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讀前讀后讀中感——荒落的讀書筆記(七十四)
我發(fā)現(xiàn)我是個非常容易受影響的人。 不過我受不受影響,主要取決于我喜不喜歡對方說的話。 比如我前兩天在讀《理想國》,就會忍不住反思當下社會,也因此沾染了悲憤色彩。 而最近在讀王小波的書,就受其影響變得粗俗起來。 于是我開始反思,這些玩意到底是哪里吸引我了呢? 喜歡王小波的文我大概能找到原因,畢竟我倆都喜歡小黃文。只不過我喜歡讀,他喜歡寫。 而被柏拉圖所吸引我就不大理解了,他那些玩意是我個底層薪資階級的人該考慮的嗎? 可能是人類內(nèi)心都是追求階層躍遷的,才會考慮自己屁股夠不著的事。 但眼下來說,我應(yīng)該多看一點輕松的、有趣的、正能量的東西,才能讓一些反道德的、反社會的、放縱人性的念頭壓下去。 這大概就是存天理,滅人欲的一部分吧。 說回王小波。 今天讀的是《三十而立》,里面的內(nèi)容自然還是主角與女青年不可不說的香艷往事。 里面提到了點“決定論”,當然我們知道這玩意早就被證否了。 也所幸是被證否了,所以我們才能確定自己想的東西是自己的感悟,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流中截取了我鐘意的那部分后,才誕生出來的思想。 它是基于我對當下社會的認知,結(jié)合了我每次選擇后,才被決定出來的。 所以我估計那些先哲們在得知了這一消息后,肯定也松了口氣。 又扯遠了,繼續(xù)看《三十而立》。 里面有一段話我感覺很有道理: 在我看來,春天里一棵小草生長,它沒有什么目的。風(fēng)起時一匹公馬發(fā)情,它也沒有什么目的。草長馬發(fā)情,絕非表演給什么人看的,這就是存在本身。 我要抱著草長馬發(fā)情的偉大真誠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的表演。在我看來,人都是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我們不應(yīng)當過渡修飾自己的欲望,這樣只會磨滅自己的天性。 就是社會定了許多條條框框,不讓這么干。很可惜、很可惜。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你看了幾本王小波的書,到底學(xué)到了個啥? 我估計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學(xué)到了搞顏色!順便給自己搞顏色找個理由! 書里面還塑造了一個叫“小轉(zhuǎn)鈴”的女角色,她率直、野性、獨立,還是個文青。 我也曾幻想過有這么個女的,能陪我聊文學(xué)、聊小說、聊動畫片、聊音樂,最好還膚白貌美聲音動聽會唱歌,順便還能包養(yǎng)我。 不過現(xiàn)實生活又告訴我,這玩意我寫小說都不一定寫得出來。 所以我現(xiàn)在的追求只剩能包養(yǎng)我了。 里面還有一段主角因為他媽偷看他日記,從而戒掉日記的回憶。 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也是因為有一次我爸媽偷看了我的日記,打那以后就沒再寫過。不過主要原因不是偷看,純粹是我不愛寫作業(yè),隨便找個借口罷了。 說起來,我小學(xué)時候的作業(yè)沒寫完過,主要是因為老師布置得多,而我又寫得太認真了,每個字都一筆一劃。 后來我總算學(xué)會了怎么寫完作業(yè)了,卻再也沒了那份認真勁了。 最后的最后,我覺得自己應(yīng)該提前感謝一下王小波。 因為自打想寫點什么東西以來,我都覺得自己寫不出來什么好東西。 但看完他這么不正經(jīng)、不靠譜、不懷好意的文字,都有像我這樣一本正經(jīng)的人去追捧。那么我寫出來的即便不是什么好東西,也該有人喜歡。