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xué)日記14 DAY72
最近忙著寫作業(yè),好多天沒有更新日記啦~把近期有意思的事情寫一寫。
神奇的英國餐館 St. John Restaurant
這家店離倫敦博物館非常近,而且據(jù)說很有英國特色,非常粗獷地烹飪各種內(nèi)臟和各種豬的部位,所以就趁著逛博物館順路來吃。倫敦博物館大體介紹了倫敦從史前到當代的歷史沿革,總體來說平平無奇。這家餐館卻反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這趟旅程的“配菜”位置坐上了“主菜”的寶座。

進門之后,午餐區(qū)已經(jīng)沒有空位了,酒吧區(qū)還有位置。顧客大部分都是英國大叔大爺,和餐廳的畫風非常一致。

這道菜應(yīng)該屬于餐廳的招牌菜了,很多桌都點了。牛骨髓加上海鹽和蔬菜之后,去膩增香,和烤面包片非常搭配。

這道造型奇特的菜……是炸豬尾巴。炸得非常透,可以用刀叉輕松切開,軟骨也炸酥了,很好吃~配的醬料似乎是酸甜口的肉醬,其實直接撒上鹽和胡椒也很好吃。

這個Madeleines(不知道中文叫啥)是真的好吃。從……我先咬了一口才想起來拍照記錄可以看出來哈哈哈哈?,F(xiàn)烤出來的,外皮又香又脆,里面又是軟糯的,口味微甜,吃起來很有幸福感。
餐廳附近有一個很大的歷史悠久的肉類批發(fā)市場,所以在這里嘗嘗英國粗獷的傳統(tǒng)菜,感覺更有品嘗歷史和社會的味道了。
雖然聽起來很像在為嘴饞找借口,但我確實認為,品嘗食物是了解一個社會的最直接方式。地方菜色里往往隱藏著一地一人的風情風貌。走入千家萬戶的藝術(shù)形式,大概也只有烹飪了。
味道真的能在記憶里留很久很久。我還記得,在揚州,第一次吃到鮰魚的魚鰾。好大一條鮰魚,因此魚鰾也特別肥美,紅燒把它的鮮美吊得恰到好處,回味無窮。我記不清具體是小學(xué)還是初中了,但我還記得這條魚的味道。
還有,在稻城,雪山腳下的一鍋松茸雞湯。那時候已經(jīng)在川西旅行了幾天,每日的菜都富于香料,盡管如我適應(yīng)于各地的美食,也實在有點想念清淡的口味。于是就有了這鍋松茸雞湯,雖然在云巔山頂,卻出自浙江老板娘之手。于是雞湯有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的味道,浙江離家更近了一點;離家鄉(xiāng)的味道近一點,就離家鄉(xiāng)近一點。
西安的肉夾饃、延吉的烤肉、內(nèi)蒙的牛羊……
所以,離家十幾分鐘的一家雞公煲,成為了我在這里的“精神圖騰”。我會看下手機里設(shè)置的回國倒計時,然后默念,回家的第一頓外賣,我一定要點這家雞公煲……然后是小餛飩。然后是一家燒烤店。然后是火鍋……
食物是個人無需筆墨的歷史。它構(gòu)成了我們,寫在身體上,寫在記憶里。紅塵羈旅,愿或不愿,都要沾染煙火氣。我是那種特別愿意沾染的人,裊裊炊煙,小橋流水,就是最好的人生了,不是嗎?
今天我同學(xué)跟我說,小學(xué)的時候的夢想是“名留青史”。我說,哪個學(xué)生沒寫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呢?儒家所說的“三立”,也早就刻進中國人的DNA了。但隨著我們的長大,又往道家里逃避,說“神人無己,圣人無名”。
或許,人間總是,圣賢寂寞;唯有“吃”者留其名。適當?shù)姆趴v吧,畢竟白日短短,百年苦長。
雷丁
昨天去了雷丁,第一次出倫敦哈哈哈哈。理由比較悲傷,同學(xué)的手機被偷了,陪她去雷丁買新手機(只有那兒還有庫存)。
坐火車出倫敦的路上,很快車窗外的景色就切換為鄉(xiāng)村。世界的鄉(xiāng)村總是相似的,依稀看到了中國鄉(xiāng)村的模樣。

(圖貼不上了,放棄……)
一座非常安靜且有歷史感的小城。我很喜歡這里,如果倫敦是“罪惡都市”的話,這里簡直是寧靜小鎮(zhèn)了。我們這些外來的面孔變少了,但這里的本地人卻更加友善。買咖啡的時候,大叔問我是中國人嗎。我說是。他用中文說了“謝謝”,還問我們發(fā)音對不對。很有趣。
比較出名的是這里的修道院遺址,曾經(jīng)也是一個宗教中心呢,只是現(xiàn)在只剩下斷壁殘垣了。
在街道上慢慢走走,看樹葉落下來,看古老的建筑和雕塑,會讓心情好起來……
重回倫敦,站在喧囂的、光怪陸離的十字街口的時候,我感到恍惚。這個世界是如此得不均質(zhì),能把握住的,不過當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