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淺析
《西游記》淺析:點到為止
1,沒有本事,再虔誠也無濟于事:
唐僧九次取經(jīng)都被吃了;沒有孫悟空(本領),取經(jīng)根本是畫餅。即使把所有的經(jīng)文都倒背如流,也毫無意義。所以,唐僧為佛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佛祖并不在意。佛祖要的是有本事的人,無論善惡;沒本事沒人要。那為何要唐僧呢?為了裝點門面。更是為了歷練并得到孫悟空。
2,有本事,如果不修練,也只是個妖怪,成不了正果。這一點很復雜:
西游記是勵志小說,寫的是孫悟空的修煉成才之路,別人都是配角。而所謂成才、成正果,只是被某種勢力認可。孫悟空的本事是取經(jīng)之前學來的,而且已經(jīng)能與如來佛單挑了;至于成佛之后功力是否增加,反正西游記中沒有寫。這也就是說,所謂修煉,其實是學習某種行為規(guī)則:為人處世。至于佛、道、天庭、妖,并非是能力上的區(qū)別。
3,諸事皆因果,善惡本同源。
因果自不必多說。善惡本同源,看看西游記中,沒有一個角色是純善的或純惡的,都是善惡兩面的。
4,人物分析:
唐僧:絕對的配角,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代表。完全被名利之心驅(qū)使而踏上取經(jīng)路,執(zhí)著而堅定。只會吃齋念佛,不辨真?zhèn)紊茞?。虛榮且虛偽。
孫悟空:唯一的主角。并無強烈的取經(jīng)愿望,只是為了換個自由之身,也是為了報答唐僧。但卻是取經(jīng)之事唯一用心的人,不遺余力想要取經(jīng)成功,但卻沒有明確強烈的目的,所以菩薩一再賄賂他,他也只是應承下來,其實對名利真的沒興趣,只是向往自由。
5,小說對佛、道、天庭的態(tài)度:
聰明的人看出來:小說處處是對佛道的否定、諷刺、挖苦,勾心斗角、陰謀詭計;
可是如果你放大格局看,整部小說,佛、道、天庭對孫悟空、唐僧,除了饋贈就是饋贈,不求回報,不僅公費旅游,外加驚險游戲,而且連吃帶送,都是世間珍品和別人苦練千萬年也得不到的東西......
另外,偷偷不求回報地饋贈李世民二十年陽壽,你說這價值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