慮到作品的潛力,對于作者來說無疑是受用的。作為一種思考角度,站在商業(yè)和流行的立場上為作品構思提供方向,也是需要練習的。
王文濤:一個好的故事的體現(xiàn)可以在流量數據,書的暢銷程度上,但作為一個新手來說,這些都比較難以擁有,所以更應該注重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故事,而好的故事是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讀者,受眾更廣,得到更多的需要。這這過程中就需要作者慢慢把弱需要轉變?yōu)閺娦枰?/p>
宋騁駿:科幻作品的孵化與作者本身創(chuàng)作科幻小說并不完全重合,因為小說改編成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需要額外的要素,例如劇情邏輯的合理和完整,人物搭建好的合理關系和飽滿形象等等。商業(yè)化的創(chuàng)作往往不是作者一人的事,而是協(xié)調編輯、讀者等諸多關系的產物。
宋城薇:很驚喜這一次看到科幻文學孵化相關的內容,一直有在關注國內影視包括游戲各種領域的科幻改編作品,感覺是一個從為愛發(fā)電到了產業(yè)開始有好向上的勢頭的感覺。老師說到了撞梗這個問題,讓人想到《流浪地球》的父子情就被質疑過和《星際穿越》父女情雷同,但愛是永恒的主題,永遠不會過時也不存在抄襲一說,好梗不怕多用。覺得從事科幻寫作的作者多了解一些孵化方面的事,也就能有更多的主動權。
黃靜梅:今天的直播是由2016年度書業(yè)優(yōu)秀策劃人獎得主、科幻圖書品牌“科幻志”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每天讀點故事科幻主編王俊一老師與我們做的分享,他與我們討論了科幻作品的孵化與科幻創(chuàng)作的關系:什么樣的科幻作品有利于后續(xù)的孵化、常見的孵化途徑有哪些、我們怎么根據孵化要求進行更好的作品創(chuàng)作。在星火學院學習科幻的這幾個月,我在各個老師身上感受到了不同的魅力,學到了科幻創(chuàng)作該從何處得到靈感,用心觀察日常的生活,開點腦洞孕育故事,再用心孵化出自己的心中渴望與期待的故事,讓科幻走到更多人的面前,開枝散葉。
劉卓穎:產品轉化對于科幻創(chuàng)作同樣需要結合行業(yè)市場,需求進行思考。用愛發(fā)電很偉大,當用熱愛的事物去輸出并作為生存支撐時適當多從物質化考慮也并不是什么恥辱的事情。從本節(jié)課中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對科幻作品的市場需求有了一個簡要了解,有一點此前沒有想到的是科幻言情的市場并不小。
陳鵬飛:本期的主題是從科幻作品的孵化談科幻創(chuàng)作。與之前的專注于作者視角的講座不同,這一次以科幻作品的改編和孵化一方的角度探討作為作品的原作者所要注意的事項。這次講座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關于“什么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故事及其在科幻孵化者與讀者角度的重要性”這一命題的探討。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我本人往往過于側重作品的科學性、點子的新穎性和故事潛在的邏輯性,而忽視了人物的刻畫與弧光,與能使讀者共情的情感表達,以及簡明易懂的通俗性。這是我以后進行科幻方面的創(chuàng)作中需要注意的。
左左薇拉:通過這次直播學習,我對科幻作品的孵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對于孵化作品的評判指標:人物關系搭建合理,可改編性強,人物有弧光,能和讀者產生情感共鳴,話題性、普適性,吸引人的世界觀設定,本身的影響力等。
柯昊純:今天王俊一老師從編輯和市場的角度向我們介紹了科幻小說的孵化過程。諸如編輯眼中的好故事的幾條標準、科幻的春天究竟會怎樣到來、科幻寫作時應該從市場的角度考慮一些什么、科幻作品孵化的幾種模式等,都為我打開了一扇窗,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當然,王老師對我們的建議,即“多寫”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一直以來想要達到的狀態(tài),這點我和老師算是不謀而合吧。
昝智康:王老師經驗豐富,介紹的是與小說后續(xù)開發(fā)與孵化相關的實用的知識。人物關系搭建要合理且容易改編。文章要真情實感且有爽點 即有價值觀。文章的價值非常影響它的孵化。我個人get到的點有:作品影響被投資的概率的因素有很多,投資者會看篇幅,主題,人物等。如果稍稍功利,這些都要考慮。投資者與創(chuàng)作者缺少溝通,尤其是科幻領域,作者認為不錯的作品,投資者可能不喜歡,作者認為普普通通的作品,投資者也許覺得非常好,非常合適。就比如影視化改變這一塊兒,科幻因素在一部電影中,也許只占一小部分,但在科幻剛剛興起的現(xiàn)在,我們要有一點寬容。初“寫”者要大膽地寫,多去參加比賽,這就是我想要做的。
楊程:本次直播課題很貼合于現(xiàn)代科幻的發(fā)展需求,我覺得王俊一老師的這場直播講的非常好。他深入分析了當今科幻市場的發(fā)展狀況以及科幻作品孵化為科幻電影/電視劇或其他藝術類型產品的一個過程。分析了許多的問題,例如,作為影視公司的第三方如何去選擇好的作品,什么樣的作品符合第三方公司的改編需求等,特別是《流浪地球》電影票房獲得成功以后,中國科幻電影正式登上了舞臺,這會吸引更多的第三方公司去投資改編科幻小說,未來必將會有超越《流浪地球》的科幻電影誕生,中國科幻也不能只靠劉慈欣和郝景芳兩個人在世界舞臺上爭光。興許我們之中就有人會在未來的世界舞臺上大放光彩
汪欣宇:今天的課程是王俊一老師的《從科幻作品的孵化談科幻創(chuàng)作》。我認為科幻作品的“孵化”這個角度,其實就是科幻作品面向市場的角度。編輯和文字機構總是在促成作者和第三方平臺的會談,但總是容易失敗。所以老師認為有必要向大家講講他的個人經驗。除了本身要是好故事以外,第三方平臺看重的是文字作品的價值溢出性,也就是是否適合改編和擴展成IP。第三方通常喜歡這樣的故事:人物關系合理、人物有弧光,適合改編,能讓讀者有充分情感共鳴,有話題性而且是長效的話題性。部分游戲動漫公司比較看重設定和世界觀。中國科幻雖然迎來了《三體》和《流浪地球》,但是還不夠,中國科幻的春天依然沒有到來,需要各種科幻作品及衍生產物的努力。我們需要包容“標簽”科幻、泛科幻,比如言情科幻與腦洞類,鼓勵中國科幻盡可能地邁出步伐,而不只是指望突出的作品。反映現(xiàn)實、諷刺現(xiàn)實、近未來題材的腦洞科幻是很受歡迎的,而第三方平臺會通過作者知名度和篇幅來考量傳統(tǒng)科幻。如果我們把科幻作品視為一種產品的話,把故事寫完只是這個產品產出的一部分。我們要把自己作品中的市場“弱需求”改造成“強需求”,并且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冷靜期”過后重新審視作品。產品是需要包裝和運營的,做完上面的“包裝”,我們還需要“運營”,也就是積極投稿。即使失敗,也是收獲,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是如何獲獎/過稿的,也能從退稿信中學到許多?!岸嗫?,多聽,多想”,這是寫作的六字真言。當然,還要多寫。目前除了第三方和作者編輯方的版權合作,第三方的買斷機制外,還有為降低各方風險而被采用的作者參與編劇、第三方試制作等機制。課程的最后,老師向科幻圈寫手送上了祝福,希望大家的堅持都有所收獲。
甘建業(yè):寫科幻也是在寫故事,選好主題,寫出好的故事,吸引人,再完成故事還只是第一步,后面還需要對作品進行包裝和經營才能真正走出出版的一步。關于出版和流程也使我獲益匪淺,希望以后也會有更多的作品給大家看到。
徐文翔:從中間商的角度,科幻作者與科幻產業(yè)總有差距,好的科幻文學性強卻不一定能有一個好的發(fā)展,主要看是否容易改編成影視游戲等等。但歸根結底,好故事加情感共鳴競爭更有利,后續(xù)開發(fā)更有空間。許多科幻立項只是利用科幻的標簽,作者的眼光要更包容。了解市場和產業(yè)生態(tài),努力寫作,努力投稿,希望能有更大的發(fā)展和收獲。
牛晨爽:今天的直播是寫作科幻的人面臨的很實際的問題的解讀,也得到了很多以前沒有得到的間接,明白從科幻傳播的其他工作者的角度看問題,但仍然自己心中會想到一些難解的,無法被接受的的議題和寫法,以及要不要棄之而去的責任,我們對什么是好的科幻都有自己的理解,但為人所接受的卻有共同的特征和路徑
李安寧:如果真的想要將科幻作品產業(yè)化發(fā)展,首先就是要了解當下科幻的大環(huán)境,了事科學前沿動態(tài),以及社會新聞論點能夠給大家講述一個好的故事自圓其說,也要有一些深刻的科學科幻內涵提高閱讀的豐富性。同時也要掌握堵著的情感世界,能夠與大家產生情感上的共通點。其次就是要了解編輯和出版方,懂得一定的包裝運營,而不是存粹的寫寫文章,容易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
宋子成:之前寫文的時候知道自己喜歡自嗨,所以也經常提醒自己從讀者角度看文章,但是這個“讀者”經常被默認為有閑的樂子人本科生,并沒有跳出自己熟悉的視角從雜志,出版或者商業(yè)角度看問題。以后寫想投稿的文章會考慮社會價值等問題,會摸索調控這個自己不熟悉的指標的方法,要學會用編輯視角系統(tǒng)分析自己的文章缺少什么內容,要考慮文章受眾群體的數量,如果寫了個只有小圈子中的小圈子才知道的梗,那無疑達不到效果,自然也會被面向大眾的把關者否決,科幻題材的讀者受眾雖然談不上很多但是也不少,自嗨到大部分科幻人都不理解的文章無疑不行。今天對出版、孵化、改編的生態(tài)和流程有了更多了解,不過還是要把目標放回上刊先。
段棋華:如果寫作的最終目的是以影視化改編為目的,那在作品創(chuàng)作時就需要站在需求方、站在市場、站在觀眾的角度對自己的作品多加審視:故事有沒有寫完?人物是否完整、關系是否合理?能不能滿足讀者/觀眾的情感需求?想明白、寫明白這幾個問題,就大膽地嘗試去投稿,修改自己的稿子的同時學習他人的閃光點。
沈子暢:關于科幻作品的孵化,我覺得其中最有問題的一環(huán)是資方的想當然。想當然認為觀眾會買單的作品觀眾并不買單,同時好作品卻長期無人問津或者過于草率地改編。網絡文學中有些優(yōu)秀的輕度科幻(奇幻)作品,粉絲也極其眾多,改編的時候不想著發(fā)揮作品的優(yōu)勢,卻在“感情戲”“搞笑”“廣告插入”上頗費心思,甚至擠占了原文的伏筆情節(jié),事后卻來疑惑為何成不了爆款,為何作者拿不出接地氣的好作品,實在滑天下之大稽。
王天驕:今天聽了俊一老師講課還是很有感觸的,因為老師提出了一個點,就是把自己經歷過的,自己看到的,甚至是自己家庭中發(fā)生的小事情寫下來,他們都是有意義的,只不過他們的編排方式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這跟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里的那個自我發(fā)掘論是完全吻合的。當我們知道自我發(fā)覺論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相信我們身上也是潛藏著作為作家的潛質的,我們也可以成為作家,可以寫我們想寫的東西。只不過我們面臨一些或者是來自心理層面的,或者是來自外界的或者是個人技巧、寫作能力方面的問題,這些阻礙其實是可以克服的,只不過我們需要向他人求助,或者是及時自己去解決他們,課程中俊一老師也提到了這一點。
王瓔珞:老師說的確實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但也正說明了人自己和在社會中能做到的事有幾何呀!要從需求方的方面去思考,對于一些作者來說好像會有點失去寫作等我純粹性,我個人則是因為是按照愛好去做所以會懶得去想,但是這確實是多方面思考的一個需求之一。讓自己的作品,讓這一類作品能更多地被人們所知道,或者更遠一點——先走入尋常百姓家,然后進行提純,逐漸改變市場和讀者們的欣賞水平,大概也是可以做到的吧!這個想的有點遠了,需要一整個群體一起努力。老師說的這些還是很有價值的知識,我會繼續(xù)思考。
陳凱譽:聽課感觸蠻大的。自己從初中就開始攢一些奇奇怪怪的點子,往小本子上面記,現(xiàn)在手機備忘錄里面也攢了好多。但感覺自己因為這些點子的原因,就過于注重設定和背景以及一些科幻細節(jié),反而導致故事本身沒能認真打磨。今天這節(jié)課真的收獲巨大,也提醒了我,真的非常感謝俊一老師!
星火學院第二期科幻創(chuàng)作培訓工程是由中國科協(xié)科普部主辦,八光分文化、高校科幻平臺、騰訊科普、科幻空間聯(lián)合承辦,新華網客戶端提供獨家直播平臺,旨在通過培訓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科幻作家,促進更多優(yōu)秀科幻作品的產生。
責任編輯:趙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