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篇(先秦)《尚書·夏書·禹貢·甘誓》賞析
1、尚書·夏書·禹貢
作者:【先秦】佚名
禹敷土[1],隨山刊木[2],奠高山大川[3]。
注釋:
[1]敷:分別。馬融說:“分也?!狈笸粒謩e九州的土地?!2]刊木:砍削樹木作為標(biāo)志。《史記·夏本紀(jì)》錄《禹貢》作“行山表木”。[3]奠高山大川:以高山大川確定界域。奠,確定。
冀州[1]:既載壺口[2],治梁及岐[3]。既修太原[4],至于岳陽[5]。覃懷厎績[6],至于衡漳[7]。厥土惟白壤[8],厥賦惟上上[9],錯[10],厥田惟中中[11]。恒、衛(wèi)既從[12],大陸既作[13]。島夷皮服[14],夾右碣石入于河[15]。
注釋:
[1]冀州:《爾雅》:“兩河間曰冀州?!毕喈?dāng)于今山西、河北兩省全境,河南黃河以北和山東西北部,遼寧西南部一帶。堯時的政治中心?!2]載:事,這里做動詞,施工。壺口:山名。王鳴盛說:“壺口山上連孟門,下控龍門,當(dāng)路束流,為河之扼要處,故禹首辟之?!薄3]梁:山名,在今陜西韓城西北。岐:通“歧”,山的支脈。日本人所寫《史記》殘卷作“歧”?!4]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帶。 [5]岳陽:《水經(jīng)·汾水》注:“《禹貢》所謂岳陽,即霍太山?!被籼郊刺郎剑裆轿骰羯揭阅?、黃河以北,汾水經(jīng)其東。陽:山的南面。 [6]覃懷:地名,在今河南武陟一帶。厎:致,獲得??儯汗??!7]衡漳:衡,通“橫”??讉鳎骸罢乃畽M流入河。”故云橫漳。漳水在覃懷之北。 [8]厥:其,指冀州。惟:為。壤:柔土。顏師古說。 [9]賦:賦稅。 [10]錯:錯雜,夾雜?!11]中中:即中等中的中等,第五等?!12]恒:滱水,即今唐河。衛(wèi):滹沱河。從:順著河道?!13]大陸:澤名,在今河北巨鹿西北。作:治理?!按箨懠茸鳌笔潜粍泳洌按箨憽睘槭苁轮髡Z。下文此類被動句較多,如“九河既道”“淮、沂其乂”“云土夢作乂”?!14]島夷:住在海島上的東方民族。 [15]夾:接近。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濟、河惟兗州[1]:九河既道[2],雷夏既澤[3],灉、沮會同[4]。桑土既蠶[5],是降丘宅土[6]。厥土黑墳[7],厥草惟繇[8],厥木惟條[9]。厥田惟中下,厥賦貞[10],作十有三載乃同[11]。厥貢漆絲[12],厥篚織文[13]。浮于濟、漯[14],達于河。
注釋:
[1]濟:水名。源出河南濟源西王屋山,漢代在今河南武陟流入黃河,又向南溢出,流向山東,與黃河平行入海?!督?jīng)傳釋詞》引《文選·甘泉賦》李善注曰:“惟,是也?!眱贾荩汗啪胖葜?,大致在今河北南部、河南東北部、山東西部?!2]九河:黃河流到兗州,分為九條河。鄭玄說:“九河之名:徒駭、太史、馬頰、覆斧、胡蘇、簡、潔、鉤盤、鬲津?!钡溃和ā皩?dǎo)”,疏導(dǎo)?!3]雷夏:澤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4]灉:黃河支流,已湮滅。沮:灉河支流,已湮滅。會同:匯合注入雷夏澤?!5]桑土:地名。鄭玄說:“其地尤宜蠶桑,因以名之?!毙Q:養(yǎng)蠶?!6]是:連詞,于是。降:下。宅:居?!笆墙登鹱魍痢?,《史記·夏本紀(jì)》引作“于是民得下丘居土”?!7]墳:馬融說:“有膏肥也?!薄8]繇(yáo):茂盛。 [9]條:長,修長?!10]貞:孔疏:“貞即下下,為第九也。”金履祥《尚書表注》:“‘貞’字本‘下下’字。古篆凡重字者,或于上字下添‘=’。兗州賦下下,篆從下=,或誤作‘正’,通為‘貞’?!薄11]乃同:才與其他八州相同。鄭玄云:“十三載乃有賦與八州同,言功難也。” [12]厥貢漆絲:意謂這里的貢物是漆和絲。厥貢,《廣雅·釋詁》:“貢,稅也?!笨资瑁骸柏曊?,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薄13]厥篚織文:篚,竹器??讉鳎骸翱椢腻\綺之屬,盛之筐篚而貢焉?!薄14]漯:《經(jīng)典釋文》:“漯,天荅反?!彼?,自今河南浚縣西南分黃河?xùn)|北流,至今山東朝城又向東北流,至高宛入海。
海、岱惟青州[1]:嵎夷既略[2],濰、淄其道[3]。厥土白墳,海濱廣斥[4]。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5],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6]。萊夷作牧[7]。厥篚檿絲[8]。浮于汶[9],達于濟。
注釋:
[1]海:指今渤海。岱:泰山。青州:古九州之一,今山東半島?!2]嵎夷:地名。略:治。 [3]濰、淄:二水名。濰,今山東東部濰河。淄,今山東淄河。道:通“導(dǎo)”,疏通。 [4]斥:堿鹵地。鄭玄說:“斥謂地堿鹵?!薄妒酚洝は谋炯o(jì)》作“潟”,《周禮·地官·草人》注:“潟,鹵也。”《說文》:“鹵,堿地。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薄5]絺:細(xì)葛布?!6]畎:山谷。枲(xǐ):不結(jié)籽的大麻。鉛:錫。 [7]萊夷作牧:孔傳:“萊夷,地名,可以放牧?!焙颊f:“今萊州、登州二府皆《禹貢》萊夷之地。”作:通“乍”,開始。參《益稷》“萬邦作乂”?!督?jīng)義述聞》:“言萊夷水退始放牧也?!薄8]檿(yǎn):山桑,柞樹?!9]汶:水名。即今山東西部大汶河。
海、岱及淮惟徐州[1]:淮、沂其乂[2],蒙、羽其藝[3],大野既豬[4],東原厎平[5]。厥土赤埴墳[6],草木漸包[7]。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8],羽畎夏翟[9],嶧陽孤桐[10],泗濱浮磬[11],淮夷玭珠暨魚[12]。厥篚玄纖縞[13]。浮于淮、泗,達于河[14]。
注釋:
[1]海:指黃海?;矗夯春?。徐州:古九州之一,今江蘇、安徽北部及山東南部?!2]沂:沂水,即今山東東南部沂河。乂:治理?!3]蒙:山名,在今山東蒙陰西南。羽:羽山,在今山東境內(nèi)。藝:種植?!4]大野:巨野澤,在今山東巨野北。豬:通“潴”,水集聚?!5]東原:今山東東平、汶上、寧陽一帶,在汶水、濟水之間。厎:致,得到。平:治理?!6]埴:土。見孔傳?!7]漸包:滋長而叢生。又寫作“漸苞”。孫炎說:“物叢生曰苞?!薄8]土五色:即五色土??讉鳎骸巴跽叻馕迳翞樯?,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 [9]羽:羽山。畎:山谷。夏:大。翟(dí):山雉,羽毛可作為裝飾品。 [10]嶧:嶧山,一名鄒山,在今山東鄒縣東南。陽:山的南面。孤桐:特生的桐木。鄭玄注《周禮·春官·大司樂》:“孤竹,竹特生者?!薄11]泗:水名,源出今山東泗水東蒙山南麓,下流入淮河。浮磬:一種可以做磬的石頭??资瑁骸笆谒裕幸娛?,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 [12]玭珠:蚌所產(chǎn)之珠?!13]厥篚玄纖縞:意謂筐子裝著細(xì)的黑繒和細(xì)的白繒。玄:黑繒。纖:細(xì)??c:白繒,絹?!14]達于河:意謂到達與濟水相通的菏澤。河,金履祥說:“達于河,古文《尚書》作‘達于菏’?!墩f文》引《書》亦作‘菏’。今俗本誤作河耳。菏澤水與濟水相通……徐州浮淮入泗,自泗達荷也?!?br/>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1],陽鳥攸居[2]。三江既入[3],震澤厎定[4]。筱簜既敷[5],厥草惟夭[6],厥木惟喬[7]。厥土惟涂泥[8]。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9],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10]。島夷卉服[11]。厥篚織貝[12],厥包桔柚,錫貢[13]。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注釋:
[1]彭蠡:舊說即今江西鄱陽湖。譚其驤、張修桂認(rèn)為古彭蠡澤與今鄱陽湖有承續(xù)關(guān)系,但不等同,其位置“無疑在大江之北,其具體范圍當(dāng)包有今宿松、望江間的長江河段及其以北的龍感湖、大官湖和泊湖等湖沼地區(qū)?!薄2]陽鳥:曾運乾說:“鳥當(dāng)讀為島,《說文》所謂‘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島’是也?!薄瓣枍u,即揚州附海岸各島。大者則臺灣、海南是也。云陽島者,南方陽位也?!薄3]三江:岷江、漢水與彭蠡。鄭玄說:“三江,左合漢為北江,會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為中江?!比耄喝牒!!4]震澤:江蘇太湖。厎定:獲得安定?!5]筱(xiǎo):小竹。簜(dàng):大竹?!6]夭:茂盛?!7]喬:高大?!8]涂泥:潮濕的泥土?!9]金三品:王肅說:“金、銀、銅也?!薄10]瑤:美玉。琨:美石。齒:象牙。革:犀皮。羽:鳥羽?!11]島夷:沿海各島的人?;芊翰莘?,蓑衣草笠之屬。 [12]織貝:貝錦。《書集傳》:“織貝,錦名,織為貝文,《詩》曰‘貝錦’是也?!薄13]錫貢:進獻。黃式三說:“錫亦貢也?!?br/>
荊及衡陽惟荊州[1]:江、漢朝宗于海[2],九江孔殷[3],沱、潛既道[4],云土夢作乂[5]。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6],杶、榦、栝、柏[7],礪、砥、砮、丹惟箘、楛[8],三邦厎貢厥名[9]。包匭菁茅[10],厥篚玄纁璣組[11],九江納錫大龜[12]。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13],至于南河[14]。
注釋:
[1]荊:山名。此山或以為即今沮、漳水發(fā)源處荊山。衡:山名,在今湖南衡山縣西?!2]朝宗:諸侯朝見天子,春天朝見叫朝,夏天朝見叫宗。這里比喻長江、漢水歸向大海?!3]九江:一說在今湖北武穴、黃梅一帶,或分自長江,或源出山溪;一說指今江西贛江及其八大支流;一說指今湖南洞庭湖所匯湘、沅等九水。學(xué)術(shù)界多采取第一說。孔:大。殷:定。見《尚書核詁》?!4]沱:沱水,自今湖北枝江東,分長江東流至江口鎮(zhèn)還入長江。潛:潛水,一指今陜西城固縣南,漢江南岸一小支流;一指今四川渠江及合川以下嘉陵江河段,鄭玄以為即今嘉陵江;一說指今湖北潛江的蘆洑河?!5]云土夢:蘇軾《東坡書傳》以“云土夢”即“云夢之土”?!巴痢笔侵行脑~,“云、夢”澤名,為“土”之定語,分別置于中心詞的前后。云、夢,在今湖北漢江以北應(yīng)城、天門一帶。作:通“乍”,開始。《經(jīng)義述聞》:“‘作’與‘既’相對成文。言云夢之土始乂也。”乂:治理?!6]惟:與?!7]杶(chūn):椿樹。榦:柘木,可做弓。栝(gu?。簷u樹?!8]礪:粗磨刀石。砥:細(xì)磨刀石。砮:石制的箭鏃。丹:丹砂。箘簵:孔傳:“美竹?!睏耗久勺黾龡U?!9]三邦:孔傳以為是靠近湖澤的三個諸侯國。名:名產(chǎn)?!10]包:包裹。匭(guǐ):箱匣,用作動詞,裝。菁茅:《管子·輕重篇》:“江淮之間,一茅三脊,名曰菁茅?!盵11]玄:赤黑色。:黃赤色。玄纁,指彩色絲綢。璣:不圓的珠。組:絲帶。璣組,珍珠串?!12]納:入。錫:賜,貢獻?!渡袝捉狻罚骸板a,賜也,古代下之予上亦可謂賜。” [13]逾:越。指離船上岸陸行。 [14]南河:顏師古說:“在冀州南。”指河南鞏義一帶的黃河。
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1],滎波既豬[2]。導(dǎo)菏澤[3],被孟豬[4]。厥土惟壤,下土墳壚[5]。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纻[6],厥篚纖、纊[7],錫貢磬錯[8]。浮于洛,達于河。
注釋:
[1]伊:水名,即今河南洛水支流伊水。洛:水名,又名北洛水,即今陜西洛河。瀍(chán):水名,源出今河南洛陽西北,東南流經(jīng)洛陽東入洛水。澗:水名,上游即今洛陽西洛水支流澗河的一段?!2]滎波:澤名,在今河南鄭州西北古滎鎮(zhèn)北?!3]導(dǎo):疏通。菏澤:在今山東定陶東北?!4]被:通“陂”,修筑堤防。見《尚書易解》。孟豬:澤名,又名孟諸澤,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虞城西北?!5]壚:黑剛土?!6]纻:苧麻。 [7]纊:細(xì)綿?!8]磬錯:治玉磬的石頭?!对娊?jīng)·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泵珎鳎骸板e,石也,可以琢玉?!?br/>
華陽、黑水惟梁州[1]:岷、嶓既藝[2],沱、潛既道。蔡、蒙旅平[3],和夷厎績[4]。厥土青黎[5],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6]。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7]??椘?、西傾因桓是來[8]。浮于潛,逾于沔[9],入于渭,亂于河[10]。
注釋:
[1]華:華山,一名太華山,號稱西岳,在今陜西華陰南。黑水:眾說不一,有指今瀾滄江、金沙江、怒江等說法,陳澧認(rèn)為是怒江?!2]岷: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北。嶓:嶓冢山,在今陜西寧強西北。藝:治。 [3]蔡:峨眉山,見胡渭《禹貢錐指》。蒙:山名,在今四川雅安北。旅:道路?!督?jīng)義述聞》:“九川不言旅而九山獨言旅……余謂:旅者,道也?!稜栄拧罚骸?、旅,途也?!痹唬骸尽吹酪?。”“‘蔡蒙旅平’者,亦言二山之道已平治也?!G岐既旅’者,言二山已成道也?!派綎萋谩撸瑬?,除也。言九州名山皆以栞除成道也。” [4]和:水名,胡渭認(rèn)為是涐水,即今大渡河?!5]青:黑。黎:疏散。段玉裁說:“黎之言離也。” [6]厥賦下中、三錯:賦稅是第八等,還夾雜著第七等和第九等。三錯,孔傳:“雜出第七第九三等?!薄7]璆(qiú):同“球”,美玉。鐵:柔軟的金屬。蔡傳:“柔鐵也。”鏤:可刻鏤的堅硬的金屬。蔡傳:“剛鐵可以刻鏤者也?!薄8]織皮:西戎之國。西傾:山名,又稱西強山,在今青海東部、甘肅西南部。因:介詞,介引動作行為經(jīng)由的處所?;福夯杆唇窀拭C、四川境內(nèi)白龍江?!9]沔:即今漢江及其北源陜西留壩西沮水?!10]亂:橫渡?!稜栄拧め屗罚骸罢^流曰亂?!笨资瑁骸八粤鳛轫?,橫渡則絕其流,故為亂?!?br/>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2],涇屬渭汭[3],漆沮既從[4],灃水攸同[5]。荊、岐既旅[6],終南、惇物,至于鳥鼠[7]。原隰厎績[8],至于豬野[9]。三危既宅[10],三苗丕敘[11]。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瑯玕[12]。浮于積石[13],至于龍門、西河[14],會于渭汭??椘だ?、析支、渠搜[15],西戎即敘[16]。
注釋:
[1]西河:指今山西、陜西二省之間黃河河段。 [2]弱水:上游為今甘肅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與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3]涇:大河名,源出甘肅平?jīng)鑫?,東南流至陜西高陵入渭水。屬:入。渭:大河名,出甘肅渭源,東流至陜西華陰入黃河。渭汭:涇水流入渭水處?!4]漆沮:一說漆沮為一水,即今陜西洛河;一說即今同川、銅川耀州區(qū)、富平境石川河。似以后者為是?!5]灃水:一作豐水,即今陜西西安渭水支流灃河,下游歷代略有變遷。同:會合?!6]荊:荊山,又稱為北條荊山,在今陜西大荔朝邑南,但其地今無山。岐:岐山,一名天柱山、鳳凰山,在今陜西岐山東北。旅:道路。這里是動詞,開辟道路。參“蔡蒙旅平”注釋?!7]終南:終南山,又名秦山、南山,即今秦嶺山脈。惇物:太白山。鳥鼠:山名,一名青雀山,在今甘肅渭源西。 [8]原隰:指邠地,今之邠縣和旬邑。 [9]豬野:澤名,在今甘肅民勤東北?!10]三危:山名。馬融說:“三危,西裔也?!睔v來注說各異,一說即今甘肅敦煌東南三危;一說指今西藏中部、東部及四川西部地區(qū);一說在今云南境內(nèi);一說在今甘肅、青海直至黃河發(fā)源處之巴顏喀拉山一帶?!11]敘:順。 [12]球:美玉。琳:美石?,槴\:似珠之玉?!13]積石:山名,今青海東南部積石山?!14]龍門:在今山西河津西北黃河兩岸?!15]析支:山名,在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黃河河段,西寧西南。文獻中也寫作“賜支”“鮮支”。渠搜:山名?!16]西戎: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總稱。即:就。
第一段,記錄大禹治理九州的功績。
導(dǎo)岍及岐,至于荊山[1],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岳[2]。厎柱、析城至于王屋[3]。太行、恒山至于碣石[4],入于海。
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5]。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6]。
導(dǎo)嶓冢至于荊山[7]。內(nèi)方至于大別[8]。岷山之陽至于衡山[9],過九江至于敷淺原[10]。
注釋:
[1]導(dǎo):通“道”,開通道路。岍:山名,即吳山,在今陜西隴縣西南。岐:岐山,一名天柱山、鳳凰山,在今陜西岐山東北。荊:荊山,在今陜西大荔朝邑南。九導(dǎo)《禹貢》僅言其二,余凡省略七“導(dǎo)”??资瑁骸啊c‘嶓冢’言‘導(dǎo)’,‘西傾’不言‘導(dǎo)’者,史文有詳略,以可知,故省文也?!薄2]壺口:山名。雷首:山名,在今山西西南部中條山脈西南端。太岳:霍太山。 [3]厎(zhǐ)柱:即三門山,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陜州區(qū)東北黃河中,20世紀(jì)50年代整治黃河時炸毀。析城:山名,一名析津山,在今山西陽城西南。王屋:山名,在今山西陽城與河南濟源之間。 [4]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北兩省間。恒山:山名,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與山西接壤處,古稱北岳。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仙臺山?!5]朱圉:山名,在今甘肅甘谷西南。太華:即華山,古稱西岳,在今陜西華陰南。 [6]熊耳:山名,在今河南盧氏南。外方:即嵩山,古稱中岳。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陸北?!7]嶓冢:山名,在今陜西寧強西北?!8]內(nèi)方:山名,即湖北天門西南章山。一說即今湖北武昌大洪山。大別:即大別山。 [9]岷山:一作汶山,在今四川松潘北,岷江發(fā)源地。衡山:在今湖南衡山縣西,古稱南岳?!10]九江:在今湖北武穴、黃梅一帶,或分自長江,或源出山溪。一說即洞庭湖。敷淺原:《禹貢錐指》認(rèn)為即今廬山以南平原。近人注釋《禹貢》,認(rèn)為即今安徽大別山脈尾閭的平原。
導(dǎo)弱水至于合黎[1]?,余波入于流沙[2]。
導(dǎo)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導(dǎo)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3];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4];東過洛汭,至于大伾[5];北過降水[6],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7],同為逆河[8],入于海。
嶓冢導(dǎo)漾[9],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10];過三澨[11],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12],入于海。
岷山導(dǎo)江,東別為沱[13];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14];東迆北[15],會于匯[16];東為中江[17],入于海。
導(dǎo)沇水[18],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19];東出于陶丘北[20],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導(dǎo)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21],東入于海。
導(dǎo)渭自鳥鼠同穴[22],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
導(dǎo)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
注釋:
[1]導(dǎo):疏導(dǎo)。合黎:山名,在今甘肅張掖及下轄山丹、高臺、酒泉之北?!2]余波:下游。流沙:《史記集解》載鄭玄引《地理志》:“流沙居延西北,名居延澤?!奔唇駜?nèi)蒙古額濟納旗嘎順淖爾,蒙古語意謂“苦?!保址Q西居延海。 [3]華陰:華山的北面。 [4]孟津:一名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孟州西南。 [5]大伾:山名,在今河南??h東南。 [6]降水:指漳、洚合流的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鄉(xiāng)間進入黃河?!7]播:分布。九河:指兗州之九河?!8]同為逆河:九河下游又合而名為逆河。同,合?!9]漾:漢水上游。 [10]滄浪:漢水之下游。 [11]三澨(shì):鄭玄說:“水名,在江夏竟陵界?!本沽?,今之天門?!12]北江:即漢水。 [13]沱:長江的支流?!14]東陵:舊注以為是漢代盧江郡金蘭縣西北的東陵鄉(xiāng)。蔡傳謂在今岳陽?!15]迆(yǐ):斜著延伸?!墩f文》:“迆,衺行也。從辵,也聲?!断臅吩唬簴|迆北會于匯。” [16]匯:曾運乾說:“匯為淮之假借字,兩大水相合曰會。江、淮勢均力敵,故云會。古江、淮本通?!薄17]中江:指岷江?!18]沇:水名。濟水的上游。 [19]溢:水動蕩奔突而出。滎:滎澤?!20]陶丘:在今山東定陶?!21]東會于泗、沂:沂水流入泗水,泗水流入淮河?;春釉诮窠K阜寧東入海?!22]鳥鼠同穴:山名,即鳥鼠山。
第二段,概述大禹治理山水的功績。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1],九山刊旅[2],九川滌源[3],九澤既陂[4],四海會同[5]。六府孔修[6],庶土交正[7],厎慎財賦[8],咸則三壤成賦[9]。中邦錫土、姓[10],祗臺德先[11],不距朕行[12]。
注釋:
[1]四隩:《國語·周語》:“宅居九隩?!弊⒃疲骸半T,內(nèi)也。九州之內(nèi),皆可宅居也?!彪T:可以定居的地方。宅:居住?!2]九山:上文所舉的九條山脈。刊:削除。旅:道路?!3]九川:上文所舉的九條河流。滌源:疏通水源?!4]九澤:上文所舉的九個湖澤。陂:修筑堤防?!5]四海:《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睍簳煟高M貢的道路暢通了?!6]六府:水火金木土谷??祝汉?。修:治理?!7]交:孔傳:“俱也?!闭簶?biāo)準(zhǔn),這里指符合標(biāo)準(zhǔn)?!8]厎:定,規(guī)定?!9]則:準(zhǔn)則。三壤:上中下三等土壤。成:定?!10]中邦:中央之國,指天子之邦。錫:賜?!渡袝捉狻罚骸爸邪铄a土姓,謂封建大小諸侯?!薄11]祗:敬。臺(yí):以。從于省吾說?!12]不距朕行:鄭玄說:“不距違我天子政教所行?!?br/>
五百里甸服[1]。百里賦納總[2],二百里納铚[3],三百里納秸服[4],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5]。百里采[6],二百里男邦[7],三百里諸侯[8]。
五百里綏服[9]。三百里揆文教[10],二百里奮武衛(wèi)[11]。
五百里要服[12]。三百里夷[13],二百里蔡[14]。
五百里荒服[15]。三百里蠻[16],二百里流[17]。
東漸于海[18],西被于流沙[19],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20]。
禹錫玄圭[21],告厥成功。
注釋:
[1]甸服:古代在天子領(lǐng)地外圍,每五百里為一服役地帶,按遠(yuǎn)近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胡渭說:“五千里內(nèi)皆供王事,故通謂之服,而甸服則主為天子治田出谷者也?!薄2]納:交納??偅褐负痰目傮w?!3]铚:原指收割莊稼用的鐮刀,引申為收割的禾穗??资瑁骸拌溨^禾穗也。禾穗用铚以刈,故以铚表禾穗?!薄4]秸服:帶稃的谷。從陳奐說。 [5]侯服:江聲說:“侯之言候,候順逆,兼司候王命?!敝阜绿熳??!6]采:事,指替天子服差役?!7]男邦:男,通“任”。男邦,擔(dān)任國家的差事。《史記·夏本紀(jì)》作“任國”?!8]諸侯:指偵察放哨??讉鳎骸巴瑸橥跽叱夂颉!笨资瑁骸俺夂?,謂檢行險阻,伺候盜賊?!薄9]綏服:孔傳:“安服王者之政教?!敝柑嫣熳幼霭矒岬氖?。 [10]揆文教:孔傳說:“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11]奮武衛(wèi):奮揚武威保衛(wèi)王者?!12]要服:接受王者約束而服事之。要,約束。蔡傳:“謂之要者,取要約之義,特羈縻之而已。” [13]夷:平,謂相約和平相處。 [14]蔡:法,謂相約遵守王法?!15]荒服:替天子守邊遠(yuǎn)之區(qū)?;?,遠(yuǎn)。見《爾雅·釋詁》?!16]蠻:鄭玄說:“蠻者,聽從其俗,羈縻其人耳,故云蠻。蠻之言緡也。”意思是維持隸屬關(guān)系。 [17]流:鄭玄說:“流謂夷狄流移,或貢或不?!币馑际秦暦癫欢ā!18]漸:入?!19]被:及,到。 [20]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謂北方南方和聲教皆達于夷狄之區(qū)。見《尚書易解》?!21]錫:賜。玄圭:天青色的瑞玉。
第三段,總敘大禹定九州治天下的功績。
點評:
禹貢,即禹時的賦稅制度。傳統(tǒng)的說法多以“貢”訓(xùn)為“功”,《史記·五帝本紀(jì)》:“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薄妒酚洝ば倥袀鳌芬舱f:“堯雖賢,興事業(yè)不成,得禹而九州寧。”銅器銘文里也有禹治水土定九州的記載。《廣雅·釋言》:“貢,功也?!庇碡暎褪怯淼墓??!短接[》引《尚書璇璣鈐》鄭玄釋“貢”為“治九州之功”,認(rèn)為《禹貢》是記載禹治理九州的功績。
《禹貢》的“九州”是一種假設(shè)的上古行政區(qū)域劃分,其范圍大致相當(dāng)于今天東至黃海東海,西至青海,北至內(nèi)蒙古,南至兩廣,包括山東、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四川和貴州部分或全部地區(qū)?!熬胖荨痹凇断逃幸坏隆纷鳌熬庞小保对娊?jīng)·商頌》的《玄鳥》和《長發(fā)》篇中分別名為“九有”和“九圍”,毛傳皆解釋為“九州”?!爸荨敝畼?gòu)形、命名或與上古洪水神話有關(guān)?!墩f文·川部》:“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对姟吩唬涸诤又?。”“州”為水中高地?,F(xiàn)“九州”主要泛指普天下、全中國。
人類各大文明都有洪水傳說,洪水曾是遠(yuǎn)古人類的災(zāi)害,禹是華夏民族戰(zhàn)勝洪水的英雄。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先生曾說:“《詩·大雅》說豐水東流(《文王有聲》篇)、梁山巨大(《韓奕》篇),都是禹治水的功績?!渡袝涡獭菲f禹平水土?!薄翱鬃诱f禹‘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大概禹在原始灌溉工程上盡了力,大有益于農(nóng)業(yè),因之為后世所歌頌并夸大為治洪水的神人。”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不屈不撓,一往無前,已熔鑄成華夏民族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和偉大的精神力量。
《禹貢》的重點在第一部分,以大禹治水開篇,按照高山大川劃分全國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再按照九州的次序分別敘述各州的山川分布、水土治理、土壤質(zhì)量、貢賦等級、物產(chǎn)交通?,F(xiàn)代科學(xué)研究證實了《禹貢》記載的少數(shù)內(nèi)容是當(dāng)時山川物產(chǎn)的傳說,多數(shù)內(nèi)容經(jīng)過了作者實際調(diào)查勘測,有事實根據(jù)?!队碡暋返膬?nèi)容涵蓋自然地理學(xué)、經(jīng)濟地理學(xué)、政治地理學(xué)、歷史地理學(xué)、區(qū)域地理學(xué)等地理學(xué)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和研究價值。
《禹貢》的自然地理學(xué)價值首先在于確定自然區(qū)域劃分的標(biāo)準(zhǔn)和原則?!队碡暋防酶呱酱蟠ǖ忍烊坏亟鐚嶓w作為各州界線,視各地地形地貌不同,分為三種情形:(1)山地丘陵地區(qū)的邊界由山脈確定,例如荊州由荊山和衡山定邊界。(2)高原與平原地區(qū)的邊界由河流確定,例如雍州由西河和黑水定邊界。(3)地形構(gòu)成復(fù)雜地區(qū)由山、河、?;旌洗_定邊界,例如青州由渤海和泰山定邊界。各區(qū)內(nèi)部,從區(qū)域環(huán)境上講都具有廣泛的一致性,區(qū)際之間又都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是當(dāng)今自然地理學(xué)綜合自然區(qū)劃原則的濫觴。
《禹貢》的自然地理學(xué)價值還表現(xiàn)在它對當(dāng)時全國的土壤進行了系統(tǒng)類型劃分和等級劃分,并且根據(jù)土壤肥力制定不同的貢賦標(biāo)準(zhǔn)?!队碡暋钒旬?dāng)時的土壤劃分為壤、墳、埴、涂泥、青黎等名稱。這些在現(xiàn)代土壤學(xué)中都可以找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土壤類型,如黃壤是指淡栗鈣土,白壤是指鹽堿土等。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作者,對當(dāng)時的土壤劃分的系統(tǒng)完善程度和對各種類型土壤性質(zhì)認(rèn)識的科學(xué)程度,令人驚嘆。
《禹貢》的經(jīng)濟地理學(xué)價值首先體現(xiàn)在九州土田貢賦的制定?!队碡暋分芯胖莸膭澐?,從劃分的方法、內(nèi)容上看當(dāng)屬自然區(qū)劃,但從劃分的目的和作用上分析,它實質(zhì)上又是一種經(jīng)濟劃分,因為《禹貢》本身實際上是一個貢法,依據(jù)各地的環(huán)境特征確定貢賦的品類和等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自然、經(jīng)濟結(jié)合的統(tǒng)一地理學(xué)的朦朧思想,對現(xiàn)代的經(jīng)濟區(qū)劃工作有重要啟示作用。
《禹貢》經(jīng)濟地理學(xué)價值體現(xiàn)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提出“五服說”。古代在天子領(lǐng)地外圍,每五百里為一個服役地帶,共有五個服役地帶,稱為“五服”?!拔宸卑淳嚯x遠(yuǎn)近分別稱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暗榉币韵隆鞍倮镔x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19世紀(jì)初葉,德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xué)家馮·杜能提出圈層結(jié)構(gòu)理論,認(rèn)為城市在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中起主導(dǎo)作用,城市對區(qū)域經(jīng)濟的促進作用與空間距離成反比。他主張區(qū)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應(yīng)以城市為中心,以圈層狀的空間分布為特點逐步向外發(fā)展。反觀《禹貢》中的“五服”,其實正是一種圈層結(jié)構(gòu),“五服”五百里等距和甸服以下以百里等距的結(jié)構(gòu)模式,實際上是具有區(qū)位思想萌芽的、以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的農(nóng)業(yè)圈層結(jié)構(gòu)設(shè)計。這是世界經(jīng)濟學(xué)和地理學(xué)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事實,也是我們祖先對全人類科學(xué)文化發(fā)展的杰出貢獻。
《禹貢》政治地理學(xué)價值主要體現(xiàn)于九州的假想劃分,對中國“大一統(tǒng)”觀念的形成、行政區(qū)域的演化都具有巨大影響。
《禹貢》是我國最早最有價值的地理學(xué)著作,是研究我國上古時期地理環(huán)境的主要文獻。從《禹貢》對古代地理環(huán)境全面、詳細(xì)的記敘中,可以獲得很多有關(guān)歷史地理方面的信息,對研究古今河湖的變遷、氣候的演變、人口的分布、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劃分、經(jīng)濟中心的轉(zhuǎn)移以及整個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禹貢》是《尚書》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是史書地理志志體的開篇,《漢書·地理志》和《水經(jīng)注》等地理學(xué)專著都以《禹貢》作為研究的主要依據(jù)。漢魏以降,研究《禹貢》的學(xué)者日益增多,著述日豐,《禹貢》成為專學(xué),并且形成漢學(xué)、宋學(xué)等不同學(xué)術(shù)派別和研究風(fēng)格。歷代《禹貢》學(xué)著作中,以清朝學(xué)者胡渭的《禹貢錐指》最為完善閎博。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不僅歷史學(xué)家和地理學(xué)家研究《禹貢》,土壤、水利、農(nóng)業(yè)等方面的學(xué)者也對《禹貢》進行深入探討,古老的歷史文獻顯示出無與倫比的珍貴學(xué)術(shù)價值。
《禹貢》的寫作年代,是《尚書》學(xué)研究的熱點問題,歷來眾說紛紜,爭議很大。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rèn)同《禹貢》成于戰(zhàn)國說。
2、尚書·夏書·甘誓
《尚書》,袁行霈主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叢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2019-07-16作者:【先秦】佚名
大戰(zhàn)于甘[1],乃召六卿[2]。王曰:“嗟[3]!六事之人,予誓告汝[4]:有扈氏威侮五行[5],怠棄三正[6],天用剿絕其命[7],今予惟恭行天之罰[8]。
注釋:
[1]甘:地名,有扈氏國都的南郊,故城在今陜西西安鄠邑區(qū)?!2]六卿:本指六軍的主將。鄭玄曰:“六卿者,六軍之將?!吨芏Y》六軍皆命卿,則三代同矣?!北酒褐噶妼⑹?。下文“六事之人”同?!3]嗟:嘆詞,表示呼告?!班怠睂嶋H上是記錄呼喚聲的文字符號??追f達說:“嗟,重其事,故嗟嘆而呼之?!薄4]誓:古代告誡將士的言辭。馬融:“軍旅曰誓,會同曰誥?!薄5]威侮五行:《經(jīng)義述聞》:“‘威’乃‘烕’之訛,‘烕’者‘蔑’之借。蔑,輕也。蔑侮五行,言輕慢五行也。”所謂輕慢五行,夏曾佑說:“即言有扈氏不遵守洪范之道?!薄6]怠:懈怠。三正:指正德、利用、厚生三大政事。見《尚書易解》?!7]用:因果連詞,因此。剿:絕?!8]恭行:恭,《墨子·明鬼》《史記·夏本紀(jì)》都作“共”。共行,奉行。
第一段,記敘夏啟興師討伐有扈氏的緣由。
“左不攻于左[1],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2],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3],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4];弗用命,戮于社[5],予則孥戮汝[6]?!?br/>
注釋:
[1]左:車左。孔傳:“左方主射?!惫ィ荷啤R姟稜栄拧め屧b》。 [2]右:車右??讉鳎骸坝遥铝χ?,執(zhí)戈矛以退敵。” [3]御:駕車的人。非:違背。蔡傳:“古者車戰(zhàn)之法,甲士三人。一居左,以主射;一居右,以主擊;御者居中,以主馬之馳驅(qū)也。” [4]賞于祖:據(jù)孔傳,天子親征時必載著祖廟的神主一道行軍。賞賜有功者必須在神主前進行,表示不敢專權(quán)。 [5]戮于社:天子親征,又載著社主。不聽命的,就在社主前處罰,也是表示自己不敢專權(quán)?!6]孥:孔傳:“子也?!薄版勐救辍奔础奥炬邸薄奥救辍?,“戮”與前面的“孥”與后面的“汝”分別構(gòu)成動賓關(guān)系。
第二段,記敘夏啟嚴(yán)明賞罰紀(jì)律。
點評:
《史記·夏本紀(jì)》記載,大禹巡行東方,死于會稽,益即帝位。三年后,益讓位給禹的兒子啟。啟很賢明,受到諸侯的擁護,于是繼承帝位,史稱夏后帝啟。有扈氏不服?!痘茨献印R俗訓(xùn)》高誘注說:“有扈,夏啟之庶兄也?!毕膯⑴e兵討伐,在甘地大戰(zhàn)。戰(zhàn)前,夏啟誓師告誡將士,史官記錄其言,寫成《甘誓》。這是《尚書》中第一篇反映上古戰(zhàn)爭的歷史文獻。
《甘誓》雖然篇幅短小,卻是研究中國社會發(fā)展史和中國政治制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夏啟“即天子之位”,有扈氏舉兵造反的原因是“自堯舜受禪相承,啟獨見繼父,以此不服”。甘之戰(zhàn)體現(xiàn)了“公天下”向“家天下”轉(zhuǎn)變時兩派勢力之間的尖銳斗爭。這場戰(zhàn)爭最終以啟的勝利、有扈氏的失敗告終,反映了原始氏族部落基本瓦解,王位世襲制的初步確立。甘之戰(zhàn)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夏啟廢除禪讓制度,確立王位世襲制度,古老的氏族公社為國家所代替,“公天下”為“家天下”所代替,夏啟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長達近四千年的王位世襲制。
《甘誓》篇末,夏啟規(guī)定了嚴(yán)格的軍紀(jì)賞罰。其中,“孥戮汝”的懲罰尤為嚴(yán)厲,不僅要砍“汝”之首,還要砍汝子之首,要你斷子絕孫。有學(xué)者認(rèn)為“古者罰弗及嗣,孥戮之刑非三代之所有也”?!稌瘋鳌罚骸吧w罰弗及嗣者,常刑也;‘予則孥戮汝’者,非常刑也。”“盤庚遷都,尚有‘劓殄滅之,無遺育’之語,則啟之誓師,豈為過哉?”盡管戰(zhàn)時法令不能與平時的法令等量齊觀,但如此嚴(yán)苛的懲罰終歸透露出國家機器漸趨成熟、奴隸制度漸趨完善的信息。
《甘誓》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也有重要價值。陰陽五行學(xué)說是中國歷代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人們的思想工具,然而,“五行”的詞源義是指自然界的五種基本物質(zhì)。在傳世典籍中,“五行”一詞最早見于本篇,而對“五行”最早的具體說解則見于《洪范》篇。《甘誓》和《洪范》中的“五行”都指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各有特性。金屬可以任意改變形狀,木性可以彎曲也可以伸直,水向下潤濕,火向上燃燒,土壤可以種植和收獲百谷。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戰(zhàn)國時期的學(xué)者據(jù)以提出“五德終始”說,西漢學(xué)者又進一步將其理論化和體系化,創(chuàng)立以類比為特征的陰陽五行神學(xué)體系。詳見《洪范》篇點評。
“五行”思想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這次戰(zhàn)爭的性質(zhì)。文中啟列舉了有扈氏的兩條罪狀,一是“威侮五行”,二是“怠棄三正”?!巴辍奔础拜p慢”,也就是說有扈氏的罪狀首先就是輕視五行,亦即輕視運用物質(zhì)力量的發(fā)展為民眾造福,阻擋社會制度的發(fā)展變化。啟的戰(zhàn)爭動員符合生產(chǎn)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因而得到支持,并取得勝利。
此外,也有文獻記載說攻伐有扈氏的不是啟?!赌印っ鞴怼芬酒Q《禹誓》,認(rèn)為是夏禹伐有扈氏;《莊子·人間世》也說“禹攻有扈”?!秴问洗呵铩は燃骸穭t說“夏后相與有扈氏戰(zhàn)于甘澤而不勝”。雖然諸說紛紜,但《甘誓》中夏征伐有扈氏的史料應(yīng)該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